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生菌与药食同源材料补充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4种抗结核药联用所致小鼠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每组10只, 其中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4种抗结核药建立肝损伤模型,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联合药食同源材料组方。持续灌胃2周后每组随机抽取5只小鼠处死取材。剩余小鼠停止抗结核药灌胃, 仅继续给予组方灌胃1周。检测血清中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5只小鼠脾脏免疫细胞亚群比例。提取结肠内容物DNA, 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各组肠道菌群构成。

结果

益生菌联合药食同源材料可显著减轻抗结核药联用导致的小鼠ALT、AST、TC及TBiL水平的增加, 同时缓解抗结核药联用导致的小鼠脾脏CD3+ T、CD4+ T细胞的减少。与模型组相比, 治疗组小鼠肠道乳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略有增加, 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第21天治疗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

结论

益生菌联合药食同源材料对抗结核药联用所致的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24只LDL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 = 8,普通饲料,灌胃生理盐水)、高脂组(n = 8,高脂饲料,灌胃生理盐水)和干预组(n = 8,高脂饲料,灌胃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所有小鼠均干预16周,每2周记录小鼠体质量,第15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小鼠处死后,检测血清中脂质和胰岛素指标;采用RT-PCR分析回肠中炎症因子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HE染色评估回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特点。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体质量增加、糖脂代谢紊乱、回肠炎症水平增加和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干预后,干预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回肠炎症因子TLR4和TNF-α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均P<0.05);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0.05)。测序结果表明,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中Firmicutes和Bifidobacterium丰度增加。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能通过优化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增加Firmicutes和Bifidobacterium丰度,进而减轻肥胖小鼠体质量,调节糖脂代谢,降低肠道内炎症和修复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摄入红肉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红肉组、DSS组和高红肉+DSS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DSS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高红肉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此8周的最后9天开始对DSS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3% DSS诱导U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菌群,采用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及HE染色指标评价小鼠UC严重程度,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特征细胞因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红肉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粪杆菌属及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升高,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TNF-α、IL-1β及IL-6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

结论

高摄入红肉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加重小鼠UC。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鼠李糖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RH0121的冻干工艺,探究其辅助降血糖作用。

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鼠李糖乳酪杆菌RH0121冻干粉的生产工艺;同时利用小鼠实验,探究服用冻干粉后小鼠的体质量、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

结果

优化后的工艺为发酵时间9 h,发酵温度37 ℃,接种量4%,冻干时间50 h。经验证,冻干粉活菌数为5.5×1011 CFU/g。灌胃冻干粉样品后的小鼠体质量缓慢回升,小鼠灌胃后120 min血糖水平低于灌胃前(P<0.05)。灌胃后,样品组小鼠血清TC、TG、LDL和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INS水平高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

鼠李糖乳酪杆菌RH0121具有辅助降血糖作用,可为开发其他降血糖产品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移植后的2型糖尿病db/db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

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db/db+PBS组)和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干预组(db/db+KNGT组),db/m小鼠为空白对照组(db/m+PBS组),每组9只,干预10周。分别在干预0周、6周和10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并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运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干预0周、6周和10周后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在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干预6周和10周后,与db/db+PBS组相比,db/db+KNGT组小鼠粪样中乙酸、丁酸的含量显著增加(F乙酸 = 3.210,F丁酸 = 8.530,均P<0.05)。

结论

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粪菌液移植后小鼠粪样中菌群代谢产物乙酸和丁酸水平增加,从而改善了db/db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细菌性阴道炎(BV)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与局部免疫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3例BV合并HPV16感染患者和81例单纯BV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和宫颈阴道分泌物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IL-1β、IFN-γ、IL-2)水平。

结果

研究组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Ⅲ+Ⅳ级、多样性Ⅱ+Ⅲ级、微生态失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CD4+、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IL-1β、IFN-γ、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合并HPV16感染可使BV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阴道微生态失衡,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应尽早检测此类患者阴道菌群和宫颈阴道局部免疫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哮喘模型小鼠呼吸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方法

将12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 每组6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后, 进行支气管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 ELISA法检测血清IgE水平, 测定肺指数, 采集咽拭子后提取DNA行高通量测序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小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P < 0.05), 肺指数明显上升(P < 0.05), 可见支气管上皮粘膜有水肿, 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平滑肌增生。模型组小鼠呼吸道菌群与对照组比较, 菌种丰度升高, 厚壁菌门较对照组减少(P < 0.05), 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增多(P < 0.05), 菌群结构有明显差异。

结论

哮喘小鼠存在呼吸道微生态菌群失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人类健康的大气细颗粒物干扰小鼠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菌群定植及可能机制。

方法

建立大气细颗粒物暴露的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PM2.5暴露组和对照组, 每组10只。收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灌洗液进行菌群测序分析, 并进行肺组织HE染色, 观察肺组织形态改变情况。

结果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小鼠, 破坏肺组织气血屏障结构。16S rRNA测序证实了上、下呼吸道微生态的组成因大气细颗粒物暴露而发生改变。明确了与细颗粒物暴露组相比较, 对照组的噬几丁质菌定植的丰度较高。

结论

大气细颗粒物影响小鼠上、下呼吸道的微生态结构。研究发现的差异菌群改变将会成为新的肺损伤治疗的潜在菌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ALC)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模型(PTB)的影响。

方法

将54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组)、PTB组、低剂量ALC组(ALC-L组,2 mg/kg)、高剂量ALC组(ALC-H组,5 mg/kg)、阳性对照异烟肼组(INH组,5 mg/kg)和ALC-H+740 Y-P(PI3K激活剂)组(5 mg/kg+0.02 mg/kg),每组9只。除CK组外,其他组小鼠均通过尾静脉注射0.25 mL标准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菌株H37Rv悬液构建PTB模型,建模成功24 h后,进行给药处理,1次/d,持续30 d。分别在给药第1、15、30天时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计数肺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数量;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以及CD4+/CD8+比值;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

结果

与CK组比较,PTB组小鼠体质量(给药第15、30天)减轻,结核分枝杆菌数量增多,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TNF-α、IL-6、CD8+水平以及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升高,IL-10、CD3+、CD4+水平以及CD4+/CD8+比值降低(均P<0.05);与PTB组比较,ALC-L组、ALC-H组和INH组小鼠对应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均P<0.05);740 Y-P减弱了高剂量ALC对PTB小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

结论

ALC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保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蒜氨酸、大蒜辣素、大蒜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SPF级C57BL/6J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蒜氨酸组、大蒜辣素组和大蒜粉组, 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30 d, 蒜氨酸组、大蒜辣素组、大蒜粉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受试物溶液30 d, 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前后小鼠粪便样本中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水平变化。

结果

给药30 d后,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前后自身对比, 蒜氨酸组、大蒜辣素组、大蒜粉组小鼠的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无明显变化; 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增加; 产气荚膜梭菌水平显著降低。

结论

蒜氨酸、大蒜辣素、大蒜粉对肠道菌群具有有益的调节作用, 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有益于肠道菌群的食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健康小鼠生理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无菌生理盐水)以及沼泽红假单胞菌低剂量组(5×108 CFU/mL)、中剂量组(5×109 CFU/mL)、高剂量组(5×1010 CFU/mL), 每组12只; 不同剂量灌胃4周后, 测定小鼠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含量, 观察肠道形态, 并应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 分析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组间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低剂量组对促进小鼠Gas分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6, P < 0.01), 高剂量组对抑制小鼠SS分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11, P < 0.05);对照组小鼠回肠肠绒毛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无肠道炎症刺激反应。沼泽红假单胞菌干预后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 在门水平上,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 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增加(均P < 0.05);在属水平上,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理研菌属和Prevotellaceae UCG-001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均P < 0.05)。

结论

沼泽红假单胞菌能够维持胃肠激素稳态和肠道形态结构, 且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维持肠道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细胞跨膜蛋白CD82在流感病毒感染初期的表达变化,分析CD82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流感病毒感染4 h内的HEP-2细胞中CD82蛋白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

结果

流感病毒感染HEP-2细胞后1 h−3 h细胞 CD82的mRNA表达量降低,并且随着流感病毒接种量增加CD82表达量降低持续时间延长。

结论

流感病毒可以在转录水平调节宿主细胞CD82的表达。CD82在流感病毒感染初期表达下降,提示CD82可能在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粘附和入侵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ICU收治的86例中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 = 48例)和对照组(n = 38例)。观察组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早期肠内营养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基础疾病、原发疾病(包括肺内和肺外)、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机械通气天数、脱机拔管成功率、ICU以及总的住院天数、28 d病死率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10.34±2.16)d vs (14.63±3.27)d,P = 0.020]。观察组患者脱机拔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70.83% vs 63.16%,P = 0.038)。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5.34±3.28)d vs (18.68±3.54)d,P = 0.030]。观察组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22.92% vs 26.32%,P = 0.035)。相关性分析提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与患者的机械通气天数(r = −0.489,P = 0.039)和病死率(r = −0.312,P = 0.042)均存在相关性。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结论

相比单一予以早期肠内营养,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ARDS患者更有利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鼻咽部定植菌群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特点的关系,从微生态角度寻找预防或治疗RSV下呼吸道感染的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8月1日到2021年10月31日收治的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鼻咽部分泌物培养结果分为阴性组、阳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潮气肺功能检测结果。

结果

1 090例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培养阳性者290例(26.58%),中位数年龄为8个月(3.24个月,14个月)。各年龄层患儿鼻咽部菌群定植率及定植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层患儿鼻咽部定植菌均以肺炎链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卡他莫拉菌定植的患儿发热率较低。与喘息相关定植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重症相关的定植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与大叶性肺炎发生相关的只有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定植的达峰容积比(Z = −4.12,P<0.001;Z = −1.99,P = 0.046)与达峰时间比(Z = −4.24,P<0.001;Z = −1.98,P = 0.047)均低于阴性组。

结论

特定鼻咽部定植菌的存在会影响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同时降低婴幼儿潮气肺功能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机制及临床组方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铁皮石斛组和枳术汤组,每组3只。造模阶段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7 d后,限制饮食饮水8 d,建立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以铁皮石斛和枳术汤水煎液干预5 d。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结果

脾虚便秘小鼠排便量减少,粪便细小,干燥,质硬,呈黄色。铁皮石斛和枳术汤分别治疗后,小鼠排便量增加,粪便软硬适中,呈黑褐色。测序分析发现,正常组与铁皮石斛组的共有OTU数最多,与枳术汤组的共有OTU数最少。α−多样性指数与PCA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组菌属结构较其余两组更接近正常组小鼠。物种相对丰度及组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增加了脾虚便秘小鼠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抑制了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但对菌群丰度的调节作用不及枳术汤;LEfSe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鉴定出布劳特菌属和活泼瘤胃球菌是铁皮石斛组与其他组别的差异菌群。

结论

铁皮石斛能恢复脾虚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可调节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布劳特菌属和活泼瘤胃球菌可能是铁皮石斛干预脾虚便秘小鼠的肠道关键指示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当归提取物对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昆明小鼠采用2,4-二硝基氯苯诱导慢性湿疹模型,取30只8周龄SPF级昆明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空白组、湿疹模型组以及当归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湿疹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其他各治疗组小鼠给予高、中、低剂量的当归提取物灌胃。比较各组小鼠右耳肿胀程度、两耳质量、小鼠左右耳中部厚度、搔抓次数及耳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16S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变化。

结果

相比湿疹模型组,当归提取物能减轻湿疹小鼠耳肿胀程度(P<0.01);随着当归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小鼠搔抓指数及耳厚度均显著减小(均P<0.01),两耳质量趋于一致,肠道厚壁菌门水平逐渐恢复且趋于空白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当归提取物治疗后小鼠耳组织表皮角化、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及真皮血管扩张充血等病理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测序结果显示慢性湿疹小鼠相关的肠道菌群随当归治疗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结论

当归提取物对小鼠慢性湿疹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相关菌群有一定的恢复作用,且可能成为慢性湿疹的主要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属水平肠道菌群的作用,筛选相关菌属。

方法

将24只兔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隔药饼灸组,每组8只;干预12周后,观察TC、TG、LDL-C水平的变化,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属水平菌落差异。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兔血清LDL-C、TG、TC水平均下降(均P<0.05)。隔药饼灸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善,un_f_Muribaculaceaeun_o_Gastranaerophilales、瘤胃球菌科UCG-014属、阿克曼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提高(均P<0.05),毛螺菌属NK4A136、瘤胃梭菌属6、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均降低(均P<0.05)。

结论

隔药饼灸能改善异常血脂及调整菌群结构,可能与上调un_f_Muribaculaceaeun_o_Gastranaerophilales、瘤胃球菌科UCG-014属、阿克曼菌属相对丰度,降低毛螺菌属NK4A136、瘤胃梭菌属6、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临床数据构建一种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165例CHB患者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根据肝活检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n = 22)和肝纤维化组(≥S1,n = 143)。收集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和临床数据,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t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模型,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白蛋白、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 BMI、血清Ⅳ胶原和血清透明质酸等指标中存在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构建肝纤维化模型S-risk score = −4.30+0.12×白蛋白+0.02×谷草转氨酶−0.05×碱性磷酸酶+0.29×甘油三酯+0.06×总胆汁酸−0.47×凝血酶原时间+0.20×BMI+0.03×血清Ⅳ胶原测定+0.02×血清透明质酸。该评分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66,其预测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明显优于APRI和FIB-4两项评分模型。

结论

我们构建的S-risk score模型对CHB患者肝纤维化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其预测准确性均高于APRI和FIB-4两项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