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荆州地区头癣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5年6月荆州地区127例经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为头癣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荆州地区头癣发病率于2006年最高,此后呈波动状态,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分离出127株菌株,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紫色毛癣菌(61.42%)、红色毛癣菌(14.17%)和须癣毛癣菌(11.81%)。4种临床类型依次为黑点癣(57.48%)、脓癣(24.41%)、白癣(17.32%)和黄癣(0.79%)。结论荆州地区头癣以黑点癣最为常见,主要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及其理化指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3个产地居群的山桐子果实为材料,测定其全果含油率,并选取5个居群的果实分别测定果肉、种子含油率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13个居群间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差异显著,四川各居群山桐子果实含油率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各个居群内果实含油率差异明显,极端变异程度较大。(2)5个居群山桐子果肉含油率均大于种子含油率,而果肉含油率变异系数及相对极差均小于种子。(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朝天等7个居群聚为一类,其果实含油率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可以作为进一步良种选育的材料;海拔等地理因素对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均有一定影响,但程度不一。(4)5个居群山桐子果实油脂折光率均较高,而酸值均较低,表明山桐子油品质好,纯度较高,而且不同居群山桐子油碘值差异显著,反映其油脂不饱和程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燃油植物香叶树的开发利用与栽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木本油脂植物种类很多,特别是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很广,但分布零散.香叶树在云南腾冲县有比较集中的资源,其果实含油率很高,是加工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分析了香叶树油用于生物柴油的有利条件,并介绍了香叶树栽培技术要点,供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香叶树资源与生产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密度制约是维持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森林群落的单优种, 在我国温带森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对天山雪岭云杉8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结果, 分析了该样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动态变化, 运用点格局方法分析了雪岭云杉个体在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探讨了该群落的密度制约效应。结果表明: (1)该样地内, DBH ≥ 1 cm的木本植物在2009年有11,835株, 2014年为11,050株, 5年间的个体死亡率为8.82%, 补员率为2.19%, 个体株数净减少6.63%。(2)使用双关联函数g(r)分析了不同龄级雪岭云杉的空间分布格局, 发现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 但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 老龄树在0-2 m及4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但聚集程度较小。(3)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 排除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后, 将幼龄树和中龄树作为案例, 老龄树作为对照, 对比幼龄树、中龄树与老龄树的分布格局, 发现雪岭云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呈现额外的聚集, 随着径级的增大, 这种额外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 即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4)老龄树与中龄树、幼龄树的空间关联性相同, 在0-40 m尺度上均呈明显负关联。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等8个省份的山桐子野生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山桐子资源分布状况和生态环境,利用产量、含油率等经济性状对山桐子野生群体进行优株选择。结果表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各地主要以山桐子分布,而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地主要以山桐子的变异类型——毛叶山桐子为主,其中四川省毛叶山桐子分布较为密集;通过对各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分析得出,山桐子适应性强,对气候要求不严,适合在微酸性土壤生长,尤喜肥沃土壤;根据能源油料植物原则对山桐子提出选优标准,从234株山桐子实生树中初步选择43个单株;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43个单株划分为最高产量、较高产量和中产量3大类,且所有单株的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全果含油率3个主要经济指标均高出群体平均值20%以上。本研究为山桐子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优良种质或品种的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多重耐药现象不容忽视。【目的】分析杭州地区临床来源多重耐药沙门氏菌的耐药特征和感染状况。【方法】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39株沙门氏菌进行14类28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对同时耐3类或3类以上药物的多种耐药株进行耐药特征、血清型分布等分析,并对其进行Xba I酶切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结果】从339株沙门氏菌中检出234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率达69.03%,近3年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P=0.943);以同时耐4-8类药物的菌株多见,合计占总菌株数的56.93%(193/339);大部分多重耐药沙门氏菌(199/234,85.04%)同时耐5-13种药物;菌株的耐药模式较为分散,相对优势的耐药谱为AMP-AMS-NAl-STR-SUL(10株,4.27%)和AMP-STR-TET-MIN-DOX-SUL(7株,2.99%);鼠伤寒单相变种和德尔卑血清型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为突出,其多重耐药率分别为97.06%(66/68)和100%(11/11);234株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分为162个PFGE带型,相似度为44.2%-100%,其带型呈散在多态性;PFGE带型相同的菌株,其耐药类别和耐药谱不一定相同,PFGE带型不同的菌株,其耐药类别和耐药谱也可能相同。【结论】杭州地区临床来源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现象普遍,但耐药谱分散,耐药表型呈多样性,而且PFGE带型呈散在多态性,与耐药表型也不存在对应关系。其基因组特征和主要食物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帽儿山次生林1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将林分分为幼苗(树高H<30 cm)、幼树(H在30~130 cm或H>130 cm同时胸径DBH<5 cm)、中树(DBH 5~10 cm)、大树(DBH≥10 cm)4个大小级,运用O-ring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帽儿山地区次生林内主要木本植物整体及树种人工补植红松、三大硬阔(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以及榆树的各大小级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探讨该地区次生林更新演替动向,为该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样地内更新幼苗2894株·hm-2,幼树3337株·hm-2,林分整体更新情况一般.对林分整体而言,幼苗分别与大树、中树和幼树在0~25 m、0~15 m、0~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其余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幼树与大树、中树分别在0~15 m、0~25 m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其余尺度上无显著关联;大树与中树则在所有尺度上均无相关性.对林分内优势树种而言,红松大树与幼树在所有尺度上主要呈负相关,而三大硬阔、榆树大树与幼树均以不相关为主.人工补植红松幼树与三大硬阔及榆树的各大小级在研究尺度上表现为以负相关为主,三大硬阔和榆树幼树与其他优势种各大小级只在20 m尺度内呈现负相关;三者两两之间在中树及大树阶段在20 m以上的尺度均不相关.帽儿山天然次生林还处于演替的进程当中,在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促进林分更新,并适时对不合理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光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检测感染细胞的BHV—1 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柳  封启民 《生物技术》1992,2(6):14-16
将七株从不同地区、不同牛种或不同部位分离出的牛Ⅰ型疱疹病毒(BHV-1)培养于MDBK细胞中,从感染的细胞中提取病毒并抽提其DNA将克隆的BHV-1LA株DNA的HindⅢ—Ⅰ片段(11.7Kb)用光生物素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上述七株感染细胞的BHV-1 DNA,其中有六株(均属IBR临床型)呈阳性反应,另一株(属IPP临床型)呈阴性反应,这一探针将作为一种有效的检疫工具在本病的防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产地(包括江西资溪,浙江的龙泉和庆元,福建的泰宁、南平和柘荣及四川内江)的76株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E.H.Wilson)优树的种子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育苗,对其种子性状以及各家系幼苗的生长性状、叶片性状、根系性状和苗高生长节律进行测量和计算,并进行了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和相关性分析;此外,对供试红豆树优树中的优良家系进行了初选。结果表明:红豆树优树间的种子性状和家系间的幼苗性状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红豆树幼苗生长性状、叶片性状和根系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479~0.854,显示家系遗传控制程度中等或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红豆树幼苗的苗高和地径与种厚、百粒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地径与叶片性状和根系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苗高仅与主根长和单株长度大于5 cm的一级侧根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其线性生长始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总量总体上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线型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期呈不显著相关。根据家系遗传力,选择苗高作为主要性状,同时兼顾地径,从76个优树家系中初选出19个优良家系,其中,63.2%的优良家系来自浙江龙泉,26.3%的优良家系来自福建柘荣,浙江龙泉12家系的苗高和地径均为最大,浙江龙泉11家系的苗高和浙江龙泉19家系的地径次之。此外,最大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家系遗传力较高,且与地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红豆树优良家系初选的辅助指标。研究结果显示:苗高、地径和叶片大小可用于初步筛选红豆树优良家系,且初选的优良家系可作为红豆树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种期主要影响分枝花序籽粒产量,而种植密度不仅影响分枝花序籽粒产量,还对主花序籽粒产量产生一定影响;籽粒含油率不受播种期的影响.主花序籽粒产量占单株籽粒产量的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主花序籽粒含油率比分枝花序高约1%,因此小区籽粒含油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升高.研究区冬油菜播种期不能晚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播种会显著降低籽粒产量;种植密度在每平方米36~48株可以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016-2017年襄阳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样品的分离与鉴定,了解主要病原之一的柯萨奇病毒A2型(Coxsackievirus, CV-A2)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12月襄阳市HFMD患儿肛拭子样品,用人类横纹肌肉瘤细胞(RD细胞)培养,分离病毒。RT-PCR扩增CV-A2 VP1基因,Megalign软件分析VP1基因同源性,MEGA6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3种疾病(急性迟缓性麻痹、手足口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CV-A2分离株VP1氨基酸序列,分析可能的致病位点。扩增CV-A2代表株基因组全长序列,用SimPlot软件分析可能的重组事件。结果 2016-2017年CV-A2襄阳株之间VP1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4%~99.8%,98.0%~100.0%;襄阳株与CV-A2原型株(Fleetwood株)之间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0.8%~81.9%,95.3%~95.9%。与襄阳株同源性最高的为2017年江西株(GenBank:MG926784),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7%~98.8%,98.0%~98.6%。襄阳市HFMD主要病原之一的CV-A2 VP1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襄阳株与国内主要流行株同属于基因型D。3种疾病分离株的VP1氨基酸比对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分离株和HFMD分离株在第21、60、82和215位存在差异;而HFMD分离株与呼吸道感染分离株之间只在167位存在差异,由谷氨酸变成天冬氨酸。CV-A2重组分析提示,襄阳株在P1区域与Fleetwood株同属一分支,在P2区域与CV-A5 Swartz株亲缘性最高,但在P3区域与CV-A16 G-10株有较高的相似度。结论虽然CV-A2襄阳株与其他流行株在VP1区序列上亲缘性较高,但其VP1氨基酸突变或与其他肠道病毒的型间重组可能导致其致病特性与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两种典型乔木的树干液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出露基岩生境为研究对象,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分析2种典型乔木菜豆树和圆叶乌桕的树干液流特征.结果表明: 2树种树干液流对干、湿季均有明显响应;同为落叶乔木,菜豆树(约1个月)无液流特征的时长远小于圆叶乌桕(约4个月);圆叶乌桕单位胸高断面积年总蒸腾耗水量高于菜豆树,生长季内(4—9月) 2树种单位胸高断面积耗水量分别约占全年的90%和66%;2树种液流密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2树种生长季内液流密度、日蒸腾耗水不仅小于同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的非喀斯特地区,而且小于邻近的喀斯特地区,甚至低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典型树种同一参数的值.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2种典型植物的蒸腾耗水量因特殊的水分环境而受到限制,同为落叶乔木却对应着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从我国部分地区仔猪腹泻或水肿病病猪体内分离到的300个大肠杆菌分离株所属病原型(pathotype)、毒力基因及其与O血清型的关系.[方法]O血清型采用常规的凝集试验进行测定,毒力基因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通过对这300个分离株的O血清型及其毒素、紧密素和黏附素基因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除50株未定型、17株自凝外,测定出233个分离株的血清型,这些分离株覆盖了45个血清型,其中以0149、0107、0139、093和091为主,共133株,占定型菌株的57.1%;拥有est Ⅰ、estⅡ、elt、stx2e和eae A基因的菌株分别为102(34.0%)、190(63.3%)、81(27.0%)、57(19.0%)和54(18.0%)株;分离株中有51株K88基因阳性(其中菌毛表达率为100%),75株F18基因阳性(其中菌毛表达率为50.7%),在K88菌株中,0149血清型与est Ⅰ或estⅡ elt密切相关,在F18菌株中,0107血清型与est Ⅰ或estⅡ、0139血清型与stx2e紧密相关.依其毒力特征可将这些分离株分为以下6种类型:ETEC、STEC、AEEC、ETEC/STEC、AEEC/ETEC和AEEC/ETEC/STEC,分别拥有190、24、36、32、17和1个菌株,占分离株的63.3%、8.0%、12.0%、10.7%、5.7%和0.3%.通过分析这些分离株的O血清型、毒素类型和黏附素型之间的相关性:猪源ETEC以0149、0107、093和098等血清型为主,0149:K88菌株主要与estⅡ或estⅡ elt肠毒素相关,0107:F18菌株主要与estⅡ相关,093和098血清型菌株主要与estⅡ肠毒素相关;STEC菌株以0139:F18血清型为主,拥有stx2e;AEEC菌株拥有紧密素,无明显优势血清型;ETEC/STEC菌株以0107:F18和0116:F18血清型为主,主要与est Ⅰ stx2e或estⅡ stx2e密切相关,ETEC/AEEC菌株以091和0107血清型为主,全部拥有肠毒素est Ⅰ和紧密素基因.[结论]我国至少存在6种病原型的猪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ETEC为我国部分地区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原,同时其病原型日益复杂.  相似文献   

14.
水杉原生种群核心种质资源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原生种群天然更新困难, 为探究其原因是否与繁殖特性有关, 本文以其核心种质资源(40株个体)为对象, 通过对生境、母树个体和种子性状的调查, 并结合田间播种试验, 分析其繁殖特性。以方差分析检测不同母树个体间种子性状、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特征的差异;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个体性状对其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 分析幼苗生长的节律参数。结果显示: (1) 40株母树个体仅有7株产种, 产种率仅为17.50%, 且不同母树个体间产种量差异显著(P < 0.05)。(2)不同母树个体间的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幼苗存活率和基径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3) 7株母树个体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19.73%, 幼苗平均存活率为73.42%, 不同母树之间差异显著(P < 0.05)。(4)母树个体的胸径与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 种子发芽率与幼苗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01), 树高与幼苗存活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幼苗基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01)。(5)母树树高对幼苗存活率有显著正效应(P < 0.05), 胸径对种子发芽率有显著负效应(P < 0.05)。(6)苗高、基径的生长符合“S”型生长曲线(R 2 ≥ 0.928)。水杉原生种群产种量低, 种子发芽率低、幼苗存活率较低, 且不同母树之间差异显著可能是造成其天然更新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黄梅秤锤树群落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当前唯一的野生种群为依托建立了1 ha的固定样地, 研究了黄梅秤锤树野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的径级结构、黄梅秤锤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与种间空间关联性和种群更新特征。样地内共记录到胸径 ≥ 1.0 cm的木本植物31种, 隶属于21科28属。群落更新良好, 样地中所有1,225株个体中小径木占比为67.18%。群落优势种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枸骨(Ilex cornut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黄梅秤锤树。麻栎的径级结构呈单峰型, 为衰退型种群; 枸骨、朴树和黄梅秤锤树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或偏倒“J”型, 表明更新良好。黄梅秤锤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在大尺度上呈随机或均匀分布, 并且与其他3个优势种(麻栎、枸骨、朴树)在空间上主要呈负关联性。黄梅秤锤树的成树和幼苗、幼树和幼苗都是在小尺度上呈负关联性, 在大尺度上关联性不显著, 而成树和幼树在整体上关联性不显著。黄梅秤锤树的萌蘖现象非常明显, 萌蘖数与母株胸径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2 = 0.330, P < 0.001), 萌蘖率与相对幼苗密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R2 = 0.438, P < 0.001)。总体来说, 高比例的小径木和普遍的种间负关联均表明该群落处于演替的早中期, 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还未达到稳定阶段。作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区具有代表性的残存风水林, 该野生植物群落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珍稀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雌雄异株树种黄连木种群性比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00m×140m固定样地内黄连木种群的性比格局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样地中dbh≥4cm的黄连木植株共有2116株,其中包括526株雌树,1200株雄树,性别未确定植株390株。黄连木性比(雄/雌=2.28)显著偏雄(P0.001)。雌树和雄树平均胸径分别为7.34和7.81cm,雄树胸径显著大于雌树胸径(P0.05)。黄连木幼树、雌树和雄树均呈显著聚集性分布。黄连木幼树与雌树、幼树与雄树均在较小尺度上表现为相互吸引;雌树与雄树则在空间上相互排斥,即雌树与雄树存在空间分离现象;黄连木不同大小以及不同性别植株之间主要表现为相互排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引起鱼类运动型气单胞菌败血症(俗称暴发病)的嗜水气单胞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力特征, 阐明其流行规律, 研究于2006-2009年度从湖北省内3个不同地区的6个发病鱼塘中分离了30株嗜水气单胞菌, 其中20株为临床株(分离自血液、肝脏、肾脏或腹水), 6株为肠道株, 4株为池水株。基于所有菌株gyrB基因序列, 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通过ERIC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指纹图谱进行菌株的遗传分型; 用PCR方法检测了7个毒力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模式。这7个基因包括气溶素(aerA)、溶血素(hlyA)、热不稳定性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热稳定性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st)、弹性蛋白酶(ahpB)、脂酶(lip)和鞭毛基因(fla)。此外, 以斑马鱼为感染对象, 通过腹腔注射测定了15株代表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 不同来源的20株临床株、1株肠道株和3株池水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性, 体现为在系统树上聚为一枝, 序列相似性为100%, 具有相同的ERIC指纹图谱, 毒力基因分布模式为: aerA+hlyA+alt+ast+ahpB+lip+fla+, 且均为强毒株(LD50 9.74104cfu/尾)。与临床株相比, 其余5株肠道株和1株池水株或具有不同的ERIC指纹图谱或具有不同的毒力基因分布模式, 显示出了遗传多样性, 且毒力均弱于临床株(LD501.01106cfu/尾)。这说明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 作为暴发病病原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同一克隆系在流行, 不存在明显的变异或遗传多样性。此结果有助于阐明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暴发病的流行规律, 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多种毒力基因在致病性菌株中的联合流行为发病机理的解析奠定了基础。此外, 鉴于毒力基因谱与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 表明毒力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 用于致病性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血清型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在赤峰市敖汉旗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血清标本,巢式PCR方法扩增HBV S区,测序后应用Mega6.0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基因型、血清型,并分析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结果:在72例HBV患者中,B基因12例(16.7%),C基因型40例(55.65%),D基因型20例(27.8%)。不同性别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亚型分析结果显示:adw2血清亚型15例(20.8%)、adrq+血清亚型37例(51.4%)、ayw2血清亚型20例(27.8%)。HBV S基因"a"抗原决定簇突变率为34.7%。结论: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是D型和B型,血清型主要为adrq+,有34.7%患者携带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株。  相似文献   

19.
古树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加强古树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本文分析了我国古树资源的分布、生存和保护现状以及受威胁因素。结果表明: 我国古树共记录1066万株,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云南省均超过100万株。分析全国102个县级地区的44万株古树的生长现状,发现有94.3%的古树生长良好,5.5%生长衰弱或濒危,0.2%已经死亡。古树受威胁因素主要有高温、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和土地利用、病虫害和乱砍偷盗等。病虫害的威胁最严重,有83个地区(81.4%)受病虫害威胁严重;其次是自然灾害的威胁,有68个地区(66.7%)发生过自然灾害。大部分古树(89%)分布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可以利用无人机等新技术监测古树生长状态,加强病虫害防治和规避自然灾害,并建立古树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及时更新共享,避免偷盗砍伐。  相似文献   

20.
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微杆菌产生卤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16S rDNA PCR、BLAST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筛选。在此基础上,以8株常见致病菌为指示菌,利用牛津杯法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分离得到的8株微杆菌其菌落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16S rDNA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8株微杆菌与已知微杆菌同源性均达到98%以上,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与土壤、海洋来源的微杆菌同源性较高。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筛选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中有6株至少对FADH2-依赖性卤化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及Ⅰ型聚酮合酶(PKSI)3种基因中的2种呈阳性表达。抑菌实验显示,8株微杆菌中有6株微杆菌对受试真菌和细菌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表明美洲大蠊肠道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微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