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固醇能在全身范围内引起多种效应,其中包括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过去一直认为,脑中出现的类固醇是在外周(肾上腺与性腺)合成的,近几年认识到类固醇能够以不受外周来源影响的方式在脑内积累,这些类固醇被称为“神经类固醇”。许多类固醇效应是由经典的胞内受体介导的,它作为一种受配基活化的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然而,类固醇还可以在CNS产生似乎是由膜蛋白介导的快速效应,这些膜蛋白中的一部分被证明是神经递质受体。  相似文献   

2.
神经活性甾体与GABAA受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海珍  朱剑琴 《生命科学》1997,9(4):162-165,157
中枢内存在的神经活性甾体能快速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它们不是与甾体受体发生作用,而是与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相互作用,调制基介导的突触抑制功能,引发中枢抑制或兴奋性效应的变化,大多数甾体能增强GABA受体活化CI^-通道的通透性,引发中枢抑制或兴奋性效应的变化。该效应与特定的GABAA受体亚基α3和γ2有关,有些甾体具与GABAA受体拮抗剂类似的惊厥效应,总之,神经活性甾  相似文献   

3.
孟庆书  倪鑫 《生命的化学》2006,26(2):129-131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是调节物质代谢和应激反应的重要激素,同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特性。糖皮质激素除通过基因组机制起作用外,还通过非基因组机制影响激素的分泌、神经元兴奋性、行为、细胞形态、糖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4.
神经活性类固醇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活性类固醇是神经组织中具有活性的类固醇。神经活性类固醇的基因作用是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而实现[1,2 ] ,非基因作用则通过与细胞表面可能的特异性神经递质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及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实现 ,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3 ,4] 。前者作用缓慢 (约数分钟到数小时 ) ,并受生物合成速率限制 ,而后者则作用快速 (数毫秒到数秒 ) [5 ] 。随着研究的深入 ,神经活性类固醇的非基因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些神经活性类固醇本身并不与神经活性类固醇受体结合 ,而是通过其代谢产物与受体的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3] ;一些神…  相似文献   

5.
类固醇激素作用的非基因组效应崔肇春(大连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大连116027)关键词类固醇激素非基因组效应六十年代发现了类固醇激素的胞内受体,促进了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众所周知,类固醇激素作用的途径是它直接进入细胞后,与胞内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受体在脑内分布十分广泛,对脑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雌激素可以通过膜雌激素受体启动的信号转导通路(非基因组效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部位,而窖蛋白(caveolin)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膜雌激素受体介导的脑功能调节。简要综述了脑内膜雌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窖蛋白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由M通道介导的M电流(Im),是一种时间、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许多神经递质、调质可通过激活各自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启动磷脂肌醇信息系统或其他途径影响Im。由于Im能有效地降低细胞的兴奋性,且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M通道的关启对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及突触传递活动的调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包括两大类:一是经典的核受体,包括ERα和ERβ,它们位于细胞核内,介导雌激素的基因型效应,即通过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发挥"基因型"调节效应;二是膜性受体,包括经典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以及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GPER1(GPR30)、Gαq-ER和ER-X,它们介导快速的非基因型效应,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发挥间接的转录调控功能,其中一些似乎只在脑局部起作用。这两类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参与了对诸如生殖、学习、记忆、认知等多种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神经活性甾体对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活性甾体是指神经组织中具有活性的甾体激素,根据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1)通过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产生效应,这些受体包括GABAA受体,NMDA受体等。(2)通过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指导第二信使反应,再通过DNA结合蛋白,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效应,(3)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调控基因的表达产生效应,甾体激素的这些效应尤其是对离子通道型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受体的调节作用,已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Wang XB  Li LX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3):226-228
前扣带回(ACC)是端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参与包括情感性痛觉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的调制.ACC与前额叶皮质、顶叶皮质、丘脑、杏仁体、伏隔核、下丘脑和脑岛前区等痛觉处理相关结构具有密集而复杂的纤维联系.阿片类神经肽及其μ、δ、κ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及其NMDA、AMPA、KA等受体在情感性痛觉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NMDA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是由NMDAR1和NMDA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体。NMDA受本激活后可引起神经元细胞对Na^+,K^+和Ca^2+通透性增强,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中枢神经发育的过程中,NMDA受体通过不同亚型的选择性表达,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NMDA受体介导的Ca^2+内流,调节神经元内Ca^2+依赖的第二信使系统,最终实现对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12.
孕酮作为一种甾体激素,在哺乳动物雌性生殖活动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孕酮的生理功能依赖于核孕酮受体介导的基因组效应和膜孕酮受体介导的非基因组效应,这两种效应共同介导了孕酮在各种雌性生殖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包括排卵、胚胎植入、妊娠维持、分娩启动和乳腺发育等。近年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大量的孕酮下游靶基因,但至今未能在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上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孕酮响应元件,故推测核孕酮受体调节下游靶基因转录活动的方式可能不同于传统的类固醇核受体。基于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在哺乳动物雌性生殖活动中,孕酮受体介导各种生理效应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突触传递的调制对脑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也有不少讨论,但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制,尤其细胞周围兴奋性的调制则讨论较少。所谓神经元兴奋性的细胞周围调制,意指对非突触部位神经元膜电位的调制。近来,由于许多新现象的发现,使得神经元兴奋性的细胞周围调制的重要性更加显露。神经元的细胞周围调制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通过突触外区受体的张力性抑制或兴奋,邻近细胞分泌的旁分泌性作用,来自血液循环的激素的作用。神经元兴奋性细胞周围调制的意义不可小觑,它可能与许多重要脑功能有直接关系,例如,脑功能状态(如觉醒和睡眠)的维持和转变,模糊、混沌的内态感(feeling)的产生;而这些又往往是许多神经及神智(mental)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和症状。  相似文献   

14.
类固醇受体激活物(SRA)是一个对类固醇受体AF-1结构域特异的辅激活因子,与大多数的核受体辅激活因子不同,它作为RNA存在并发挥作用。SRA可能作为类固醇受体的一种接头分子,赋予了类固醇受体募集辅激活因子复合物的特异性,从而调节了多种类固醇受体介导的转录。SRA的表达可能与人乳腺癌的发生和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方园 《生理科学进展》1995,26(2):137-140
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在行为学、细胞受体、受体后第二信使以及脑内Fos蛋白的诱导表达等多个水平,对ACTH的中枢抗阿片镇痛效应、作用机制以及作用部位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结果表明,ACTH在脊髓水平可以对抗阿片μ和δ受体介导的镇痛,不对抗K受体所介导的镇痛。进一步研究表明,ACTH的这一效应可能不是直接发生在阿片受体上的对抗,而是在受体的cAMP和Ca^2+信使通路上与阿片相互作用发生在阿片受体上的对抗,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系统烟碱受体:性质的多样性,功能的求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ZW  Liu CG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2):149-152
中枢神经系统烟碱受体其药理学和生理学性质表面为多样性特点。位于突触前的烟碱受体具有调节突触传递的作用。中枢由烟碱受体介导的功能性快突触传递,长期以来(自1966年)认为只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间,只是到最近(1998年)才在脑中发现。尽管如此,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内的烟碱受体,其生理功能目前仍然是个谜。  相似文献   

17.
脑雌激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雌激素的来源包括透过血脑屏障的循环雌激素以及脑局部合成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以调节脑发育、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也能调节胆碱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等的生理功能。雌激素具有两类受体:一是经典的核受体ER-α和ER-β;二是近年新发现的膜性受体ER-X和G蛋白偶联受体GPR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以及Gαq-ER。核受体介导雌激素的基因型效应即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膜性受体(包括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介导快速的非基因型效应,但也可通过第二信使系统发挥间接的转录调控功能。由于脑源性雌激素具备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部分功能性特征,因此雌激素仅仅是一种激素还是可以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假说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对靶细胞的作用除了由胞内受体介导的基因组效应外,还可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快速激活膜上和胞内相关信号分子,通过多种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产生非基因组效应。与雌激素非基因组效应相关的信号途径主要有PLC-Ca~(2+),ERK/MAPK,cAMP-PKA,PI3K-AKT-NOS等,进而引起后续生物学效应。雌激素通过非基因组机制对全身各器官系统,如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组织等的生理及病理过程都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对雌激素非基因组效应的作用特点,主要信号途径和生理意义,以及其对雌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是体内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质,已知APP经β-分泌酶切割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标志性病理分子之一,但对APP生理功能的认识比较有限。近年的研究却发现,APP经分泌酶切割的可溶性胞外片段sAPP对于兴奋性神经毒性、脑缺血、脑创伤等病理状况具有与β-淀粉样蛋白相反的神经保护作用。离体和在体研究证明,APP的α-分泌酶切割片段sAPPα可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以及促进突触的发育,并改善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进而提升学习与认知功能;APP基因缺失则造成不良后果。已报道的sAPPα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激活高电导钾通道,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钙内流,调节神经细胞的离子稳态,平衡神经元和突触的兴奋性。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研究鉴定出sAPP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GABA_BR1a,sAPP通过与该受体结合调节突触传递,协同降低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可以预见,深入研究与发掘sAPP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与替代方法,恢复退行性病变脑组织已经降低的sAPPα水平与下游效应分子功能,将可能为相关脑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提供新思路或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失调综合征,近年来,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及腺苷和癫痫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腺苷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其可以作为整合中枢兴奋性以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调节因子,其诸多生理作用都是通过受体介导实现的。研究腺苷通过星形胶质细胞及腺苷激酶、谷氨酸、表观遗传基因修饰、伽马氨基丁酸受体等通路在抑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为治疗癫痫提供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措施。本文将针对腺苷抑制癫痫发生的机制以及目前与腺苷有关的癫痫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如果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进一步明确腺苷在抑制癫痫中的作用机制,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对发展新的预防措施,指导预防药物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