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北虻属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在闽北邵武市开展吸血虻类调查,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西侧二都林场采获一批近似黑额虻标本,经鉴定系虻属新种,定名武夷山虻Tabanus wugishaneisis。  相似文献   

2.
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首次在中国被发现,自此分布于旧世界的塞洛提剑虻族Cyclotelini的3个属(环剑虻属Procyclotelus,沙剑虻属Ammothereva和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均在中国被记录。本文记录中国突颊剑虻属1新种:海南突颊剑虻Bugulaverpa hainanensis sp. nov.。该种额为亮黑色,仅在侧缘各有1个半圆形的灰白粉斑。单眼瘤被灰白粉。中足胫节褐黄色。雌虫生殖叉前缘有2个明显的突起。  相似文献   

3.
负泥虫系负泥虫科(Crioceridae)负泥虫亚科(Criocerinae)昆虫,在我国已记录6属100余种。笔者利用中山大学昆虫所及广东省昆虫所收藏的标本,以及本人近期采集的标本,经鉴定,发现负泥虫三新种,均海南岛产。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 齿腿负泥虫Lilioceris dentifemoralis Long,新种 体褐红;触角(基节褐红,第2—4节黑褐)及跗爪黑色。后胸腹板侧角及后缘有  相似文献   

4.
记述中国斑翅剑虻属Hoplosathe 2新种:盛氏斑翅剑虻Hoplosathe shengi sp. nov.和吐鲁番斑翅剑虻Hoplosathe turpanensis sp. nov.。盛氏斑翅剑虻的额在斑翅剑虻属中最宽,雄虫和雌虫的额宽在触角水平上分别是头宽的42%和 46%;触角第1鞭节长是宽的2.0倍;雄性生殖器近似科氏斑翅剑虻Hoplosathe kozlovi Lyneborg & Zaitzev.吐鲁番斑翅剑虻体多毛或短鬃;额宽正常;触角第1鞭节长是宽的2.8倍;雄性生殖器与斑翅剑虻属其它种皆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9,32(1):101-104
本文记述青海省瘤虻属一新种,以及过去未记载的Haemetopota ustulata(Kr(?)ber),Tabanus grandicaudus Xu,的雄虫。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无带瘤虻Hybomitra(Tibetomyia)afasciata新种(图1)  相似文献   

6.
双翅目的鹬虻科(Rhagionidae)成虫和幼虫均为捕食性的昆虫,金鹬虻属(Chrysopilus)的种类有些捕食蝗卵、象虫幼虫等而甚有益,国外曾用于生物防治。金鹬虻属为本科的一个大属,已知270余种。我国除台湾省有9种外,仅东北地区记录过一种,最近我们研究了云南和广西的标本又增加了11新种;本文记述陕西的5个新种,有的也分布于甘肃、宁夏和山西等地。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我校昆虫标本室,三斑金鹬虻的一对副模分藏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周氏金鹬虻则以周尧教授的姓氏来命名,感谢他对后辈的热情栽培,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7.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保海  许荣满 《昆虫学报》1995,38(1):109-111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徐保海(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福州350001)许荣满(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本文记述采自福州郊区虹属一新种,正模保存于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福州这Taban。。In。houenais新种(图l—5)雌虫体长1...  相似文献   

8.
中国鞍腹水虻亚科二新纪录属种记述(双翅目,水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了水虻科Stratiomyidae鞍腹水虻亚科Clitellarinae中国2新纪录属及种,即毛面水虻属Campeprosopa Macquart及长刺毛面水虻Campeprosopa longispina(Brunetti),和优多水虻属Eudmeta Wiedmann及王冠优多水虻Eudmetadia dematipennis Brunetti,其中王冠优多水虻的雄性描述系首次报道。并补充描述了王冠优多水虻Eudmeta diadematipennis形态特征及雄性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王明 《昆虫学报》1992,35(3):358-361
作者曾于1986年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地区发现的指虻属(Isshikia)一新种——汶川指虻。本文再次记述了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另一指虻属新种——海南指虻。另外同时记述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瘤虻属(Hybomitra)一新种——黑须瘤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我国贵州距水虻属Allognosta 4个种(包括3新种或亚种),即背斑距水虻A.dorsalis sp.nov.,梵净山距水虻A.fanjingshana sp.nov.,斑胸距水虻A.maculipleura Frey 和黑腿距水虻Allognosta flavofemoralis nigrifemur sub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屏顶螳螂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屏顶螳螂属Kishinouyeum系长颈螳螂亚科Vatinae中分布于我国的特有属,该属由Ouchi氏建立于1938年,模式种天目屏顶螳螂Kishinouyeum sinensis Ouchi系1936年采自浙江天目山。 1981年6月28日,笔者在海南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采得屏顶螳螂雌虫一头,经鉴定系一新种。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虻科(双翅目)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4):425-429
作者根据近年来收集到的标本,结合文献资料,记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虻科共50种,其中斑虻属5种;瘤虻属18种,包括1新种;黄虻属6种;虻属15种;麻虻属6种,包括1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刺齿虫兆属的自然地理分布特征和调查资料,讨论了弹尾纲刺齿虫兆属的自然分布、扩散和地理起源。结果显示,全球已经描述的57种刺齿虫兆,不仅主要分布于亚洲(54种),而且中国的物种数量最多(32种),土著种数量亦最多(23种)。亚洲之外美国大陆的3个州有2种(全为广布种);夏威夷有6种(包括3个广布种)。作者初步提出了刺齿虫兆属起源和扩散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平舞虻亚属Planempis Frey,1953为舞虻属Empis一个中等大小的类群,全世界已知46种,仅局限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我国已知8种.本文发现平舞虻亚属Planempis在我国四川有分布,记述3新种:黄足平舞虻Empis(Planempis)flavipedalis sp.nov.,黑足平舞虻Empis(P...  相似文献   

15.
木文对陕西吸血虻类区系进行了分析。陕北北纬36°以北,纯属古北界;36°以南至巴山山梁以北为古北到东洋界的过渡地带,过渡中心在秦岭南坡海拔600—2000米处,其问1000一1500米为两界分界线;巴山梁以南纯属东洋界。在我同虻类区系中,陕北属中亚区系;关中包括秦岭南坡海拔1 500米以北属东北亚区系;陕南包括秦岭南坡海拔1 000米以南属长江区系。  相似文献   

16.
叶东海  沈亚恒 《真菌学报》1994,13(4):241-245
本文报道虫囊菌属2个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及新记录变种各1个:海南虫囊菌寄生于齿负泥虫,福建虫囊菌寄生于长唇步甲属蠕形虫囊菌寄生于锯缘步甲瘤壳虫囊菌婆罗洲变种寄生于四斑长唇步甲。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志留-泥盆纪三叶虫的新属种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是西南地区志留纪三叶虫动物群研究的一部分。材料主要搜集于1972年。文章着重描述缨盾壳虫科、手尾虫科、斜视虫科、齿肋虫科、砑头虫科以及裂肋虫科的一些新属种,共计14个属,其中有4个新属。此外,还对这一三叶虫动物群出现的地质时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瘦枝(虫脩)属Mavellina,隶属于短角枝(虫脩)亚科Pachymorphinae、枝(虫脩)族Ramulini。本属共记载有3种,即褐瘦枝(虫脩)M.souchongia(Westw.);齿瘦枝(虫脩)M.dentata(stl)和仿茎瘦枝(虫脩)M.caulodes(Rehn)。前一种分布丁我国广东和海南岛,后二种分布于东南亚。笔者于1988年收集到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产该属雄虫1头,经鉴定为一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19.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78,(4):437-438
本文记述我国斑虻属一新种描述如下 高原斑虻Chrysops plateauna Wang新种雌虫体长10毫米,橘黄色种。 头部前额灰色粉被、具少量黑毛,前额基部宽度大于高度,端部窄于基部。额胛黑色,与眼有少许距离。颊、颜均覆黄灰色粉被及少量黑毛。口胛、颜胛黑色。颊胛甚大,亦为黑色。触角黑色,第1、2节  相似文献   

20.
双翅目虻科(Tabanidae)斑虻亚科(Chrysopina)的林虻属Silvius Meigen 1820种类很少,我国只有浙江的心瘤林蛙S.cordicallus Chen et Quo一种,系陈世骧与郭郛1949根据上海震旦博物馆郑碧尔(O.Piel)1936年7月22日采自天目山的1所记述的新种,用英文发表在《中国动物学杂志》3:8-9,图3。许荣满1982在《中国重要虻类的鉴别》中纳入名录及检索表,并引用了陈氏原图;王遵明1983的《中国经济昆虫志——虻科》一书中记述了此种称为心额森林虻,重绘了头部、颚须及触角特征图,并有全形彩图;至此,分布仍仅浙江(天目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