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素宽 《化石》2015,(2):4-5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博士最近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上发表了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真角鹿新种——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为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麂类动物,其年龄距今约800万年前。真角鹿最初由斯特林(Stehlin)根据发现于德国斯坦海姆(Steinheim)地点的鹿化石所命名。在中国也报道了这个属的一些种,但均为一些脱落的鹿角  相似文献   

2.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1973年春,我馆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硅藻土矿采集到两枚珍贵的獏类牙齿化石,其基本构造清晰。这是我国中新世地层中獏类动物的首次发现。山东山旺的硅藻土,一般认为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沉积。因为大部分由细腻而薄层的硅藻土组成,所以有人称它为“万卷书”。岩层中含有极丰富的古生物化石。1936年以来,我国古生物学工作者曾对该地区中新世地层进行过大量调查,发现过不少新种属。在山旺中新世地层中曾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就有罗汉鱼、玄武蛙、中新蛇、蝙蝠、近无角犀、皇冠鹿等。獏类是一种奇蹄类动物,它们的身体比较笨重、肥胖,背弯曲,腿短。它们的鼻子很特殊,较长,能伸缩卷曲,可以用来抓树叶。原始獏类动物出现在五千多万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5.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爪兽在我国新近纪地层中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当稀少.本文根据产自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的一批化石材料建立的一个爪兽化石新种临夏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linxiaense sp.nov.)是此属目前所发现的最原始的种类.新种以鼻骨与泪骨相接触、上臼齿原小尖萎缩、原脊不太发育、下颌粗壮、齿隙短、下犬齿可能存在但发育较弱以及p4下内尖孤立而区别于其他各种.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确立了Nestoritherium属名的有效性,并将修订后的Nestoritherium wuduense (Xue&Coombs,1985)归入其中,认为此属是Hesperotherium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7.
宁夏中宁-同心地区中新世的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9月,我们于宁夏中宁同心地区收集到一批中新世的乳齿象化石。化石大部产自一套灰黄,灰绿色的细砂岩、砂岩及浅红色的粘土层中。这批乳齿象化石分属于两科三属五种,其中有两个新种:Gomphotherim tongxinensis sp.nov.,Miomastodon tongix-nensis sp.nov.。此外,在该地区同一层位中还有一些破碎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的鹿角。也附于文后。  相似文献   

8.
爪兽在我国新近纪地层中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当稀少。本文根据产自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的一批化石材料建立的一个爪兽化石新种临夏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linxiaense sp.nov.)是此属目前所发现的最原始的种类。新种以鼻骨与泪骨相接触、上臼齿原小尖萎缩、原脊不太发育、下颌粗壮、齿隙短、下犬齿可能存在但发育较弱以及p4下内尖孤立而区别于其他各种。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确立了Nestoritherium属名的有效性,并将修订后的Nestoritherium wuduense(Xue&Coombs,1985)归入其中,认为此属是Hesperotherium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9.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相似文献   

10.
王世骐 《化石》2011,(3):2-6
最近,在中国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出土了一件长着一对长牙的大家伙。大家不禁为这个发现欢欣鼓舞,因为即使没有经验的人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件象类的头骨化石,而且保存得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11.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ntelodoncf.P .macrognathus。新种Ardyniaalti dentata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大 ,齿冠高 ;M2冠高大于冠长 ,“小刺”异常发育 ,后脊退缩 ;下臼齿下三角座变短 ,外中沟位于齿长的前 1 /3处。牙沟、椒子沟和毛沟底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为晚渐新世 ,而不是早中新世。含化石的地层属椒子沟组。李吉均等所建中庄组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12.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一新柄杯鹿的发现1964年四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调查队,从该县泄湖公社高坡村采得了一个保存相当完好的柄杯鹿化石。由于这一发现具有生物上和地层上的特别意义,特在本文加以描述。柄杯鹿科 Lagomerycidae Pilgrim,1941柄杯鹿属 Lagomeryx Roger,1904复角柄杯鹿,新种 Lagomeryx complicidens sp.nov.正型标本一近于完整之右“角”,野外号:64004。本所化石编号为 V.2780。层位与地点上中新统。陕西蓝田泄湖人民公社高坡村附近。特征角柄长而直,切面为椭圆形。接近眼孔处无基部。角顶掌状部由四个基本部  相似文献   

15.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为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2009,28(3):319-326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 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sis 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 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 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甘肃临夏盆地又发现了4件豪猪类的头骨化石,它们属于Hystrix的一新种,被命名为短吻豪猪(Hystrix brevirostra)。该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头骨相对较低宽,吻部和齿隙较短,较短的鼻骨的后缘为向后凸的弧形,其后端约与泪骨相对。下颌骨的下齿隙较短,凹入较深。颊齿齿冠较H. gansuensis者稍低,较H. lufengensis者稍高。DP4的舌侧沟不与颊侧褶I相连,P4的舌侧沟伸向中脊,不与颊侧褶II相连。邓涛等(2011)曾将产于对康的一件豪猪头骨化石鉴定为H. gansuensis。现研究表明,他们描述的标本(HMV2003)应属于不同于H. gansuensis的新种:H. brevirostra。将H. brevirostra (新种)的幼年的头骨与成年的头骨比较后发现,豪猪头骨的一些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硬腭和鼻骨后缘的相对位置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后移,两上颊齿列在幼年彼此稍向后靠近,但在成年则彼此平行等。关于百花村(LX 200205)和山城(LX 200041)两地点产豪猪化石层位的时代,根据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分析,其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产于我国新近纪的豪猪化石目前仅已知3种(H. gansuensis, H. lufengensis和H. brevirostra)。新种H. brevirostra可能比H. lufengensis稍进步,但较H. gansuensis稍原始。由于H. brevirostra的吻部较H. gansuensis和H. lufengensis者都短,它可能代表不同于该两种的另一进化支系。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的新材料及之前发现的材料,辨认出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地层中的大型中华马与其他安琪马类的显著区别:下门齿前倾,第一对下门齿大而粗壮,第二对比第一对稍小,第三对非常小;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下前脊长,下外谷与齿列长轴近垂直;m~3第三叶退化。确定Sinohippus为一有效属。重新对中国晚中新世的安琪马类材料整理和分类,建立新种Sinohippus robustus。简要分析了低冠的中华马与高冠的三趾马共生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Ma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相似文献   

19.
大唇犀 (Chilotherium属 )是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类型 ,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和南欧也有广泛的分布。然而 ,有关大唇犀头后骨骼的记述相当少。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已经发现了丰富的大唇犀化石 ,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安氏大唇犀 (Ch .anderssoni)的少量头后骨骼被记述。维氏大唇犀 (Ch .wimani)最早发现于陕西府谷 ,被记述的材料仅包括头骨标本。最近我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晚中新世的Ch .wimani化石 ,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 ,头后骨骼也相当丰富。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临夏盆地内众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 ,包括和政县的大深沟、南阳山、大山庄、禾托和高家山 ,广河县的后山、兰家山、山庄、寺沟、次滩、沙地沟、阳洼铺子和桥家 ,以及东乡县的双拱北等。在保德的三趾马动物群中 ,大唇犀以Ch .anderssoni和哈氏大唇犀 (Ch .habereri)为代表 ,而在临夏和府谷却是以Ch .wimani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共有 3种无角犀类 ,即Ch .wimani,Acerorhinuscornutus和A .hezhengensis。根据头骨材料的统计 ,Ch .wimani在犀类中占有绝对优势 ,A .hezhengensis和A .cornutus的个体数量很少。与此对应 ,动物群中的无角犀类肢骨明显可以分为 3组 ,其中具中等尺寸的一组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印度东北部白垩纪-第三纪沉积中发现了各种类型单沟无隔壁的Xylariaceae化石孢子,例如:Hypoxylonites,Spirotremesporites.Hypaxylonites等共计15种,其中6新种,它们是Hypoxylonites bhubanensis,H.elsikii,H.minimus,H.neogenicus,H.subrotundus和H.thindii,Hypoxylonites在本地区一般出现于晚白垩世地层中,占化石微体植物群总数的3%-4%,而在始新世它们的含量上升到植物群总数的20%-25%,从中新世直到早上新世这类孢子类型最多,含量最高,达植物群总数的40%-45%,到晚上新世含量突然下降,而Spirotremesporites在白垩纪未发现,到晚始新世时才出现,仅占孢粉总数的5%-6%,中新世时达25%-30%,到上新世末衰落,该属含5新种,Spirotremespores ellipticus,S.longilentus,S.miocenicus,S.reniformis,S.tertiarus.考虑到和这些种共生的Xylaria,Hypoxylon,Rosellinia及Daldina的孢子以及它们的地层分布,这类孢子的演化历史可能是受沉积盆地附近的古气候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