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丽薇  耿倩  郑国华 《微生物学报》2024,64(5):1364-1377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肌肉骨骼系统性疾病的发病与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调节大脑神经或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反之,肠道、大脑或肌肉骨骼系统也可通过炎症、代谢或线粒体通路作用于肠道系统,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形成肠道菌群与肠-脑、肠-肌、 肠-脑-肌之间的双向信号交流机制,从而影响机体健康。因此,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代谢产物、肠道通透性和免疫-神经通路建立起肠-脑-肌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和改善肌肉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肠脑轴是大脑和胃肠道系统之间主要的双向通讯途径。近年来,创伤性脑损伤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被揭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后急性病理损伤的调节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肠脑轴的含义及其在颅脑损伤中的病理调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治疗手段,包括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使用益生菌、刺激迷走神经、摄入多酚类物质以及靶向免疫调节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进行双向调节。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炎症等途径干预IS的发生发展。IS发生后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应激反应等又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肠道菌群可能是临床预防和治疗IS的一个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IS的研究进展,对益生菌、粪菌移植、抗生素及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IS脑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IS的药物干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内定植了大量的细菌,它们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维持。大脑与胃肠道之间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关联。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脑-肠轴功能变化同样也会改变肠道的菌群结构。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脑-肠轴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变化对正常生理的影响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脑肠轴影响宿主生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脑-肠交流、脑功能甚至行为。对无菌动物、被致病细菌感染的、使用益生菌或用抗生素药物的动物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焦虑样症状及行为。研究表明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调节可能是治疗复杂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症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产生的水肿、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是致使脊髓损伤继发性加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及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和脑-肠轴的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关系非常紧密。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脊髓损伤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加重。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和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认知障碍是一种主要影响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记忆、感知和问题解决等)的心理健康障碍。认知障碍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等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具有低成本、可耐受性和安全等特点,已成为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在工具。许多研究表明,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中,针灸治疗具有明显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但针灸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仍不清楚。基于中医从肠治脑的理论基础以及目前实验研究,脑-肠轴与针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关系密切。对于针灸改善认知的脑-肠轴机制的理解能促进肠道微生物微观机制研究,但肠道微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动态变化、种类繁多等特征,以肠道稳态为调控目标的新针灸方案有待研究完善与规范。本文综述了针灸干预脑-肠轴治疗认知障碍,针灸通过维持肠道生态平衡、保持肠道菌群多样性、调整有益菌群丰度、调节代谢、促进生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神经炎症反应、减少Aβ蛋白沉积等机制,实现对认知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互为影响,被认为是维持机体健康和许多疾病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正常菌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情感的调控至关重要。随着微生物与大脑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肠-脑轴"的概念也被进一步扩展为"微生物-肠-脑轴"。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究肠道微生物在健康和致病中的具体机制,如应激相关的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激活、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神经免疫激活等途径来实现。微生物-肠-脑轴失衡可影响行为表型,导致神经精神疾病,因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对神经精神疾病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肠道微生物组对神经心理的调控寻找更多的证据,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肠-脑轴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目前尚缺乏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特征,最新研究将其机制描述为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脑肠互动中的中介作用,而中医药对于脑肠稳态调节有着悠久广泛的治疗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两者关联性缺乏论述。因此,本文以脑肠轴为切入点,以肠道微生物作为介质,基于脑肠轴-中医药的良性互动,结合我们相关工作,综述了目前与脑-肠-微生物轴相关的IBS的中西医研究,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在营养摄取、免疫与内分泌调节、药物代谢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与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相关。其中,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孤独症与胃肠道疾病之间联系紧密且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人们愈发关注肠道菌群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孤独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异常的行为表现并诱发胃肠症状等。本文总结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并从微生物群-肠-脑轴的角度讨论了肠道菌群影响孤独症的方式,同时介绍了孤独症患者肠道菌群疗法的有效性与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1.
脑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揭示。目前已经提出脑-肠轴失调和异常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严重精神障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变化会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这意味着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肠道屏障是脑-肠道交互作用的晴雨表。健全的肠道屏障对于维系肠道内微生态,抵御外源性病原体的侵入至关重要。焦虑抑郁症能够损害肠道屏障,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屏障损伤引起肠道渗透性升高,肠腔细菌移位,促使外源性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启动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脑神经的损伤是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肠道屏障损伤还会破坏原有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不仅进一步损伤肠道屏障,还影响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形成的另一因素。此综述依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从肠道屏障损伤的角度阐述了焦虑抑郁症触发退行性神经症的机制,强调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在预防退行性神经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is still a lack of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s,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is urgently need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testinal flora play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 in cardiovascular injury,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an increase in Ang II in plasma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myocardial injury during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Furthermore, Ang II treatment enhanced mice myocardial I/R injury, which was reversed by caveolin-1 (CAV-1)-shRNA or strengthened by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shR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V-1 and ACE2 have 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inhibit each other''s expression. In addition, propionate, a bacterial metabolite, inhibited the elevation of Ang II and myocardial injury, while GPR41-shRNA abolish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pionate on myocardial I/R injury. Clinically, the propionate content in the patient''s preoperative stool was related to Ang II levels and myocardial I/R injury levels during myocardial reperfusion. Taken together, propionate alleviates myocardial I/R injury aggravated by Ang II dependent on CAV-1/ACE2 axis through GPR41, which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that diet to regulate the intestinal flora for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R injury.  相似文献   

14.
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血氨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态锁阳治疗组与纳米锁阳治疗组血浆中血氨、内毒素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明显改变。常态锁阳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氨是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应用中药锁阳从调整微生态失调角度来治疗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纳米中药锁阳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对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 0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制备肝性脑病模型,剩余1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以灌胃给药,以需氧、厌氧法及血浆除蛋白滤液法检测肠道菌群及血浆中血氨含量。结果 肝性脑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症,同时伴有血氨浓度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大鼠血浆内血氨浓度明显升高,进而引发肝性脑病及亚临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6.
The review is dedicated to the role of sensory nerve endings of the gut, veget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 the dise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olecular-cellular inter-relations of nerve endings of the gut and neurons of the CNS are a key axis that among with neuroendocrine and immune responses, defin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otential of the pati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ectious process in the gut. Infectious-inflammation processes in the gut of various etiologies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of the intestine barrier with consequent trans-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toxins and molecular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to the system bloodstream. Bacterial toxins including LPS and cytokine imbalance induce microglia damage that defines destabilization of the barrier and vulnerability of neurons. The consequence is the inadequate reaction from autonomous nervous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trolled abdominal spasms and increasing muscular atrophy. Toxemia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s the increase of hematoencephalic barrier permeability, intak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o the brain that induce inflammation in the brain periventricular area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encephalopathy. The assumed pathogenetic mechanism dictates a new therapy strategy that is mainly directed at brain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etiotrop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ags, myotropic spasmolytics and various neuroprotect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不同程度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探讨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疾病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MiSeq PE2x300 bp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G1组, GCS≤8分)和14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G2组, GCS > 8分)粪便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定性分析, 并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生物学分类比较、多样性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G1组患者肠道厌氧球菌属(Anaerococcu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数量高于G2组(均P < 0.05)。

结论

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其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下降, 有害菌数量升高, 有益菌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崔雍涵  冯晓玲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2):1471-1474, 1482

复发性流产作为困扰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其中,约有50%原因不明,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多与免疫因素相关。Th17与Treg细胞作为CD4+ T细胞的重要亚群,是维持妊娠母胎免疫耐受平衡的重要因子。肠道菌群广泛参与机体的内分泌、免疫反应和营养代谢等,近年来作为新兴领域已被许多学者证明与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调控Th17/Treg细胞的分化与平衡,而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导致Th17/Treg失衡,进而影响正常妊娠,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基于肠道菌群调控下的Th17/Treg细胞失衡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研究较少,现从肠道菌群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节和Th17/Treg细胞失衡导致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出发,提出Th17/Treg细胞失衡相关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的假说,为免疫相关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靶向。

  相似文献   

19.

微生态失衡会影响宿主肠道黏液屏障功能,从而导致炎症性疾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结肠上皮细胞通过分泌黏蛋白形成双层黏液层来保护自己免受恶劣环境和各种病原菌的侵袭。肠道菌群的组成能够影响黏蛋白的表达和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而饮食模式的变化又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通过菌群疗法(包括粪菌移植)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改善微生态失调相关病理学表现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的饮食模式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细菌代谢物(后生元)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维持肠道黏液的组成和黏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强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降低肠道炎症性疾病和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