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赤眼蜂放蜂技术和治螟效果,我们于1975年在海林县新合公社斗银大队,设计研究了“重叠放蜂法”、“田间放繁并举放蜂法”,与普通三次放蜂方法的治螟效果比较试验,效果均很理想。这两种新放蜂方法,有三大优点:(1)使赤眼蜂本身适应田间环境,提高生活力;(2)提高螟卵的被寄生率和防治效果;(3)节省劳力,降低成本费用。 一、放蜂方法及蜂卡 加温和放蜂适期 (一)蜂卡加温和放蜂适期指标 在我省东部玉米螟发生一代区,蜂卡加温指标是按照6月底7月初灯下开始见到玉米螟成虫之日起,以及玉米秸堆垛内羽化率达到5%左右时,即开始将  相似文献   

2.
利用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放蜂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年大田放蜂治虫的实践中,发现防治效果除受蜂群素质、天气的影响外,还与防治对象田虫口密度(蛾量)的高低,蜂量的多少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据外地介绍在总放蜂量相等的条件下,各次放蜂量的比例与效果也有较大的关系。为此,要提高赤眼蜂田间寄生率,就必须提高放蜂技术,摸索出一套经济有效的放蜂方法。1976年我们在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进行了不同蛾量、不同放蜂量(简称蜂量)及不同蜂量比例(简称蜂量比)对防治效果影响的复因子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1974年在山东省邹县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重点是摸索放蜂时间、次数、数量和蜂菌配合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探明了玉米的不同播种方式、长势及玉米螟落卵量的不同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明显,卵寄生率一般可达70—90%,防治效果达60—80%。赤眼蜂每次放逢量一般以1万头为宜,寄生率可达80%左右,蜂量再多似无必要。放蜂时间要掌握在卵初期,防治效果可达82.6%,若在卵盛期放蜂,防治效果降低34.8%。放蜂的次数主要根据玉米螟全卵期的长短和赤眼蜂在当时的田间温度下发育一代所需时间而确定,一般放蜂3—4次即可。玉米的长势与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极为密切,长势好的地块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长势差的地块。以蜂灭卵,以菌扫残(幼虫),蜂菌配合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每年有大量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场从全国各地赶到云南放蜂。本研究旨在揭示西方蜜蜂这一外来蜂种对云南本地传粉蜂种类、数量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马来氏网收集、调查了云南省罗平县西方蜜蜂高放蜂密度试验点(鲁特和走马田)、中放蜂密度试验点(外纳和下阿列)和低放蜂密度试验点(马把和下庄科)共6个试验点包括山林生境和农田生境的本地传粉蜂群落结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放蜂密度、不同生境下各试验点传粉蜂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m)之间的差异。【结果】采集到的1 715头本地传粉蜂隶属于10科53种,其中蜜蜂科(Apidae)、隧蜂科(Halictidae)和胡蜂科(Vespidae)为优势类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切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excisum为优势种。在放蜂密度(试验点周围3 km范围内西方蜜蜂蜂群数量)为723~2 750群这一变动范围内,各试验点本地传粉蜂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均随西方蜜蜂放蜂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丰富度指数(Dm)也相应降低,但西方蜜蜂放蜂...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湖北省小腹茧蜂属M.icrogaster Latreille,18042新种,短管小腹茧蜂M.breviterebrae sp.nov.和长距小腹茧蜂M.longicalcar sp.nov.。短管小腹茧蜂M.breviterebrae sp.nov.(♀)与M.grandis相似,但以下特征可以区别:1)翅痣下方具暗斑(后者无);2)触角端前节长为宽的1.2倍(后者为2倍);3)头顶光滑(后者具皱纹);4)腹部第3背板光滑(后者具皱状刻点);5)后足胫节黑色(后者红黄色)。采自黑龙江镜泊湖、吉林长春、辽宁(阜新、大连、沈阳)。长距小腹茧蜂M.longicalcar sp.nov.(♀)与短管小腹茧蜂M.breviterebrae sp.nov.相似,但以下特征可以区别:1)1—RS脉长为1—M脉1/2(后者为1/3);2)r脉与翅痣宽等长(后者明显短于翅痣宽);3)后足胫节内距长为基跗节6/7(后者为1/2);4)产卵管鞘长为后足胫节1/2(后者为1/3);5)前后单眼间距与单眼直径等长(后者短于单眼直径)。采自湖北房县。本文附中国小腹茧蜂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均保存在浙江大学植保系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了解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寄生的玉米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型,不仅是调查取样和试验设计的理论基础,而且还为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螟虫长距茧蜂的数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尚未见到报道。为此,1982年进行了这项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分布型 螟虫长距茧锋第1—2代幼虫结茧高峰前3—5天,选择不同类型的玉米田,每块田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斑痣悬茧蜂在野外的寄主搜寻行为,首先利用飞行磨测定了最大理论飞行能力,然后在大豆田进行了两次放蜂试验,通过回收或采集斜纹夜蛾寄主幼虫统计寄生情况,分析了寄生蜂的有效搜寻及其影响因素.飞行磨吊飞测定结果表明,个体起飞次数为14.48次±0.82次,总飞行距离1283.00 m±45.60m,总飞行时间2374.79 s±89.91 s,平均飞行速度0.54 m·s-1±0.004 m·s-1,最长的单次飞行时间475.21 s±76.97 s.田间放蜂试验结果表明,在风速≤4.2 m·s-1的大豆田中,方位对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寄生率随时间延长和离放蜂点的距离增加而显著降低.放蜂的次日寄生蜂可扩散到36 m处.最后,对斑痣悬茧蜂野外搜寻行为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近年来,多个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发生危害加重,对水稻生产造成新的重大威胁。由于水稻二化螟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作为田间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正逐渐引起大家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以探明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防控能力;同时研究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比较药剂防治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控制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放蜂密度和7种不同药剂处理,通过全查法系统调查不同处理小区的枯心数、白穗数、枯孕穗数、残留活虫数等变化以分析比较防效。【结果】2个放蜂密度(125头蜂茧和250头蜂茧)处理下都可有效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为害;但2个放蜂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放蜂密度高,寄生率就高。药剂实验结果发现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次之,杀虫双的防效最差。不同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放蜂处理的小区二化螟盘绒茧蜂具有最高的寄生率,但无论那种农药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二化螟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寄生率。【结论】二化螟盘绒茧蜂在田间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但放蜂密度和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所试验的7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二化螟绒茧蜂的控害效能,与释放二化螟绒茧蜂不兼容。在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剂量,还应考虑对天敌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为后续建立以二化螟盘绒茧蜂为中心的二化螟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大量繁殖及其对于甘蔗螟虫的大田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经长期研究试验及大面积生产实践的结果,放蜂区蔗螟卵寄生率提高1至10多倍,甘蔗枯心苗减少2-8成。绝大多数地区认为放蜂治螟有效。 繁殖赤眼蜂最好采取工厂生产的形式,在繁殖释放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1.采用当地赤眼蜂品系作为繁殖对象。2.采用蓖麻蚕卵作为繁殖赤眼蜂的寄主。3.控制寄主卵内的寄生蜂数。4.使赤眼蜂在室外条件或变温条件下发育。5.避免赤眼蜂连续繁殖超过10代。6.蔗螟卵在田间未达最多时即开始放蜂。7.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年放蜂7-9次,每亩每次放蜂6,000-10,000头。8.采用重迭放蜂法。9.室内繁殖赤眼蜂及田间放蜂时都要用蜂蜜喂成虫。10.防御田间赤眼蜂天敌。11.在蔗田间种绿肥作物,使田间环境更适于赤眼蜂生存。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0余年的大面积试验、示范.肯定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果.放蜂区卵的校正寄生率达70%左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从夏玉米田寄生卵块中回收蜂种结果看出,在放蜂期12—15天内,橙毛虫赤眼蜂所占的比率为68.9%.证明释放的与收回的基本上仍是同一蜂种,但放蜂结束后蜂种结构发生了倒置变化。同时探明了松毛虫赤眼蜂的种型、放蜂时间、放蜂置、田间生态环境、玉米螟卵置等诸因素与防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开展了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Altken)授粉技术在云南高原苹果产区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凹唇壁蜂在高海拔、低纬度的苹果种植区能正常发育与繁殖,田间羽化率可达88.8%,雌雄比1:3,雌蜂繁殖率1:5.36,蜂管可单用芦苇本色,不需染色处理;长15cm的蜂管能满足凹唇壁蜂繁殖要求。昭通市的放蜂时间可确定在3月10日至4月中下旬凹唇壁蜂繁殖基本结束。壁蜂授粉区的座果率、果形周正率、果形指数分别达到了79.9%、73.44%、0.84,分别比对照区增加31.32%、44.11%、0.05,苹果外观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示范效果显著。利用壁蜂授粉已成为高原优质苹果生产的一项关键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棉田进行了田间释放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 chilonis试验,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峰的有效扩散距离与日照时数有关, 日照时间越长,有效扩 散距离越远;②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群体有效扩散距离与放蜂期间的田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田间气温较高时(>24℃),螟黄赤眼蜂可扩散到25m以远;当田间平均气温较低时(<20.7℃),使100%的蜂个体都仅仅分布在距放蜂点25m的范围内。6~8月份, 螟黄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为10~25m;③降雨可严重抑制赤眼蜂的田间扩散;④湿度与螟黄赤眼蜂在棉田有效扩散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当湿度太大时(相对湿度>89%),使螟黄赤眼蜂聚集在放蜂点附近;⑤风速和风向不仅可影响螟黄赤眼蜂的田间有效扩散距离,而且也影响赤眼蜂的田间扩散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省和浙江省小腹茧蜂属MicrogasterLatreille ,180 4二新种 :采自云南的长管小腹茧蜂M .longiterabra ,sp .nov .(♀ )与M .subcompletus相似 ,但以下特征可以区别 :1)前后单眼间距与单眼直径等长 (后者长于单眼直径 ) ;2 )中胸盾片前方 2 / 3具刻点 (后者前方 1/ 2具刻点 ) ;3)r脉短于翅痣宽 (后者与翅痣宽等长 ) ;4 )后小脉弯向翅基 (后者直 ) ;5)肛下板顶端超过腹部末端 (后者未达腹部末端 )。采自浙江天目山的长尾小腹茧峰M .longicaudatussp .nov .(♀ )与M .ductilis相似 ,但以下特征可以区别 :1)中后足腿节红黄色 ,仅末端黑褐色 (后者黑色 ) ;2 ) 1 RS脉长为 1 M脉 1/ 2 (后者为 1/ 3) ;3)产卵管鞘长为后足胫节 1/ 2 (后者为 2 / 3) ;4 )腹部第 3背板具皱纹 (后者光滑 )。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大学植保系寄生峰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齿肥瘦姬蜂Pristomerus vulnerator(Panzer)(以下简称姬蜂)是棉红铃虫的天敌。雌虫产卵于红铃虫幼虫体内,孵化后随着红铃虫幼虫的生长而营寄生生活,幼虫老熟时已食空红铃虫内脏,奇主仅剩一层薄皮,破皮而出后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每只红铃虫幼虫只能容一只姬蜂幼虫寄生。 我们除室内试验研究外,还在田间放蜂观察防治效果,认为利用姬蜂在田间杀灭红铃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黄柄黑蜂Platygaster sp.是稻瘿蚊的重要天敌之一。过去报道不多。现将我们的一些观察结果,整理如下。一、黄柄黑蜂和稻瘿蚊之间的消长关系 在田间,稻瘿蚊第一、五、六等三个世代成虫的羽化高峰日,均出现在黄柄黑蜂羽化高峰日之前6—10天(见图1、2、3)。羽化后一天产卵,经三天孵化,当幼虫侵入稻株后,黄柄黑蜂才羽化,此时,它只能寄生在寄主峰期过后的  相似文献   

17.
油茶枯叶蛾 Lebeda nobilis Walker的卵上,近年来发现有黑卵蜂寄生,经鉴定为一新种,现记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油茶枯叶蛾黑卵蜂 Telenomus(Aholcus)lebedae,新种 体长0.95—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6节为棕黄色,7—10节为褐色,足为黄褐色,但第5跗节为褐色。头宽于胸,约为头长的2.6倍,复眼具细毛。触角(图2)10节,第1节长为宽的5倍.以2.8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4倍长于宽,以1.3倍长于第3  相似文献   

18.
橘小实蝇寄生蜂切割潜蝇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割潜蝇茧蜂[Psyttalia incisi(S ilvestri)]是福建疫区寄生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幼虫—蛹期的重要本地寄生蜂。利用室内大量繁殖的橘小实蝇幼虫作为寄主,在室内条件下对其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设计了人工繁蜂的质量控制和工艺流程。旨在将来提供足够数量的寄生蜂来满足田间放蜂的需要,尽早实现对橘小实蝇的持续、有效地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优点 甘蔗是我国重要糖料作物,分布在华南、西南、华中等地区。据各地资料,甘蔗螟虫普遍和严重发生,威胁甘蔗生产甚大。 从甘蔗生长特性和蔗螟发生规律来看,人工繁殖蔗螟天敌赤眼卵蜂来防治甘蔗螟虫,是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据广东各地近几年来试验,示范及大面积应用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用赤眼蜂防治蔗螟,可以显著提高螟卵寄生率,减少枯心苗和虫蛀节,从而可以提高甘蔗的产量和质量。例如1956年在广州市郊河南农场进行大面积试验,用413亩蔗田放蜂,225亩作对照,放蜂区每亩设2—3个放蜂器,全年放蜂11次,每次每  相似文献   

20.
王国红  刘兴平  曹彬 《昆虫知识》2013,50(4):928-933
本文通过保护地放蜂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放蜂比例、不同茄科蔬菜植物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系等因子对瓢虫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foveolatus Crawford寄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蜂虫比例下,随放蜂比例的增加,寄生蜂的寄生率在10 d内相应增加。当蜂虫比为1∶1时,寄生率高达97.63%,明显高于蜂虫比为1∶3和1∶5的寄生率(分别为62.58%和56.11%)。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蔬菜、同一蔬菜的不同品系及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对寄生率也有影响。在茄子上,不同放蜂比条件下寄生蜂对害虫的寄生率均大于在西红柿上的寄生率,表明茄子作为寄主植物更适于寄生蜂的产卵寄生;而且香毛簇多的品系比香毛簇少的品系寄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