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温度(29±1)℃、盐度28.5±0.5条件下,研究了卤虫、蟹类、虾类、贝类4种饵料单独及混合投喂20d后对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1.5~2.0 mm)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喂卤虫组(62.65%)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卤虫+贝类组(40.09%)存活率高于单独投喂贝类组(34.3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独投喂卤虫组壳高、壳宽最低,单独投喂贝类组壳宽、壳高特定生长率最高(6.02%/d,6.67%/d),但与卤虫+贝类组差异不显著。卤虫组壳高、壳宽变异系数低于其它各组,其中壳高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壳宽变异系数与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说明投喂卤虫有利于提高方斑东风螺稚螺存活率及个体大小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酵母及与藻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研究了2种酵母单独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密度、饵料效果及与藻类搭配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在5种密度下,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最适密度分别为10和5×106个·ml-1.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培养轮虫所得到的种群密度和瞬时增长率分别是用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40.2%、26.0%和85.5%、76.6%.用面包酵母和蛋白核小球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小球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饲料对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78—1981年,从不同作物的不同部位作饲料喂养玉米螟幼虫,观察其对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饲料糖分、蛋白质含量在营养上的作用,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幼虫饲养 将不同饲料的不同部位置于粗指管(1.7×7.5cm)。接虫后加棉塞。 1.玉米饲料 一至四代的一、二龄蚁螟喂嫩叶,三龄后喂嫩茎或老茎或嫩果穗。1981年分别用皋单一号(中早熟种)、丹王六号(中熟种)、  相似文献   

4.
M. L 《动物学报》2006,52(1):70-78
在短期慢性观测过程中,食物类型可能是造成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繁殖率变化的一种原因。共观测了分别单独投喂10种不同绿藻对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为验证藻青菌是藻类饵料(如绿藻Scenedesmus)有价值的佐剂这一假说,还用蓝细菌单独投喂或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混合投喂轮虫进行实验观测。结果发现食物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影响显著。斜生栅藻组获得最大种群增长(1.6/d),而Desmodesmus组增长率最低(0.3/d)。以占斜生栅藻组最大增长的百分率来表示,其它几种绿藻组种群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Desmodesmussubspicatus88%,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83%,单壳缝藻(Monoraphidiumminutum)77%,D.quadricauda74%,S.falcatus71%,S.acuminatus69%,S.pectinatus64%,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57%,D.abundans19%。轮虫增长率的差异不能用藻类饵料的大小差异来解释。蓝细菌(Microcystisaeruginosa)和(Synechococcuselongates)不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优良藻类饵料(斜生栅藻)混合投喂都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这种副作用似乎与微囊藻素无关。该结果不支持无毒蓝细菌可作为与其他绿藻饵料配合使用的优良佐剂这一假说。本研究所观察到的生长变化显示了饵料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也预示了对毒性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微孢子虫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探索微孢子虫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我们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egli.接种松毛虫进行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一龄幼虫接种试验 用孢子液浸卵和喷叶喂一龄虫都能使幼虫感病。微孢子虫对一龄松毛虫的染病情况和对生存率的影响见表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C在应对肠道入侵细菌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投喂表达Md PGRP-SC dsRNA的宿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干扰家蝇初孵幼虫Md PGRP-SC基因表达,并利用q PCR技术检测干扰效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干扰后试虫肠道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大肠杆菌存活情况,同时通过比色法检测干扰后试虫肠道组织内的H2O2含量,利用q PCR检测试虫肠道内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q PCR结果显示,投喂干扰24 h后家蝇幼虫体内Md PGRP-S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对PGRP-SC干扰组和GFP对照组试虫投喂表达GFP的大肠杆菌,30 min后干扰组家蝇肠道内荧光亮度弱于GFP对照组。同时,干扰组试虫肠道内H2O2含量与空白对照或GFP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干扰组中抗菌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GFP对照组。【结论】Md PGRP-SC在控制家蝇幼虫肠道免疫敏感程度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marinus)的应用, 采用生化分析测定了其营养组分, 并进行了投喂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试验. 结果显示: 原绿球藻干品中含粗蛋白42.32%, 粗脂肪11.47%, 碳水化合物15.11%和灰分17.48%. 含16种氨基酸, 总氨基酸含量为35.88 mg/g, 包括必需氨基酸8种 (占总氨基酸的37.54%); 粗脂肪中含13种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8种(占粗脂肪总重的58.26%), 单不饱和脂肪酸(54.12%)含量较高,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4.14%). 用原绿球藻投喂蒙古裸腹溞, 藻最佳浓度是400104 cells/mL, 溞世代净生殖率达4.33, 内禀增长率为0.23. 蒙古裸腹溞在用原绿球藻强化之后, 二十碳五烯酸(EPA)能有效富集, 浓度可达6.69%. 不同密度的原绿球藻饲喂对褶皱臂尾轮虫抱卵数和抱卵率均影响显著. 投喂藻密度在48-96h阶段以600104 cells/mL为佳, 而96-144h以400104 cells/mL为佳. 通过研究发现, 原绿球藻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饵料效果, 但在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培养中, 仍建议与其他藻混合投喂.    相似文献   

8.
鹄沼枝额虫是一种淡水小型甲壳动物,主要以细菌、有机碎屑和单胞藻等为食.用豆腐、虾片、米糠、大豆、面粉、小球藻6种饵料培养鹄沼枝额虫幼体,经11d培育,结果显示,不同饵料对鹄沼枝额虫生长、成活率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虾片组的鹄沼枝额虫体长增长显著优于其他5种饵料组(P<0.05);小球藻组的鹄沼枝额虫成活率显著高于米糠、豆腐和面粉组(P<0.05),但与虾片和大豆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虾片培养的鹄沼枝额虫较其他5种饵料提早1-2d产卵,且初次产卵量和卵径均为最大.用虾片、大豆、米糠、虾片+米糠、大豆+米糠5种饵料投喂性腺刚开始发育的鹄沼枝额虫,经27d培育,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间的鹄沼枝额虫生殖力差异显著.虾片+米糠培育的鹄沼枝额虫生殖总量显著高于米糠和大豆(P<0.05),而与虾片和大豆+米糠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虾片和虾片+米糠是培养鹄沼枝额虫的优质饵料,对其生长和种群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化芥菜及抗虫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农杆菌介导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CpTI)基因导入芥菜 ,获得了Kan抗性植株 .经PCR扩增、PCR Southern印迹和Northern印迹分析 ,转化再生植株大部分呈阳性 ,而非转化的再生植株均为阴性 ,证明CpTI基因已存在于芥菜基因组中 .在室内进行了喂虫试验 ,结果表明转基因芥菜抗虫性明显高于对照 ,转基因植株之间存在抗虫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因外伤感染而引发自身致敏性皮炎的一只雄性亚成体中国穿山甲用下述方法治愈,用双氧水和醋酸洗必泰清洗创面,用红汞和金霉素软膏外敷,并喂服抗组织胺药物及镇静剂,维生素C;7d后再将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菌药及大剂量维生素C等拌入牛奶每只喂服两次,6d后穿山甲痊愈,愈后将其放生到自然栖息地,两周后再次辅回时未发现相关病兆。  相似文献   

11.
饵料对河蟹溞状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绍武  王德安 《生态学报》2003,23(4):725-730
报道饵料对河蟹状幼体 ( Z1~ Z3)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梅尼小环藻是 Z1的适口饵料 ,适量投喂浓度为 80万个 /ml至 1 0 0万个 /ml;投喂衣藻或小环藻与衣藻的等浓度混合饵料都不能使 Z1顺利变态为 Z2 。2 0个 /ml褶皱臂尾轮虫密度是适于 Z2 的饵料密度 ,轮虫密度低于 5个 /ml或高于 40个 /ml都对 Z2 的变态有不良影响。另外 ,投喂 60万个 /ml小环藻加 2 0个 /ml轮虫混合饵料对 Z2 变态发育更为有利 ;而用 2 0万个 /ml衣藻加 2 0个 /ml轮虫投喂 Z2 ,却使 Z2 的变态率明显降低。 30个 /ml轮虫密度是适于 Z3的饵料密度 ,轮虫密度低于 2 0个 /ml或高于 40个 /ml都会对 Z3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us calyciflorus Pallas)休眠卵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累积萌发率的结果显示,保存在休眠卵形成的原液中,温度为20℃~30℃时萌发率均较高,30℃时用过滤湖水萌发时的萌发率最高(65%),保存在无机培养中的休虎卵,用曝气自来水萌发时最主,用湖水次之,无机液萌发效果较差;20℃和25℃时三种萌发液中的萌发率接近,母体投喂小球藻形成的休眠卵的累积萌发率高于投  相似文献   

13.
李香  张清靖  李凯 《生态学报》2006,26(6):1739-1744
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a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以上3种藻类两两配比饵料(3:1、1:1和1:3)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沙角衣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增殖效果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不显著(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优于其中的单一种类(P〈0.05);沙角衣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其它藻类混合投喂,轮虫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该种类不宜用作轮虫饵料开发。该研究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单一种类,它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尹绍武  王德安 《生态学报》2003,23(4):725-730
报道饵料对河蟹Zao状幼体(Z1-Z3)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梅尼小环藻是Z1的适口饵料,适量投喂浓度为80万个/m1至l00万个/m1;投喂衣藻或小环藻与衣藻的等浓度混合饵料都不能使Z1顺利变态为Z2。20个/m1褶皱臂尾轮虫密度是适于Z2的饵料密度,轮虫密度低于5个/m1或高于40个/m1都对Z2的变态有不良影响。另外,投喂60万个/m1小环藻加20个/m1轮虫混合饵料对Z2变态发育更为有利;而用20万个/m1衣藻加20个/m1轮虫投喂Z2,却使Z2的变态率明显降低。30个/m1轮虫密度是适于Z3的饵料密度,轮虫密度低于20个/m1或高于40个/m1都会对Z2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鸟巢     
罗旭 《生命世界》2009,(2):36-41
最初我对鸟巢的认识,是在八九岁的时候,从自家房檐下的燕子窝开始的。那一次,我仰头看着燕子父母不停地捉来蚊虫给窝里的小燕子,突发奇想也要做回“燕子父母”。于是,我掏出两只还未睁眼的燕子,用纸盒和棉絮为它们做了“窝:并捉了青菜虫来喂它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是青菜虫还是白米粥,它俩就是不肯张嘴吃。  相似文献   

16.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10):3964-3972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鸟巢     
罗旭 《植物杂志》2009,(2):36-41
最初我对鸟巢的认识,是在八九岁的时候,从自家房檐下的燕子窝开始的。那一次,我仰头看着燕子父母不停地捉来蚊虫给窝里的小燕子,突发奇想也要做回“燕子父母”。于是,我掏出两只还未睁眼的燕子,用纸盒和棉絮为它们做了“窝:并捉了青菜虫来喂它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是青菜虫还是白米粥,它俩就是不肯张嘴吃。  相似文献   

18.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10):3964-3972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铜绿微囊藻的有毒(Microcyst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无毒(Microcystin-free M. aeruginosa)品系对轮虫种群增长和表型特征的影响, 研究探讨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在不同微囊藻溶液中的生活史参数及形态变化。实验中各处理组单位体积总含碳量为(20.61±0.15) g C/mL, 以使轮虫获得等碳量的食物供应。实验组轮虫分别用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有毒和无毒微囊藻溶液单独投喂, 并用有毒、无毒蓝藻菌分别与不同绿藻的混合液投喂。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微囊藻混合液投喂的轮虫净生殖率R0 (F=102.71, df=32, P<0.001)、世代时间T (F=17.05, df=32, P<0.001)和内禀增长率rm(F=18.89, df=32, P<0.001)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36%—210.34%。侧棘刺长(F=28.18, df=65, P<0.001)和游泳速度(F=181.69, df=65, P<0.001)下降2.63%—39.07%, 轮虫体长(F=690.04, df=65, P<0.001)变化显著。与绿藻投喂的轮虫参数值相比, 轮虫的生命表参数和表型特征变化规律随微囊藻溶液浓度改变。萼花臂尾轮虫受到铜绿微囊藻胁迫时, 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并通过改变自身形态以抵御不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改变大鲵食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对大鲵进行驯化,其食性从摄食淡水水生动物改变的摄食海产鱼、虾。投喂海水鱼类最高饵料利用率达95.2%,饵料系统1.87-4.02。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混喂试验表明,对海水鱼类的摄食率68.9%,淡水鱼类是60.8%。从试验得出结论:在沿海地区用低值的海产鱼类代替淡水水生动物喂养大鲵,大鲵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