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芥酸和二十碳烯酸含量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定富  刘后利 《遗传学报》1990,17(2):103-109
以甘蓝型油菜的4种纯合芥酸基因型之间所有可能的6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P_2、B_1和B_2世代为材料,用生统遗传学方法研究了芥酸和二十碳烯酸的基因作用形式及效应。发现无论亲本是单基因差异还是二基因差异,F_1和F_2代的芥酸含量都接近中亲值,F_1略大于中亲值和F_(20)世代均值分析表明,芥酸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效应不显著。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的芥酸基因数与已知的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2.
以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组合芥酸含量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4.718 0和4.419 5;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4.005 8和2.023 7;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差异较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占第一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的65.98%;2对主基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绝对值在0.338 7~3.694 1),其中第一对主基因显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jba)较大,为3.694 1.B1、B2和F2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83%、44.76%和87.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29%、41.21%和0,F2代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早期世代对芥酸含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国槐  陈光尧  张振乾  官春云  陈社员 《生物磁学》2011,(9):1683-1687,1717
目的:探讨高芥酸材料与低芥酸材料杂交效果,为促进高芥酸油菜育种的研究。方法:采用高芥酸材料与低芥酸材料杂交的F2群体作为材料,研究其遗传性状,并对亲本间的芥酸含量进行了SSR标记分析。结果:发现F2群体中的单株芥酸含量受两对基因控制,其遗传规律符合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分离比例,得到CB10364、Ra2-E12两个共显性标记。结论:CB10364标记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单株带型为CB10364-a的芥酸含量〈6%,单株带型为CB10364-h的芥酸含量6%~36%,带型为CB10364-b的芥酸含量〉36%,能较好的区分群体的芥酸含量,该结果可促进高芥酸油菜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芥酸材料与低芥酸材料杂交效果,为促进高芥酸油菜育种的研究。方法:采用高芥酸材料与低芥酸材料杂交的F2群体作为材料,研究其遗传性状,并对亲本间的芥酸含量进行了SSR标记分析。结果:发现F2群体中的单株芥酸含量受两对基因控制,其遗传规律符合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分离比例,得到CB10364、Ra2-E12两个共显性标记。结论:CB10364标记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单株带型为CB10364-a的芥酸含量<6%,单株带型为CB10364-h的芥酸含量6%~36%,带型为CB10364-b的芥酸含量>36%,能较好的区分群体的芥酸含量,该结果可促进高芥酸油菜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麦胶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系统对籽粒大麦胶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大麦胶含量的基因系统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大麦胶含量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加性效应起着主要的作用,也存在显性效应,而上位效应不明显。显性方向不十分一致,但总的趋势是低大麦胶含量为部分显性。环境对大麦胶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大麦胶含量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株高呈弱正相关(P<0.05);而与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无相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龙生型花生高油酸种质与低油酸珍珠豆型品种杂交组合F2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O/L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的遗传均表现为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6281、-2.0164和65.26%,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10.6638、1.0652和71.39%;控制亚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0327、1.2858和73.64%,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9.0885、-1.0826和71.59%。O/L值的遗传表现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6855、0.6814(组合I)和1.6842、0.8835(组合II),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6838、0.024(组合I)和-1.6559、-0.5127(组合II);加性×加性效应(i)、加性×显性效应(jab)、显性×加性效应(jba)、显性×显性效应(l)分别为0.6812、0.024、-0.6803、-0.0244(组合I)和0.8822、-0.5124、-0.8594、0.496(组合II);组合I、II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57%和88.64%。  相似文献   

7.
苗永美  隋益虎  简兴 《广西植物》2015,35(5):704-708
为了解黄瓜雄花花器的遗传特性,该研究以雄花器官较小的华南型黄瓜二早子为母本,花器较大的加工型黄瓜NC-76为父本,构建4世代遗传群体,并采用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黄瓜雄花花器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分离群体的雄花花梗和花冠长2个性状均表现为单峰分布,表明两性状为数量性状且有主基因控制;花梗长性状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5)模型,花冠长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花梗长性状的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为0.57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相差不大,且均为负向;控制花冠长度性状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显性效应分别为-0.226和-0.472,在上位性作用中以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为主,多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正向显性效应值为0.613,大于负向的加性效应值。花梗和花冠长度两个性状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04%和69.60%,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由此看出黄瓜雄花花器性状为数量遗传,遗传率相对较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黄瓜杂交育种中对花器大小选择可以在较早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和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加纳 《遗传学报》1992,19(2):162-168
本文以甘蓝型优质油菜(81008×Tower)正反交各12个世代的资料,按照4种不同的遗传模型,对包括单株产量在内的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式进行了详尽地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遗传皆不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模型,上位性效应普遍存在,且对世代平均数有较大影响;单株产量及几个产量性状的遗传均受重复型互作基因的控制,杂种优势需利用三基因或多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低油菜品种油研2号的天然不育可遗传突变株,采取田间选择和品质筛选相结合、不育株后代连续兄妹交保持纯化的定向培育方法,育成甘蓝型油菜双低不育系--黔油2AB.经田间性状和遗传鉴定表明其恢保关系有别于其它不育源,育性受两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杂合型两型系)控制,属细胞核显性不育系;该不育系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30μmol/g,含油量达40%以上;其育性分明、不育性稳定而彻底;具有田间长势强、经济性状好,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配合力较强等优点,是开展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290S与1990杂交的F_1、F_2、B_1、B_2和P_1、P_2多世代群体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符合E-1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059,而两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分别为0.153和-0.263,多基因的显性效应更大,为-0.404.其中上位性效应比较明显,以显性.显性互作最大,达0.435.B_1、B_2和F_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6.03%,44.44%,83.0 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2.24%,33.33%,15.23%,表明1290S的不育性主要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水稻磷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量遗传模型对P1、P2、F1、F2.3等4个世代的相对分蘖率、有效穗、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低磷胁迫条件下,相对分蘖率和相对有效穗两个指标适合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模型,两对主基因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也存在多基因修饰;相对分蘖率和相对有效穗的最大效应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次大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而相对生物量与相对经济产量两个指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的模型,主基因遗传力分别达到60.08%和37.70%,多基因遗传力分别达到32.15%和58.9%。表明相对分蘖率、有效穗和生物量的主基因遗传力均较高,可以作为水稻耐低磷遗传育种的指标。而相对经济产量的主基因遗传力相对较低,说明经济产量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花色与芥酸含量的遗传连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2127-17(白花、有芥酸)与加拿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黄花、低芥酸)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F1、BC1、F2和DH(doubled haploid)5个世代的花色及芥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色受单基因控制,且白花对黄花为显性;芥酸含量仅表现出一对基因的差异且具有加性效应的遗传模式。花色和芥酸含量的连锁分析表明:白花与高芥酸紧密连锁.在DH群体中重组频率为5.8%。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从685条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筛选到一个与黄花和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92-1400。在遗传图谱上黄花基因和低芥酸基因距离S92-1400标记的图距分别为2.2cM和5.4cM。  相似文献   

13.
黑米中矿质元素铁、锌、锰、磷含量的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胚乳数量性状模型,分析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Fe、Zn、Mn、P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种矿质元素含量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作用影响。其中,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效应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作用更大;P含量则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遗传率较高,在杂种早代分别结合农艺性状选择单株上各  相似文献   

14.
甜瓜远缘群体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栽培甜瓜0246为母本,野生甜瓜Y101为父本,构建了P1、P2、F1、F2、B1、B26个世代,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了甜瓜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和总糖含量遗传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控制(E-0),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分别达到90.32%、82.42%和94.66%。蔗糖含量受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D-2),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达到83.76%。甜瓜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遗传体系中主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且环境方差所占比例较小,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 4)~4.524 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 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 8)~4.193 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灰斑病主基因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高抗品种东农9674与感病品种杂交,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表现完全显性,F2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进行模型的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发现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要因效应,分别符合一个主基因 多基因加显性模型及两个基因独立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主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对抗病性的遗传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了灿型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粒重,粒长,粒宽和粒长/粒宽等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米粒中矿质元素Fe,Zn,Mn和P含量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粒形性状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作用影响,其中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作用更大,且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占主导,粒重,粒宽和粒长/粒宽的种子直接遗传率较高,杂种早代单粒选择效果较好,粒长的种子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属中等,较高世代的杂种进行单株选择和单粒选择均有一定效果,4种粒形性状与其米粒中矿质元素Fe,Zn,Mn和P含量表现较强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母体加性相关和母体显性相关,在特种稻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粒形性的间接选择,达到改良其矿质元素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黄瓜苗期低温弱光下MDA含量主基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2份黄瓜材料9507、9517及其配制的BC1、BC2、F1、F2等6个世代,进行低温弱光处理,每天光照处理7.5 h,强度为30 μmol·m-2·s-1,约合2 000 lx,白天12℃,晚上8℃,共处理14 d.运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遗传模型方法研究丙二醛(MDA)含量的遗传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MDA含量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向效应,其显性效应也均为负向,差异不大.总加性效应与总显性效应均为较大的负向效应.分离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均比多基因的遗传率高,环境方差对表型方差的影响占有绝对优势,即低温弱光条件下环境对MDA含量的遗传起很大作用,对于这个性状适于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油菜优质新不育系黔油2AB选育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低油莱品种油研2号的天然不育可遗传突变株,采取田间选择和品质筛选相结合、不育株后代连续兄妹交保持纯化的定向培育方法,育成甘蓝型油莱双低不育系——黔油2AB。经田间性状和遗传鉴定表明:其恢保关系有别于其它不育源,育性受两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杂合型两型系)控制,属细胞核显性不育系;该不育系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30μmol/g,含油量达40%以上;其育性分明、不育性稳定而彻底;具有田间长势强、经济性状好,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配合力较强等优点,是开展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黄瓜霜霉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个抗感杂交组合,采用多世代联合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瓜霜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显示,2个组合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是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2对等加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组合I最优模型的主基因遗传率是56.84%~87.16%,多基因遗传率是0~34.93%;2个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15.191,加性效应较强,显性效应较弱,它们之间的加性与加性和加性与显性上位性效应较强.组合Ⅱ最优模型的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92%和42.11%;2个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皆为-13.505,显性效性均为0,它们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力较高,但是微效多基因效应也占相当的比重,所以,在霜霉病抗性育种中,要重视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