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棘头虫记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棘头虫(Acanthocephala)是脊椎动物(成虫)和无脊椎动物(幼虫)的寄生虫,大多数是寄生在鱼类和鸟类的肠中。根据Golvan(1958—1962)的记载已知有547种,分隶于90属22科。在苏联Petrotschenko(1956,1958)曾汇编有家畜和野生动物棘头虫一书。我国学者对这一类动物研究尚少,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即所、李慧珠(1962)在太湖作  相似文献   

2.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调查了丹江口水库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Harada,1935)感染三种小型经济鲤科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宽鳍(鱼鼠)(Zacco platypus)和油(粲鱼)(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的季节动态情况.在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方面,寄生于马口鱼和油(鱼鼠)的木村小棘吻虫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感染率和感染丰度都比较高,而春夏季节比较低;与此不同的是,寄生于宽鳍(鱼鼠)中的木村小棘吻虫则全年都维持着较稳定的感染水平;木村小棘吻虫种群在三种宿主体内的总体感染丰度差异显著,但都呈聚集分布,三者的方均比与感染率和感染丰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猪巨吻棘头虫在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是猪只重要害虫之一。在印度也是猪的常见寄生虫(Singh,1959)。我国的福建(Maxwell,1921)、广东广州(陈心陶,1936)、安徽炳辉 (林孟初等,1958)、贵州(危粹凡等,1960)、北京、上海、济南、甘肃,(吴淑卿等,1960)江西和东北等地猪只都发现有此虫寄生。感染率一般3.0~7.4%(汪溥钦,1962)。个别地区如辽宁高达76% (旅大市第二人民医院安波分院,1977)。猪巨吻棘头虫的人体感染国外报告的病例不多(Craig等,1970;Pradatsudarasar等,1965;Ci相似文献   

6.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34-1044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鮡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鮡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 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 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鮡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 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 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在黑斑原鮡群体中, 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 Berger-Parker指数为0.37,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 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 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的寄生蠕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淡水环境的适应和江湖阻隔,部分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分化成淡水型和陆封型,为寻找区分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这3种生态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并分析其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特征,本文调查了3种生态型刀鲚鳃部、胃、肠和幽门盲囊中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共发现10种寄生虫,包括鳃上3种单殖吸虫:林氏异钩铗虫(Heteromazocraes lingmueni)、细长嗜鳀虫(Helciferus tenuis)和长江中华钩铗虫(Sinomazocraes changjiangensis);胃部1种复殖吸虫:鲚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coiliae);肠道3种线虫: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以及肠和幽门盲囊的3种棘头虫: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 cheni)、鲇异吻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 parasiluri)、长江傲刺棘头虫(Brentisentis yangtzensis)。林氏异钩铗虫和陈氏刺棘虫在3种生态型的刀鲚中都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海水性寄生虫细长嗜鳀虫、鲚套茎吸虫和对盲囊线虫只感染洄游型刀鲚,可作为区分洄游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淡水性寄生虫长江中华钩铗虫、鲇异吻钩棘头虫和长江傲刺棘头虫只在淡水型刀鲚中发现,可作为淡水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洄游型刀鲚的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最高,分别在1.25和0.19以上,淡水型刀鲚的较低,分别为0.79~1.12和0.10~0.12,陆封型刀鲚的最低,分别在0.66和0.0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大部分丢失,以及淡水性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较低造成的。盐度降低和中间宿主缺乏是导致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淡水性寄生虫较低的感染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对新宿主的适应时间较短;地理隔离可能是陆封型刀鲚中寄生虫群落多样性最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  相似文献   

10.
辽宁猪巨吻棘头虫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曾先后以光学显微镜观察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mhorhynchus hirudinaceus(Palias,1781)Travassos 1916,生活史各期的形态,但用电镜观察报道甚少。1982年作者等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猪巨吻棘头虫的成虫、童虫、棘头体和虫卵的形态结构,初步结果介绍于下,对于深入了解和灭虫防病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葡萄瘿蚊Cecidomyia sp.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在葡萄果实内食害,致使果粒不能正常生长而造成损失。1962年以来山西省太原、太谷、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发现。 一、形态 成虫(图1:1) 体长3毫米左右,翅展7毫米左右。头小、复眼黑色,触角丝状14节。雌虫触角端部三节与雄虫不同(图2:4、5)。口器吻状,下颚须一对、3节。中胸发达,翅膜质  相似文献   

12.
辽宁庄河大牙锯天牛感染猪巨吻棘头虫幼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erhynchus hirudinaceus(Pallas,1781)Travassos 1916在国内很多地区猪体内都有寄生。辽宁省各地也普遍存在,据调查庄河县为82.2%、新金县为52.7%、铁岭县为10.2%。但寄生在人体的报告不多。至于其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中间宿主)更不清楚。1961及1962年冯澜滨等在辽宁西部渤海湾沿海地区的绥中县首先发现两例病人,询问病史了解到患者曾有吃大牙锯天牛Dorysthcnes paradoxus的习惯,就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肠鳃类一新种——多鳃孔舌形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的肠鳃类,迄今仅报告过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Tchanget Koo)和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 Kuwano。近数年来,我们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工作,搜集了不少肠鳃类的标本,其中有一种经外部形态和内部  相似文献   

14.
隐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1928),隶于四环科(Quadrigyridae)棘衣属Pallisentis。成虫寄生于鳝鱼、鲶鱼、鳗鱼肠内,亦有报道可寄生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虎蚊蛙等。1986—1989年逐月从市场购买泥鳅进行解剖,均未发现成虫寄生。所获标本均系寄生于泥鳅体腔内的童虫纤维性包囊(图2)。共解剖泥鳅1225条,感染率33.55%,其中以大(体长13厘米以上)、中(体长10—12厘米)型泥鳅为高。感染月份以每年2—3月、7—10月达高峰,为40—51.8%。刺破包囊或用人工消化液消化获得童虫。经观察童虫吻、吻钩数目,形态,大小,体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5种组织(收吻肌、吻、肠、肾管及体壁)10种同工酶(ADH、GCDH、SDH、EST、LDH、ME、POD、SOD、MDH、CAT)的表达。结果表明:除CAT外,其余9种同工酶均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酶谱,除SOD和MDH在5种组织中表型相同外,其它7种同工酶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SDH-2、EST-1、LDH-1和POD-1为收吻肌所特有;ADH-3、ADH-4、GCDH-2、GCDH-4、GCDH-5、EST-10和LDH-6均为吻所特有;EST-4为肾管所特有。在肠中,ADH和GCDH均没有检测到活性。初步探讨了5种组织中各种同工酶的分布与活性及其与各组织生理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翠霞  邓立君 《动物学报》1992,38(2):220-221
本文作者继1986年用扫描电镜研究猪巨吻棘头虫 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Pallas,1781;Travassos,1916)的成虫、童虫、棘头体和虫卵之后,又对其成虫体内的吻腺、原肾球、子宫钟、睾丸、粘液腺和交合伞等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介绍于下: 材料和方法 猪巨吻棘头虫成功收集于沈阳市肉食品加工厂屠宰车间,从猪小肠肉取出新鲜活虫体,经生理盐水充分洗涤干净,用锋利解剖刀剖开虫体,取得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扫描样品,置临界点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据郎所(1958,1960)、陈启鎏(1962)、吴宝华(1963)等氏的报告,均证实在我国淡水鱼类的寄生虫区系组成中,单殖吸虫占着很突出的地位。单殖吸虫中又以指环虫属Dactylogyrus最丰富,并已知其中有不少种类是导致幼鱼大量死亡的病原体。因此,了解我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鳊,鲂等)寄生指环虫的鉴别特征和方法,对鱼类单殖吸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故以浅知写成本文,供初学者和鱼病普查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丽棘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建平 《生态学杂志》1999,18(6):16-19,32
长江丽棘虫(BrentisentisyangtzensisYuetWu,)隶于棘吻目,长棘吻科,是余仪,伍惠生在长江中游的鱼中采获并定为新种[1]。据他们调查,长江中游有14种经济鱼类是该种棘头虫的终末宿主,黄颡鱼是终末宿主之一。有关这种寄生蠕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尚未见到报道。1 材料和方法从1998年6月至7月中旬,随机购得渔民在江边捕获的黄颡鱼76尾。在实验室内逐一测量黄颡鱼的全长、体长,称其重量,剖开鱼腹,完整地取出消化道,称鱼的空壳重,逐一解剖检查鱼的胃和肠道,记录检出的寄生蠕虫数量和寄生…  相似文献   

19.
福建棘头虫记述Ⅱ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棘头虫(Acanthocephala Rudolphi,1808),作者(1966)曾报告过40种。近年来,在福建各地又采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有11种,其中有7个新种,兹记述于后。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一、四旋棘科Quadrigyridae Van Cleave,1920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1984年大连地区甲虫体内定居猪巨吻棘头虫的幼虫(棘头体)情况。大牙锯天牛的成虫定植率为10.2%,低于1974年的38.8%。本次调查发现铜绿丽金龟、蒙古丽金龟和灰粉锶金龟,共4种金龟体内都有棘头体定居,其定植率依次是23.8%,23.8%,16.1%和33.3%。前3种金龟体内定居着棘头体为大连地区首次报告。调查证明上述天牛和金龟6种甲虫也是本地区流行的猪巨吻棘头虫病的重要媒介,如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