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2007 年12 月和2008 年5 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 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 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 个群落, 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 以稜鳀类、前鳞骨鲻和斑鰶等鱼类为代表)和海水广布湾口鱼类群落(群落Ⅱ, 代表种有带鱼、刺鲳、黄吻稜鳀、竹荚鱼和二长棘鲷等)。ANOSIM 检验表明, 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春季: R=0.803, p<0.001; 秋季: R=0.855, p<0.001)。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鱼类群落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pH 和溶解氧等)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盐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1950s以来的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调查数据,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的鱼类分类多样性差异,以及通江和阻隔湖泊鱼类分类多样性的时间序列变化,探讨江湖阻隔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阻隔湖泊鱼类物种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平均值分别为48.47±14.64、74.02±3.09和736.89±33.80;通江湖泊为76.22±14.40、78.31±0.98和697.31±25.53。阻隔湖泊物种数和Δ+值显著低于通江湖泊(P<0.001),而阻隔湖泊Λ+值显著高于通江湖泊(P=0.002),表明阻隔湖泊物种间亲缘关系更近,均匀度下降,即物种分类单元减少,且集中分布于某几个分类阶元,稳定性变差。典型通江与阻隔湖泊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分析发现,两种类型湖泊的鱼类物种数和Δ+值均随时间推移整体呈现下降趋势,Λ+值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并且阻隔湖泊的Λ+值随阻隔时间增加而大幅上升,Δ+和Λ+...  相似文献   

3.
马鞍列岛岩礁生境鱼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振华  赵静  王凯  章守宇 《生态学报》2013,33(19):6218-6226
基于2009年马鞍列岛潮下带岩礁生境的多网目三层组合刺网逐月调查数据,对鱼类群落月相和季度间的变化、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差异和群落的稳态进行了探讨,应用优势种相对丰度和生物量、定居性鱼类和洄游种的季节动态、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量丰度曲线(ABC)分析方法对群落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季节性洄游种集中出现在夏秋季,但对岩礁生境的利用表现出不同区域的强度差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周年利用岩礁生境,但强度有别,尤其在冬季;定居性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春末夏初的种群密度最高,同样表现出某些或大部分月份的区域差异;而河口种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则更多地选择秋冬季出现在岩礁生境。多元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地岩礁生境鱼类群落格局上显著的季节和区域差异,这是定居性鱼类对岩礁生境利用的阶段性变化和区域差异、结合洄游种季节迁移和选择性分布等因素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格局。ABC分析进一步发现,丰富的鱼类生态类型形成了夏季岩礁生境更为稳定的群落状态,而冬季相反;同时各季度A区的群落干扰明显强过B区。研究表明,产卵季节海域西北部的岩礁生境很可能起着主要的产卵场功能,而东南部区域各季度皆侧重于幼鱼育肥场的功能表达。丰富的种类区系加之优势种的季节性交替出现,共同塑造了岩礁生境极具动态的鱼类群落格局,对维持岛礁海域鱼类多样性以及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冷水种5种;由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鲤形目31种,鲤科26种,分别占优势;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混色类群特征。目前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度总体较低,群落数量结构的相似度总体较高,鱼类群落相似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放养、移殖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与小型化,二者的叠加效应使鱼类群落长期处于受损状态,群落结构及其相似性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在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和群落相似性现状,提出未来松嫩湖群湖泊渔业的发展方向是优化调整群落结构,发展多种群湖泊渔业,合理利用土著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主要岛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作者2003年5月在西沙群岛7座主要岛礁(北礁、华光礁、金银岛、东岛、浪花礁、玉琢礁和永兴岛)采用底层刺网进行了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7个岛礁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格局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记录鱼类146种,隶属10...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相似文献   

7.
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基础。该文于2012年5月和10月两次对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境内的24个可涉水河段取样,共采集鱼类29种,隶属10科4目。研究了溪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并解析了局域栖息地条件与支流空间位置变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显著,鱼类多样性总体上为二级溪流高于一级溪流,10月份高于5月份。流量量级、底质粗糙度及异质性、水温和水深等对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鱼类群落结构符合嵌套格局,季节动态不显著,上游鱼类群落呈现为下游群落的嵌套子集。一、二级溪流间的群落结构尽管存在部分重叠但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主要源于稀有花鳅(Cobitis rarus)、吻虾虎鱼(Ctenogobius spp.)、宽鳍鱲(Zacco platypus)、尖头鱥(Phoxinus oxycephalus)、高体鰟鲏(Rhodeus ocellatus)和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等鱼类相对多度的空间变化,其中,除尖头鱥的多度在一级溪流中更高外,其他5种鱼类均在在二级溪流更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2020年9月、2020年11月、2021年1月、2021年4月连续4个季度的大陈岛礁海域21个底拖网站位的鱼类样本,对局地尺度下大陈岛礁海域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集鱼类99种,隶属15目48科81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50.51%);优势鱼类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是除夏季外其他季节的优势种,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是夏秋季的优势种,而大头银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等仅在单一季节成为优势种;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大陈岛礁海域的夏、秋和冬3季鱼类群落可明显分为岛礁近河口群落和开阔海域群落2种类型,而春季鱼类群落则可分为岛礁群落和非岛礁群落2类,且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深度、表层温度...  相似文献   

9.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食鱼性鱼类是指鱼类群落中以鱼类为食的鱼类,它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食鱼性鱼类渔业是北美湖泊渔业的主要方式,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食鱼性鱼类的放养通过营养串联效应(Trophic cascading effect)有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1-2。我国有关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研究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禁捕初期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研究于2020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鄱阳湖21个采样点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全年共采集到57种鱼类, 隶属于8目12科43属。优势种有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蛇(Saurogobio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4种鱼类。江湖洄游型、江海洄游型和河流型鱼类物种数共占比45.61%, 平均体重<20 g的物种的丰度占所有渔获物丰度的88.47%。在空间结构上, 基于鱼类丰度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分析将鄱阳湖分为通江水道和主湖区两个大的空间类群, 方差分析表明通江水道鱼类丰度显著低于主湖区, 但多样性高于主湖区。在季节变化方面, 不同季节渔获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差异极其显著, 高水位时期(夏、秋季)的多样性高于低水位时期(春、冬季)。2020年10月在鄱阳湖主湖区中部的S9和通江水道的S20两个采样点发现了鄱阳湖历史文献中没有记录的广盐性近海鱼类——鲻(Mugil cephalus), 可能得益于长江禁捕, 由于消除了捕捞压力, 促使了该鱼类的资源恢复和上溯, 也不排除其他人为因素的可能, 因而需要更长时间序列的跟踪和监测。研究为全面评估鄱阳湖禁捕的生态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制定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长湖位于湖北省荆州地区,面积133.2km~2是江汉湖群中较大的淡水湖。湖中分布有40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2个群丛,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四个植物带。水生植被生物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杭州西湖的底栖动物,在25个布点,四季采样,共获54种。其中寡毛类22种,摇蚊幼虫18种,其它各类动物14种。如果不包括三潭内湖,则西湖中只采到21种。底栖动物的加权年平均密度为443.9个/m~2,生物量为1.473g/m~2;摇蚊幼虫的数量居次。软体动物相当贫乏,与该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底泥松软,水生植被缺乏有关。在苏堤以西3个湖区,底栖动物的数量明显高于东面两个湖区,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差异。西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如霍甫水丝蚓等,Ig数值表明它们均呈聚集分布。然而在水草繁茂的三潭内湖,底栖动物多达48种,优势种组成也有较大差异。文中对底栖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动作了分析,并对底栖动物的鱼产潜力进行了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13.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东湖鱼群数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了武汉东湖中的鱼类个体数。鱼探仪的探头可以横向或垂直放置,水平探鱼时得到的是从湖面到1.5米深的个体鱼探图像;垂直探鱼时得到的是从1.5米到水底的个体鱼探图像。按半减半角3°计算了鱼探仪探索的水团中鱼的密度。根据每100米距离的个体鱼探图像计数值的时间系列变化以及鱼类密度的两向方差分析,发现鱼类的栖息密度随湖区的不同而异。根据各湖区鱼类当时的“现存”尾数,估计东湖郭郑湖区(11平方公里)1983年10月“现存”的鱼数为44万尾,1984年3月为112万尾。  相似文献   

14.
用围网标志回捕法研究草型湖泊小型鱼类的密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湖泊传统的渔业方式以放养草鱼、鲢、鳙等营养级较低鱼类为主,常导致湖区水草锐减和水质富营养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卵子质量(卵质)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雌性动物生殖能力的主要因素。鱼类卵质通常指卵子的受精能力及支持胚胎正常发育的能力,它直接关系到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早期发育及仔、稚、幼鱼的成活与生长,是决定鱼类繁育成功和养殖效率的首要环节。对卵质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提升卵子质量,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成熟卵,是水产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理论上,鱼类的卵质由卵子中所储存的所有母源物质的集合及其时空分布格局所共同决定。文章综述了鱼类卵子的发生和成熟及鱼类卵质评估标准的研究现状,重点评述了以斑马鱼为模型所开展的母源因子对卵子质量的调控研究。最后,提出了鱼类卵质研究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即需要重点研究卵原细胞-卵母细胞转换、卵母细胞-卵子转换、卵-胚转换、胚胎-仔鱼转换、仔-稚鱼转换等决定卵质和受到卵质影响的关键生物学事件。  相似文献   

16.
黄精及黄精多糖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收集和整理了我国黄精和黄精多糖的药理研究文献资料 ,并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孢粉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今年迎来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本文就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重点列举中国孢粉学在地层孢粉学、第四纪孢粉学、孢粉形态学和应用孢粉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孢粉学的今后发展提出展望,呼吁中国孢粉工作者不断开拓,利用当前孢粉学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19.
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进展及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 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 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评论。作者认为植物的 形态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时空过程,在系统学研究中对花部性状的分析和认识应该树立动态的观点。 今后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开展被子植物花的发生和发育以及性状在不同类群间的比较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并加强对在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花部同源异型现象的发育过程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