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循环超声提取肉苁蓉中苯乙醇糖甙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循环超声提取肉苁蓉中苯乙醇糖甙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将肉苁蓉粉碎至40目,以甲醇提取较为适宜。超声提取苯乙醇糖甙类化合物的最优工艺条件是:提取温度为60℃。超声功率为1500W,提取时间为20min。在此条件下,苯乙醇糖甙类化合物的提取量为73.8mg/g,相当于60℃甲醇热浸5h的提取量,为索氏抽提法提取量(81.2mg/g)的90.9%。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肉苁蓉甙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简单介绍了一种从肉苁蓉中提取得到肉苁蓉甙类化合物的方法,避免了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萃取,便于工业化应用,同时还可获得纯度较高有甜菜碱。 相似文献
3.
肉苁蓉中苯乙醇甙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从列当科药用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中分得四个苯乙醇甙类成分,经光谱分析,确定这四个成分是海胆甙(echinacoside),肉苁蓉甙A(cistanoside A),麦角甾甙(acteoside)和2'-乙酰麦角甾甙(2'-acetylacteoside)。以上成分在该植物中属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寄主植物以及不同产地对肉苁蓉4种苯乙醇苷和可溶性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HPLC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肉苁蓉4种苯乙醇苷和可溶性多糖含量.结果:在不同寄主植物对肉苁蓉有效成分影响的研究中,秋季采收的四翅滨藜寄生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和可溶性多糖含量均高于梭梭寄生肉苁蓉;春季采收的四翅滨藜寄生肉苁蓉中松果... 相似文献
5.
肉苁蓉细胞悬浮培养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肉苁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碳源、氮源、磷源的消耗,pH、电导率的变化,以及细胞的生长、胞内外蛋白质含量和次生代谢产物苯乙醇苷、总黄酮和多糖合成的情况,掌握了细胞生长、营养消耗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基本规律,为建立结构化动力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孔吸附树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苁蓉中苯乙醇甙类的含量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报道了肉苁蓉的乙醇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苯乙醇甙类成分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该法操作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平均回收率96.13%,变异系数3.4%。 相似文献
7.
从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栽培品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甘露醇(1)、β-谷甾醇(2)、甜菜碱(3)、2′-乙酰基麦角甾甙(4)、麦角甾甙(5)、肉苁蓉甙A(6)和海胆甙(7)。本研究表明,栽培肉苁蓉与已报道的野生肉苁蓉主要成分一致。 相似文献
8.
9.
10.
通过测定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肺组织匀浆液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力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究肉苁蓉苯乙醇苷(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from cistanche,PhGCs)对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PhGCs和大花红景天能降低CMS大鼠右心室肥厚和ET-1含量、升高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otal nitric oxide synthase,T-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酶活力,下调肺组织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上调PPAR-α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肺组织中HIF-1α的mRNA水平;此外,大鼠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变化。该研究表明PhGCs可能是通过抑制HIF通路、激活NO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报道并描述了肉苁蓉属(列当科)一新变种——扇形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var.flabellata R.Cao & Q.Ma).该变种与肉苁蓉相比,其茎为扇形,扁平;下部的鳞片状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15 mm,宽1~3 mm.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12.
茉莉酸甲酯与水杨酸对肉苁蓉悬浮细胞中苯乙醇甙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向肉苁蓉悬浮细胞培养系中添加茉莉酸甲酯(MJ)和水杨酸(SA) ,分别考察了这两种诱导子的添加浓度及添加时间对肉苁蓉悬浮细胞系中苯乙醇甙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J和SA能够促进肉苁蓉悬浮细胞系中苯乙醇甙(PeG)和松果菊甙(Echinacoside)的合成,但两者的适用的浓度范围和最佳添加时间存在差异。与未经诱导子处理的细胞培养结果相比,MJ在对数生长初期(培养14d) ,添加浓度为5 μmol L条件下,可使肉苁蓉悬浮细胞系中PeG含量提高2 5 9倍,Echin含量提高3 82倍;而SA在对数生长后期(培养2 8d) ,添加浓度为5 0 μmol L条件下,可使PeG含量提高2 71倍,Echin含量提高3 16倍。 相似文献
13.
A purified polysaccharide ACDP-2 was isolated from water extract of the stems of Cistanche deserticola.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CDP-2 is a highly branched arabinogalactan polymer that composes of linked d-galactopyranose and d-glucopyranose, which contains predominantly a branching point at the 6-carbon. The branched side-chains compose of terminal-, 1,5-, and 1,3,5-linked arabinofuranosyl residues. ACDP-2 showed an effect in stim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which when applied onto the cultured mouse lymphocytes induced the cell proliferat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氟草敏(norflurazon)、氟啶酮(fluridone)、GR24、赤霉素(GA3)4种外源信号物质对肉苁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MBQ)、5,8-二羟基萘醌(5,8-DHNQ)、阿魏酸(ferulic acid)3种外源信号物质对萌发的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草敏、氟啶酮、GR24对肉苁蓉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氟草敏作用最为显著,处理168h后肉苁蓉种子开始萌发,萌发率最高达65%;2,6-DMBQ对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处理48h后肉苁蓉种子开始形成吸器,吸器形成率最高达50%。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生态型多样性是道地药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地药材—"沙漠人参"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干旱区濒危药用植物和关键物种,新疆和内蒙古是其重要主产区和传统道地产区.前期研究表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北疆是肉苁蓉两大生态适宜生产集中区(两类生态型),本文进一步对两大产区肉苁蓉化学成分、分子地理标识及生态因子进行考察.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肉苁蓉苯乙醇苷及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分析;基于psbA-trnH序列对不同产地肉苁蓉进行分子鉴别及分析;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得两大产区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等生态因子数据;运用生物统计、数量分类等分析方法,对肉苁蓉进行生态型划分.UPLC-QTOF/MS分析表明,内蒙古与新疆产肉苁蓉明显不同,鉴定出16种成分,其中2′-乙酰毛蕊花糖苷可作为区分两大产地肉苁蓉的指标成分;psbA-trnH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肉苁蓉不同产地间序列位点存在差异,新疆产肉苁蓉在191位点为G,内蒙古产则为A,NJ tree分析表明,肉苁蓉两个产地明显分为两支,差异显著;生态因子数据亦表明,肉苁蓉的两大气候地理分布格局.本文为研究不同生态区域中药生态型及品质变异的生物学本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深化道地药材理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居群中通过野外定位观测,运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对濒危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的花序发育、开花特性、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传粉方式、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肉苁蓉穗状无限花序的生长发育期可明显分为拱土期、出土期、开花期、结实与种子成熟期四个阶段。两性花,单花开放时间2~3d,花序有花期持续20~25d。种群开花历时36~38d。开花时柱头略高出花药,柱头较大,下垂。重力玻片法检测,风媒导致的异株异花传粉完全可以忽略。主要访花昆虫为蜂类。扫描电镜观察虫体,蜂类携带大量花粉,但传粉飞行距离大部分为0。杂交指数为3;花粉—胚珠比为35.45±8.56;结合去雄、套袋和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认为肉苁蓉属于以自交为主的繁育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在寄主梭梭根部添加松果菊苷前体物质及其合成诱导剂,研究它们对肉苁蓉中松果菊苷积累的影响.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处理的样品中松果菊苷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Dilcma C18(5μm,250×4.6mm)色谱柱;流动相:A相为1.5%醋酸溶液,B相为甲醇;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335nm,室温.结果:松果菊苷在0.86 ~4.3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地加样回收率为98.93%,RSD =4.36%.对寄主梭梭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前体物质及诱导剂处理,均可促进肉苁蓉中松果菊苷的积累.结论:酪氨酸加诱导剂处理对松果菊苷积累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广泛分布的平缓低洼地、平缓沙地和半流动沙丘等不同生境类型的梭梭天然林内,进行人工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植株数量、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等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平缓低洼地的梭梭天然林内,因挖接种穴和回填,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4.1×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18%;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5.64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4.9%;梭梭幼苗幼树的个体数损失1320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个体总数的24.2%。在平缓沙地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6×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49%;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9.87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9.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345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18.8%。在半流动沙丘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000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5%;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9.98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6.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256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3.8%。受挖接种穴和回填直接影响的调查样方内,植物个体数减少26%~53%,植被总盖度减少46%~52%,物种多样性下降5%~13%,生态优势度提高2%~6%,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减少40%~75%,林下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损失25.2%~55.7%。 相似文献
19.
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可溶性糖分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主要糖类物质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以研究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糖代谢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以积累葡萄糖为主,而寄生肉苁蓉的梭梭在夏季休眠期以积累葡萄糖为主,进入秋季旺盛生长期时以积累蔗糖为主。肉苁蓉的糖分积累与梭梭不同,己糖含量约占可溶性总糖的62.45%,而蔗糖仅为可溶性总糖的4.98%,故肉苁蓉为己糖积累型。寄主梭梭同化枝内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转化酶活性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低,其中寄生肉苁蓉的梭梭的分解酶类活性高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肉苁蓉体内转化酶活性较低,而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高,且蔗糖合成酶活性高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表现为肉苁蓉中的分解酶类活性高于合成酶类活性,较高的分解酶类活性促进了蔗糖的分解,从而促进了糖分由寄主梭梭向肉苁蓉的不断转移。总体来看,肉苁蓉和寄主梭梭体内糖分的代谢主要以蔗糖合成酶为主,其它2种酶为辅协同参与调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