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1,36(5):15-1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脏病 ,该病发病突然 ,病情发展快 ,危险性大。特别是大多数患者都在医院外发病 ,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据统计 ,急性心肌梗死的医院外死亡率很高 ,占该病死亡的 4 2 %~75% ,也就是说 ,在因急性心肌梗死去世的患者中 ,有4 2 %~ 75%的人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由此可见在发病现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是何等的重要。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心脏的职责是向全身各个组织输送血液 ,血液沿着血管被送往全身。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供应 ,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左右两条 ,然后各自…  相似文献   

2.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深部脑刺激在临床应用于疼痛治疗起源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类型的顽固疼痛,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神经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在大鼠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 PAG)或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ior lateral nucleus,VPL)埋置刺激电极,研究深部脑刺激对正常大鼠急性痛、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注射引起的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以及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手术引起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的镇痛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正常大鼠中,单侧vl PAG刺激能够显著提高双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双侧镇痛作用;(2)在CFA建立的慢性炎症痛模型中,对侧vl PAG刺激和VPL刺激都能够显著提高CFA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3)在SNL手术引发的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中,对侧VPL刺激能够显著提高SNL侧足底的机械痛阈,而vl PAG刺激对SNL引发的触诱发痛没有影响。以上结果提示,PAG刺激对于急性痛以及慢性炎症痛有着较好的镇痛效果,而VPL刺激更适合慢性炎症痛和慢性神经病理痛的镇痛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较少出现并发动脉血栓,尤其少以动脉栓塞作为首发表现,结合汇报我院1例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此类病人的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1例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肾病综合征病例,汇报其临床资料、诊疗过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经验,提出防治措施.结果:1例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继续肾病综合征治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因为自身存在高凝状态,其引起静脉血栓较为常见,而引发动脉栓塞并不多见,以冠脉栓塞并为首发表现尤为少见,极易误诊或漏诊,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依据临床症状收集经冠脉造影显示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50例,其中临床症状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包含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50例)。同期收集对照组200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正常。ELISA方法检测上述不同人群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表达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不同人群血清中CD4~+CD28~-CX3CR1+T细胞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趋化因子CX3CL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稳定型冠心病组患者相比较,不稳定型冠心病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组(P0.05);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X3CL1表达水平高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即刻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血清中CX3CL1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血清中的表达含量。冠心病患者CD4~+CD28~-CX3CR1+T细胞受体的表达含量明显增高,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最高(P0.05)。结论:趋化因子CX3CL1可能参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并且可能成为外周血中预测不稳定型斑块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 PAP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抢救中心急性心肌梗死伴低氧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及高流量吸氧后,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90%者40例,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并加强护理,观察治疗后血气指标SPO2、Pa O2和Pa CO2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无创通气30 min后SPO2均升至90%以上,而PO2升至正常低限,1 h后Pa O2恢复正常。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低氧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总结救治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2.5%(74/80),死亡率为7.5%(6/8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接受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救治及护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新标准“注射用克痛宁”临床应用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天新  吉天鹏 《蛇志》1999,11(4):43-46
目的 评估按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修订的国家标准生产的“注射用克痛宁” (电泳纯和免疫纯 )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各种中、重度急慢性疼痛患者 92例 ,肌肉注射给药 ,70 μg/次 ,70~ 1 40 μg/天。慢性疼痛病例一般按疗程用药 ,每疗程 5天 ,急性疼痛病例及部分慢性疼痛病例疼痛消失即停药。以病人曾用过的镇痛药疗效作为历史对照。结果 总有效率 96 .7% ,总显效率 82 .6 % ,首支总有效率 93.5 %。对癌痛组的首支有效率稍低 ,为 84 .2 %。一般在肌注后 30~ 6 0 min起效 ;对急性疼痛疗效可持续 6~ 1 0 h,对慢性疼痛大多可持续 1 2 h或 2 4 h以上。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患者也有良好效果。少数病人出现轻度口干、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结论 新标准“注射用克痛宁”对各种急慢性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起效快、镇痛作用强而持久、不成瘾、毒副作用小 ,且具有潜在的戒毒作用。优于原地方标准的“克痛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临床晚期癌性疼痛患者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减轻癌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238例,包括晚期的肺癌64例、乳腺癌36例、胃癌33例、肝癌29例、食管癌21例、大肠癌19例、胰腺癌14例、甲状腺癌13例、鼻咽癌6例、骨肉瘤3例,其中发生癌性疼痛的患者214例,肺癌58例、乳腺癌34例、胃癌31例、肝癌28例、食管癌18例、大肠癌17例、胰腺癌13例、甲状腺癌9例、鼻咽癌3例、骨肉瘤1例。对晚期癌症伴发癌痛的患者利用行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进行治疗干预,30d为治疗周期,治疗后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癌痛的缓解率的影响。结果:在晚期癌症伴癌痛的患者中,利用认知行为干预后,癌痛总的缓解率为55.6%,其中部分缓解(1~3级)所占比例为49.5%,完全缓解(4级)所占比例为6.1%;在不同级别的疼痛(轻~重)中,程度较轻的疼痛缓解率较高(93.2%),程度为中等的疼痛缓解率为67.3%,而重度疼痛缓解率较低(16.7%);在KPS评分中,238例患者治疗后评分提高率占67.2%;在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的患者占69.4%。结论:在晚期癌症伴癌痛的患者中,利用认知行为干预的疗法可以对疼痛程度在轻~中度的癌痛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淑旻 《蛇志》2004,16(4):34-35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上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不呈现心肌梗死典型表现,常易被漏诊,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因此,当胸痛时V1—3导联ST段压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从1995~2003年,我院收治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14例,现对其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Q波心肌梗死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等[1]。即使得到最大限度的治疗,仍然有5%~10%的ACS患者在初次发病后的一个月内出现心脏功能反复性失常,甚至是死亡。我们知道,ACS属于冠心病的一种,当冠脉内粥样斑块发生松动、裂纹或破裂时,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VAD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组4例VAD患者中,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高血压病相关家族史,1例无相关病史或家族史;3例患者有10年以上的吸烟史;4例患者均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后循环缺血症状,其中2例有显著的头枕部痛;4例患者均经DSA确诊为VAD。3例患者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3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治疗后仍有显著的头枕部痛症状,拒绝进一步治疗予出院。结论:脑梗死患者有高血压病及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头晕、头枕痛等后循环缺血症状,应考虑VAD的可能。DSA是目前诊断VAD的金标准,及时规范的治疗可改善VA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疼痛患者脊髓脑脊液中强啡肽含量的变化。共收集31例急性疼痛患者和14例慢性疼痛患者的脊髓脑脊液,测定其中的强啡肽含量,与27例无痛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被测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血压、脉搏、体温等一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慢性痛患者脑脊液中强啡肽含量显著升高,而急性痛患者则略有降低。判别分析表明,急性痛患者的强啡肽含量及其他临床资料有明显的特点(判别准确率82%);慢性痛患者未见明显特征。作者认为,在更广泛地收集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病因的疼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有助于对疼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米替林干预对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幻肢痛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科行SCS置入术且符合入组标准并自愿参加研究的幻肢痛患者,共获7例。术后SCS均开启,阿米替林治疗在术后1个月时开始。疼痛、情绪、生活质量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法),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法(presentpainin-tensity,PPI),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疼痛失能指数(Pain disability index,PDI)。结果:(1)开启SCS后患者的疼痛、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2)所有患者在使用阿米替林治疗以后疼痛、情绪及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结论:阿米替林能显著提高SCS对幻肢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1 (interleukin-1,IL-1)、白介素2 (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酶(catalase,CAT)及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 protein)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P0.05);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1、IL-2、IL-6、IL-10、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血清SOD、CAT、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可显著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磺达肝癸钠(商品名:安卓,葛兰素史克)与那曲肝素(商品名:速碧林,葛兰素史克)在6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安卓2.5 m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7天,n=45)和对照组(速碧林,5000 IU(0.4 ML),每天2次皮下注射7天,n=39),随访1个月.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抗凝效果.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及治疗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1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血发生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轻中度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磺达肝癸钠与那曲肝素相比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骨癌痛(BCP)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BCP的分子作用机制和新药研发都迫在眉睫。2-溴棕榈酸(2-BP)作为一种蛋白质棕榈化抑制剂在病理性疼痛中有镇痛效果,而在骨癌痛中作用仍不清楚。酸敏感离子通道3型(ASIC3),作为一个重要的疼痛因子能否受到2-BP的调控也未知。为了检测2-BP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对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3的调控,本文开展了相关工作。1)首先建立BCP大鼠模型,将大鼠乳腺癌细胞(MRMT-1)注射入雌大鼠胫骨骨髓腔内,21 d后通过X射线和机械痛检测,发现与假性手术组相比,BCP模型大鼠的胫骨被破坏;同时,BCP组大鼠的机械疼痛值明显上升(假性手术组PWT vs.BCP PWT:16.1±1.5 vs.5.3±1.5;P0.01);表明大鼠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成功构建。2)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和假性手术组相比,BCP大鼠L4-L6 DRG中酸敏感离子通道3蛋白表达上调(0.63±0.03,0.64±0.1和1.07±0.05)。3)在术后第21 d,给BCP大鼠腹腔注射2-BP,发现给药组BCP大鼠的机械疼痛值下调(6 h后,PWT对照vs.PWT 2-BP:6.9±2.0 vs.10.8±1.6,P0.01),表明2-BP在骨癌痛模型大鼠中具有镇痛作用。4)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2-BP处理后降低了BCP大鼠L4-L6 DRG中膜上ASIC3蛋白的表达(1.05±0.13,0.66±0.12)。同时,在ASIC3介导的酸痛模型中,2-BP给药降低大鼠震颤的次数(对照组为27±1.8次,2-BP组为10±1.5次),表明2-BP给药阻断ASIC3介导的酸痛。5)在ASIC3转染的SH-SY5Y细胞中,与对照相比,2-BP给药后明显降低膜上ASIC3蛋白表达量(1.0±0.2,0.58±0.10)。这些结果表明,2-BP在骨癌痛中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涉及到调控背根神经节中膜上酸敏感离子通道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衰弱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老年医学中心住院的181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评估患者临床特征和合并症情况,采用国际老年营养学会提出的简易虚弱问卷(FRAIL)评估患者的衰弱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衰弱组(n=108)和非衰弱组(n=73)。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3个月随访,分析衰弱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有181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率100%,其中衰弱患者108例(59.67%)。随访期两组患者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等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衰弱是老年ACS患者短期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OR=3.286,4.976,4.346;P=0.032,0.022,0.012)。结论:衰弱是老年ACS患者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等短期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45例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其余45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4 m L用于检验。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c Tn I)和肌红蛋白(MYO)含量。观察并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中CK、CK-MB、c TnⅠ及MYO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CK、CK-MB、c TnⅠ及MYO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CK及MYO升高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在发病3~6 h后快速升高,24 h达高峰;c TnⅠ前24 h与CK-MB同步,但维持时间较长;MYO在发病后1~2 h发生异常,12 h达峰值(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有助于疾病的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急性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日趋年轻化,近年来中青年男性成为患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为了能够提前预防和控制AMI的发生,分析中青年AM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院近6年里46例45岁以下和106例60岁以上AM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中青年AMI的发病特点及原因有助于减少中青年AMI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