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循环的概念动物及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一个整体系统,心脏是动力部分,各级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级静脉负责血液回流。在动、静脉系统的交接处,也就是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有一簇簇网状分布的微细血管把微动脉和微静脉连接起来。现代生理学把这一局部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由于这一部分毛细血管在开闭时循环血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以排出或潴集大量血液,所以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海绵样”结构,甚至有的微循环学家认为,人体就是由微血管组成的“海绵体”。从历史上看,微循环的研究早在300多年  相似文献   

2.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它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突出表现是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不但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药物、介入等方面作为临床治疗与疗效的评估指标,而且对心肌梗死疾病的预后及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欣  黄文新 《生物磁学》2011,(16):3196-3198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它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突出表现是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不但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药物、介入等方面作为临床治疗与疗效的评估指标,而且对心肌梗死疾病的预后及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液流变学与心血管活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引言在研究血液的流动规律时,过去较多注意血管口径与驱动压力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问题,而相对地忽视血液本身的复杂流体性质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血小板聚集性与动态血栓形成等)对循环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特别是对微循环的机能有重要影响。某些心血管疾患,其血液流变学各因素的异常变化以及与微血管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血管口径逆转效应是妨碍微循环血液灌注的关键因素。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所造成的代谢变化与热蓄  相似文献   

5.
王孝养  兰海 《蛇志》1991,3(4):40-42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即血液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脆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1981年 Dintenfass 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lood High ViscositySyndrome,BHVS)也称之为高粘滞血症(Hyperviscosacmia).BHVS 可致微循环血流不畅,根据林氏等研究发现,微循环血流不畅是疾病特别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起因,是引起机体癌症的早期原因.因此,欲减少或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就应有效的预防微循环血流不畅.一旦出现微循环血流不畅应及时治疗,以保证组织细胞不缺血,不缺氧,不缺营养物质,使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6.
人尾加压素Ⅱ对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II)对于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UII(10-7mol/L)、去甲肾上腺素(NA,10-6mol/L)、UII(10-7mol/L) NA(10-6mol/L)等五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大鼠软脑膜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微循环参数,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定软脑膜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软脑膜细动脉和细静脉血管内径分别为(35.4±3.6)μm和(40.6±8.5)μm,UII组于滴加UII(10-7mol/L)后即刻细动脉和细静脉出现收缩,1 min时细动脉和细静脉收缩达到高峰,血管内径分别为(25.6±3.4)μm和(23.4±3.3)μm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细动、静脉内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软脑膜血流量于滴加UII(10-7mol/L)后1 min开始升高,5 min达到高峰(3.5±0.4 )PU 值,正常对照组(2.3±0.6)PU值(P<0.05).结论:UII可以使大鼠软脑膜微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临床营养支持是以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效果为目的,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营养措施,主要可以分为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今年来,随着医学研究与认识的加深,肠道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美国WILMORE曾提出肠道是外科应激反应的"中心脏器"学说[1].因此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显得越发重要.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各种菌群之间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微生态制剂( Microecologics)又称为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是根据微生态学基本原理,利用人体正常菌群成员或对其有促进作用的其他微生物等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品.它具有调整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促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因此将微生态制剂应用于肠内营养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是目前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近三万人的观察,首次报导吸烟致微循环改变观察所见.一、使微循环血管普遍性痉挛(瞬间)甚至部分关闭、停流.二、微循环血管扭曲、迂曲形成“”字形等特征性改变.三、微循环血管变狭窄、长度缩短.四、微循环血管管径改变后改变了血液流变学的正常特征.五、可引起一系列微循环不畅所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性疾病、冠心、心肌梗塞、肺部疾病、癌症、脉管炎、消化道溃疡等等。甚至吸烟的妇女对其后代也有影响.六、见于以上述情况,吸烟对自己对别人的健康都是有损害的.  相似文献   

9.
清栓酶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微循环变化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龙 《蛇志》1992,4(1):16-18
本文报导40例脑心血管疾病在清栓酶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对比观察,其中脑血栓组20例,冠心病组20例,两组均在清栓酶治疗2~3疗程后复查,分别对其甲皱微循环微血管袢的形态及功能,血液流态和微血管周围变化等三方面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治疗前甲皱微循环改变是明显的,临床症状较重,治疗后甲皱微循环障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随着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显著的意义 P<0.05,P<0.01.从临床对比观察所见,脑心血管疾病的微循环改变与病情有关,其改变与病情轻重相吻合,与疾病转归相一致,提示微血管病变是动脉硬化临床可识别的象征.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是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中间环节.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明显改善,提示清栓酶有着较好的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910977 真菌单细胞蛋白:现状[英]/Kahlon,S.S.…// Indian J.Microbiol.-1990,30(1).-13~28[译自DBA,1990,9(15),90-08939]描述了真菌单细胞蛋白(SCP)生产现状:(1)SCP的优缺点;(2)可能的原料;(3)深层发酵和固态发酵的现状;(4)SCP的研究;(5)真菌SCP工艺;(6)未来展望.生产SCP的基质种类多,易得到,价廉,它包括工  相似文献   

11.
低聚糖又称寡糖(oligosaccharide)的研究开发颇受重视,其产品对人体保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显现其重要特点:(1 )不被人体胃酸、胃酶降解,而在小肠中被吸收,并可到达大肠部位;(2 )促进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增殖,抑制有害菌及有害物质形成,并提高机体免疫力;(3 )具有糖的共同特性;(4 )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5 )可取代蔗糖和糖精等;(6)低聚糖入肠道内有利于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大大提高健康水平;(7)用低聚糖制作的保健饮料有利于运动员保健和大众的保健功能;(8)壳寡糖(oligochitosan)即低聚氨基葡萄糖,不仅有调节免疫、抑…  相似文献   

12.
微循环血流与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里正相关.我们为了了解微循环血流不畅与糖尿病的关系,通过指脉微循环血流血液流变学生命微观生物物理观测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血流特征性变化,以寻找干预治疗糖尿病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薰衣草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植物名称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2材料类别种子. 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萌发培养基:(1)MS 6-BA 2 mg·L-1(单位下同).增殖培养基:(2)MS 6-BA 2;(3)MS 6-BA 4.生根培养基:(4)MS 2,4-D 1;(5)MS 2,4-D 4;(6)MS NAA1;(7)MS NAA 4.以上培养基均加入0.7%琼脂、3%蔗糖,pH 5.8.培养温度(25±1)℃,光照度2 000~2500 lx,光照16 h·d-1.  相似文献   

14.
黑籽南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植物名称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2材料类别成熟种子. 3培养条件芽诱导培养基:(1)MS 6-BA 1.0 mg.L-1(单位下同);(2)MS 6-BA 2.0;(3)MS 6-BA 3.0.芽增殖培养基:(4)MS 6-BA 1.0.生根培养基:(5)1/2MS NAA 0.2;(6)1/2MS NAA 0.02;(7)1/2MS IBA 0.02;(8)1/2MS IBA 0.2;(9)1/2MS(不加任何激素).上述培养基均添加2%蔗糖、0.6%琼脂,pH值调至5.8~6.0.培养条件:白天25℃,夜间1 8.5℃,光照1 6 h.d-1,光照度4 000 lx,由培养箱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5.
团头鲂原是一种野生的草食性淡水鱼类,从1960年起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试验,肯定它有以下六个优点:(1)在池养条件下,性腺能发育成熟;(2)以各种草类为主要食料;(3)抗病力强、成活率高;(4)容易捕捞、起水率高;(5)含肉量高,脂多、味美;(6)一年半可长至商品规格。试验结果证明团头鲂可以作为新的养殖对象,同时也提供了一套繁殖、饲养管理方法。1964年到1973年已有二十一个省市先后进行移殖饲养,有的已就地繁殖、推广。本文系历年试验和部分移殖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血液老化是人体衰老的根源.血液系统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化,导致造血干/祖细胞(HSC/HPC)衰老、免疫衰老、炎性衰老等,驱动或参与机体和几乎所有系统/器官的衰老,并引起多种老年性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虽然“血液衰老(blood aging)”这一名词已在许多论文和日常生活中提及,但尚无确切的定义,其涵盖的领域也不清楚.实际上,随着衰老(包括整体、系统/器官、细胞乃至分子的衰老)研究的迅速拓展和深入,血液衰老的多个方面(如HSC/HPC衰老、免疫衰老、炎性衰老等)已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衰老研究领域,但其本身却迄今未形成一个领域,与迅速发展的临床老年血液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本文尝试对血液衰老进行定义(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血液衰老),并概要综述了其可能涵盖的范畴(生理性衰老包括HSC/HPC衰老、不同类型血细胞衰老及血液的衰老生物标志物;病理性衰老包括红系、髓系、淋系、巨核细胞/血小板的老年性良性疾病或恶性肿瘤,以及老年患者的衰弱及其评估),供学者们讨论.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生物进化中,各器官的微循环结构逐渐与所在器官的功能相适应,至哺乳动物已达到和谐完美,因而形成了具有各器官特异性的微循环血管构筑.微循环血管包括微动脉、微静脉、真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和直捷通路等,管径均在300μm以下,其中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仅7μm,并且空间关系复杂.但是,充分认识微循环血管构筑,不仅对医学生物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学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呈扁平状态覆盖于整个血管内壁,由其组成的内皮是介于血液、淋巴液与组织之间的屏障,与血液有相容性,有隔开血液和组织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1)抗凝性;(2)纤溶性;(3)选择性通透性;(4)血管紧张调节;(5)能分泌多种因子,等等,在维持血液循环正常功能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讨论内皮细胞的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丹参注射液 (salvialmiltionrrhijae,SM) ,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护肝抗凝等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 ,心肌梗塞等疾病 ,关于SM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早有报道 ,但其对中枢作用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主要是从侧脑室注射微量SM以观察其对肺动脉压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1)材料 实验用药均用新鲜生理盐水配制 ,丹参注射液为十堰康迪制药厂生产 (SM ,pH 6 .8) ,心得安 (Propranolol,pH6 .8) ,酚妥拉明 (Phentolamine ,pH ,6 .8) ,阿托品 (Atrioping ,pH6 .8)…  相似文献   

20.
长柄双花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fongipes H.T.Chang). 2材料类别叶片. 3培养条件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及增殖培养基:(1)MS 6-BA 0.2 mg·L-1(单位下同) NAA 1.0;(2)MS 6-BA 0.5 NAA1.0;(3)MS 6-BA 2.0 NAA 0.2;(4)MS 6-BA 2.0 NAA 0.5;(5)MS 6-BA 2.0.诱导生根培养基:(6)MS0;(7)1/2MS NAA 0.5;(8)1/2MS IBA0.5 NAA 0.5;(9)1/2MS IBA 0.5.上述各培养基均附加3%蔗糖和0.7%琼脂,pH 5.8.培养温度(25±1)℃,光照时间10 h·d-1,光照度1 000~2000 lx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