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肉白水晶彩鲫和红鲫杂交的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肉白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transparent colored var.)和红鲫(C.a.red var.),以及后代不同杂交组合的体色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肉白水晶彩鲫和红鲫杂交、肉白水晶彩鲫自交,子代全部为水晶彩鲫型;红白水晶彩鲫自交,子代表现为水晶彩鲫型和红鲫型;红鲫自交,子代全部为红鲫型。初步推断肉白水晶彩鲫是体表鸟粪素缺失型的纯合体(-/-),红鲫是体表鸟粪素完全型的纯合体( / ),红白水晶彩鲫是杂合体( /-)。鸟粪素缺失型相对完全型是显性,但它们的杂交遗传不完全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对照经典遗传学中金鱼的透明和正常遗传实验,发现透明鱼与肉白水晶彩鲫相似,五花鱼与红白水晶彩鲫相似,正常鱼与红鲫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经典遗传学依据体表将水晶彩鲫分为透明鱼和五花鱼,本研究依据体色将水晶彩鲫分为肉白色、红白色和其他色,由于分类角度的不同,一些观点和结论就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2.
红鲫近交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应用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建立红鲫近交系.方法红鲫卵子被经紫外线照射的鲤鱼精子激活后,在0~4℃的温度下进行冷休克处理30min,再在常温下静水孵化;以红体色为遗传标记,在连续2代雌核发育子代中选择二倍体红鲫,放置水泥池中常规饲养;用同样的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进行保种,随机交配繁殖1~2代供应实验;用常规方法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红鲫卵子激活率在91%以上;实验组2中摄食期仔鱼成活率为15.20%,80%的成鱼为二倍体红鲫,其中有较高比例的遗传上真实的雄性个体.鳞式主要为27(5)/(6)28;鳍式主要为D.i,17~18;A.i,6;V.i,7~8;P.i,15~16;C.24~25;其他外部形态指标与封闭群红鲫近似.结论本实验建立的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设备要求简单,操作安全可靠,并且省时节资,完全能够用于培育鱼类近交系,本实验结果完全可以满足育种繁殖的要求;所获得的二倍体红鲫,经同工酶电泳等检测,被证实是纯合的,具备鱼类近交系品系特征;出现遗传上真实的雄性个体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红鲫与湘江野鲤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端生  刘筠 《动物学研究》1993,14(3):277-282
红鲫成熟卵直径680—720μm;卵膜孔为精子入卵的唯一通道,包括前庭和精孔管两部分;精孔管内径约5μm。湘江野鲤精子头部直径约2.5μm。在通常情况下,红鲫卵为单精受精。尽管红鲫与湘江野鲤不同属,但杂交仍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红鲫卵子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接受湘江野鲤精子入卵,精子入卵5min后,出现明显的精子星光;15min后,雄性原核及雌性原核形成;25min后,雌、雄性原核融合;30min后、开始卵裂,发现1个受精卵切片上有4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由于双精受精所致。  相似文献   

4.
5.
以雌性日本白鲫和雄性红鲫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了杂交子代合方鲫.对该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形态特征、繁殖特性和遗传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合方鲫的体色为青灰色,外形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表现出杂交特征.合方鲫性腺发育正常,雌雄两性可育,并且具有较高的受精率(90.2%)和孵化率(80.5%),为新品系的繁衍和群体扩大奠定了基础.合方鲫的染色体数为2n=100,DNA含量与亲本一致,是一种二倍体鱼.合方鲫的45S r DNA的ITS区包括ITS-1,5.8S和ITS-2三部分,总长度为884 bp,与亲本序列相似度较高并表现出偏向于父本遗传的特征.同时,杂交子代序列兼有双亲特异碱基位点,表现出重组现象.合方鲫5S r DNA的NTS区具有3种长度类型,序列全长为654 bp,与母本相似度为94.2%,与父本似度为95.1%,杂交子代序列具有明显的重组和突变特征,这些基因重组和突变是品种改良和新品系形成的遗传基础.本研究证明了合方鲫在遗传组成和外形方面都与其亲本有本质区别,是一种有杂种特性的后代,该杂交品种的形成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两性融合发育鱼(红鲫、彩鲫)为对照,对雌核发育银鲫卵壳的表面结构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组成进行了研究:(1)雌核发育银鲫卵壳表面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嵴和沟;(2)雌核发育银鲫卵壳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略高于两性融合发育鱼(红鲫、彩鲫),并且在II区段存在一条分子量为10万Dalton的特异蛋白区带。并对银鲫卵壳结构及组成的特殊性与银鲫卵初级控制作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红鲫19尾个体的线粒体tRNA-Thr基因、tRNA-Pro基因和部分控制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19条长度为836~837bp的同源基因序列,共发现1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元型.在红鲫4种单元型中确认了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中央保守区序列(CSB-F、CSB-E和CSB-D)和保守序列CSB1.在18个变异位点中,除一个缺失外,序列变异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发生.4种单元型之间的序列差异在0.1%。1.7%之间.结果显示,红鲫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而暗示了它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说明它是鱼类遗传育种的较好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红鲫C1HD近交系的RAPD标记。方法从8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扩增效果和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8尾红鲫C1HD近交系和8尾普通红鲫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结果S333引物扩增出一条特异性条带,大小约为2.1 kb。结论S333引物扩增出的特异性条带可以作为区分普通红鲫与红鲫C1HD近交系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9.
对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融合发育红鲤的卵母细胞成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比较研究。在银鲫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绝大部分卵母细胞的核物质,在胚泡破裂(GVBD)后的第一次成熟分裂时期,出现明显的不同于红鲤卵母细胞核的行为,其染色体逐渐清晰地分为三群,这三群染色体的发育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一首尾相接的三极纺锤体。随后,三极纺锤体扭转、重叠、合并成为一个正常的中期纺锤体。但极少数银鲫卵母细胞也出现了类似于红鲤卵母细胞的成熟单星光,并进而发育成两极纺锤体,形态类似红鲤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纺锤体。在银鲫上述两类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均未观察到“第一极体”外排的现象。由此,我们确认,银鲫卵是通过第一次成熟分裂异常,卵核染色体不减数来维持染色体倍性的;并且,根据上述特殊现象,我们对银鲫卵子第一次成熟分裂异常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保持完整血液循环的鲫鱼眼杯标本上,应用Ag-AgCl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ERG),研究了急性低氧下不同适应状态ERG反应变化的情况,以期分析视锥与视杆通路对急性低氧的敏感性是否不同。结果表明:1.急性低氧对明视ERG-b波的影响要远远快于对暗视b波的影响,这说明视锥信号通路比视杆信号通路对缺氧敏感;2.在间视状态下,ERG的b波在低氧开始反几分钟内有一个明显的增大过程,而在明视或暗视中皆未观察到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两性融合发育鱼为对照,对雌核发育银鲫卵壳的表面结构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组成进行了研究:(1)雌核发育银鲫卵壳表面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嵴和沟;(2)雌核发育银鲫卵壳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略高于两性融合发育鱼,并且在Ⅱ区段存在一条分子量为10Dalton的特异蛋白区带。并对银鲫卵壳结构及组成的特殊性和银鲫卵初级控制作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周曼  冯浩 《激光生物学报》2012,(5):429-433,445
Dmc1基因是一个在减数分裂前期Ⅰ表达的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所必需。本实验根据普通红鲫Dmc1基因编码阅读框(ORF)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改良红鲫Dmc1基因(命名为IRCC-Dmc1)的ORF序列并将之插入到cDNA5-FRT/TO载体中,构建了改良红鲫Dmc1基因表达载体FRT/TO-IRCC-Dmc1-Myc。以FRT/TO-IRCC-Dmc1-Myc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蛋白印迹杂交实验检测到改良红鲫Dmc1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有着正确的表达。本文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改良红鲫Dmc1基因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DiaoXiao,纵纹腹小Xiao和红隼视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学报》1999,45(4):371-377
  相似文献   

14.
()、纵纹腹小()和红隼视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猛禽视器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测量并统计了、纵纹腹小和红隼视网膜各层的厚度,三个核层的胞核层数和视细胞密度.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和节细胞层胞核的平均层数在依次为2.6、7.6和0.4层;在小为3.0、11.4和1.9层;红隼为1.6、14.6和1.7层.视网膜中央区视锥细胞密度(±SD)在为190 117±27 304个/mm2,小为202 122±49 542个/mm2,红隼为234 039±44 916个/mm2.视网膜周围区视杆细胞的密度在为190 422±26 595个/mm2,小为165 800±26 408个/mm2,红隼为178 015±40 165个/mm2.红隼视网膜周围区还有视锥细胞分布,其密度为22 082±9 864个/mm2.结果表明,视器的结构为夜行性特征,而小有趋于晨昏活动的特点,红隼为典型的昼行性视觉特征.3种猛禽栖息于同一生态环境内,视器的结构差异显示出其时间活动格局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滇池高背鲫和方正银鲫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方正银鲫酯酶(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和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sp.)的各种组织器官为材料, 进行酯酶(Esterase)和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9种不同组织中酯酶同工酶谱带各不相同,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滇池高背鲫的酯酶谱图有3种表型.正方银鲫和滇池高悲鲫同一组织的LDH同工酶谱也有明显差异. 等电聚焦凝胶电泳(T=7.5%,C=5%)的结果又表明这二种鱼的肝脏, 脑, 卵的酯酶同工酶谱及电泳扫描图有差异. 这些结果揭示滇池高背鲫与方正银鲫至少在生化水平上已有明显的分化, 很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祖先,独立演化而形成. 滇池高背鲫与云南普通鲫的LDH酶谱较为接近,这说明滇池高背鲫最可能起源于云南本地的普通鲫.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囊的发育及在此期间质体的分化过程。研究表明:(1)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2)绒毡层为混合型,即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3)孢子囊原始细胞中的质体通过3条路径分化,其一,原始细胞中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下方细胞,继而进入孢子囊柄;其二,原始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生质体被分配到上方细胞,进而被分配到除顶细胞外的原基细胞中,顶细胞将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外套层原始细胞中;其三,顶细胞也将具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内部细胞,使分裂产生的孢原细胞和绒毡层原始细胞具新生质体;造孢细胞和孢子母细胞的质体具淀粉粒,孢子母细胞还具油体,新生孢子中具造粉体和油体;两层绒毡层具新生质体,随着退化外层绒毡层出现造粉体,内层绒毡层出现油体;(4)红盖鳞毛蕨与少数被子植物小孢子发育阶段质体分化模式类似,由前质体分化为造粉体再到油体。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质体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差异分化提供了新观察资料,为蕨类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透射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的孢子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征可将其孢子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1)孢子母细胞及其减数分裂阶段:孢子母细胞壳在孢原细胞末期开始形成,位于孢子母细胞及其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外侧,PAS反应显示其为多糖性质,与胼胝质壁为同功结构;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孢子之间产生孢子外壳,从功能、形成位置和时间上看与胼胝质壁相似,但苏丹黑B反应显示其可能含有脂类物质,与孢子母细胞壳和胼胝质壁不同。(2)孢子外壁形成阶段:外壁为乌毛蕨型(Blechnoidal-type),由薄的多糖性质的外壁内层和表面平滑的孢粉素外壁外层构成;小球参与外壁外层的形成,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小球的中央区域和外壁外层内侧部分由红色(多糖)变为黄色,小球的表面区域和外壁外层部分始终被染成黑色(脂类),可知小球与外壁同步发育。(3)孢子周壁形成阶段:周壁为凹陷型(Cavate-type),包括2层,内层薄,紧贴外壁,外层隆起形成孢子脊状褶皱纹饰的轮廓,以少见的向心方向发育;苏丹黑B和PAS反应观察周壁被染成橙色,推测其可能由多糖等成分构成;孢子囊壁细胞参与周壁的形成。本研究为揭示蕨类植物孢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人类视觉皮层的组织方式是视网膜皮层映射组织,先前研究已经证实视觉皮层在中心视采用这种组织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宽周边视的视觉皮层组织方式.方法:本文采用一种可以在核磁共振室中使用的光纤设备,设计了30度、40度、50度、60度的类圆环block刺激,使用1.5T的功能性核磁共振仪器,T1高分辨率图像分辨率为1*1*5.5mm,T2加权图像分辨率为4*4*5.5mm,TR反应时间为60,矩阵大小为64*64.核磁共振数据分析使用了SPM2和Brain voyager软件.结果:通过对试验者的数据处理分析,周边视的刺激的反应区域在枕叶上,主要分布在枕叶的前部,刺激反应区域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沿着距状沟从距状沟的后部向前部移动.结论:周边视的视网膜皮层映射组织特性和中心视的特性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金鱼和鲫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品种金鱼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金鱼的7个代表品种红龙睛(Red dragongoldfish)、红帽子(Red cap goldfish)、虎头(Tiger head goldfish)、琉金(Gold plating goldfish)、墨龙睛(Black dragongoldfish)、水泡眼(Water vesicle goldfish)、珍珠(Genuine pearl goldfish)的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b的部分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97 bp.结合GenBank中红鲫、野鲫、日本白鲫、银鲫、鲤鱼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7个金鱼品种之间的同源性都很高,在99.5%~100%之间;7种金鱼和红鲫的同源性也很高,为99.5%~99.8%,与野鲫的同源性在96.8%~97.2%,与日本白鲫、银鲫的同源性为93.1%~94.3%,与鲤鱼的同源性相对较低,为88.3%~88.6%.利用DNAstar软件构建了不同品种金鱼和鲫鱼的分子系统树,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了金鱼起源于野鲫.  相似文献   

20.
除草剂乐草隆对红鲫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除草剂乐草隆对红鲫的遗传毒性。方法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乐草隆对红鲫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 乐草隆致毒红鲫的淋巴细胞DNA的迁移度均较阴性对照组高 (P<0 0 5 )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0~ 7 0 0mg L)DNA损伤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 (r=0 982 ,P <0 0 1)。在 12h、2 4h、4 8h、96h、10d实验组DNA损伤程度均有增强的趋势。结论 乐草隆对红鲫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