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肠道菌群特点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ADHD患儿和健康体检的96例儿童,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儿童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肠道菌群特点。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家长版(PSQ)评估两组儿童的行为。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分布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患儿肠道菌群α−多样性低于对照组,肠杆菌属、气味杆菌属和枸橼酸杆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普氏栖粪杆菌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Conners PSQ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Conners PSQ问卷各因子评分与肠道肠杆菌属、气味杆菌属和枸橼酸杆菌属均呈正相关(P<0.05),与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普氏栖粪杆菌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ADHD儿童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儿童不同,不同肠道菌群与患儿行为问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6.
鲍杉杉  沈国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0):1192-1195, 1200
目的

分析食物过敏患儿肠道菌群分布与外周血免疫细胞Treg/Th17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6例食物过敏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新鲜粪便和外周血样本,分别测定肠道菌群数量以及外周血Treg/Th17细胞、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外周血Treg/Th17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患儿肠道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外周血内Treg细胞水平、Treg/Th17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Th17细胞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指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杆菌、双歧杆菌与外周血Treg细胞、TGF-β1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外周血Th17细胞、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食物过敏患儿伴显著的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异常状况,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以及外周血Treg细胞、TGF-β1表达减少,外周血Th17细胞、IL-17表达增多。临床应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控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菌群分布平衡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肠道菌群与腹型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并发肾炎将患儿分为HSP组(69例)与HSPN组(46例),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将HSPN患儿分为轻型HSPN组(29例)和重型HSPN组(17例)。选取同期在我院检查健康的115名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

结果

对照组、HSP组和HSPN组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尿酸(SUA)、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依次升高(P<0.05)。重型HSPN组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BUN、SCR、SUA、尿红细胞计数(RBC)、WBC水平比轻型HSPN组患儿高(P<0.05)。对照组、HSP组和HSPN组患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逐渐降低(P<0.05),大肠杆菌、链球菌水平逐渐升高(P<0.05)。重型HSPN组患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比轻型HSPN组低(P<0.05),大肠杆菌、链球菌水平比轻型HSPN组高(P<0.05)。治疗后HSPN患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比治疗前低(P<0.05),大肠杆菌、链球菌水平比治疗前高(P<0.05)。

结论

随腹型HSPN患儿病情程度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加重,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合并SBP的患者为SBP组、21例未合并SBP的患者为NSBP组,另选同期20例健康人为HC组。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变化。

结果

SBP组、NSBP组及HC组相比,其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A分析显示,NSBP组与HC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相似,SBP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菌群结构较为不同。与NSBP组相比,SBP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45% vs 13.50%,U = 161.000,P = 0.038)、软壁菌门(Tenericutes,0.019% vs 0.073%,U = 162.000,P = 0.035)、埃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0.24% vs 9.53%,U = 103.000,P = 0.001)、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LDA>2)等丰度均增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0.026% vs 0.015%,U = 152.000,P = 0.023)、罗氏菌属(Roseburia,2.55% vs 2.00%,U = 152.000,P = 0.023)、粪球菌属(Coprococcus,LDA>2)等丰度下降。

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在SBP患者肠道菌群中发现潜在病原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伴随有益细菌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 vs 78.67%,χ2 = 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50,P = 0.699)。

结论

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状态,且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招募的17例DLB患者和招募的21名健康对照者(HC),分别设为DLB组和HC组。DLB患者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病情。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组成的异同。菌群特征和DLB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B组MMSE评分、ADL评分、UPDRSⅢ评分与H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C组相比,DLB组肠道菌群菌种多样性降低(P<0.05),粪杆菌属相对丰度下降,埃希−志贺菌属、链球菌属、Ligi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P<0.05)。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05,P<0.001),与病程和UPDRSⅢ呈负相关(r= −0.238,P=0.019);埃希−志贺菌属与病程和UPDRSⅢ呈正相关(r=0.263,P=0.008),与MMSE评分和ADL评分呈负相关(r= −0.290,P=0.003)。

结论

DLB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DLB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50例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对象基本资料、肠道菌群分布(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肠道菌群分布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2组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FPG、FINS、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与FPG、HbA1c、FINS、TC、TG、LDL-C水平均呈正相关,与HDL-C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肠道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与FPG、HbA1c、FINS、TC、TG、LDL-C均呈负相关,与HDL-C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数量降低,且肠道菌群数量与糖、脂代谢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益生菌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克罗恩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住院尾号单双数随机分为单号的对照组(n = 45)和双号的益生菌组(n = 49)。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安慰剂治疗,益生菌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时,分别检测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数量,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血沉(ERS),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胺氧化酶、D-乳酸、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4、IL-10、IL-17的水平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Treg细胞的数目。随访2组患者预后不良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2个月,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简化CDAI、ERS水平,血清中hs-CRP、二胺氧化酶、D-乳酸、IFN-γ、IL-17水平,外周血中Th1、Th17的数量均低于对照组;而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血清中IL-4、IL-10水平,外周血中Th2、Treg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过程中,益生菌组患者预后不良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益生菌能够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病情及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对预后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春芳  张晓曼  李新才  林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2):1436-1440, 144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乙型肝炎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5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3组对象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患者HBV-DNA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HBV-DNA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数量下降(均P<0.05),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普雷沃菌属和梭菌属数量升高(均P<0.05)。肝硬化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数量低于乙型肝炎组(P<0.05),而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普雷沃菌属和梭菌属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Shannon指数高于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均P<0.05),同时肝硬化组Chao、Shannon指数低于乙型肝炎组(均P<0.05)。肝硬化组患者HBV-DNA水平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Chao指数、Shannon指数、双歧杆菌属数量与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普雷沃菌属、梭菌属数量与HBV-DNA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

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更为显著,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双歧杆菌属数量和HBV-DNA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与脑损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分为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57例)和单纯型高热惊厥组(51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27例)与无脑损伤组(81例)。入院时采集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以及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Pearso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脑损伤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28例(49.12%),单纯型高热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15例(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64,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单纯型高热惊厥组(均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均高于单纯型高热惊厥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损伤组患儿首次发热体温以及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无脑损伤组患儿,而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患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OR = 2.063,95% CI:1.252~2.919)、肠球菌数量降低(OR = 1.912,95% CI:1.252~2.919)、乳杆菌数量降低(OR = 2.032,95% CI:1.083~3.812)、双歧杆菌数量降低(OR = 2.044,95% CI:1.235~9.593)、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OR = 3.442,95% CI:1.235~9.593)、血清MBP水平升高(OR = 3.149,95% CI:1.222~8.115)、血清NSE水平升高(OR = 2.815,95% CI:1.752~4.524)是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与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菌群失衡,有益菌数量降低与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患儿发病和脑损伤密切相关,调节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对该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检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应用FACScan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CD3细胞和CD4细胞进行检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样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患者体内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进行检测。治疗前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记录患者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除比。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IL-9水平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水平。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AST和AL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4和NK细胞比例均有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CD3、CD4和NK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均较低,而拟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除比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除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9水平和Th9细胞比例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IL-9水平和Th9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够改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而且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治疗前后新鲜粪便1.0 g,对肠道菌群中最有代表性的3种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和4种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菌落计数,同时计算B/ E值来代表定植抗力。结果 抗Hp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 5 ) ,B/ E值明显下降( P<0 .0 1) ,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 P<0 .0 5 ) ,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P<0 .0 5 )。结论 三联疗法抗Hp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Hp感染时须考虑到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可能对患儿产生的副作用及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菌群及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实验组(n = 20)及治疗组(n = 20),对照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治疗组小鼠给予益生菌治疗,于治疗后第1、2和4周对3组小鼠进行各指标检测。采集小鼠粪便标本检测其肠道菌群数量;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小鼠全身脂肪含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TING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

结果

与实验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菌群得到改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肠杆菌、肠球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降低(均P<0.01);治疗组小鼠脂肪含量降低(P<0.01),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及STING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5),F4/80+在肝脏组织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此外,与实验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干扰素β表达水平及磷酸化NF-κB p65水平显著降低,JNK-p46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

结论

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STING-TBK1-NF-κB通路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改善HFD诱导的NAF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