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微炎症情况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方法 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57例DKD患者(DKD组)纳入研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6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标本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对肠道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序。比较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指标,肠道菌群门水平构成情况,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属差异性,并对患者炎性指标与菌群种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D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P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微炎症程度与肾脏病变和肠道菌群数量密切相关。T2DM与DKD患者在肠道菌群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肠道菌群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T2DM患病人数的快速增长使治疗和预防T2DM成为世界上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进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T2DM的研究亦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治疗和预防T2DM的靶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T2DM的潜在机制,主要是参与体内炎症反应、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产量、调节肠道胆汁酸的代谢、调节支链氨基酸的代谢等。目前,治疗T2DM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相对安全无害。例如,可通过严格控制的特定结构饮食长期摄入或增加益生菌的长期摄取控制血糖,或通过口服可影响肠道菌群生态结构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有效地调控血糖水平。综述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诱发T2DM的潜在机制,研讨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从肠道菌群的新视角探索治疗T2DM的新方法,为彻底治疗T2DM提供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T1DM绝大多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T1DM。近年来儿童T1DM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儿童T1DM的发病密切相关,T1DM儿童肠道菌群分布失调,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和改变肠壁通透性来参与T1DM的发病过程。动物实验的研究中,改变肠道菌群分布和应用益生菌可以预防和延缓T1DM的发病。干预肠道菌群是否会预防、延缓儿童T1DM的发生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干预肠道菌群能为预防和治疗儿童T1DM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导致T2DM发生的肥胖是外部因素所致,但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身体内部因素同样是导致肥胖的诱因之一。人体微生物群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肠道中的特定菌群可能促进肥胖、炎症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最终诱发T2DM。这使得肠道菌群及其在T2DM中的作用以及肠道益生菌的潜在治疗价值成为T2DM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通过研究健康人群和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探讨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互作用及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1,T1DM)是一种青少年易发的胰岛β细胞被定向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作为环境因素参与了T1DM的进程。在T1DM患者及动物模型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肠道通透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影响T1DM的疾病进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与T1DM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T1DM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清代谢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T2DM患者共96例,按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观察组(n=43,存在微血管病变)及对照组(n=53,无微血管病变)。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Cys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病程、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LDL、HbA1C、CysC、Hcy、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CysC、Hcy、VEGF为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1.975,3.643,4.054,4.214,P0.05)。结论:CysC、Hcy、VEGF为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对其水平的检测有助于早期T2DM微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主要由胰岛素分泌的相对和/或绝对缺乏引起,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由肥胖、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黄连素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天然的五环异喹啉类生物碱。然而黄连素在动物模型中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其发挥多重药理作用的靶点。肠道菌群被称为“第二基因组”,通过调节代谢物、微生物-肠-脑轴、炎症反应、肠道激素和氧化应激影响T2DM。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分析了黄连素调节肠道菌群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T2DM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封凡  许峰晟  杜飞  杨康鹃 《生命科学》2020,32(5):461-47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一种复杂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2DM患者体内的高糖环境可以改变DNA甲基化程度,影响相关基因功能,从而导致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紊乱或炎症反应,进而造成血管病变。T2DM常见的血管并发症有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DNA甲基化标记在T2DM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现主要对近期DNA甲基化在T2DM血管并发症方面的研究及其研究策略加以综述,以期深入了解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和可能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T2DM患者数量不断增加。T2DM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年龄、种族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其中短链脂肪酸起着主要作用。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能通过调节食欲、影响胰岛素分泌以及改变T2DM患者的血糖来影响发病过程。因此,通过调节体内的短链脂肪酸有望成为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红茶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为研究红茶在代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构建 T2DM小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T2DM组)和茶水饲喂组(T2DM_T组),取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终点收集3组小鼠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组间菌群差异;同时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Control组和T2DM组相比,T2DM_T组拟杆菌门(F = 21.056,P<0.001)、邓肯氏菌属(F = 13.330,P = 0.001)、乳杆菌属(F = 36.546,P<0.001)和粘液乳杆菌属(F = 43.813,P<0.001)的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F = 8.676,P = 0.005)、MuribaculumF = 8.151,P = 0.006)和肠球菌属(F = 4.271,P = 0.040)的相对丰度降低。与T2DM组小鼠相比,T2DM_T组小鼠肝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空泡变性程度有所减弱。

结论

红茶在一定范围内能调节T2DM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红茶水喂饲可减缓造模所致的T2DM小鼠肝脏细胞的损伤,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患者群肠道菌群中直肠真杆菌与多形拟杆菌的量变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相对定量法。结果分别比较4组人群肠道菌群中直肠真杆菌与多形拟杆菌数量的对数值,与维吾尔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直肠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与哈萨克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直肠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1),两民族正常组、T2DM组之间直肠真杆菌的量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与维吾尔族正常组比较,该民族T2DM组中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哈萨克族T2DM组与正常组中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两民族正常组之间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两民族T2DM组之间多形拟杆菌的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真杆菌与多形拟杆菌数量的变化,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相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血糖控制欠理想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内科门诊治疗的血糖控制欠理想T2DM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调整饮食、适量运动及控制血糖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水送服,连用10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周后血糖控制情况、肠道菌群和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10周后,两组患者FBG、2hPG和HbA1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更大(P<0.05);同时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P<0.05和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HOMA-β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糖控制欠理想T2DM患者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不仅可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而且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糖代谢功能,有利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新的认识。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或不稳定以及多样性改变是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及代谢和免疫疾病的结果。目前发现睾酮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相关,睾酮的合成和代谢紊乱将通过相应的代谢通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相关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睾酮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睾酮的关系,并阐述这种关系在高血压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对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80例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应用4周CSⅡ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Ⅳ型胶原(CⅣ);纤溶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浓度的变化.结果:①T2DM微血管病变组患者CRP、hsCRP、CⅣ、PAI-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CSⅡ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显著降低(P<0.01);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CRP、hsCRP、CⅣ均降低(P<0.05);PAI-1显著降低(P<0.0l),t-PA显著升高(P<0.01).结论:T2DM微血管病变与血清炎症因子;CⅣ;纤溶因子有关,CSⅡ治疗除能降血糖外,还能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CⅣ水平,改善纤溶因子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4月到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94例T2DM患者作为T2DM组,另选体检健康者81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及粪便样本,检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炎症因子IL-6、hs-CRP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和主要肠道菌群丰度,分析主要肠道菌群变化与CD4+/CD8+、IL-6、hs-CRP的关系。

结果

治疗后T2DM组FBG、FINS、HOMA-IR、IL-6、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2DM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T2DM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B/E值低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与IL-6、hs-CRP水平呈负相关,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IL-6、hs-CRP水平呈正相关,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P<0.05)。

结论

T2DM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定植力受损,这可能与其能引发患者CD4+/CD8+水平降低和炎症因子IL-6、hs-CRP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近期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T2DM)等代谢性疾病有关,相关机制研究多以啮齿类动物为模型,而在更适合研究人类疾病的猪模型上却鲜有报道.方法 为了探究小型猪T2DM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本研究以广西巴马小型猪为动物模型,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诱导T2DM,建模成功后采集T2DM发病组(T2DM...  相似文献   

17.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然而,T2DM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和T2DM有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对体质量、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促炎活性和胰岛素抵抗的调节而影响宿主。通过使用饮食、运动、益生菌、益生元和粪便微生物移植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于改善宿主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研究,以提高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与T2DM关系的理解,并且为2型糖尿病的新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增大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它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变化影响宿主能量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的分泌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营养、代谢、疾病等各方面与我们生命活动相关。肠道菌群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影响宿主的免疫,在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