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虻科(Vermilionidae)的潜穴虻属 (Vermiophis Yang)自1979年以陕北的甘泉潜穴虻(V.ganquanensis Yang)为模式种建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与重视,一些同志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刘思孔、北京农业大学的李法圣、山东农业大学的墨铁路、甘肃文县农校的刘松林等,协助采集或寄送标本,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作者深表谢意。美国伊利诺伊州自然历史调查所的分类学家D.W.Webb,南非纳塔尔省博物馆长B.R.Stuckenberg博士等均要求借用或交换作者的模式标本,因为这是我国特有的一属穴虻。  相似文献   

2.
依据福建龙岩坑柄煤矿童子岩组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建立中二叠世(阳新统)蛇尾纲一新种--Aganaster?fujianensis sp.nov。,并根据蛇尾纲与腕足类,双壳类等共生化石组合的埋葬特征,认为古代蛇尾纲具有与现生蛇尾纲相似的集群而居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3.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4.
遗迹化石研究对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 底栖生物在陆棚区定居的具体过程有重要意义。Trichophycus在寒武系–奥陶系有广泛报道, 但是针对其时空分布、演化轨迹、造迹生物属性和生态等的系统总结和讨论较少。本文首次在贵州仁怀地区下–中奥陶统湄潭组内陆棚沉积中报道了遗迹属Trichophycus。该遗迹化石由宽的U型、平直或弯曲的潜穴管以前进式方式构成潜穴系统。底部和侧部以纵向排列的、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抓痕为特征, 发育后退式蹼状构造, 不发育衬里。上述特征支持将其划归到T. venosus Miller, 1879。湄潭组中Trichophycus可能为一类未知的节肢动物居群所建造的觅食/居住遗迹。地质历史中Trichophycus的造迹生物来自多个类群, 是行为趋同的产物。作为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常见分子, 它的出现可能指示沉积物的初始硬结或存在较短的沉积间断。Trichophycus相对狭窄的沉积相分布区间表明它可以作为浅海固底的指相遗迹化石。作为先锋遗迹属, Trichophycus的地史分布表明, 全球各板块底栖造迹生物在陆棚区的定居是不等时的。湄潭组中Trichophycus的出现, 是华南扬子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 底栖造迹生物探索陆棚区生态空间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于广西田东雾云洞之脊椎动物化石有9目24科44属种,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析并结合地貌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根据动物习性分析,其生存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20,39(4):509-510
<正>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生物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在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含括古人类化石、灵长类化石、现生灵长类、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群遗骸、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古人类及现生人类遗传信息、以及相关的古代人群健康、食物构成、环境适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如动物的潜穴、钻孔、爬痕、足迹等,它不同于生物硬体全部或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实体化石。  相似文献   

8.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状。通过对化石形态、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说明该化石为遗迹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蝌蚪状化石为一种复合迹,垂向活动形成球状的膨大端,平行藻席层活动形成近于水平的潜穴,反映了造迹生物垂向切穿藻席层并沿藻席层进行觅食的行为。该发现说明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有两侧对称动物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潜穴。  相似文献   

9.
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寄生蜂是潜叶蝇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文对其种类、 分布、 田间发生和优势度、 优势种的控害特性和生态适应性, 以及优势种的人工繁殖和田间应用等进行总结和展望, 以期为更好地应用该属寄生蜂防控我国潜叶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迄今已鉴定该属寄生蜂36种, 全为抑性外寄生蜂, 其中针对豌豆潜蝇姬小蜂D. isaea、 贝氏潜蝇姬小蜂D. begini和中带潜蝇姬小蜂D. intermedius的研究较多。雌蜂不仅可通过繁殖型的寄生方式而且还可通过非繁殖型方式(取食寄主和产卵器插入直接杀死)致死寄主。雌蜂偏好寄生大个体寄主和取食相对较小个体的寄主, 且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host-size-dependent sex allocation)。从温度适应范围和控害潜力首推为豌豆潜蝇姬小蜂。优势种的规模饲养技术已经被研发并得到了较广泛的田间应用。未来研究可主要集中于: (1)加强优势种尤其是温度适应范围广或较为耐热的种群或地理品系的研究, 以增加对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和美洲斑潜蝇L. sativae的控效; (2)加强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 以更高效利用; (3)因地制宜研发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技术; (4)加强潜蝇姬小蜂同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的研究, 已提升对潜叶蝇的生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闭壳龟—亚洲的特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祥奎 《化石》1990,(4):28-29
闭壳龟是龟科的一现生属,现知有10个现生种,均生活在亚洲,我国占8种,是地道的“亚洲特产”。该属自19世纪中叶建立以来,长期默默无闻,只4—5个现生种为代表。1981年,笔者第一次记述了闭壳龟的化石种类,拉开了探索该属龟类系统发生的序幕后,近几年来,有关新的化石记录和现生种类报道频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新资料。可也有人呼吁,由于人们的滥捕,大别山区的黄缘闭壳龟的数量锐减,建议把这种最为常见的亚洲特产龟列为保护动物,以杜绝灭。看来,加强有关的科学宣传,我们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采自新疆托木尔峰黄土地层中的蜗牛化石,经鉴定有12种和1待定种,隶属于6科7属。依据现生蜗牛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相比较,划分蜗牛化石2个组合,即琥珀螺Sucinea属组合和华蜗牛Cathaica属组合及其所反映的生态环境,讨论了新疆托木尔峰黄土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采自新疆托木尔峰黄土地层中的蜗牛化石,经鉴定有12种和1待定种,隶属于6科7属。依据现生蜗牛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相比较,划分蜗牛化石2个组合,即琥珀螺Succinea属组合和华蜗牛Cathaica属组合及其所反映的生态环境,讨论了新疆托木尔峰黄土层形成时期的生物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古哺乳动物化石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这些动物的角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而要研究古代动物,还得从现生动物的研究入手。现生哺乳动物中只有有蹄类的五个科的动物长角。这五个科是:犀牛科、牛科、叉角羚羊科、鹿科和长颈鹿科。犀牛科属于奇蹄类,其它都属于偶蹄类。我们常见的牛、山羊和绵羊,以及动物园里的各种野牛、羚羊、麝牛  相似文献   

14.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15.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16.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50-655
本文详细回顾了双翅目长角亚目极蚊科昆虫化石的研究简史,统计了世界范围内已发表的6属10种名录(7现生种和3化石种);阐述了极蚊科化石的地质历史和其形态学特征,提出了目前该类群昆虫化石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综合化石和现生极蚊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王烁 《化石》2007,(4):13-14
现生动物的骨骼标本在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对比作用。在以往的骨骼标本制作过程中,从取材到标本的制成往往需要数周的时间,特别是一些细小的脊椎动物标本制作。小型动物的骨骼标本的制作不同于大型动物,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它的难度就在于细节的处理不同以往。小动物(如蟾蜍、蜥蜴)在前后肢的细小关节处和肋骨的处理上要特别小心。  相似文献   

19.
扫描电镜研究牙齿釉质的制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釉质是动物体内最硬的组织,它被覆于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牙齿冠面,由于它的硬度很高,大大提高了牙齿对食物的粉碎和咀嚼机能.多年来,人们利用各种仪器和方法对釉质的组织学结构和化学成分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为探讨釉质的发育,进化以及治疗牙齿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扫描电镜用于牙齿微观结构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对釉质结构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学家和口腔医学专家认为釉质在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扫描电镜由于其制样方法比较简单,放大倍数高、立体感强,可以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结构等优点而更适合脊椎动物化石材料的研究工作.在国外,研究现生和化石脊椎动物牙齿微观结  相似文献   

20.
脊椎动物化石从地层中出土,到它的复原塑象的作成,是一个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创作过程;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古代动物同现代:动物一样,尽管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它们都是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大地上。科学复原象就要充分展示它们活灵活现的生活情景,向人们生动地揭示自然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