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桐黑异丽蛾Anomala antiqua(Gyllenhal)属鞘翅目、丽金龟科、异丽蛾属。是泡桐的大害虫,也为害女贞、悬铃木、桃、杜仲、樟、梓树、无花果等。浙江、江西、福建、河南等省均有分布,泡桐种植地区发生更为普遍。1982年以来,我们在兰溪对此虫进行了饲养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是我国东南部林木的一种重要害虫,在山东、河南两省主要为害泡桐、造成了极大为害,其食量大、食性杂、繁殖力强,极易爆发成灾。为控制其为害,并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其产卵量进行了研究。 预报害虫的产卵量,目前大多依据蛹的重量来进行。但对大袋蛾则有所不便,一是蛹期距防治适期(孵化盛期)时间短暂,二是调查不便。采用以幼虫的重量预报产卵量,其优点:一是可把预报时间提前两个月,有利于早做防治准备,二是幼虫期时值泡桐尚未展叶,越冬虫袋显而易见,调查方便。其研究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大袋蛾Crypthelea variegata Snellen,俗名布袋虫,属鳞翅目,袋蛾科,是我国主要林业害虫之一。在我省主要危害泡桐、法桐、刺槐等林木,亦可加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华北中原地区近年尤为猖獗,有无烟森林火灾之称。该虫在河南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悬挂于枝条上越冬。 据过去资料记载,大袋蛾幼虫为5个龄级。1988~1990年采用定虫和群体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泡桐或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病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我国泡桐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尤为严重。济南市以泡桐绿化人行道,丛枝病到处可见。此病属于典型的黄化病害,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化变小、明脉、冬季小枝不脱落,呈现鸟巢状。罹病严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病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我国泡桐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尤为严重。济南市以泡桐绿化人行道,丛枝病到处可见。此病属于典型的黄化病害,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化变小、明脉、冬季小枝不脱落,呈现鸟巢状。罹病严重的当年枯死,轻者几年后也常死掉。泡桐丛枝病能够皮接传播。有关传病媒介正在研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和延伸因子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均得到16S rDNA基因片段约1.2kb;扩增得到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长度约为850bp.。通过将16S rD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与已知植原体16Sr各组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我国大陆泡桐主栽区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与已经报道的台湾省泡桐丛枝植原体基本一致,均为同一个种,没有株系的分化,全部归属于植原体16SrI-D组,从而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泡桐属七种植物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1 3个 1 0 mer的随机引物对中国泡桐属的 7个种进行了 RAPD分析 ,对扩增形成的谱带进行了对比 ,发现 7个种间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带纹。经用 UPGMA法聚类结果说明可把研究的 7个种分成 2个类群。其中白花泡桐与川泡桐亲缘关系最近 ,二者与揪叶泡桐、南方泡桐、山明泡桐归为 1个类群。毛泡桐与兰考泡桐亲缘关系也较近 ,二者在系统演化上比较原始 ,归为 1个类群。  相似文献   

8.
1 属的起源根据地质历史资料和形态、生态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在第三纪早期 ,泡桐属中还只有一种 ,到第三纪中新世时 ,才分化成华东泡桐 ( Paulownia kawakamii)和毛泡桐 ( P.tomentosa)两个种。在第三纪地层中 ,毛泡桐叶的化石在我国山东、法国、捷克和北美都有发现 ,特别是同一时期在日本歧阜县发现类似华东泡桐直径 1 55cm的矽化树干 ,这样的大树 ,在现存的华东泡桐中是从未见过的 ,这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 ,华东泡桐是适应生长的。另外 ,在形态上两种泡桐均为树形较小、叶宽有角、叶缘有锯齿、宽大圆锥花序、深裂的花萼、较小的果实和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9种泡桐叶片蛋白质的多态性,并根据其叶片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单向和双向电泳结果,将它们聚类为白花泡桐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和白花兰考泡桐(P. elongata f. alba)]、南方泡桐组[南方泡桐(P. australis)和成都泡桐(P. albiphloea var. chengtuensis)]和毛泡桐组[毛泡桐(P. tomentosa)、川泡桐(P. fargesii)、鄂川泡桐(P. albiphloea)、山明泡桐(P. lamprophylla)和兰考泡桐(P. elongata )]。该结果可为了解泡桐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刺胸毡天牛Thylactus simulans Gahan属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是湖南省泡桐及楸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我们于1981—1984年在长沙对此虫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泡桐属植物种类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泡桐属15 个植物种类作了叶绿体DNA 的RFLP 分析, 根据估算的相似系数, 用平均链锁聚类方法构建树状图, 结果可将研究材料分为南方泡桐组、毛泡桐组和白花泡桐组。种间相似系数多在0.70 以上, 说明各种类间亲缘关系较近, 尤其是台湾泡桐和海岛泡桐, 相似系数接近1.00。最后讨论了一些泡桐种类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泡桐属一新天然杂种——圆冠泡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研究泡桐的过程中,于河南省内黄县白条河一带发现与已记载的泡桐各个种均不同的特殊种。经查证,它于1979年3月定植,其来源为河南省林洲市任村镇的一株母树。后者属楸叶泡桐。我们判断它是以楸叶泡桐为母本,以毛泡桐为父本的天然杂交种。现命名并记载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毛泡桐、兰考泡桐和白花泡桐叶片为外植体,在其体外器官直接再生的最适MS和1/2MS培养基上,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泡桐叶片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为24 h的光周期可促进泡桐叶片芽的诱导,但不同种泡桐叶片芽诱导率达到最大所需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对幼芽根诱导来说,不同光周期对3种泡桐幼芽生根的作用存在差异.当幼芽诱导根时间为7 d时,光照时间长于或短于16 h的光周期都会抑制毛泡桐和兰考泡桐幼芽根的诱导,并且这些不适宜的光周期对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幼芽生根的抑制作用大于兰考泡桐.  相似文献   

14.
泡桐叶片蛋白质多态性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9种泡桐叶片蛋白质的多态性,并根据其叶片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单向和双向电泳结果,将它们聚类为白花泡桐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和白花兰泡桐(P.elongata f.allba)]、南方泡桐组[南方泡桐(P.australis )和成都泡桐(P.albiphloea var.chengtuensis)]和毛泡桐组(毛泡桐(P.tomentosa)、川泡桐(P.fargesii)、鄂川泡桐(P.albiphloea)、山明泡桐(P.lamprophylla)和兰考泡桐(P.elon-gata)]。该结果可为了解泡桐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泡桐属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熊金桥  陈志远 《植物研究》1992,12(2):185-188
本文对泡桐属进行了数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泡桐属宜分为三个组:即白花泡桐组, 毛泡桐组、楸叶泡桐组。同时对某些种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泡桐属15个植物种类作了叶绿体DNA的RFLP分析,根据估算的相似系系,用平均链锁聚类方法构建权 图,结果可将研究材料分为南方泡桐组、毛泡桐组和白花泡桐组,种间相似系数多在0.70以上,说明各种类间亲缘关系较近,尤其是台湾泡桐和海岛泡桐,相似系数接近1.00,最后讲座了一些泡桐种类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黑光灯是利用主要能量的波长为3,600埃的紫外线来诱杀害虫的一种高效诱虫工具,我国各地正在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我们学习了外地经验,移植到防治金龟子上,又根据害虫特性作了一些改进,于1972-1973年在黄骅县河南大队进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泡桐为速生、优质、分布较广的树种。一般认为泡桐是不太耐盐的。但究竟不耐盐到何种程度,在盐渍土上栽植泡桐时又有何反应等等,报道甚少。为了探讨泡桐生长和盐渍度的关系,找出耐盐幅度和耐盐的极限,我们从1980年开始,以泡桐种子、种根及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耐盐性试验,取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天然杂种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不同种间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并对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不同种泡桐花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12种萜类、8种醇类、7种酯类、3种酚类、6种醛类、2种木脂素、2种苯类、2种酮类、2种烷烃和1种醚类共10类物质;5个泡桐种共有挥发性组分7种,包括1种萜类、2种醇类、1种酯类、2种酚类、1种酮类,且其特有物质分别为9、1、4、3、0种;5个泡桐种均以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且醇类化合物中均以1-辛烯-3-醇和3-辛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楸叶泡桐和毛泡桐相似性较高,而白花泡桐与其他种泡桐相似性均较低;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之和为70.7%,PC1的主要贡献物质为酯类、烷烃、萜类、醚类、酮类、醇类和苯类,PC2的主要贡献物质为酚类、醇类、醛类、酮类、醚类、苯类和木脂素;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1-辛烯-3-醇、1,2,4-三甲氧基苯和顺式茴香烯等11种标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可为不同种泡桐花挥发性成分的精准评价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泡桐属(Paulownia)花粉,均为近球形,具3(拟)孔沟,外壁外层有清楚的异胞网状雕纹,沟界极区明显。这些共同特征,说明泡桐属是一个种间亲缘极近的自然的属;其萌发孔类型,可作为泡桐属归入玄参科的证据之一。通过花粉形态的比较,对兰考泡桐、宜昌泡桐和建始泡桐的分类地位,提出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