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已成为一种应用于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较为有效方法.急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最常见的一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第一年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和研究心脏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己成为当今临床移植研究的紧迫课题.现就其免疫学机制,目前研究现状及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改良。方法供体采用BLAB/c小鼠,受体采用C57小鼠。用24GACuff管法套扎供心肺动脉与颈外静脉,用自制Cuff管套扎供心升主动脉与颈总动脉。结果供心冷缺血时间少于15min,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改进后的模型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可用于移植免疫的各种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并改进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为器官移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SPF级近交系小鼠112只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观察改进后手术效果并分析其优势。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9.28%。总手术时间(103.9±16.5)min,受体手术时间(73.0±7.9)min。改进的方法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手术难度。结论改进的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技术是一种简便、有效、成功率高的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输注(donor-specific transfusion,DST)及不同剂量FK506对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的影响.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颈部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小鼠模型,将移植受体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移植组,未加DST),DST 移植组,DST 移植 FK506(2meg/(kg·d))组,DST 移植 FK506(0.3mg/(kg·d))组,比较各组移植心脏生存时间,心肌病理改变及外周血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血清IL-2,IL-4,IL-10和IFN-γ水平.结果:术前1天应用DST与连续应用较小剂量FK506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术后第七天病理检查发现联合应用DST和FK506的两组移植物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明显比其他两组减轻.血清中IL-2和IFN-γ水平在联合应用DST和FK506的两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IL-4和IL-10水平在联合应用DST和FK506的两组高于对照组和DST 移植组.结论:术前DST及持续应用较小剂量FK506可有效抑制同种异体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延长移植物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工作型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30只,将供心主肺动脉与左房吻合,再将供心移植到受体腹部,将升主动脉与供心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使得左心房获得前负荷,成为工作型心脏.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15例成功11例,手术成功率为73%.手术平均时间为(38.8±5.7)min.移植心脏获得长期存活,在28 d后通过超声观察可见供体心脏工作正常.结论 手术的关键是提高供心的摘取技术及受体的血管吻合技术,同时术后给与供心适当的按摩辅助也非常必要.此模型可以更好的用于移植免疫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间断开放近心端,同时按摩心脏至心脏搏动规律、有力,其色泽恢复红润,右上肺亦充盈良好。结果A组(n=20)成功16只,动脉吻合口出血2只、心脏复跳失败1只、吻合口狭窄1只;B组(n=20)成功17只,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吻合口狭窄。A组手术成功率为80%,B组为85%(P>0.05)。结论(1)先暴露并游离好受体血管吻合段,再获取供心,可以缩短移植心冷缺血时间。(2)边灌注边获取的方法利于快速而又完整的获取供心。(3)在切取和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温保护。(4)利用腹主动脉段进行移植,使手术方便易行。左心做功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因其左心参与循环而使血流动力学更接近生理状态,是进行心脏移植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部和颈部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的优缺点,探讨二次器官移植或双心脏移植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动物模型。方法参照Ono法和Chen法并加以改进,建立了同系或者同种小鼠腹部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同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手术时间、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和病理组织学进行了比较。结果腹部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6.7%和83.3%,两种手术方式在总手术时间、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和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的基础上,两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都能顺利建立,两者既可分开选用,又可结合运用,以适应不同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腹部套管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并分析该方法优劣,为器官移植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60只,参照Baxter的报道进行同种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成功制作了该模型并总结了经验。结果共实施手术30例,成功27例,成功率90%;移植心存活30 d以上。结论新型的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适合用于器官移植研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低氧对大鼠血液中儿茶酚胺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新波  郭学勤 《生理学报》1996,48(5):457-463
健康SD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麻醉、气管插管,用人工呼吸机经气袋供气,自发吸入氧浓度为9%的氧氮混合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合检测法及电阻法检测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及全血血小权聚集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低氧15min时血液中肾肾上腺素(A)浓度及全血血小板聚集性显著增加(P〈0.01),而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虽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氧15min时血液中儿茶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球囊闭塞结合微血栓微球混悬液灌注方法造成心肌缺血坏死,探索建立稳定存活的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动物模型。方法选择中国五指山小型猪18头,行冠脉造影后沿血管送球囊至LAD中段,依次扩张球囊阻断前向血流1、2、5 min,每次间隔60 s,然后扩张球囊堵闭血流120 min。再以4F导管超选LAD,行微血栓微球混悬液分次注入,间隔10 min重复注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级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15 mm Hg时停止注射,同时监测心电图及应用漂浮导管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pigtail导管测量(LVEDP)的变化,待LVEDP稳定在15~18 mm Hg之间后结扎血管,并加压包扎。监测心肌坏死标志物(cTnI和CK-MB)变化。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第1天、7天、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制模第14天复查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并行心脏病理检查,认定和评价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结果制模14 d后共有15头小型猪成活,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病理检查均符合AMI病理生理过程。其中14头小型猪达到动物模型标准【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8 mmHg和心输出量(CO)下降30%以上】,模型成功率为77.78%。制模后第14天PCWP明显升高(P0.01),CO平均下降50.76%;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P0.01)。病理检查显示心肌梗死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25.4%~34.9%。结论球囊闭塞结合微血栓微球混悬液灌注构建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具有闭胸、高成功率、稳定和重复性好等优点,较药物、冠状动脉结扎和起搏诱导的心力衰竭模型更接近临床病理生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制作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较多,而持续快速心脏起搏诱发的心衰在血流动力学、神经激素变化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均与人的慢性心衰极相似,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衰动物模型。尤其是快速起搏诱导的猪心衰模型,更由于猪在生理功能、解剖结构上与人的相似而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猪脑组织总神经节苷脂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论述了神经节苷脂(Gls)的提取纯化工艺。从猪脑组织中用萃取法获得Gls后,用多孔型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335和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717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工艺过程及产品品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实验证明:335离子交换层析分离Gls,得率65.9mg/100g湿组织,纯度80.3%;717离子交换层析分离Gls,得率77.4mg/100g湿组织,纯度76.9%;从工艺过程及产品品质而言,采用多孔型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提取Gls,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By a procedure involving ammon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gel filtration, and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four aldehyde reductases (ALRs) were purified to enzymatic homogeneity from pig brain. These enzymes, designated ALR1, ALR2, ALR3, and succinic semialdehyde reductase were chemically and physically identical with, respectively, the high-Km aldehyde reductase, the low-Km aldehyde reductase, carbonyl reductase, and succinic semialdehyde reductase of other tissues and species. The purification procedure allows the purification of these enzymes from the same tissue homogenate in amounts sufficient for characterization and other enzymatic studies. This methodology should be applicable to the simultaneous and rapid purification of aldehyde reductases from other tissu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在不使用呼吸机家猪基础麻醉中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与结果48头家猪分为东莨菪碱组和山莨菪碱(654-Ⅱ)组,基础麻醉后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532.08±105.67ms与394.17±59.78ms,157.00±18.26mmHg与178、63±20.73mmHg,118.63±16.51mmHg与128.21±17.00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东莨菪碱作为家猪的基础麻醉用药,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较654-Ⅱ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进的Limmer和Kamada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①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组(Wistar→SD);②对照组:免疫耐受组(SD→SD)。结果免疫排斥组肝存活时间(7.4±1.7)d低于对照组(18.9±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0.05)。结论Wistar→SD大鼠之间的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中、重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可作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小型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小型猪胰腺移植动物模型 ,探索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4 0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腺移植 2 0次 ,将供胰所带的血管与受体髂血管吻合 ,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血气。术后测定受体的血淀粉酶、血糖 ,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 ,彩色多普勒检测供胰血流及超声引导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移植手术成功率为 90 % ,受体平均动脉压在吻合血管开放后有明显下降 ,与血流开放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输血有助于手术成功 ,受体术后平均存活 (12 6± 2 3)d。外周血免疫学监测指标早于供胰的组织病理改变 ,两者的改变均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结论 小型猪适用于胰腺移植模型的建立 ,加强术中循环功能的管理、及时输血有利于受体成活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供胰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均适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BP) and heart rate (HR) in 10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lass IV of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who underwent heart transplantation because of primary congestive cardiomyopathy. The control group was 10 age-matched clinically healthy subjects. The BP and HR monitor-ing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Preoperativel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cosinor methods validated the occurrence of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P and HR circadian rhythm in cardiopathic patients. Over the 4 days after surgery, both the cosinor method and serial section analysis were unable to validate a 24-h periodicity for BP and HR in patients with heart transplants.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BP and HR circadian rhythm was not detected as well. One year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BP and HR circadian rhythm was statistically validated. The recovery of the BP and HR circadian rhythm 1 year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clinical sign of a reacquired susceptibility to neurovegetative chrono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