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江苏省如东沿海滩涂淤泥中分离到 1株产类胡萝卜素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 5 2 0 5 ,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短杆状 ,细胞壁化学组分IV型 ,糖类型A ,含枝菌酸 ,磷酸类脂类型PII(PE) ,甲基萘醌主要成分为MK 8(H4 ) ,属于诺卡氏菌属 (Nocardia)。经形态、生理生化、化学分类特性等鉴定为藤黄诺卡氏菌桔橙变种 (Nocardialuteavar.aurantiacan .var .)。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百余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秆状或球状体,细胞壁化学组份IV型,属于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Nocardia)。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15个种。本文只报道其中两个新种及一个新变种:念球状诺卡氏菌(Noeaedia nostocoidea n. sp.);紫褐诺卡氏菌(Nocardta violaccofusca n. sp.);鲑色诺卡氏菌桔橙变种(Nocardia salmontcolor var. aurantiaca n. var.)。  相似文献   

3.
诺卡氏菌属中的两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土壤中分离的两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A-100菌株和186菌株.经鉴定,其形态和细胞壁化学组分均属诺卡氏菌属,但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该属中的已知种不同。因此认为这两株菌是诺卡氏菌属中的两个新种,并分别命名为鲜黄诺卡氏菌Nocardia galba n.sp和绛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purpurea n. sp.。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4株胞壁为I型和IV型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与有关分类单盘的枝菌酸和磷酸类脂的分析,发现胞壁IV型原名为空腔诺卡氏菌N. coeliaca KCC A-0007菌株不含枝菌酸,磷酸类脂不属于任何已知类型(除含PE外,还含有PC),萘醌类型为MK-8(H4)。指出这株菌应从诺卡氏菌属转入无枝菌酸菌属,改定为空腔无枝菌酸菌Amycolata coeliaca[(Gray)Waksrnanet Henrici] comb. Nov. Liu & Ruan,1986。另外还提出,区分类诺卡氏菌与链霉菌时,磷酸类脂类型比形态断裂特征更为重要。为此,将一株原定名为阿勒泰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l-taiensis (Wang,1982),依其磷酸类脂分析结果,与链霉菌(Ⅱ型)相同,而与类诺卡氏菌(I型)不同,改定为阿勒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taiensis (Wang) comb.Nov.Liu & Ruan, 1986。  相似文献   

5.
产生抗肿瘤抗生素Sandramycin的南极放线菌C3905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南极乔治王岛土壤分离到一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C3905菌株。其气生菌丝白色,基内菌丝无色至乳脂或浅粉;菌丝直径0.5~0.8μm,断裂为杆状和球状体,表面光滑。胞壁化学I型;无枝菌酸;磷酸类酯PI型;优势甲基萘酯为MK9(H4)。DNA中G+C含量为68.3~68.9mol%。兼性嗜冷,生长适温为15℃~20℃。产生抗肿瘤抗生素sandramycin。基于以上特征及分子遗传分类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C3905菌株作为白色类诺卡氏菌的一个变种,命名为白色类诺卡氏菌南极变种,Nocardioides albus var.antarcticus。  相似文献   

6.
自云南省昆明市郊区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编号4—4C。该菌株产生灰白色有分隔和分枝的气丝。成熟的气丝断裂成短杆状小体。气丝分枝末端时常形成类似于链霉菌的孢子丝。分生孢子链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两种孢子形成。基丝黄色或黄褐色,分隔并断裂威柱形小体。有时产生微黄褐色可溶性色素。与拟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比较,有明显区别。因此,认为是个新种,命名为链孢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streptosporus n. sp.)。  相似文献   

7.
主要是从形态学观察、菌株脂肪酸成分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3个方面出发,重新对胞必佳生产菌株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并非诺卡氏菌属中的红色诺卡氏菌,而属于红球菌属。16S rRNA序列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进一步说明,该菌株与Rhodococcus ruber(AY114117.1)的同源性最高,是1株红色红球菌。  相似文献   

8.
为对诺卡氏菌病进行快速早期诊断,建立了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TaqMan qPCR检测方法。以鰤鱼诺卡氏菌的管家基因SecA为靶标设计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制作标准曲线,进行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测试,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分别为0.3和0.1μmol/L,退火延伸温度60℃时,qPCR在9.85×1010—9.85×100 copies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最高达9.85 copies;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特异性结果表明,对无乳链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等13种病菌均无扩增曲线;临床对42份大口黑鲈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PCR检出率比普通PCR提高14.24%;对发病大口黑鲈的组织及结节部位检测显示,结节部位菌载量大幅高于非结节部位,最高相差1000倍;Sec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SecA基因在传代中和种内高度保守,种间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是个很好的用于诺卡氏菌种鉴定的靶基因。研究建立的鰤鱼诺卡氏菌qPCR检测方...  相似文献   

9.
鰤鱼诺卡氏菌对乌鳢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浓度为106cfu/mL的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菌悬液腹腔注射乌鳢,人工感染诺卡氏菌病。在感染后3d、6d、9d、12d、18d和24d时抽取乌鳢血液,检测乌鳢的血细胞数、血细胞脆性、溶菌酶、血清总蛋白、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尿素氮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鰤鱼诺卡氏菌后乌鳢血细胞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血细胞脆性在各实验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血清溶菌酶、血清总蛋白和血清尿素氮等均呈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的趋势,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增加。说明鰤鱼诺卡氏菌感染会引起乌鳢血液指标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诺卡氏菌属的两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北京、云南和广西的土样中,分离出1.128 4、10.268-1和22.29-p三株诺卡氏菌。该菌株均产生具分隔并断裂的基丝,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V型。在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与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明显不同。因此,认为菌株1.128 a和10.268—1为该属中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褐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usca n. sp.)和黄粉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lavarosea n. sp.),菌株22.29-p为一新变种,命名为黄粉色诺卡氏菌褐色变种(Nocardiaflavorosea var. fusca n. var.)。  相似文献   

11.
诺卡氏菌形放线菌枝菌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知的棒杆菌枝菌酸,红球菌枝菌酸及自诺卡氏菌典型株提取的枝菌酸为参照样品,用硅烷化的枝菌酸甲酮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分析侧定了包括以前我们发表的两个诺卡氏菌种在内的7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的枝菌酸。结果表明.鲜黄诺卡氏菌A100和黄粉诺卡氏菌N10的枝菌酸分子碳原子数(58-64)均在诺卡氏菌枝菌酸的范围内;而另一株原名珊瑚诺卡氏菌N21的枝菌酸碳原子数(32-40)则与红色红球菌8372一样在红球菌枝菌酸范围内。其余结果均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本文还讨论了这一方法在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分类鉴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28株分别代表12个属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及有关分类单位的胞壁组分、枝菌酸、甲基萘醒、磷酸类脂等化学特性的分析,结合数值分类,在相似值(s.m)80%水平上将这类菌分成了两个大的化学类群,在90%水平上再分成四个小的类群。除拟诺卡氏菌属是显著的化学异源类群外,其余均与传统分类的属一致,形成独立的化学分类单位。讨论了化学分类在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及对出现的化学异源类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筛选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Nr-8206株适宜投产的最佳培养形态。将红色诺卡氏菌Nr-8206株复壮,通过涂布、形态学考察筛选典型菌落形态。通过发酵技术获得各种菌落形态菌株的生物量,进一步通过细胞破碎、化学提纯等方法获得细胞壁多糖产物,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进行有效物质含量测定及杂质的检测。结果表明,红色诺卡氏菌Nr-8206株的最佳菌落形态为菌落直径1.68 mm、橘色、有突起、有褶皱、菌落边缘丝状,编号RY2。进行菌株RY2发酵,其菌体量最多,经破碎、提纯后,其有效物质糖含量及胞壁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形态的菌落,并高于出发菌株Nr-8206,且其杂质蛋白质残余量更低,杂质更容易去除。该研究可供生产企业以该菌株作为工作菌株时提供形态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背景】鱼类诺卡氏菌病潜伏期和病程较长,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原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胞内寄生菌,侵入细胞后引起慢性感染是主要的致病机制。【目的】构建鰤诺卡氏菌侵染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头肾巨噬细胞体外模型,观察鰤诺卡氏菌侵染巨噬细胞的过程并探究鰤诺卡氏菌对巨噬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巨噬细胞,通过特异性染色和PCR扩增巨噬细胞表达基因mpeg1对细胞进行鉴定,并通过CCK-8法和氧呼吸暴发活性测定检测巨噬细胞的活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侵染过程中细菌与细胞的形态与数量变化;通过双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试验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探究鰤诺卡氏菌对巨噬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从大口黑鲈头肾分离获得纯度高的巨噬细胞,经染色和PCR法鉴定为巨噬细胞;筛选出最优的体外培养条件为1640培养基+1%青霉素链霉素+1%胎牛血清。在脂多糖刺激后,巨噬细胞的氧呼吸暴发能力显著提高(P<0.05)。GFP-鰤诺卡氏菌侵染细胞2 h后细菌被细胞吞噬,4 h细胞变圆且贴壁率降低,6 h细菌大量繁殖并包围细胞,8 h后细胞大量死亡。凋亡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侵染初期巨噬细胞凋亡率增加,LDH释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随着侵染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下降、LDH释放量及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减少,说明鰤诺卡氏菌对巨噬细胞起先促进后抑制凋亡的作用。【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大口黑鲈头肾巨噬细胞,并通过鰤诺卡氏菌侵染细胞后初步摸清鰤诺卡细菌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建立了鰤诺卡氏菌侵染大口黑鲈头肾巨噬细胞的体外模型;证实了鰤诺卡氏菌可侵染巨噬细胞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在巨噬细胞内存活,为进一步开展鰤诺卡氏菌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并阐明鰤诺卡氏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易引起鲈形目鱼类结节病发生,近几年对大口黑鲈、杂交鳢等名优鱼类的危害越来越大。【目的】比较分析9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患结节病的不同淡水鱼品种分离的鰤诺卡氏菌的种间同源关系、生长特性、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与治疗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在9株试验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结果基础上,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比较菌株间的同源性;扩增看家基因secA1基因序列进行不同来源菌株种内相似度比对;通过体外培养比较不同菌株的生长情况;人工注射感染分析9株试验菌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差异;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试9株试验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运用PCR技术检测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生理生化结果显示9株试验菌与鰤诺卡氏菌的基本理化特征相符;9株试验菌聚类分析聚为一类,种内相似度高,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酶切图谱相同,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9株试验菌对大口黑鲈致病性无显著差异,但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略有不同,其均携带mce1A、mig和pup基因,而dop和whiB3只在部分菌株检出;9株试验菌均对氟甲喹和氨苄西林耐药,除NS1外,都对磺胺间甲氧嘧啶耐药,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主要携带blaTEM和sul1耐药基因。【结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及不同宿主分离的9株鰤诺卡氏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同源性相近,提示华南地区感染淡水鱼的鰤诺卡氏菌可能为同一流行株型。研究结果为鰤诺卡氏菌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诺卡菌肺部感染可引起肺诺卡菌病,因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实验室的培养鉴定能力非常重要,若不能及时诊治,则会导致病死率较高。诺卡菌病临床较为少见,为引起临床实验室对诺卡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的重视,本文报道了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2019年2月收治的1例由圣乔治教堂诺卡菌(Nocardia cyriacigeorgica)感染引起的肺诺卡菌病病例,针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及治疗等进行分析,期望对临床诊治诺卡菌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一种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病原菌,可引起以体表溃疡、出血及组织器官形成结节为特征的鱼类慢性肉芽肿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目的] 明确引起安徽省临泉县某养殖场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noides)结节病的病原菌,探讨其致病性,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取肝脏结节病灶接种于TSB培养基分离优势细菌,利用表型检查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株。进一步通过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测定其对加州鲈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及所感染加州鲈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组织载菌量,分析其致病性。[结果] 从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NI,综合NI分离株的表型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与鰤鱼诺卡氏菌参考株相应序列的一致性以及特异性PCR扩增结果,确定其为鰤鱼诺卡氏菌。鰤鱼诺卡氏菌NI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gapAibeAmip,人工回归感染后加州鲈出现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其对加州鲈的LD50为2.58×106 CFU/尾。组织病理学观察到头肾、心脏、肝脏、胃和脾脏均出现慢性肉芽肿病变,肠管肌层疏松、肠绒毛脱落,肌肉组织中肌纤维疏松、间隙增宽。qPCR检测结果显示,组织中鰤鱼诺卡氏菌载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头肾、心、肝、胃、脾、肠和肌肉。[结论] 鰤鱼诺卡氏菌是引起此次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对该菌致病性的研究为加州鲈诺卡氏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类诺卡氏属放线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auser H.最初于1976年从土壤中分离到17株诺卡氏形态放线菌,综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部分化学分类特征的研究结果,提议建立了一个新属——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并以新种白色类诺卡氏菌(N.albus)为典型种。之后,随着分离、纯培养和分类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成员从各种不同环境中分离得到。尽管这些菌来源广泛,形态和生理生化等特征各异,但他们拥有共同的属的特征。过去的50年中,随着放线菌研究的发展,该属中部分成员历经了分类地位的变迁和修订。到目前为止,该属共收纳了56个有效描述种。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放线菌在农业、工业、化工业等方面也曾有应用研究报道。本文就类诺卡氏属放线菌的建立依据,属的特征,属内种的分布和变更以及它们在工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前景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养殖乌鳢诺卡氏菌病及其病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6年6月至7月,浙江萧山的部分乌鳢养殖池塘出现大规模死鱼现象,发病率达35%,死亡率100%。病死鱼鱼龄多在18个月左右,体长30-35 cm。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鳍条充血,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出现直径1-5 mm的乳白色结节。从病鱼的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菌株W060622,经光镜、电镜观察,在形态上均表现为长或短的分支状杆菌。回归感染试验证实W060622即引起此次乌鳢结节病的病原菌。通过16S rRNA基因的全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发现W060622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3360T (Z36925)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结合菌株回归感染、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及16S rRNA分子鉴定,确定W060622为鰤鱼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20.
鱼类的诺卡氏菌病主要由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引起。为探讨鰤鱼诺卡氏菌的毒力因子及其感染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对鰤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发现了一个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一个分泌蛋白,可能是鰤鱼诺卡氏菌潜在的毒力因子。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获取了鰤鱼诺卡氏菌SOD基因(NsSOD),其长度为624 bp。利用双酶切技术在含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插入NsOD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了其重组表达载体并命名为pGEX-SOD。将pGEX-SOD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获得了原核表达菌株BL21/pGEXSOD并对其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摸索,确定25℃、IPTG(1 mmol/L)诱导14 h,可成功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NsSOD重组蛋白。随后利用GST标签亲和柱纯化NsSOD重组蛋白,并进行酶活性质测定,确定NsSOD重组蛋白的活性为2.76酶活力单位。通过对NsSOD进行基因克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及体外酶活性质测定,为进一步研究NsSOD的功能和深入了解鰤鱼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