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ong R  Dong F  Liu LM  Wu F  Wang K  Zou FS  Lei FM  Li SH  Yang XJ 《动物学研究》2011,32(3):241-247
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各亚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分歧。该文测定了棕颈钩嘴鹛10个亚种20个样本的完整线粒体Cyt b和ND2基因序列(共2184bp),以棕颈钩嘴鹛(P.ruficollis)和灰头钩嘴鹛(P.schisticeps)为内群;栗背钩嘴鹛(P.montanus)、棕头钩嘴鹛(P.ochraceiceps)、红嘴钩嘴鹛(P.ferruginosus)和剑嘴鹛(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为外群,通过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推断法,构建了棕颈钩嘴鹛亚种间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棕颈钩嘴鹛是并系群,灰头钩嘴鹛聚合在其内部;棕颈钩嘴鹛可分为3个地理支序,即中国西南部支序、中国东南部支序和中国中部支序;棕颈钩嘴鹛亚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特征不完全一致,并澄清了一些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藏墨脱发现灰头钩嘴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植  何芬奇 《动物学杂志》2016,51(2):336-336
正2015年10月20日08:46和09:33时,于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巴日村仁青崩附近(29°20′N,95°21′E)海拔1 380 m及1 450 m处以SWAROVSKI 8.5×42双筒望远镜分别观察记录到有钩嘴鹛个体(2只)和小群体(4只)在灌丛间活动觅食并拍摄到照片,其羽色明显有别于当地所曾记录到的数种钩嘴鹛,经查阅相关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Robson 2005,Collar et al.2007,Grimmett et al.2011),认定为灰头钩嘴鹛(Pomatorhinus schisticeps)。  相似文献   

3.
四川鸟类寄生吸虫过去报道极少 ,我们于 1 980年以来 ,先后在一些县市和成都动物园解剖鸟类 1 0 0余种共 60 0多只 ,采得一些复殖吸虫 ,已鉴定出 4 1种 ,分隶于 1 6科 2 4属。现将其名录整理报道如下。1 鸟类吸虫名录1 短咽科Brachylaemidae(1)拱形短咽吸虫Brachylaemusarcuatus。橙翅噪鹛(Garrulaxellioti)、眼纹噪鹛 (G .ocellatusartemisiae)、矛纹草鹛 (Babaxlanceolatus)、棕颈钩嘴鹛 (Pomatorhinusruficollis)、白领凤…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新疆腔菌纲座囊菌目刺球座属(Lasiobotrys)、穴壳属(Dothiora)和普氏腔孢属(Plowrightia)的六种子囊菌,即:忍冬刺球座菌(L.loniccrae)、花楸穴壳菌 (D.sorbi)及其无性阶段花楸疡壳孢(Dothichiza sorbi)、茶蔗子普氏腔孢菌(P.ribesia)、小檗普氏腔孢菌(P.berberidiJ)、沙棘普氏腔孢菌(P.hippophaeos)及雕刻普氏腔孢菌(P.insculpta)。这三个属的真菌在我国均未报道过,为我国新纪录属(种)。标本均采于新疆,保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植保系真菌标本室(HMAAC)。  相似文献   

5.
牵牛为旋花科牵牛属植物,该属约24种,广布于温带和热带。我国有3种:牵牛(Pharbitis nil),圆叶牵牛(P.purpurea)和变色牵牛(P.indica)。中药牵牛子是牵  相似文献   

6.
文中对中国暗金钱菌属(Phaeocollybia)分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国内已报道的暗金钱菌属12个名称记录中,头饰暗金钱菌(P.cidaris)的报道缺乏标本引证,污黑暗金钱菌(P.lugubris)的报道未提供形态描述,国内外文献对于长根暗金钱菌(P.christinae)和哥伦比亚暗金钱菌(P.columbiana)的形态描述也存在差异。我国报道的暗金钱菌属种类仅发现于长江以南的6个省区,其物种多样性仍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中国黑文衣属(Phaeographis)地衣3个中国新记录种:树形黑文衣(P.dendroids)、平盘黑文衣(P.platycarpa)和龙爪黑文衣(P.tortuosa)。文中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化学特征描述,并提供了特征照片。研究标本存放于HMAS-L。本文是对黑文衣属地衣研究及其地衣志编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霜天蛾属Psilogramma系Rothschild和Jordan 1903年所建立,是天蛾科中一个比较小的属,目前已知4种(其中我国有3种),分布于亚洲及大洋洲,其中P.menephron(Cramer,1780)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P.increta(Walker,1864)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P.jordaniBethune-Baker,1905分布于斐济岛,P.scribae Austaut,1911分布于中国(台湾)、日本和朝鲜。作者在整理皖南标本中,发现1新种。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耳角蝉属Maurya属于角蝉科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露盾角蝉族Centrotini,是W.L.Distant于1916年根据模式种Maurya gibbosulus(现改为Maurya walkeri Atkinson)建立的。长期以来对该属应独立还是应与脊角蝉属Machaerotypus合并有所争论。F.W.Goding(1931),M.Kato(1940)主张合并,但W.D.Funkhouser(1950),Z.P.Metcalf & V.Wade(1965)则主张分开。我们在1981年关于脊角蝉属属征的讨论中主张分开。  相似文献   

10.
记述中国草种蝇属(双翅目,花蝇科)2新种P.subcurvifolia sp.nov.和P.sinosingularis sp.nov.,并附上尾器绘图,编制了中国本属29种雄成虫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柳莺属鸟类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柳莺属(Phylloscopus)是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地区的小型食虫鸟类,目前全世界已知66种,其中约50种见于亚洲。该属鸟类外部形态十分相近且同域分布种数较多,历来是鸟类分类学中的研究难点及热点。2003年贾陈喜等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分布于我国的柳莺属鸟类新种及相关分类学变动,涉及3个新描述种和9个由亚种提升的种,共计30种26亚种。2003年以来关于柳莺属鸟类的分类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我国境内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布记录。综合最新的文献及分布资料,整理得知我国现有柳莺属鸟类41种31亚种,与2003年的状况相比已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描述种方面,德国学者Martens等2008年描述了黄腹柳莺(P.affinis)种组中的一新种———华西柳莺(P.occisinensis);2010年瑞典学者Alstrm等报道在越南和老挝地区新发现的灰岩柳莺(P.calciatilis)已被证实在我国有分布;亚种提升为种方面,如日本柳莺(P.xanthodryas)自极北柳莺(P.borealis)中独立,冠纹柳莺(P.claudiae)和西南冠纹柳莺(P.reguloides)分开等;分类地位再评议方面,如灰头鹟莺(Seicercusxanthoschistos)实为灰头柳莺(P.xanthoschistos)等;新分布纪录方面,如欧柳莺(P.trochilus)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地区发现确切记录等。现今对柳莺属鸟类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已明显呈现出传统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声谱分析及野外鸣声回放实验等新老技术手段相整合,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的局面。中国是世界柳莺属鸟种分布最多的国家(其中有9种仅在或主要于我国境内繁殖),但我国鸟类学者关于该属鸟类的研究工作并不多见。柳莺属鸟类在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3月和10月,我与鸟友两次去往西藏边境地带观鸟寻鸟。我们于3月去到樟木口岸,在那里拍摄记录到红眉金翅雀;10月去到墨脱,拍摄记录到灰头钩嘴鹛。红眉金翅雀可谓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特有种,灰头钩嘴鹛的分布则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中南半岛。在2000年出版发行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红眉金翅雀和灰头钩嘴鹛均被看作是虽在中国尚无正式记录但甚是有可能见于中国境内的鸟种而入列其中。在2015年第3期和2016年第2期的《动物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发现的下泥盆统的假巢珊瑚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巢珊瑚科的假巢珊瑚属(Pseudofavosites),最初发现于帝汶岛(Timor)晚二叠世地层,当时建立该属时,只定了一个种,即模式种Pseudolavosites stylifer,Gerth,1921。1939年,描述了乌拉尔西部下二叠统的P.minus Yakovlev,1939;(1955)描述了P.extraspinosus Sokolov,1955,此产地层位与P.minus基本相同。长期以来,此属作为蜂巢珊瑚科的特化分子,是二叠系标准化石之一。林宝玉  相似文献   

14.
三角瓣花属Prismatomeris Thw.在Hooker(1873)和K.Schumann(1891)的茜草 科分类系统中隶于巴戟族Morindeae Miq.但在 Bremekamp(1966年)的分类系统中,其分类 位置未定。本属的胚根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和具针晶等特征与巴戟族相同,但它的花 离生,子房2室,胚珠盾形而着生于子房隔膜上半部等特征则与巴戟族明显不同。 因此, 将本属分立作族并置于Bremekamp所定界的茜草亚科Rubioideae中似乎较合适。 本文还提 供了经挑选的本属10对特征及其分类价值的说明。辨别了两个种:(1)将分布于中国的P. tetrandra(Roxb.)K.Schum. 修订为 “P.tetrandra (Roxb.) K. Schum. subsp. multiflora (Ridley,)Y.Z.Ruan”. (2)P. connata Y. Z. Ruan 被记述作新种它的热带新亚种是 P. connata Y. Z. Ruan subsp. hainanensis Y. Z. Ruan。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贵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Paraisometrum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P.mileense W.T.Wang)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在贵州省为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详细描述,重新确定了该种花冠的颜色为黄色,并提供了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6.
H.H.Ross和John D.Unzicker于1977年将纹石蛾属Branta组的种类建立一个新亚属——侧枝纹石蛾亚属Ceratopsyche,并移入Symphitopsyche属。A.Nielsen(1981)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属。而P.W.Schefter等(1986)认为仍作为纹石蛾属的亚属较为适当。此亚属均分布于北半球,其中新北区30种,印度——马来区3种,古北区35种。中国目前已知9种,本文又发现9新种和3新记录种。中国种类的雄成虫检索表和新种、新记录种的描述如后。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曲唇后兰属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唇兰属(Panisea)为兰科贝母兰亚族(Coelogyninac)的一个小属,全世界只有9种,主要分布于自喜马拉雅地区至印度支那。我国长期只记载1个种,即产于贵州的曲唇兰(P.cavaleriei Schltr.)。但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首次报告云南产另一个种P.bia(Kerr)Tang et Wang。作者在整理该属并结合在英国邱皇家植物园标本馆看到  相似文献   

18.
沙芥属(十字花科)的起源、分类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芥属(PugioniumGaertn.)最初是从匙荠属(Bunias)中分出来单独建立的属,ndhF系统树表明,该属和高河菜属(Megacarpaea)、Farsetia、香雪球属(Lobularia)、屈曲花属(Iberis)和Ionopsidium亲缘关系较近,且和高河菜属构成姐妹关系。自从沙芥属确立以来,先后发表过沙芥[P.cornutum(L.)Gaertn]、斧形沙芥(P.dolabratum Maxim.)、距果沙芥(P.calcaratum Kom.)、鸡冠沙芥(P.cristatum Kom.)、翅果沙芥(P.pterocarpum Kom.)等5个种和宽翅沙芥(P.dolabratumvar.platypterum H.L.Yang)1个变种,但形态统计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表明,沙芥属应该仅包含沙芥(P.cornutum)和斧形沙芥(P.dolabratum)2个形态学物种。基于不同遗传背景的DNA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沙芥和斧形沙芥这2个形态学物种间的遗传分化明显,但种间分化的时间并不久远,它们很可能是更新世以来随中亚和中国西北沙漠发展扩张而形成的2个近期分化的姐妹种。该文对沙芥属的系统起源、属下分类和遗传进化方面的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20.
最近被重新界定的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个中等大小的属,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石灰岩地区。该文报道了于云南东南部马关县发现的该属一新种——细管石山苣苔(Petrocodon tenuitubus W. H. Chen,F. WenY. M. Shui)。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陆氏细筒苣苔(P. lui)、细筒苣苔(P. hispidus)和长檐苣苔(P. jasminiflorus)相似,但其线形或披针形的苞片和小苞片均为3枚,花冠筒细小且弯曲,盘形柱头1,很容易区别于陆氏细筒苣苔和细筒苣苔;而其叶片卵形至圆形,花冠裂片卵形而尖端钝以及退化雄蕊3,则显著区别于长檐苣苔。该新种的发现对推进我国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发掘具有一定意义。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模式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