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980和1984年在四川省贡嘎山西侧九龙县采到Scutiger(Aelurophryne)标本1种,经与该属其他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对比研究,表明九龙标本与Scutiger(Aelurophryne)的其他物种均不相同,此外九龙标本与S.(A.)mammatus,S.(A.)glandulatus,S.(A.)tuberculatus的肌肉蛋白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的谱带也不相同,其结果与形态分类相吻合。因此确定九龙县的猫眼蟾为一个新种,即九龙猫眼蟾Scutiger(Aelurophryne)jiulongensisFei,YeandJiang,sp.nov.。 相似文献
2.
3.
4.
1975年和1987年分别在湖南宜章和云南景东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2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近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2新种,即莽山角螗M.mangshanensis和腺角蟾M.glandulosa。本文对2新种的形态和生态资料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5.
6.
中国锄足蟾科掌突蟾属的分类探讨暨一新种描述(Amphibia:Pelobatida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掌突蟾属名Leptolalax和Carpophrys的有效性,认为Leptolalax应为有效属名。同时对中国福建、浙江、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L.pelodytoides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前五个地区的标本应改订为新种福建掌突蟾L.liui;云南勐养标本仍保留为L.pelodyto-ides此外,峨山掌突蟾L.oshanensis特征明显,不应作为L.pelodytoides的亚种,应保留为种级;文后简述了新种L.liui的主要特征和生态习性资料。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角蟾亚科精子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两栖纲:锄足蟾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3属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但精子的量度和头部形状在属间和种间存在明显差别,角蟾亚科的精子可分为3类,该亚科精子形态的差异与成体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精子形态的差异可为该亚科属,种的划分,亲缘关系研究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五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2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r,同时呈C-带正染。C-带以着丝点区域正染为主;粗皮角蟾:2n=26(20M+6SM),5+8,Ag-NORs在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但Nos.12,13有明显的端位 相似文献
11.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 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蟾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蟾Scutiger feiliangi Zhou, Guan and Shi, sp. 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三种齿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锄足蟾科Pelobatidae,无尾目Anur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两种掌突蟾(锄足蟾科Pelobatidae,无尾目Anura)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两种Leptolalax——L.ventripunctatus和L.alpinus的常规Giemsa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研究,结果表明L.ventripunctatus的2n=22,20M 2T,NF=42,1对Ag-NORs位于5(?),并呈现异形现象,该区域亦显C-带正染;L.alpinus 2n=24,14M 4SM 6T,NF=42,1对Ag-NORs位于No.8短臂端部,并有随体联合现象。两种的着丝点区域均呈现C-带正染。 相似文献
15.
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肩背部前方有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4条纵行肤褶.补充描述了伏牛山居群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 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相似文献
16.
17.
记述了采用我国福建省漳州市的齿肿腿蜂属Odontepyris Kieffer,1904一种新:福建齿肿腿蜂O.fujianus sp.nov,并编制了中国齿肿腿蜂属分种检索表。在目前已知的齿肿腱蜂属26种中,有4种前翅无盘室,包括:Odontepyris ventralis Krombein 1996(斯里兰卡),六龟齿肿腿蜂O.liikueiensis Terayama,1997(中国台湾),O.marishi Terayama.1999(日本)和福建齿肿腱蜂O.fujianus sp.nov。,但是,福建齿肿腿蜂与O.ventralis的区别为前者头部有刻点,与O.liukueiensis 的区别为前者头部后缘明显凹入,与O.marishi的区别为前头部后缘明显凹入和触角第3节较短。正模♀,福建漳州,1987-04,林乃铨采,编号984826。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中国蛙科一新种—福建大头蛙(两栖纲:无尾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各地的大头蛙属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福建等地标本与L.kuhlii有明显区别,被确定为新种,即福建大头蛙。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产自甘肃省舟曲县齿股蝇属的一新种和采自新疆玛纳斯县齿股蝇属的一新纪录种。新种订名为多刺齿股蝇Hydrotaea spinosus,sp.nov.与毛足齿股蝇 H.Pilipes Stein,1903和拟毛足齿股蝇(H.mimopilipes Ma et Zhao)近缘。正模和副模2分别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辽宁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20.
肛齿摇蚊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四川省蛾眉县的肛齿摇蚊属一新种,订名为寡节肛齿摇蚊Neozavrelia oligomera,本种与阿富汗产的N. lindbergi Reiss, 1968近似,但外生殖器各部构造有显著不同。正模存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