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Leica M125体视显微镜对1510份样本中右手拇指的皱纹、乳突纹线密度、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宽度、细点线、屈肌褶纹等特征进行测量,通过SPSS软件分析年龄信息特征的相关性,选取其中相关性大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得出推断公式以分析并量化随年龄的增长指纹与年龄相关信息的变化特点及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手印中的皱纹、乳突纹线密度、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宽度、细点线、屈肌褶纹等特征与年龄具有相关性,但利用这些变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并不高;皱纹、乳突纹线密度、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宽度、细点线、屈肌褶纹等可作为手印分析年龄的参考和辅助特征。乳突纹线的边缘形态、手印印痕的模糊程度、汗孔等以当前科技手段难以用测量描述特征的年龄信息,在手印分析年龄中或可发挥核心价值,具体还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小地老虎成虫直肠的发生和直肠乳突细胞功能性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末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直肠结构及成虫直肠乳突的细胞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成虫直肠是由幼虫的隐肾复合体解体后,原有幼虫直肠细胞经过分裂、重组和分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预蛹至化蛹5d;(2)成虫直肠乳突呈圆盘形,自内向外包括内膜、乳突细胞、底膜、肌肉和围膜5层。乳突细胞按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帽状细胞、微气管细胞、网状细胞和盘底细胞4种;(3)试验发现成虫直肠膨大是由乳突体积扩增引起的。细胞结构剖析,直肠乳突有一整套完整而精细的结构,能扩增乳突体积和供应足够氧气及营养。文中还讨论了直肠的多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种野生稻谷粒外稃乳突结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对中国的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以及栽培籼、粳稻谷粒外稃的乳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籼稻的乳突属锐型双峰乳突,疣粒野生稻的乳突属瘤型单峰乳突,栽培粳稻属钝型双峰乳突。谷粒外稃乳突特征是稳定的微观形态形状。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的肤纹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报道了230例心肌梗塞病人和237名对照的肤纹学研究结果。手指嵴线计数、指端花纹频率、左手主线A桡侧终点频率和左手大鱼际花纹频率在病人与对照之间差别的显著。172个病人家庭和156个对照家庭手指嵴线计数复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手指总嵴线计数与心肌梗塞的联系可能取决于病人胚胎期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佩锋  郎所 《动物学研究》1993,14(2):97-101
扫描电镜显示东方杯叶吸虫体被有许多族生棘,具纤毛乳突和无纤毛窝状乳突,附着器皮层特化为微毛。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皮层是由合胞体、基膜和肌肉层组成,合胞体通过细胞通道与皮层细胞相连。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些结构,揭示无纤毛窝状乳突为腺乳突,皮层细胞间存在线粒体细胞和附着器皮层形成微毛,探讨了这些结构的生理功能。体外培养成虫皮层结构的某些不正常变化,如皮层细胞的空虚松散,可作为评价吸虫体外培养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东方杯叶吸虫囊蚴壁和后尾蚴及成虫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杯叶吸虫囊蚴壁光滑完整,囊壁两层,外囊壁纤维状,内囊壁无细胞结构,由电子致密的颗粒和小体组成。扫描电镜显示后尾蚴和成虫的附着器表皮均特化为微毛,体表被体棘和具纤毛乳突:差别是,后尾蚴的单生棘演变为成虫的簇生棘,无纤毛圆丘形乳突由成虫的无纤毛窝状乳突取代。本文详细描述了体棘和乳突等的形态和分布,对这些结构的功能及其发育过程中演变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皖南汉族的跖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安徽皖南地区520例(男女各260人)汉族健康人的跖纹样本。追踪了跖纹A、B、C、D、E和P线止区,发现A、B、C、D线多止于1区;E 线主要走向13区;p三叉缺失较多,P远侧射线止区较高,而腓侧射线止区较低。母趾球纹为L>W>A。各趾间区真实花纹依次用为Ⅲ>Ⅱ>Ⅳ。足小鱼际远侧真实花纹较多,其他跖区较少。在性别、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并对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自交亲和植物拟南芥授粉前后花粉和乳突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花粉和柱头乳突细胞一些未经报道的超微结构特征,可能与拟南芥花粉和乳突细胞的识别及花粉管生长相关:(1)成熟花粉中,电子透明的、体积较大的小液泡(直径200~1000nm)呈均匀分布。部分小液泡内含有多层膜状结构物质,推测可能是膜的一种储存形式,与花粉萌发时大量出现的小囊泡有关。(2)花粉萌发时,小液泡由均匀分布变为不均匀分布。(3)授粉前后的乳突细胞顶端和侧端的内壁上有明显的壁内突结构,粘附的花粉开始萌发时的乳突细胞壁内突处可观察到直径50~100nm的小泡存在,表明拟南芥乳突细胞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寇瑾  白学良  冯超  任冬梅  张乐  福英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1):2224-2231
选择中国丛藓科中具有代表性的4亚科、11属、13种,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叶细胞的疣和乳突进行形态、大小、数量、疏密及形成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为探讨并确定丛藓科中部分物种的系统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国丛藓科13个种植物的叶细胞疣和乳突在形态上主要分为圆疣、分叉疣和乳头状突起共3个类型,不同物种的疣和乳突在形态特征和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不同资料相应物种疣和乳突描述的比较,纠正了一些物种疣和乳突的描述错误,并提出疣和乳突的区分方法:观察叶片横切,疣是细胞壁的局部加厚或凸起,数量变化较大,而乳突是细胞壁和腔整体的膨起,每细胞仅具一个乳突。研究认为,疣和乳突是丛藓科物种叶细胞表面的稳定结构,具有重要的辅助分类功能,可利用其差异对丛藓科属间和种间的物种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12.
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宁油10号中发现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研究FS-M1的雌性不育机理, 利用荧光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授粉行为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 花粉粒能在FS-M1乳突细胞上附着和萌发形成花粉管, 但花粉管无法穿越柱头乳突细胞; 开花后的FS-M1乳突细胞迅速衰退而呈干瘪萎蔫状, 在衰退过程中, 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细胞器数量减少, 细胞液泡化明显, 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等一些细胞器结构被逐渐破坏。因此, 推测FS-M1的雌性不育性是由于柱头乳突细胞发育异常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宋晓霞  王琦  李玉 《菌物学报》2014,33(3):652-658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技术对细钙丝菌Badhamia gracilis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原生质团和子实体一些结构的外表面亚显微形态特征与化学元素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原生质团表面为膜质、具有乳突的结构;囊被表面经乳突状结构发育为光滑且波浪状的膜质结构,表面分布着带弯型膜质通道的石灰质颗粒分泌口(0.6–0.8μm);柄表面经乳突状结构发育为膜质、具有纵褶的结构,内部包含石灰质颗粒;孢丝表面为粗糙的膜质,内部包含石灰质颗粒;孢子为表面具有不规则疣和脊的膜质结构。各发育阶段原生质团、囊被、柄、孢丝及孢子表面具有特定的化学元素种类,亚显微形态特征相同的结构表面部分化学元素相对含量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乳突细胞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宁油10号中发现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研究FS-M1的雌性不育机理,利用荧光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授粉行为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花粉粒能在FS-M1乳突细胞上附着和萌发形成花粉管,但花粉管无法穿越柱头乳突细胞;开花后的FS-M1乳突细胞迅速衰退而呈干瘪萎蔫状,在衰退过程中,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液泡化明显,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等一些细胞器结构被逐渐破坏.因此,推测FS-M1的雌性不育性是由于柱头乳突细胞发育异常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石蜡切片及电子显微镜扫描技术,对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叶表面表皮毛、角质层、乳突和气孔器4种附属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伯乐树叶的上、下表面和叶脉处分布着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单列表皮毛,表皮毛的密度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逐渐稀疏;叶片上表面覆盖着条纹状的角质层;叶片的下表面有鲜花状乳突,密度随叶片的生长逐渐稀疏;气孔仅见于下表面,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伯乐树和叠珠树叶片具有相似的乳突结构,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及分子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伯乐树与叠珠树科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叶表面附属结构的特点反映了伯乐树对环境的长期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蛙蝌蚪的口器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技术观察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发育过程中口器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林蛙蝌蚪口器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口器发育的初期,角质颌最先出现,接着出现唇乳突以及唇齿;在变态高峰期(G4l~G42),口器结构如唇齿、角质颌和唇乳突则是按以下顺序消失的,即唇齿最先消失,其次...  相似文献   

17.
桦木科植物花柱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为适应自己的传粉系统, 表现出高度的适应特征。风媒花植物为适应风传播花粉, 要形成特殊的结构, 以扩大接受花粉粒的面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Betulaceae)6属18种植物花柱的形态及花粉粒在花柱上的萌发过程, 探讨了桦木科植物花柱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结果表明, 桦木科植物的二心皮(铁木、云南鹅耳枥稀为三心皮)雌蕊具柱状花柱, 柱头不发达, 花柱表皮细胞长条状, 纵向排列紧密。传粉时, 花柱表皮细胞能执行柱头的功能, 接受花粉粒, 为花粉粒萌发提供场所和萌发条件。桦木科植物花柱有2种类型: 一种是花柱表皮细胞能形成乳突, 花粉管经乳突细胞进入花柱; 另一种是花柱表皮细胞不形成乳突, 花粉管经过花柱表皮细胞或胞间隙进入花柱。无论花柱表皮细胞是否形成乳突, 乳突的形态、大小以及花粉管和乳突的结合方式等在族间、属间、属内种间存在差异。与基部被子植物相比, 桦木科植物的花柱呈现适应风媒传粉的进化特征。桦木科植物花柱表皮细胞形成的乳突与基部被子植物柱头乳突功能相同, 是桦木科植物风媒传粉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猕猴(Macaca mulatta)肤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对62只猕猴(雄性28只,雌性34只)的指(趾)纹、掌纹和跖纹进行了研究。查出有9种不同类型的花纹分布在不同区域。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在指(趾)端上的几乎全是原始花纹。在掌面上,半数以上的指间Ⅰ和近侧小鱼际区花纹是箕形纹,半数以下是斗形纹。大鱼际和远侧小鱼际的花纹由箕形纹、斗形纹和开放形花纹三种花纹组成,但各占比例不同。绝大多数指间Ⅱ—Ⅳ区的花纹为斗形纹,少数为箕形纹。为此,根据花纹的复杂程度不一,可把掌面花纹区分为三种功能群。在跖面上,大鱼际和小鱼际区的花纹,多数为箕形纹,少数为开放形花纹。在趾间Ⅰ—Ⅳ区,主要由箕形纹和斗形纹两种花纹组成,其中箕形纹的比例由高到低逐渐减少,而斗形纹的比例则由低到高逐渐增加。 左右侧掌面及跖面花纹的分布和性别之间的花纹分布均无显著差异。 有较高比例的样本左右侧花纹呈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9.
山茱萸花柱和柱头的发育解剖学及组织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茱萸成熟雌蕊的柱头为干型,具表皮起源的单细胞乳突。在开花后授粉前乳突细胞的顶部发生凹陷,授粉后乳突细胞迅速萎缩。花柱在发育初期为开放型,发育后期花柱道消失,成为一种具特殊结构的闭合型。成熟花柱由表皮、皮层和特殊的引导组织等部分构成,在皮层中贯穿有3条维管束,引导组织的中央则有二列类似腺质的内表皮细胞,该细胞富含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稻属叶表皮结构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稻属Oryza L. 23种植物叶片表皮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的某 些性状,如在叶片脉带之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叶表皮气孔器上小乳突的数目和着生位置 在稻属的各种之间有着一定的变异规律,这在稻属各种的分类和其系统关系的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 综合这些性状的变异特征,按照叶片下表皮脉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气孔器中小乳突 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可将稻属这23个物种分为3组。第一组包括长颖野稻、马来野稻、疣粒野稻和颗粒 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没有大乳突和中乳突,仅偶见极稀疏分布的小乳突,气孔器中均无 小乳突。第二组包括短药野稻、二倍体和四倍体药用野稻、小粒野稻、紧穗野稻、斑点野稻、阔叶野稻、高 株野稻、大颖野稻、根茎野稻和澳洲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通常没有大、中乳突,但密布小 乳突,且大多数种的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小乳突。第三组包括栽培稻、一年生普通野稻、 多年生普通野稻、长雄蕊野稻、展颖野稻、南方野稻、矮舌野稻、非洲栽培稻和希来特野稻,这些种的叶 表皮脉间的长细胞中常有大乳突、中乳突和小乳突,而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明显的小乳 突,并同时常在气孔器副卫细胞的近内缘还有2~4个小乳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