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菌株的外膜蛋白谱差异。方法:运用二维蛋白电泳方法,对我国伤寒沙门菌株XJ90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JX2005-92在实验室通用营养条件下培养提取的外膜蛋白进行分离,比对其差异,对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对鉴定蛋白点的基因序列也进行比较。结果:菌株XJ90中发现20个特异蛋白点,质谱鉴定出16个;菌株JX2005-92中发现29个特异蛋白点,鉴定出18个。在这些蛋白中,OmpA是数目最多的同种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点中的大部分编码基因在2种细菌中序列高度相似或相同。结论: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外膜蛋白具有不同的修饰形式,提示其不同遗传背景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精细的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2.
3.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现状与临床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甲型副伤寒(Paratyphoid A)的发病在沿海和一些边远地区有增多趋势[1-8]。为了更好地防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现就有关该菌的耐药现状以及临床用药中的一些问题简要综合评述如下。1药敏结果的差异性[9-24]纵观国内众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学原理,将伤寒沙门菌O901、H901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制成全菌体抗原,免疫实验兔获取免疫血清。依据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成分的异同性,选择适当的吸收菌除去免疫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抗体和类属凝集素,而保留其特异性的抗体。通过对诊断菌液的验证试验,证实吸收充分的免疫血清具有质控血清的特性。具备可靠性能的质控血清,适用于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沙门菌的菌种检定及其效价检测;亦有利于肥达氏诊断菌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6.
7.
需氧厌氧培养方式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需氧和厌氧血培养方式的选择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使用mini VI-TAL自动荧光血培养仪或BacT/Alert 3D培养仪对18684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血液(含骨髓)标本进行需氧和(或)厌氧培养(其中仅做需氧培养935例,仅做厌氧培养16例,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17733例,每瓶注入约5 ml血液)。结果18684例血液标本,共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3888例(20.81%)。在17733例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中检出3613例,其中仅需氧阳性406例占11.24%(406/3613),仅厌氧阳性405例占11.21%(405/3613),需氧和厌氧培养均阳性者2802例占77.55%(2802/3613),需氧和厌氧均生长的阳性报警时间分别为(22.56±13.22)h和(26.69±15.80)h,仅需氧阳性的报警时间为(32.85±23.33)h,仅厌氧阳性的报警时间为(34.46±18.44)h。结论需氧和厌氧血培养方式获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阳性率相同,采用需氧和厌氧瓶配对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只做厌氧或需氧培养将有11.24%或11.21%阳性病例被漏检。 相似文献
8.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7)
目的构建能够表达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Pag C)的乳酸乳球菌。方法 PCR扩增pag C基因,亚克隆至p MD18-T载体并测序,从亚克隆载体中酶切回收pag C基因,插入p MG36e并命名为p MG36e-pag C,转化乳酸乳球菌MG1363。溶菌酶加超声的方法破碎重组乳酸乳球菌,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检测Pag C蛋白的表达。结果 p MG36e-pag C鉴定正确,Western blot检测到p MG36e-pag C/MG1363表达的Pag C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能组成型表达Pag C蛋白的乳酸乳球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甲醛对灭活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条件,确定灭活工艺参数。方法在37℃条件下,比较不同甲醛浓度、灭活时间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灭活效果,依据无菌检查、外观以及效价测定的结果,确定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灭活工艺参数,并对该工艺进行细菌灭活验证。结果不同菌株制成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液,当稀释至一定浓度(<1 000×108cfu/m L)后,采用终体积分数为1%的甲醛溶液,经37℃灭活48 h,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同时维持了抗原的稳定性。结论经过条件优化,确定了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灭活的工艺参数,完善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杆菌STM)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有众多的致病基因参与。这些基因少数位于毒力相关的大质粒上,绝大多数位于染色体上的病力岛目前已发现了3种毒力岛(SPI-1,SPI-2,SPI-3)和一些病力小岛,这些特殊基因构成了其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此外,它们还具有复杂,重叠的调节网络,可将环境信息传至调节蛋白,使基因表达随其感染宿主时动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湖北地区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999年湖北地区15所医院分离的80侏伤寒沙门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并与1996年资料比较。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WHONET-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氨苄西林(P<0.05)、哌拉西林(P<0.01)、头孢噻肟(P<0.01)敏感性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氨苄西林、氯霉素、环丙沙星对伤寒沙门菌仍保持高敏感性,分别为89.5%、96%、95.7%。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玉溪市1999年至2008年甲型副伤寒患者肠沙门菌甲型副伤寒血清型(SPA)分离株的萘啶酸抗性和克隆扩散。方法采用有对照的K-B纸片扩散技术对4060株SPA进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对随机选择的166个萘啶酸抗性(NAR)株和20个萘啶酸敏感(NAS)株进行SpeI消化染色体DNA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聚类分析以及氟喹诺酮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分离株的NAR率由1999年的12.5%、2000年82.2%、2001年93%上升到2008年的100%;NAS株在1999年占优势,但在2000年以后被NAR株替代;166个NAR株都降低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其MIC值比20个NAS株的高得多。186个菌株SpeI消化产物得出以SpeI01、SpeI02型占优势的9种PFGE型。结论萘啶酸筛检实验可用于检测SPA降低氟喹诺酮敏感性,SpeI01和SpeI02是玉溪流行的主要克隆,建议制定并实施氟喹诺酮药物抗性株引起爆发流行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
17.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4,(4)
<正>本论文作者研究了疫苗接种过的小鸡对沙门菌感染的免疫应答,研究了沙门菌致病岛1(SPI1)减毒的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疫苗株的血清交叉保护能力。运用实时PCR定量白细胞介素IL1β、IL17、IL22,干扰素γ(IFNγ),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球蛋白IgM、IgA、IgY和Ig轻链的转录物,以及急性期应答包括生物素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鼠伤寒沙门菌(STM)微孔蛋白的免疫学研究作了阐述,分析了STM-微孔蛋白的结构、功能及遗传学,展示了研究STM-微孔蛋白所面临的问题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基因定位。方法 随机选取实验室保存的5株耐药菌和1株敏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利舍平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存在药物外排系统。PCR法检测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b和aac3-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qacEΔ1-sul1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catA和catB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以及cmlA氯霉素外排泵蛋白基因等7种耐药基因。结果 5株多重耐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及氯霉素等8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全部敏感;对头孢噻吩中度敏感。1株无质粒pRST98的菌株对上述药物全部敏感。利舍平抑制试验均为阴性。4株耐药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为阳性。全部耐药菌株aac3-Ⅱ、qacEΔ1-sul1、catA基因均为阳性,而aac(6′)-Ⅰb、catB和cmlA基因均为阴性。 结论 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上同时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是导致菌株同时对多种结构各异的抗生素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多发的烈性病。过去通过使用清洁水、污水处理和对患者及未发病的病菌携带者进行及时诊断、隔离和治疗等方法控制这种病的流行,但今后几十年内,局部或大面积流行此病的国家仅用这些方法还不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伤寒是最常见的烈性传染病。从病原学角度看,沙门氏菌属中唯有沙门氏伤寒菌具有荚膜多糖(Vi抗原),而沙门氏副伤寒菌C株偶尔才有同样的荚膜抗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