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绥宁河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探讨了生物修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生物修复试验实施后治理点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比非治理点多;浮游植物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下降,优势度由极度的高优势变为中度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有明显上升;治理点绿藻和硅藻种类百分比升高,并出现一些指示β中污和寡污的种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所优化,表明水体质量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2.
Li QQ  Deng JC  Hu WP  Hu LM  Gao F  Zhu JG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844-1850
利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CCA),对太湖金墅湾水源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8属,群落组成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主;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平均密度为250×104ind.L-1,略高于春季(238×104ind.L-1).春、夏2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春季以蓝藻为最优势门类、鱼腥藻为最优势类群;夏季以绿藻为最优势门类,无最优势类群,但平裂面藻和栅藻在数量上较占优势.除受季节温度影响外,春季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铵态氮、总磷、总氮和磷酸盐,而总氮、铵态氮、磷酸盐、悬浮物、高等水生植物、总磷和透明度对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潟湖生态系统在水产养殖、旅游休闲等生态服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2016—2018年10—12月对杭州湾北部人工潟湖的浮游植物群落以及营养盐水平进行监测,探究人工潟湖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和主导这些变化的主要营养盐种类。结果表明:潟湖内浮游植物组成主要为硅藻、绿藻和蓝藻门,优势属众多,其中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和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是最常见的优势种;在调查期间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阈值等多样性指数逐年递增,水体为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域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维持在一二类水,水环境改善且生态风险较低;冗余分析表明,该水域秋冬交替期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硅酸盐、水温、无机磷、氮磷比和盐度,控制该水域中无机磷的输入是防范有害藻华暴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明珠  孙萍  孙霞  韦钦胜  张学雷  王宗灵 《生态学报》2014,34(13):3650-3660
锦州湾是我国北方污染严重的海湾,以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为特征。基于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5月(春季)在锦州湾进行的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湾水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春季和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1属62种,硅藻在两个季节的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且底栖硅藻比例较高。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41.44×103个/L,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p.和叉角藻Cerarium furca;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3.80×103个/L,主要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锦州湾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硝酸盐浓度和水温分别是夏季和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锦州湾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适于富营养化环境的微型浮游植物和部分耐污种在群落中占优势,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其它污染物,可能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认识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于2016年4月至12月对江汉平原4处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和理化因子开展了逐月调查与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24种, 其中绿藻78种、蓝藻16种、硅藻15种、裸藻3种、隐藻2种、甲藻7种、金藻3种。6—9月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达到最大值, 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波动范围在1.37×105—2.93×108 cells/L, 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5—208.60 μg/L。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共28种, 主要优势种有颤藻、蓝纤维藻、微囊藻、小球藻、隐藻等。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范围为0.64—6.3, 多样性指数最高出现在10月份, 最低出现在8月份。结果显示, 稻虾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 细胞密度变化显示时空的一致性, 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P<0.05), 稻田的浅水环境以及小龙虾的养殖行为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鉴于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对于水生态环境和小龙虾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关注种养结合水体中藻类群落的演变规律对于保障稻田种养的综合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10月, 大庆库里泡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及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库里泡共鉴定浮游植物380个分类单位(349种29变种2变型), 隶属于8门11纲22目41科104属。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主要是绿藻—硅藻型, 浮游植物种类数随季节的变化顺序为: 8月>6月>7月>5月>9月>10月。浮游植物丰度季节性变化明显, 变化范围为5.94×105—119×105 ind•L–1。浮游植物优势种不同季节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 优势种类大多为中营养型和中—富营养型指示种。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被长期高强度捕捞后, 库里泡的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好, 水体处于β—中污染至轻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惠州西湖游浮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修复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对广东惠州西湖实施了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示范区目前沉水植物丰富,水体常年清澈见底。通过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示范区和未进行生态修复的平湖逐月进行浮游植物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对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的平湖相比,示范区浮游植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示范区全年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和细胞丰度分别为0.31 mg/L和2.75×106cells/L,均远低于未修复的平湖的3.27 mg/L和197.46×106cells/L;平湖中蓝藻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占有绝对优势,一些热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代表种类(假鱼腥藻)成为优势种类;而示范区蓝藻不占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隐藻、硅藻和甲藻门的种类。另外,示范区浮游植物丰富度增加,年平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70,显著高于平湖的2.68。因此,重建以沉水生植物为优势的生态系统是抑制浮游植物发展和改善湖泊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湿地同江地区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年6月对三江平原湿地同江地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设置了13个采样点,生境类型包括大型开阔水体、小型封闭水体、湿地型水体以及河流型水体。结果在该水域发现浮游植物共计312个分类单位,包括276种33变种3变型,隶属于8门10纲21目36科92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2.68×104–2.53×106 cells·L–1。大型开阔水体种类丰富,细胞密度最大,以绿藻为优势种群;小型封闭水体中藻类的适应性强,群落结构最为复杂;湿地型水体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发现了一些耐有机污染的种类;在河流型水体中,有一些适低温的隐藻出现并成为优势种,如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等。此外,在三江平原湿地同江地区还发现了大量β-中污染指示种类。经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将不同采样点各生境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分为4组。综合多样性指数表明,同江地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丰富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2004年对广东惠州西湖实施了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示范区目前沉水植物丰富,水体常年清澈见底。通过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示范区和未进行生态修复的平湖逐月进行浮游植物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对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的平湖相比,示范区浮游植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示范区全年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和细胞丰度分别为0.31 mg/L和2.75×106cells/L,均远低于未修复的平湖的3.27 mg/L和197.46×106cells/L;平湖中蓝藻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占有绝对优势,一些热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代表种类(假鱼腥藻)成为优势种类;而示范区蓝藻不占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隐藻、硅藻和甲藻门的种类。另外,示范区浮游植物丰富度增加,年平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70,显著高于平湖的2.68。因此,重建以沉水生植物为优势的生态系统是抑制浮游植物发展和改善湖泊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纯  李思嘉  肖利娟  韩博平 《生态学报》2013,33(18):5777-5784
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敞水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组成与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存在状态。通过围隔实验,模拟水库春季发生的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放养的干扰,分析在这两种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变化,并通过以丰度与生物量为变量的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分析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加富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变化和演替更为明显,营养盐加富与鱼类添加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符合中度干扰理论。在优势种优势度变化较大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在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丰度与生物量为变量的两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结果对实验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浮游细菌与春末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邢鹏  孔繁翔  曹焕生  张民 《生态学报》2007,27(5):1696-1702
为研究浮游细菌与浮游藻类群落演替的相关性,2005年4月至6月在太湖5个观测点采集浮游细菌及浮游藻类样本。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显微观察的方法分析浮游细菌及浮游藻类群落组成。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浮游细菌与藻类均呈现较高的多样性,浮游细菌DGGE图谱具有43种不同条带,浮游藻类的常见种有29种。浮游细菌群落聚类分析显示,丝藻(Ulothrix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占优势时,浮游细菌群落基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以藻类种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浮游藻类总细胞数(N)以及Microcystis spp.(M)百分含量为变量,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浮游细菌与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系数为30.9%,表明春末夏初太湖浮游细菌与浮游藻类群落演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臭水体生物修复过程中水体理化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粒经分级叶绿素a的分析,探讨了水体生物修复对理化因子的影响以及与各粒级浮游植物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生物修复实施后,各试验组CODCr和BOD5均呈下降趋势,试验组C、D、E的氨氮、总氮和总磷净化效果均较显著,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71.3%、84.0%和93.2%,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45.2%、64.6%和78.0%,总磷下降幅度分别达到46.2%、50.3%和75.5%。其中,试验组理化环境改善最佳的组为E组,其CODCr、NH4和TP指标均较对照组A有明显下降(p <0.05)。Netphytoplankton chla%与CODCr、TN、NH4和TP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NO2-N和NO3-N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Nanophytoplankton Chla%和Picophytoplankton Chla%对上述环境因子的响应与Netphytoplankton Chla%相反。  相似文献   

13.
Xing P  Kong F X  Cao H S  Zhang M 《农业工程》2007,27(5):1696-17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as investigated from April to June, 2005 with samples taken at five different stations in Lake Taihu, China.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as determin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ed bacterial 16S rRNA gene fragments (PCR-DGGE)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spectively, revealed a high degree of diversity. In total, 43 unique bands were identified amongst the DGGE profiles, and 29 dominant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were observed. The DGGE profiles were clustered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These two clusters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wo dominant phytoplanktons, Ulothrix sp. and Microcystis spp., as observed on April 19, May 27 and June 27, 2005,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ith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Hp), the total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N)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icrocystis spp. (M) as the variables. The CCA results indicated a 30.9 %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uggesting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相似文献   

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as investigated from April to June, 2005 with samples taken at five different stations in Lake Taihu, China.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as determin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ed bacterial 16S rRNA gene fragments (PCR-DGGE)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spectively, revealed a high degree of diversity. In total, 43 unique bands were identified amongst the DGGE profiles, and 29 dominant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were observed. The DGGE profiles were clustered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These two clusters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wo dominant phytoplanktons, Ulothrix sp. and Microcystis spp., as observed on April 19, May 27 and June 27, 2005,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ith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Hp), the total cell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N)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icrocystis spp. (M) as the variables. The CCA results indicated a 30.9 %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uggesting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bacteri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相似文献   

15.
在考查罗非鱼或鲢、鳙下行影响的微型生态系统实验后期,以水柱正磷酸盐(PO4-P)完全被浮游植物摄取所需要的时间为指标,估算了系统中PO4-P的周转时间,其中浮游植物的PO4-P摄取率是采用挂瓶法来测定和估算的。结果表明,两组实验中大多数有鱼系统的浮游植物PO4-P摄取率都显着地比无鱼系统高,而PO4-P周转时间的估算值均最着地小于无鱼系统。经相关分析测定,两组实验中浮游植物的PO4-P摄取率皆显着地正相关于浮游植物密度和初级生产力,同水柱PO4-P浓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则不显着。根据估算结果看来,罗非鱼对系统中磷循环速率的影响比鲢、鳙大得多,而鳙的影响又明显地大于鲢。这些鱼类使微型生态系统中PO4-P的周转时间缩短,可能主要是它们加速了系统中PO4-P再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密云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2年4~10月对密云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58属,122种,细胞密度为565.30~10^4cells/L,4月份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6~10月蓝藻(Cyanophyta)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有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as-aqua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等。浮游动物有36种,密度为4761ind/L;浮游动物具有原生动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轮虫次之,枝角类与桡足类数量较少的特点。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群有弹跳虫(Halteria grandinella)、急游虫(Stromlridium uiHde)、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长额象鼻蚤(Bosmlna longirostris)等.与1980年监测结果相比,密云水库浮游生物总密度上升较快,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浮游生物优势种群的指示作用显示,在植物生长季节,库区水体已进入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7.
春季东海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的选择性摄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现场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选择性摄食.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行为,高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摄食选择性由偏好转变为排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329 cells·ml-1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还与食物组成有关,对于食物中的微型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无选择性或排斥摄食.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的偏好摄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排斥摄食,促使藻华的物种演替最终向米氏凯伦藻水华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型溞引导的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对滴水湖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4月-2008年1月,在滴水湖D港中段长950m(水量为10000m3)的修复区内投放大型溞(Daphnia magna),以滤除水华藻类等颗粒有机物,然后移栽伊乐藻、苦草、轮叶黒藻、光叶眼子菜和菹草等沉水植物,逐月监测水体中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活性磷酸盐(PO43--P)和COD等水质指标,分析沉水植被栽培对滴水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修复区水体TN、TP、NO3--N、NO2--N、NH4+-N、PO43--P和COD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溶解氧(DO)增加了50.4%,水体透明度(SD)平均在3.4~3.7m,水质达到国家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2008年3月应用已构建的沉水植被群落对富营养化流水水体水质进行净化试验,7d后修复区流水水体除BOD外,TN、TP、NO3--N、NO2--N、NH4+-N、PO43--P和COD均显著降低(P0.01),DO增加了17.98%,SD提高了30cm.利用大型溞控藻后移栽沉水植物对滴水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大亚湾大鹏澳水域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演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韦桂峰  王肇鼎  练健生 《生态学报》2003,23(11):2285-2292
根据2002年4月28日~5月27日大亚湾大鹏澳内每日采样的现场连续观测资料,使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生长与演替的主要理化因子,建立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演替模型。模型表明,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之间为竞争关系;与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因子为温度(T)、溶解氧饱和度(DOsat)、铵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理化因子还有盐度(S)和氮磷比值(NO3/PO4)。并根据优势种类发生演替期间的环境变化(降雨),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由中肋骨条藻演替为柔弱菱形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于2005年1-6月,对南亚热带调水水库—大镜山水库的水文、营养盐(N、P)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6种;浮游植物总的细胞数量在4.925×106-63.65×106cellsL-1之间,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在1.632-20.420mgL-1之间。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是主要优势藻,但是早春(1-3月)假鱼腥藻和肘状针杆藻(Synedraulna)共同成为优势藻。浮游植物细胞的丰度晚春(4-6月)比早春的要高,但是生物量却比早春的低。在水文过程与其它水库有一定差别的典型调水水库,水温是引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组成与动态是受入库营养盐和水动力学的变化所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