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晴隆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社区参与到环境保护实际是一种在获得经济效益前提下的主动参与。石漠化治理思路和治理技术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它必须为推动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必须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他们应是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从步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环境保护实践工作中,微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污染治理的关键内容,微生物能够承担起分解、清理污染物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有关部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出微生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低成本、无公害等应用优势。文章将进一步对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污染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治理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微生物技术在治理中可发挥有效作用,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为了发挥微生物技术的优势,应对其进行合理运用。文章通过对环境工程技术的介绍,阐述了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原理,分析了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及保护中的应用,使微生物技术的运用能满足实际需求,更好地解决污染问题,为环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有人认为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才开始回头思索经济之外的各类价值,从而推断中国也必须在A模式发展完善后,才有B模式的生存的空间。我认为这与工业化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先污染后治理"还是"边污染边治理"为一类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发出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警告,被一些人描述为阴谋论,说是踢掉了发展中国家上升的梯子,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先发展后治  相似文献   

5.
问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有何区别 ?答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和营养类食品的总称。食品所受污染主要有 :工业“三废”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 ;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食品加工中不适当地使用合成色素、化学添加剂等。这些因素造成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积聚 ,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1 989年农业部研究制定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八五规划”和2 0 0 0年设想时 ,认为开发无公害污染的食品是一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治理环境污染的战略措施。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都冠之以“绿色”的称号 ,因而将无公害污染的食品定名为“绿…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渤海地区污染之区域整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大渤海地区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问题.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了地区经济发展对未来环境影响.以生态学和区域科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该地区污染之区域整治的基本对策.1)治理目标的整体性.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资源长期供给能力,污染治理要与经济支持能力相适应.2)因地制宜分区治理.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实行分类管理和治理.3)建立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体系,调整工业结构,将资源利用贯穿于开发、利用、加工及产品转化的全过程,对严重缺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三大城市群严格控制大耗水、耗能工业的发展,将新建的耗水、耗能工业尽可能安排在滨海地区.4)对主要污染流域、海域和城市群实行重点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时代十年是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时,管理措施也逐步成熟和规范化,相关生态管理知识成果的文本、视频、照片等多模态数据也日益丰厚。采用先进的知识图谱理念创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未来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我国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领域,将典型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恢复工程多模态素材作为数据源,通过数据整合、知识抽取、知识融合后形成标准知识表述,构建生态管理知识图谱体系。具体包括(1)定量分析深圳市"散乱污"企业整治成功案例数据,抽取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等实体,挖掘其空间特征、污染特征、治理效果关系;(2)关联分析企业驻点、污染物热点和城市空间相互关系;(3)通过我国典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实施行为-破坏对象-损害功能"特定关系分析,抽取"生态治理行为--受影响环境要素--生态服务提升程度"生态环境管理知识图谱;(4)最终形成了整合"散乱污"治理、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综合性生态管理知识图谱,构建了包含12类本体、82个实体,4类、201条关系的图数据库。研究表明,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案例、生态恢复工程成效的多模态数据构建我国生态管理知识图谱,能够形成贴近现实需求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和精准治污全过程;也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的"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分析。建议未来加大生态管理知识图谱的应用,精准识别管理对象、实现科学分析与智能决策,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管理和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8.
辽河流域辽宁段水环境演变与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鑫  许东  付晓  吴钢 《生态学报》2015,35(6):1955-1960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调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兴未艾。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社会经济指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为自变量,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为因变量定量研究了2001—2010年辽河水环境演变与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经济增长指标(人均GDP)、水环境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作为模型中指标,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拟与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推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人口是影响辽河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的社会经济重要因素,影响氨氮浓度变化的因素众多;辽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曲线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应在开展工业点源污染达标排放控制的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9.
EM有效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EM技术在工业废水治理、生活废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流湖泊环境净化、固体废物环境治理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并对下一步EM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树木叶片铅含量指示大气铅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环境保护,首先需要进行污染监测,监测可为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数量以及污染处理要求和治理后的效果提供依据。污染监测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手段。生物监测中的植物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需了解多种毒物的复合污染作用,用一般物理、化学手段难于测定,而植物监测却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它还有经济、简便等优点。植物监测环境污染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污染区的监测植物调查,指示植物的定点监测及分析监测植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等三种方法。我国因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较晚,植物监测工作处在开始阶段,利用植物体内某些污染物含量变化来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则报导尚很少。但是,一些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后,积累明显,稳  相似文献   

11.
王维舒 《植物学报》2023,(4):677-678
<正>2023年7月17–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延续了前期防治污染、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新增实现“双碳”目标的部署,提出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本次会议强调,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强化信息融合与资源共享、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该文基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会议主题,  相似文献   

12.
空气质量公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气质量公报是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以空气污染指数的表征形式向公众发布。空气质量公报新增加空气质量的透明度,使城市居民了解所处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环保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空气质...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科学》是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学术刊物,内容广泛,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报导环境科技成果,刊登有关专论、综述、译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监测分析、质量评价、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本刊对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大专院校师生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大气污染治理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有关部门要注重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实时监测各区域大气环境中的污染问题,从而有效控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质量,充分保障社会民众的生命健康。文章将进一步对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道路生态学研究始于1973年,源自交通环境保护工作。交通运输部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业之一。从1987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正式启动,公路交通环保工作开始稳步发展。初期的环保研究多是围绕环评中的各种污染,如水、气、声等指标的测定,而对于动植物、生态系统、景观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少。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国省域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晶  于浩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0):3326-3336
生态产品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建设的世界性稀缺产品.为了更好地分析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问题,找出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规模效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以劳动力、资本、能源和技术为投入变量,以GDP、生态产品和非期望产出为产出变量,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泰尔指数对我国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规模效率及其差异性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生态产品供给规模效率在2011年以前呈下降趋势,以2012年为转折点呈现上升态势,但地区间仍有较大差距.全国及各地区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从全国总体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投入、金融资本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占GDP比重)、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负,而生态空间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金融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空间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面源污染和外贸结构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科技投入、能源消费结构和生态空间的影响为正;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金融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空间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金融资本、生态空间及外贸结构的影响为正.在进一步对以上实证测算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有效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规模效率的政策启示,包括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遵循生态法则进行整体治理等.  相似文献   

17.
王佳  陈强强 《生态学报》2024,44(10):4437-4447
纵观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实践历程,在探索、重构、深化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政策体系。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理清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与政策演进逻辑,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实现长效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1973-2022年间710份国家重要决策及政策法规文件深入梳理发现:(1)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从初期的“一对一”污染问题治理导向、简单垂直的线性关系联动机制,到逐步形成生态理念导向、交叉互动的网络关系协同机制,总体上由单一部门主导决策的“上重下轻”转变为以顶层生态行政单位为核心,多领域部门参与执行的“上下联动”均衡态势;(2)生态治理政策先后经历“观念启蒙探索时期:环境污染末端管控(1973-1991年)”-“可持续发展时期:生态协同综合治理(1992-2011年)”-“生态文明时期:发展理念体系建设(2012-2022年)”的逻辑演化;(3)从机制完善、利益重构、多元统筹三个维度阐述并讨论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系与改进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秦岭北麓生态问题及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是中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其生物种类繁多,环境意义重大。秦岭北麓(西安段)作为秦岭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西安市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质量,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治理难度较大。特殊的地理位置、过度的矿物开发、不合理的景区规划、违规建设私人别墅、生活垃圾排放随意等导致的一系列土壤污染问题,造成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针对秦岭北麓污染类型多样、污染程度不一等生态问题,应当运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深入调研,来推进污损土地修复与评价工作,从而实现秦岭北麓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进一步提升;根据不同的土壤性状及污染状况,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新兴土壤修复技术,集中在污染来源、污染程度等方面不断实践并建立有效的修复体系,并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此外,通过土地科技创新、微生物与微量元素标准研究、土地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建立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和制定秦岭北麓生态红线,配合政府自我规范和完善,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分类治理、土壤质量修复完善、环境优化管理,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指导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为秦岭北麓的生态建设提供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六盘水市是以煤、钢铁、水泥、化工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三废”污染极为严重,国家每年用于治理“三废”污染的资金达2000万元左右,水质虽已有很大好转,但不可放松对水质的监测。我校在把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的同时,高二级学生为学好生物学,把生物课中...  相似文献   

20.
胡影  冯晓明  巩杰 《生态学报》2022,42(16):6523-65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生态系统服务是链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桥梁,其持续供给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具有生态重要性、脆弱性的地区,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及相关地理图件,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关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各项经济指标的耦合关系及空间差异,辨析区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明显,土壤保持、水质净化、水资源供给和碳储存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2)县域尺度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显著正相关,呈现为协同关系;其中水质净化与水资源供给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是0.73),其次是碳储量和水资源供给(相关系数是0.60);而土壤保持与水质净化、水资源供给的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均在0.50以下)。(3)宁夏回族自治区耦合协调度与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负相关,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产业分配模式与耦合协调度显著相关。(4)宁夏回族自治区约50%的县(区)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状态,其中73%的县(区)更注重经济发展;约41%的县(区)属于协调发展类,其中2/3的县区环境保护相对超前;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较强。研究结果对于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促进宁夏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提供科学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