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裸鼠皮肤组织淋巴管的细微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5’-Nase-ALP双重染色法观察了裸鼠皮肤组织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呈5’-Nase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呈ALP显示强阳性反应,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用组化方法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与血管毛细血管区别开来。实验结果表明:裸鼠皮肤真皮内有较多的毛细淋巴管,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可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裸鼠皮下移植后自发性淋巴道转移机理,以及癌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5’-N-ALP双重染色法观察了裸鼠皮肤及人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和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呈5’-N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血管的ALP呈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用组化方法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区别开来.本法能显示呈褐色的毛细淋巴管,特别是呈实性条索状的毛细淋巴管,因而双重染色比HE染色更能客观、准确地显示毛细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D2-40、LYVE-1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25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LVD值和VEGFR-3的表达,分析Hp-L型与LVD以及VEGFR-3表达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为67.5%;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为65%,两种方法检测同时阳性的病例50例,占62.5%.胃癌组的Hp-L型阳性率、LVD及VEGFR-3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中Hp-L阳性组的LVD值和VEGFR-3表达阳性率高于Hp-L阴性组.L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结论 Hp-L型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L型可能是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重要促进因子,影响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粘附分子PECAM-1、ICAM-3、VCAM-1和CD44在组织淋巴管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的表达.方法取狗的空肠和腹前壁皮肤,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分离和培养狗胸导管的LE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培养LECs的表达,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粘附分子表达的光密度值(OD值),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或脂多糖(LPS)刺激细胞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内淋巴管内皮的PECAM-1和ICAM-3呈免疫反应阳性.培养LECs表达PECAM-1、ICAM-3和CD44,而VCAM-1的表达不明显.用TNF-α刺激细胞后,PECAM-1和ICAM-3表达的OD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CD44的O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用LPS刺激细胞后,PECAM-1、ICAM-3和CD44表达的OD值均无显著性变化.用TNF-α或LPS刺激LECs后,VCAM-1呈弱表达.结论粘附分子PECAM-1、ICAM-3、VCAM-1和CD44的表达在培养LECs和组织内淋巴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差异.用TNF-α或LPS刺激后,LECs的VCAM-1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人胃癌组织及胃正常组织氨基酸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2例胃癌组织及其癌边组织、胃正常组织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发现胃癌组织氨基酸总量低于癌边组织氨基酸总量 ,癌边组织氨基酸总量又低于胃正常组织氨基酸总量。癌中组织与癌边组织相比有 8种氨基酸明显降低 ,P <0 .0 1 ;其中三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三种为生糖氨基酸。胃癌组织与胃正常组织相比 3种生糖氨基酸明显降低 ,P<0 .0 5。结果表明 :胃癌组织存在明显的氨基酸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操作条件对5。单磷酸胞苷(5′-CMP)晶体粒度分布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搅拌桨、搅拌速率以及反应液流加速率,并且运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对晶体粒度分布及形貌进行分析观测。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形式的搅拌桨形成的剪切力、颗粒聚集以及二次成核现象的差异导致了晶体粒度分布峰值数量不同;分别选取50、100和150r/min的搅拌速率以及1、3和6mL/h的流加速率时,晶体平均粒径在铆式搅拌桨作用下,在120.3—212.1μm范围内递减,而在45°斜角四折叶式搅拌桨作用下递减范围为3.17~150.2μm,且粒度分布更为均匀,为工业生产中的优化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肿瘤的发生及恶性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HMGB1在胃癌组织、正常组织、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AGS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中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GB1在32例可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组织标本(包括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RT-PCR及Westren Blot检测HMGB1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AGS及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胃癌组织HMGB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高于正常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SGC-7901、BGC-823、HGC-27、AGS、GES细胞系HMGB1 m RNA表达丰度均较高;Westren Blot检测发现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中HMG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胃癌细胞系AGS及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结论:HMGB1在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相对于其它胃细胞系存在HMGB1高表达,适合后续基因敲除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4-甲基伞形酮苯基磷酸酯为底物检测人血清中酶活性情况,发现在人血清中存在一种能够选择性水解苯基膦酸单酯键的酶活性成份。该酶具有最适pH8.8—9.1,在60℃(反应30分钟)条件下具有最大活性。Km=1.72×10~(-4)mol/L,Na_3PO_4、EDTA和半胱氨酸可抑制其活性,而CuSO_4、腺苷、胸苷、NaN_3、E600、PCMB、DFP和毒扁豆碱等对其活性没有影响。Mg~(++)可激活酶活性,并能解除EDTA的抑制作用。 此酶不能水解5′-NPDase和APase的底物,有关性质也与5′-NPDase和APasc有区别。本文将此酶暂定名为“膦酸单酯酶”。 相似文献
9.
大麦种子萌发后,幼苗中存在着丰富的磷酸酯酶,主要五种磷酸酯酶在幼根中活性最高,其次是胚乳(RNase,DNase,PDase)或幼芽(PMase,5′-NDase)未萌发种子五种酶活性均低。五种磷酸酯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消长表现了明显的规律性,幼芽五种酶的活性峰出现在种子萌发后第二天,胚乳在5~6天,幼根的RNase,DNase,PMase消长规律类似胚乳,PDase和5′-NDase类似幼芽。说明大麦磷酸酯酶的活性和种子萌发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麦幼苗五种磷酸酯酶都有很高的最适反应温度,一般在50~70℃之间,反应温度低于20℃活性急剧下降,低于10℃活性趋于零。五种磷酸酯酶的最适pH都偏酸性,一般在pH 5~6,但PDase和DNase除在酸性区有一最适pH外,在碱性区也各有一最适pH,推测大麦幼苗RNase,PMase,5′-NDase均只有一种酸性的酶,而PDase和DNase各有一种酸性酶和碱性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中表达失调的miRNA及其生物学功能,从而进一步阐明miRNA在胃癌发生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总RNA加ploy(A)尾后进行反转录PCR扩增特异miRNA,使用QuantityOne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每对样本胃癌与癌旁组织比值(T/NRatio),使用SA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MTT法检测miR-21和miR-17-5p对胃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在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样本中对237个miRNA进行了表达谱分析。对于检测到表达的161个miRNA,使用SA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认22个在胃癌中表达上调,2个在胃癌中表达下调(FDR=0.0963)。进一步通过生长抑制试验证实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的miR-21和miR-17-5p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这些在胃癌中异常表达的miRNAs具有成为新一代胃癌标记物的潜力,能够为胃癌的精确诊断分型提供依据,同时针对这些靶点可以开发新的核酸治疗技术,通过抑制或增强其功能来达到治疗胃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对63 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fas基因的不同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凋亡基因fas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x2= 1579,P< 005),在不同分级的胃癌之间其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而癌旁组织之间的fas表达则有显著差异(P< 001),结果提示:低分化胃癌癌旁组织具有活跃的凋亡活动,有利于癌组织直接播散。 相似文献
12.
研究E-cd在胃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cd的表达,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E-cd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01)。分化不良胃癌中E-cd的表达明显低于分化良好胃癌中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E-cd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对100例胃切除标本(胃癌50例,异型增生30例,正常胃20例)观察研究。结果核内AgNOR均数在胃异型增生、胃癌中增多与正常胃上皮细胞有显著差异(P<0.001),且嗜银颗粒逐渐变大,变分散。在胃癌的不同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存活时间长短之间亦均有显著差异。提示AgNOR技术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胃癌的分型、分级及估价预后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AB(pH1.0)KOH/PAS粘液组织化学和ABC法凝集素标记,对190例胃粘膜病变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结肠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肠型癌(ITC)及其癌旁组织。两型肠化在弥漫型癌(DTC)中无显著差异。5种凝集素受体的含量和分布的差异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WGA、RCA和PNA主要标记在DTC中,与ITC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染色水平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ConA和DBA主要标记在ITC和伴有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凝集素肠化分型与粘液肠化分型基本相符。我们认为结肠不完全肠化与ITC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小肠型和结肠完全型肠化可能与DT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KC亚型α、β1、β2及ε在人胃癌组织的表达,并探讨PKC亚型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PKC亚型α、β1、β2及ε的表达。结果PKCα在46例胃癌组织中,80.3%呈阳性表达,其中21.74%呈强阳性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二者差异显著(χ2=4.813,P<0.05);PKCβ1、β2则呈阴性;20例癌旁组织中,PKCε70%呈阳性表达,均为( ),46例胃癌组织中84.8%呈阳性表达,其中26.1%呈强阳性,两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1.93,P>0.05),但染色强度差异显著(χ2=5.07,P<0.05)。结论1.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表达PKCα和,εPKCβ1、β2则呈阴性。2.胃癌组织PKC亚型α、ε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增强。3.PKCα、ε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Met和Fas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et和Fas在正常胃黏膜(n=17),胃癌旁组织(n=51)及胃癌组织(n=51)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胃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c-Met阳性率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81,P〈0.01);Fas阳性率有递减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0,P〈0.01)。χ^2验显示c-Met在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组内阳性表达率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和组织分型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在浸润深度组内阳性表达率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组织分型和淋巴结转移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Met和Fas表达呈正相关(rs=0.599,P〈0.01)。结论c-Met过表达和Fas表达下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c-Met表达可能是胃癌细胞逃逸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14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癌胚抗原(CEA)超微结构水平分布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癌旁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CEA含量很少,仅在表面微绒毛见到微弱的CEA分布;肠化上皮细胞CEA主要分布在吸收细胞的微绒毛及杯状细胞粘液颗粒之间;而胃癌细胞CEA除分布腔面微绒毛外,尚分布细胞侧面,基底面或整个胞膜,还见于胞浆内膜结构中。CEA在胃癌细胞与正常胃粘膜上皮及肠化上皮分布上的差异说明表面膜成份极性的丧失是上皮性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CEA在胃癌细胞的分布异常可能导致恶性细胞某些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Fas受体与FasL在胃癌细胞株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Fas受体与FasL在胃癌细胞株的表达,以及Fas和FasL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敏感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提示所有胃癌细胞均呈Fas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定位于胸质,胞核为阴性反应;同样所有胃癌细胞亦呈FasL免疫反应性,阳性信号位于胞质,胞核未见阳性信号。这提示Fas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生长的调节,胃癌细胞的凋亡在自我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1例乳腺增生组和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病灶组织内VEGF-C蛋白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D2-40标记肿瘤新生淋巴管,计数肿瘤淋巴管的密度(LVD)。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VEGF-C的表达和淋巴管的密度(LVD)都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阳性组中淋巴管的密度(11.32±5.78)与VEGF-C阴性组中的淋巴管密度(8.75±3.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蛋白的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都与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结论VEGF-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管的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C的高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的升高是促进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胃癌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4例胃癌 ,34例胃良性病变 ,2 0例胃正常组织标本中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胃癌、良性疾病组织和正常组织分别为 87 0 % (47/ 5 4 )、 2 3 5 % (8/ 34)和 15 % (3/ 2 0 ) ;SurvivinmRNA阳性率为 79 6 % (43/ 5 4 )、 2 3 5 % (8/ 34)和2 0 % (4/ 2 0 )。胃癌组远大于正常胃组织和良性疾病组 ,而正常胃组织与胃良性疾病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SurvivinmRNA与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s=0 6 79,P <0 0 5 )。且其阳性率高低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 ;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结论 SurvivinmRNA与蛋白在胃癌中表达较高 ,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 ,它可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