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纵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秀山  王钢 《昆虫知识》1992,29(2):104-105
<正> 松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L.)是为害云南松的一种重要害虫。1985~1989年在蒙自芷村林场对该虫进行观察和防治,挽救受害林分2.7万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试验对比了红、黄、蓝、绿、黑、白六种颜色粘虫板对新疆吐鲁番地区杏树上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和皱小蠹(Scolytus rugulosus)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红色和黑色粘虫板对多毛小蠹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颜色;其中黑色粘虫板对皱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强,平均每块黑板诱捕到(11.8±5.0)头皱小蠹,红色次之,其他颜色对两种小蠹均无明显的引诱效果;红色粘虫板对多毛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强,平均每块红板诱捕到(16.±3.0)头多毛小蠹,黑色次之,其他颜色对两种小蠹均无明显的引诱效果.通过色板引诱虫量的变化体现出两种小蠹的不同扬飞高峰期,多毛小蠹的扬飞高峰期应在六月初,而皱小蠹的扬飞高峰出现在六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小蠹亚科的分类地位(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4.
强大小蠹植物源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0 0 1~ 2 0 0 2年在山西省榆次区庆城林场对自行研制生产的强大小蠹DendroctomusvalensLeConte植物引诱剂诱芯和诱捕器在林间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在山西省的 1 3个县、林场悬挂 2 0 0 0个诱捕器开展了强大小蠹发生期监测和大面积诱杀防治推广试验工作。结果显示 ,该诱捕技术对强大小蠹成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 ,2 0 0 0个诱捕器在成虫羽化期 61d共诱到大小蠹成虫近 2 0万头 ,可明显降低当代成虫虫口密度。试验表明 ,诱虫数量随林地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大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量有一定影响 ,以悬挂在主干下端距地面 5~ 1 0cm处效果最好。诱捕器之间水平距离建议间隔 1 0 0m为好。  相似文献   

5.
云南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辉  吕军 《昆虫学报》2004,47(2):223-228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次期性害虫之一。1980年以来,该虫与纵坑切梢小蠹T. piniperda(L.)一起在中国西南部大量发生,导致数十万公顷云南松林受害。本文报道了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地区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横坑切梢小蠹年生活史为一代,前后两代在冬春季有部分重叠。成虫羽化于4月下旬开始陆续,5 月下旬结束。成虫羽化后即飞到树冠上蛀食枝梢,直到11月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在此期间,每头成虫可以蛀食4~6个枝梢。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没有越冬习性。繁殖期从11月至次年3月。成虫主要在已经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木的中、下部产卵。繁殖期较纵坑切梢小蠹约迟1周。由于横坑切梢小蠹从枝梢到树干对云南松持续危害,对树木的危害性较在其它地区更为严重。横坑切梢小蠹利用受到纵坑切梢小蠹蛀害的树木繁殖产卵,加强了蠹虫对云南松树的危害,加速了受害树木的死亡进程。横坑切梢小蠹的上述生物生态学特征是该虫对云南松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从横坑切梢小蠹虫体和虫坑中检测到伴生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is。横坑切梢小蠹对该菌的带菌率在蛀梢期为11.5%;在蛀干中期约为10%~26%。  相似文献   

6.
江门海关从冈比亚进境的刺猬紫檀木原木中检出活体长蠹科昆虫.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经形态特征鉴定,该虫为小楔双棘长蠹.该虫的形态特征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斜面毛被稀疏、不太明显,近缝角处竖立短直;缝侧齿基部不粗糙;斜面侧上缘有3对胝状的痕迹显现.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该虫...  相似文献   

7.
《环境昆虫学报》2014,(4):620-623
亚利桑那齿小蠹Ips leconte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松属等植物的危害性很大。本文主要介绍了亚利桑那齿小蠹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性特性等信息。并与亚利桑那齿小蠹的近似种进行了简要的鉴别比较。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对进一步研究亚利桑那齿小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对其入侵我国的威胁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8.
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 1801)是最具入侵性和分布范围最广的长小蠹。中对长小蠹是一种重要入侵森林害虫,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迅速扩散。本文首次对中国云南和广西橡胶林进行中对长小蠹发生情况的调查,并在云南省景洪市橡胶林发现中对长小蠹。同时介绍了中对长小蠹的分类地位、寄主和分布、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治和监测的措施,并探讨中对长小蠹在云南橡胶林的潜在风险,提醒人们要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控,防止扩散并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
小圆胸小蠹是蛀干为害的食菌小蠹,与其伴生菌构成虫菌共生体,称方胸小蠹—镰孢菌共生体,造成寄主机械损伤、枝干枯死和木材腐烂。在全球范围内寄主达63科342种,对果树、森林及城市景观等造成严重威胁,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国际重大林木害虫。国外最新的分子学研究显示,方胸小蠹—镰孢菌共生体以种团形式出现,由至少5个形态上无法区分的小蠹种及其伴生菌构成,每一个小蠹种携带1或2种镰孢菌。该种团中的某些种及其伴生菌已经成为入侵物种,攻击并感染健康树木,造成了严重威胁。综述了该种团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伴生菌及寄主选择研究进展,以及食菌小蠹的控制途径,指出了我国有分布的该种分类地位急需确定,我国云南分布的该小蠹可能对我国更多地区城市阔叶树种构成威胁,对针叶树也可能构成潜在威胁。当前迫切需要在通过分子学手段澄清其分类地位基础上,深入开展种群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以及伴生菌及寄主选择研究,揭示其成灾机制,为其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以遏制其扩散蔓延的势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Hartig)是中国云南地区两种危害松属Pinus L.植物的钻蛀性害虫,常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上共同危害,通过蛀梢和蛀干为害造成树木衰弱死亡,生态破坏,带来经济损失。【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树木解析,对两种小蠹在"梢转干"及"干转梢"时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梢转干"时期之后,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主干中下部,云南切梢小蠹分布在主干中上部;侧枝上主要分布着云南切梢小蠹,而横坑切梢小蠹数量很少;5月中旬进入"干转梢"阶段,两种小蠹同时进入羽化期,云南切梢小蠹在6月1日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则比其晚10 d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两种小蠹成虫转梢危害后随机分布。两种小蠹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发生期较长,在云南松上分布范围较广。两种小蠹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小,在云南松上的分布趋于分离,对空间资源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而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在云南松的生长季节能同时危害,且发生期较一致,危害期长。【结论】两种小蠹在空间生态位上的种间竞争强度较小,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竞争较大。通过研究比较两种切梢小蠹时间及空间生态位的特性及差异,为遥感监测云南松林的生物灾害提供了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通用引物的多重PCR方法开展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的分子鉴定,以期探究多重PCR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可行性,并为开展小圆胸小蠹的有效、准确鉴定及综合防治等提供重要依据。使用多重PCR方法扩增了小圆胸小蠹的COI、16S和28S的3个分子片段,并将获得的目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7计算方胸小蠹属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单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多重PCR可以用于小圆胸小蠹分子序列的获取;基于COI和16S的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了小圆胸小蠹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2%;基于单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本研究扩增的小圆胸小蠹COI和16S序列与GenBank中获取的小圆胸小蠹COI和16S序列聚为一支。多重PCR可以应用于小圆胸小蠹的分子鉴定,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率,还可以减少PCR过程中的时间和DNA消耗。  相似文献   

12.
光滑材小蠹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滑村小蠹XyleborusgermanusBlandford属鞘翅目小蠹科,是近几年发生在板栗树上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调查表明在我省秦岭沿线发生面积占栗林总面积(包括野生板栗〕的85.8%,被害株率达2%~19.1%,严重地块可达30%多;平均虫口密度17.8头/株,最多达350头以上。被害树由于该虫沿年轮横向蛀坑凿道,切断树木输导组织,使树体水分及养分输送中断而枯死。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l寄主与分布光滑材小合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我省秦岭沿线危害9种树木的主干(见表)。2生活史光滑村小合1…  相似文献   

13.
云杉八齿小蠹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来自于云杉八齿小蠹和植物的信息物质在云杉八齿小蠹的整个生活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雄性云杉八齿小蠹作为先锋虫以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搜寻和定位寄主,然后释放信息素吸引同性或异性云杉八齿小蠹前来聚集。云杉八齿小蠹成群攻击以降低寄主树木的抗性,寄主植物在受到云杉八齿小蠹攻击后能够利用其物理结构、分泌物及挥发性物质等抵御其危害。云杉八齿小蠹自身化学信息素的合成和对寄主树木次生代谢物质的转化能力,决定和影响着入侵寄主树木的速度和种群数量。本文从信息素组成、释放速率等方面、寄主和非寄主挥发物的作用及信息素诱捕器在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南部松齿小蠹Ips grandicollis(Eichhoff)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检疫性林木害虫且在我国内尚无分布。近年来,随着进口木材数量的增长,该虫传入我国的风险加大。因此,充分了解该虫的适生区有助于我国针对性地开展其检疫防控工作。【方法】本文采用气候相似性分析法,利用SPSS及DIV-GIS等软件对南部松齿小蠹的适生区进行分析,其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19个可影响南部松齿小蠹适生性的生物气候变量,筛选出6个关键气候变量;然后,通过DIV-GIS工具,对这6个关键气候变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南部松齿小蠹适生区预测结果。【结果】南部松齿小蠹在全球的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的中东部,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东部,非洲的中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亚洲的中部及东部沿海以及澳大利亚的沿海地区;而在我国的境内高度适生区主要在山东、江苏的东部沿海、河南、湖北、重庆等诸多中、南部地区。最后,本文对所用分析法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检疫防控的措施建议。【结论】南部松齿小蠹寄主木材的进口口岸均在本文预测的适生区范围内,因此值得提请相关部门关注,应加强其检疫及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15.
脐腹小蠹Scolytus schevyrewi Seme.是榆树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本研究在宁夏盐池县通过室内观察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脐腹小蠹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成虫寿命、习性、交尾行为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脐腹小蠹虫在宁夏盐池县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老熟幼虫约占98.2%,蛹约占1.8%。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幼虫于6月底、7月初开始化蛹,7月下旬达羽化盛期,8月上旬羽化结束;脐腹小蠹雌成虫平均寿命为(27.14±3.74)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6.86±4.13)d,差异显著(P<0.05);此外,脐腹小蠹无滞育现象;脐腹小蠹的4种天敌,分别是榆小蠹长茧蜂Elachistocontrum sp.、虱形螨Pedieuloids ventricosus Newport、拟截斑郭公虫Thansimus sp.和蠼螋Labidura s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描述了首次在贵州猕猴桃上发生的一种害虫——端齿材小蠹Anisandrus apicalis(Blandford)。【方法】通过对当地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猕猴桃病树上小蠹的观察和形态研究,进行分类和鉴定。【结果】此次发现的端齿材小蠹是贵州省境内第一次报道,也是首次发现在猕猴桃病枝上发生。本文提供了该小蠹的分类和鉴别,附有相关近缘种的形态特征图和检索表,并介绍了其寄主和分布,以及在贵阳修文猕猴桃的危害和发生等情况。【结论】此次发生在猕猴桃上的端齿材小蠹是贵州省境内的首例,本文结果可以为当地植物检疫和猕猴桃种植管理提供参考。虽然此次端齿材小蠹在猕猴桃上发生,但是未发现其会直接为害猕猴桃健康植株,需要在将来进行深入的实验调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蒙古阿尔山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Ipssubelongatus Motschulsky天敌的种类调查,目前共发现落叶松八齿小蠹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红胸郭公虫Thanasimus substriatus Gebler,寄生性天敌暗绿截尾金小蜂Tomicobia seitneri(Ruschka)、长蠹刻鞭茧蜂Coeloides bostrichorum Giraud以及螨类、微生物。分析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红胸郭公虫对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的日均捕食率为3.1%±0.77%(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20头和红胸郭公虫成虫1头,室外12~24℃),日最大捕食量为10.7头(1头红胸郭公虫成虫与20、40、60和80头、100头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室内17~25℃);暗绿截尾金小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幼虫的寄生率为20.5%,对其蛹的寄生率为13.7%;长蠹刻鞭茧蜂对其幼虫的寄生率为6.5%;螨类对其成虫的寄生率为20.2%;而微生物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幼虫的寄生率为4.3%,对蛹的寄生率为5.4%,对成虫的寄生率为2.1%。暗绿截尾金小蜂是落叶松八齿小蠹最有利用价值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8.
<正> 罗汉肤小蠹phloeosinus perlatus Chapuis是杉木的重要蛀干害虫。至今,国内仅见害虫名录,有关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未见报道。1983年,作者在北纬30°18′,东经118°31′的安徽省旌德县设点观察其生活习性,开展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绒根小蠹属Hylurgops Leconte(1876年),属于齿小蠹科Ipidae,海林小蠹亚科Hylesininae,根小蠹族Hylastini。目前世界已知种类(截1960年),约40种,其中产于旧北区和东洋区者超过50%,我国产绒根小蠹属,过去由Eggers(1933年)、Murayama(1940年)、萨卡洛夫斯基(1959年),曾作了零星记述,已知有9种;近年来作者等就我国各地所  相似文献   

20.
剉小蠹属Scolytoplatypus Schaufuss 1891与齿小蠹科Ipidae的种类相象,但雌虫前足胫节外面粗糙如剉,易于区别。一般多寄生于各种阔叶树的木质部,也有寄生于针叶树内,坑道成梯形。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已知种类50余种,我国有10余种,而以下列二个新种较为突出,代表着我国产背孔有、无的两个类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