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滑桃树茎皮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大戟科植物滑桃树的茎皮中分离得到七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或与已知化合物进行薄层层析对比,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甙(2)、蒲公英赛酮(3)、苔色酸乙酯(4)、苔色酸乙酯和甲酯混合物(4和5)、麦角甾-5α,8α-二环氧-22E,24R-6,22-二烯-3β-醇(6)和(2S,3S,4R,12E,2’R)-2-(2’-羟基-二十二碳酰胺基)二十碳-1,3,4-三羟基-12-烯(7)。其中化合物4、5、6和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药茅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明雄  王恒山  黎霜  陈薇 《广西植物》2003,23(3):282-284,270
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的方法 ,根据光谱分析鉴定中药茅莓的结构 ,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 ,分别为β 谷甾醇 (Ⅰ )、蔷薇酸 (Ⅱ )、2α,3α,1 9α,2 3 tetrahydroxyurs 1 2 en 2 8 oicacid(Ⅲ )、β 葫萝卜甙 (Ⅳ )和悬钩子皂甙 (Ⅴ ) ,以上前四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云南兔耳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云南兔耳草 (LagotisyunnanesisW .W .Smith)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柯伊利素 (chrysoeriol 1) ,芹菜素 (apigenin 2 ) ,茴香酸 (anisicacid 3) ,β 谷甾醇 (β sitosterol4) ,肉桂酸 (cinnamicacid 5 ) 3,4 二甲氧基肉桂酸 (3 ,4 dimethoxycinnamicacid 6 ) ,香草醛(vanillin 7) ,胡萝卜苷 (daucosterol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种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对海芒果叶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为熊果醇(1),(23Z)-9,19-cycloart-25-ene-3β,24-diol(2),大戟醇(3),乌苏酸(4),2α-羟基乌苏酸(5),乙酰乌苏酸(6),α-香树脂醇(7)。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果皮中分离得到5个葫芦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双氢葫芦素E(1)、endecaphyllacins B(2)、2-O-β-D-glucopyranosylcucurbitacin I(3)、葫芦素E(4)、葫芦素I(5)。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南山茶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反复重结晶等方法对南山茶果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山茶果皮中分离并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2)、原儿茶酸(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2′′′,4′′′-O-二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2′′′′,3′′′′,4′′′′-O-三乙酰基-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3′′′′-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5)、3-甲氧基鞣花酸(6)、鞣花酸(7)、羽扇豆烷醇(8)、β-谷甾醇(9)和胡萝卜苷(10)。化合物2、6、7均为首次从南山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民间草药椭圆叶绣线菊的非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椭圆叶绣线菊 (Spiraeajaponicavar ovalifoliaFranch)全株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10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 ,包括 5个木脂素 :(± )syringaresinol (1) ,( )cyclo olivil(2 ) ,isolariciresinol 9 O β D xylopyranoside (3) ,isolariciresinol 9 O β D glucopyranoside (4) ,5 methoxy isolariciresinol 9 O β D xylopyranoside (5 ) ,1个三萜酸 :18-羟基乌索酸 (18 hy droxyursolicacid ,6 ) ;2个甾醇类 :β -谷甾醇 (β sitosterol,7)和葫萝卜苷 (daucosterol,8) ;1个脂肪醇 :10 nonacosanol (9)和 1个脂肪酸三棱酸 :(sanlengacid ,10 )。除化合物 6~ 8外 ,其它 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合群植物仔得到。木脂素等成分的鉴定为该植物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活性和初步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我们在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对白花蛇舌草 (Hedyotisdiffusa)的乙醇提取物及不同的溶剂萃取部位进行了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筛选 ,发现CH3 OH∶H2 O(9∶1)部位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特别是对乳腺癌细胞株有中等强度活性。因此我们对该部位进行了初步化学成分研究 ,从中分离得到三个已知化合物 ,即豆甾醇 5 ,2 2 二烯 3β ,7α 二醇 (Stigmasta 5 ,2 2 diene 3β ,7α diol,1) ,豆甾醇 5 ,2 2 二烯 3β ,7β 二醇 (Stigmasta 5 ,2 2 diene 3β ,7β diol,2 )和熊果酸 (Ursolicacid ,3)。其中化合物 (1)和化合物 (2 )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同时文献报道这类甾醇类化合物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进一步的活性和化学研究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9.
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RP-18等柱色谱,从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维西香茶菜甲素(1)、2α-羟基齐墩果酸(2)、2α,23-二羟基齐墩果酸(3)、2β,3β-二-O-异丙叉基-齐墩果-12-烯-28-酸(4)、乙酰熊果酸(5)、1-棕榈酸单甘油酯(6)、1-油酸单甘油酯(7)、1-亚油酸单甘油酯(8)、1,2-亚油酸甘油二酯(9)、α-亚麻酸甲酯(10)、棕榈酸(11)、硬脂酸(12)、油酸(13)、7α-羟基豆甾醇(14)、7β-羟基谷甾醇(15)、β-谷甾醇(16)。化合物4、6~10和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11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越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的方法 ,从中越猕猴桃 (Actinidiaindochinensis)的根部分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 :2α,3α,2 4 三羟基 1 2 烯 2 8 齐墩果酸 (Ⅰ ) ,2α,3α 二羟基 1 2 烯 2 8 乌苏酸 (Ⅱ ) ,2α,3α ,1 9α 三羟基 1 2 烯 2 8 乌苏酸 (Ⅲ ) ,熊果酸 (Ⅳ ) ,β 谷甾醇 (Ⅴ ) ,和 β 胡萝卜甙(Ⅵ )。化合物Ⅰ、Ⅱ、Ⅲ、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获得。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