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两种生境(阴坡和阶地)和4个斑块大小等级水平(等级1:0.2—0.6m2,G1;等级2:0.6—2 m2,G2;等级3:2—3.6 m2,G3和等级4:3.6—8.6 m2,G4)的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群落为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其种群和群落空间异质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明晰了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对其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火绒草斑块的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植物种的随机出现频率和实际出现频率的方差对数值与其幂乘方法吻合性较高(R2﹥0.8),幂乘方法能对火绒草斑块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客观分析。优势种火绒草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亚优势种球花蒿(Artemisia smithii)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的相对空间异质性(ε)高于群落的空间异质性(δC),位于直线y=0上方,使群落趋于集群分布;伴生种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苔草(Carex sp)等的ε与群落的δC类似,位于直线y=0附近,它们维持群落自身空间分布状态;偶见种的ε低于群落的δC,位于直线y=0下方,降低群落的集群分布。随火绒草斑块等级水平的增加,群落物种数呈增加,丰富度指数DGI呈降低变化。一般火绒草斑块的δc和βw为阶地﹥阴坡,DGI为阶地﹤阴坡;两种生境下,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G1斑块较低,G2—G4斑块较高。火绒草斑块的群落分布格局主要由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及偶见种的ε决定。 相似文献
2.
理解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演化对于阐明荒漠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制定有效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干旱区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化和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目前大量研究关注于植被退化过程中的群落组成结构变化,而对于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干旱区生态系统中植物通常较为稀疏且个体较小,准确提取植物的分布往往需要分辨率极高的遥感数据。近年来,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细尺度上植被空间格局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利用2 cm空间分辨率的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结合地面群落调查,在精细尺度上研究了宁夏沙坡头草方格生态恢复区内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草方格生态恢复工程实验区域,相对于未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裸露沙丘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显著提高。恢复工程实施4年后,平均植被盖度增加3倍,物种丰富度增加1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植被斑块表现出规模上升、破碎化程度下降、形状复杂化、空间自相关减弱等格局特征变化。这些空间格局特征的变化表明大型植被斑块趋于恢复,整体微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单独生长的植物个体存活,整体上生态系统退化为裸地的风险降低。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手段,对草方格生态恢复工程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了详细、高分辨率的空间格局调查及分析,结合地面群落调查,从多个方面证明了草方格生态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基于无人机的系统格局连续长期监测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区生态恢复机理,对于科学开展荒漠化生态恢复措施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灌丛化草原的形成机制和群落结构与功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灌丛化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类型。该文选择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布设一个64 m×64 m的样方,采用\"三线定位法\"确定样方中灌木的空间位置,用点格局的方法分析灌木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1)毛刺锦鸡儿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成熟毛刺锦鸡儿个体在半径<3.7 m的范围内为均匀分布,范围增大则呈随机分布;毛刺锦鸡儿幼年个体在0.3–20.4 m之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表现为随机分布;死亡个体在0.7–1.4 m范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则随机分布。(2)毛刺锦鸡儿存活个体对死亡个体在0–9.9 m范围内为不明显的正相互作用,其他范围无相关关系;成熟个体对幼年个体在<2.2 m范围表现为负相互作用,在>2.2 m范围表现为不相关。研究显示,毛刺锦鸡儿灌丛化草原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刺锦鸡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不同的,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干旱区采用毛刺锦鸡儿对退化草原进行恢复重建,灌木间的株行距以4 m为宜。 相似文献
4.
揭示旱区排水沟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可为旱区农田排水沟渠湿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灌区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陕西富平卤泊滩盐碱地的排水干沟和斗沟为例,采用野外调查、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RDA分析方法,研究了排水沟边坡植被和土壤因子(含水率、电导率和pH)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和土壤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排水沟边坡植被分区明显(芦苇区、过渡区和共生区),干沟物种多样性高于斗沟、物种优势度低于斗沟;干沟和斗沟不同分区的植被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随距排水沟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距排水沟距离的增大而增大;(2)3月土壤含水率(均值23.7%)最高,9月土壤电导率(均值576.97μS·cm-1)和pH(均值8.95)最高,但不同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干沟芦苇区的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pH最大,斗沟芦苇区的土壤含水率最高、过渡区的土壤电导率和pH最大,且不同分区间差异显著;(3)决定旱区排水沟植被空间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含水率与电导率。根据研究结果,本文... 相似文献
5.
6.
川滇高山栎灌丛(Quercus aquifolioides)是我国西南高山典型的植被类型,研究其空间格局对于研究种群的生态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为了弄清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空间关联对海拔,尺度和大小级等因素的响应情况,研究中应用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在巴郎山沿高山栎分布海拔范围设置4个海拔梯度,并根据体积大小将高山栎分为4个大小级等级,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尺度、不同大小级间的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个体间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关联与空间尺度、植株形体大小和海拔梯度密切相关:在小尺度上,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个体间有较强的空间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种群逐渐趋于随机分布,个体间空间关联减弱,区域无关联;个体间形体差异越小,个体间正关联就越强,个体间形体差异越大,正关联就越弱,负关联就越强;海拔因子对聚集分布的聚集规模和个体间关联的关联程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啮齿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区地处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是草原生态系统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该区不但植被类型独特,啮齿动物分布也有特殊性。因此,本文就荒漠草原中段的调查结果,对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赤颊黄鼠(Spermophil... 相似文献
8.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的研究对预测种群的演替趋势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乌素沙地固定沙丘上固沙灌木的地理位置和生长发育阶段数据, 采用单变量、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Monte-Carlo拟合检验方法, 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三种优势种群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 (1)三个种群在小尺度下呈现聚集分布, 大尺度下呈现随机或均匀分布; 杨柴和柠条种群在研究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2)种间关系表明: 油蒿和杨柴在小于5 m尺度下负相关, 其他尺度下基本不具有相关性。(3)种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的种内关联关系表明: 在小尺度下, 3个种群的种内关系基本呈正相关; 在大尺度下, 油蒿种内关系呈负相关, 杨柴和柠条的种内关系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中的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 )、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 Bunge)、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和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 (Pall. ) Maxim. ]优势群落(样方面积50 m×50 m)进行调查,并按土壤中根系分布深度(0~30、30~60、60~90和大于90 cm)将4种灌木分为4个灌木组,运用单变量函数g(t)、标记相关函数markcorr(t)和双变量函数g12(t)对4个灌木组内灌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g(t)函数和markcorr(t)函数分析结果显示,4个灌木组内的灌木在0~25 m尺度上几乎都呈显著的随机分布,只有根系分布深度在地下0~30 cm的灌木在小于1 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除根系分布深度大于90 cm的灌木的标记在12~13 m尺度上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在0~25 m尺度上每个灌木组间的标记都不相关,表明根系分布深度相似的灌木间无显著的排斥关系,灌木个体的大小不受周围灌木的影响.g12(t)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除根系分布深度为0~30与30~60 cm、30~60与60~90 cm的灌木组间分别在某一中小尺度上(3.0~3.5 m、小于1.5 m和7.0~7.5 m)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在0~25 m尺度内根系分布深度相邻的各灌木组间几乎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根系分布深度不同的灌木间并不互相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灌木群落中,具有不同生态学特性的灌木分别占据各自的土壤层,呈现出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层利用,不存在对资源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滇中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ipley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滇中次生常绿阔叶林中优势种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两个优势物种各径级株数分布较均匀,二者的增长处于稳定期.(2)两个优势物种在总体上及不同径级阶段主要呈聚集分布.随径级的增加,滇青冈种群的聚集程度逐渐降低,而滇油杉种群的聚集程度呈现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两个优势物种的幼树、中树和大树主要呈空间正相关或无空间关联性.(3)两优势种群不同径级之间在不同尺度下基本上无关联性,这可能是二者的生存策略存在较大差异而造成的.研究表明,在滇中森林恢复过程中,应结合植物种群的密度控制及种间相互作用来构建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Karst)地区3种不同石漠化生境(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中0.75 hm2样地的数据,以石生南亚毛灰藓(Homomallium simlaense)的3种斑块(小斑块、中斑块和大斑块)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O-ring的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方法对斑块空间格局以及斑块间的关联性进行生态学特性与形成过程分析,取得以下结果。(1)南亚毛灰藓总斑块数量关系为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在3种石漠化生境中,各种类型的斑块均呈现出小斑块中斑块大斑块的数量变化。(2)小斑块和中斑块在小尺度上主要为聚集分布,其它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大斑块在整个尺度上都呈随机分布。(3)中斑块与小斑块在3种生境中均在小尺度上有显著的关联性;大斑块与中斑块仅在潜在石漠化生境中的小尺度上有关联性,其它斑块间在不同生境与尺度上均无关联性。(4)环境因子中坡度和石缝数对斑块的分布起很大作用,但是相对湿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因子。(5)在相对湿度和郁闭度胁迫方面,小斑块和中斑块随环境胁迫增大而趋于聚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斑块大小及其分布式样在石漠化地区裸露岩石的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4 hm2固定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共有11个种群,其中山杨和白桦占明显优势,为该层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在空间分布上,优势种山杨和白桦呈显著聚集分布,且两个种群之间竞争激烈,而作为主要伴生树种的华北落叶松和五角枫虽也呈聚集分布,但在密度和蓄积量上无法与优势种竞争;受优势种较低的混交度影响,整个天然次生林的平均混交度仅为0.40,伴生树种混交度则表现为中等强度、强度和极强度;天然次生林平均胸径大小比数为0.49,分布较均匀,其中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和蒙古栎在空间结构单元中较占优势,其他伴生树种优势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华西雨屏区白夹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夹竹分株种群在0~0.32 m空间尺度上呈集群分布,0.64~4.48 m空间尺度上呈均匀分布,>4.48 m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各龄级分株种群在0~8.00 m空间尺度上主要呈随机分布,龄级间略有差别.其中,Ⅰ龄级与Ⅱ、Ⅲ龄级分别在1.76~4.16 m、0.32~4.16 m尺度上接近或达到空间负关联,与Ⅳ龄级在0.32~3.04 m尺度上呈显著空间负关联,表现为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幼龄分株与高龄级分株的空间负关联增加.白夹竹分株种群的空间格局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由尺度、分株龄级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6.
树木死亡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研究其如何影响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可以为揭示树木死亡机制及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根据木论25 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两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树木死亡前后空间格局和种间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 样地内个体死亡前后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但死亡后聚集分布的物种比例较死亡前略微下降,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的物种比例有所增加,个体的死亡呈非随机性死亡。在物种水平上,13个优势种的死树和活树之间在0~30 m各尺度上呈显著正关联,表明样地内优势物种个体之间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不激烈;树木死亡前后种间关联性主要为正关联,且大部分物种种间关系在死亡前后并未发生变化,表明群落已发展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死亡后,在1~30 m尺度上表现为正关联的物种对比例有所增加,负关联和无关联的物种对在大部分尺度上有所减少,说明个体死亡发生后,各个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7.
Takahashi KH 《The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2006,75(1):266-273
1. Laboratory experiments using homogeneous resourc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spatial egg distribution of D. simulans, D. auraria and D. immigrans in three different resource-patch distribution patterns: patchy, even and clustered. 2. Individuals of each species were introduced separately or simultaneously into the cage, into which artificial substrates were placed and allowed to oviposit for 24 h. Spati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ith indices of intraspecific aggregation (J),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C) and L-function based on Ripley's K-function. 3. Eggs were always spatially aggregated irrespective of species and the resource-patch distribution patterns. Spatial egg aggregation wa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resource-patch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ended to be weaker in the clustered resource-patch distribution than in the patchy or even resource-patch distribution. 4. Spatial extent of egg aggregation was always beyond the single resource patch scale, indicating aggregation of ovipositing females. 5.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egg distribution was absent or very weak. Thus, these results present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independent egg aggregation among drosophilids. 相似文献
18.
19.
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Ripley L函数,对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结构呈单峰型,小树与中树的数量在整个种群中占绝对优势,整个种群自然更新状况良好,属增长型种群.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小树、中树在小尺度上均呈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大树在整个尺度上基本上呈随机分布.小树与中树、大树间在小尺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中树与大树不相关.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从小树、中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其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到随机分布.川滇高山栎种群的自然更新受种间竞争的影响,也受种内竞争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条件相似下,影响川滇高山栎种群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其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孟山都公司首次进行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近年来其风险评价,包括土壤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氨氧化古菌是硝化过程的关键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非转基因亲本(RRS-S)、野生大豆(W-S)和栽培大豆(D-46)为材料,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为转基因大豆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分析,RRS对根际土壤AOA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RS与其他品种大豆(W-S和D-46)根际土壤AOA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但与亲本(RRS-S)差异不显著;amoA基因测序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壤中的AOA一部分属于文献中记录的土壤AOA类群(soil/sediment),一部分在现有文献中没有记录(soil),但被测序检测的AOA均不属于水生环境(water)或海洋底泥(sediment)中的AOA类群。另外,有众多已检测的AOA在文献中并无记录和归类,其中包括RRS的缺失条带1、20、25和特有条带3。综合分析,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AOA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改变AOA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