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叶黄芪(Astragalus tenuis)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出的再生苗叶片分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在改良 K8p 培养基中形成了愈伤组织。增殖后的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分化出苗。幼苗在生根培养基中长出不定根,再生成为完整植株。再生苗叶肉原生质体在 AY培养基中,种子无菌苗叶肉原生质体在改良 K8p 或 AY 培养基中均不能形成愈伤组织。较低的2,4-D 浓度有利于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过高的2,4-D 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无菌苗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商用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耳生细胞分裂,并获得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转到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已从克新四号和68—62两个马铃薯品种的原生质体得到再生的完整植株。再生细胞的分裂频率受原生质体培养密度的影响。细胞团的生氏对液体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敏感。不同的原生质体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分比培养基中加入3%的甘露醇,能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并缩短分化期。  相似文献   

3.
鹰嘴紫云英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鹰嘴紫云英(AstragaluscicerL.)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体系。以茎切段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法游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细胞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细胞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以2×105个/ml的植板密度,在附加2.0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0.2mg/L6-苄氨基嘌呤(6-BA)、200mg/L水解酪蛋白、2%蔗糖和0.3mol/L甘露醇DPD培养基中培养后,其分裂频率达38.3%。原生质体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仍具有对甲硫氨酸的抗性。转移到附加10mg/LKT、0.5mg/LNAA的MS分化培养基上,获得大量的再生苗。  相似文献   

4.
利用茎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并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因素.结果表明,子叶是茎用芥菜原生质体培养最佳的外植体,10 d苗龄的子叶原生质体在改良MS培养基上培养3 d后发生第1次细胞分裂,6 d后发生第2次分裂,3周后形成细胞团,5周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培养基中缺少NAA或2,4-D都会降低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在含一定浓度的NAA(0.25 mg/L)和2,4-D(0.25 mg/L)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致密且有光泽,芽的分化能力高;在MS+BA l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上芽的分化频率高达近29%,再生芽在1/2MS+NAA0.1 mg/L培养基上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5.
利用茎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并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因素.结果表明,子叶是茎用芥菜原生质体培养最佳的外植体,10 d苗龄的子叶原生质体在改良MS培养基上培养3 d后发生第1次细胞分裂,6 d后发生第2次分裂,3周后形成细胞团,5周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培养基中缺少NAA或2,4-D都会降低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在含一定浓度的NAA(0.25 mg/L)和2,4-D(0.25 mg/L)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致密且有光泽,芽的分化能力高;在MS+BA l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上芽的分化频率高达近29%,再生芽在1/2MS+NAA0.1 mg/L培养基上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6.
霸王的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改娜  施江 《生物技术》2009,19(5):78-80
目的:为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转移霸王抗旱基因。方法:采用酶解法分离霸王原生质体,比较了霸王子叶和愈伤组织游离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不同渗透压和起始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结果:愈伤组织游离的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均高于子叶,原生质体产率可达2.4×106个/g.FW,活力达89%。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在附加2,4-D(2mg/L)、6-BA(1.0mg/L)、2%蔗糖和甘露醇(0.4mol/L)的DPD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最高,达68.6%。转移到附加2-iP(3mg/L)、KT(1.0mg/L)、6-BA(1.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获得2个再生苗。结论:采用酶解法游离霸王愈伤组织,可获得高活力和高分裂频率的霸王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7.
基因组对芸苔属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世君  孟征 《遗传学报》1994,21(3):222-226
本文以包心菜、芜菁油菜、浙油601的无菌苗叶肉原生质体为材料,经不同液体培养基浅层培养,细胞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增殖后,转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均获得了再生植株。本文着重研究了植物基因组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基因组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随原生质体培养基的不同而异;(2)植物基因组对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影响显著,芜菁油菜的A基因组不利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防风悬浮细胞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试管苗的根尖,下胚轴或叶柄切段在含有1mg/l 2,4-D 的 MS 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含有胚性细胞团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液体振荡培养,形成含有大量胚性细胞团的悬浮培养物。用含有 Onozuka R-10 1.5%、Mace-rozyme R-10 0.3%、蜗牛酶0.5%、CaCl_2 5mmol/l 和甘露醇0.6 mol/l(pH=5.8)的酶液从胚性细胞团游离得到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培养的第4天出现第一次分裂,50天左右形成的细胞团大小为1—2mm。这些细胞团在含有0.5 mg/l 2,4-D 的 MS 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愈伤组织。在含有0.1 mg/l 6-BA 或0.1 mg/l 2,4-D+0.5mg/l 6-BA 的 MS 固体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再生的愈伤组织分化出胚状体。胚状体在不含任何生长调节剂的 MS 固体培养基上发育成完整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萌发六天的甘蓝(Brassica oleracea)下胚轴材料游离原生质体,经纯化后的原生质体产量为1.45×10~6g~(-1)FW,于含有1.5mg/L BA,0.5mg/L NAA和0.5mg/L 2,4-D的KM 8p的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原生质体培养3—4天后出现一次分裂,七天时统计分裂频率为50.3%,培养15天左右可形成细胞团,3—4周后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统计形成愈伤组织的植板率为1.25%。将愈伤组织转至含有1.5mg/L BA和0.2mg/L 2,4-D的MS固体扩增培养基上进行扩增,其后可在含有2mg/L BA和0.5mg/L ZT的MS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芽,其分化率为54.17%,分化芽可于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形成完整植株,移栽后,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良好。在试验过程中,对取材的不同时间,酶解液的不同配比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密度、不同的激素配比和不同培养方法等方面对原生质体的再生和持续分裂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从12个品种水稻成熟种子诱发愈伤组织并继代培养,通过MS培养基中2,4-D浓度的变换,研究了2,4-D对水稻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用AA培养基建立适合原生质体培养的胚性细胞悬浮系仅需3个月。由悬浮细胞系游离的原生质体在改良的KPR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有10个品种获得高植板率的细胞团。变换使用不同的分化培养基,从7个品种得到再生植株。实验重复性达到80%,初步实现了水稻原生质体培养的程序化。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起源于前脑泡,结构简单层次分明,因此常被视为脑的简化模型。但近期工作证明,视网膜包含的神经活性物质(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种类之多、分布之复杂并不亚于脑。尤其是无长突细胞不仅包含多种递质和肽类,而且还有递质与肽类或肽类与肽类在一个细胞中的共存。对视网膜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的研究将是探索脑奥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包括冷冻断裂-蚀刻、超薄切片以及细胞化学染色法),研究了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金鱼精子的质膜和核膜都具有区域特异性:1)精子质膜内大部分区域含有许多蛋白颗粒,但在特定区域内,蛋白颗粒呈有序排列,构成晶格状结构。2)精子头颈部和尾部均有液泡密集之处,凡是覆盖着液泡区的质膜内,几乎都不含有蛋白颗粒。3)液泡区能被细胞化学方法染成致密色,表明内含糖蛋白。4)核膜孔只集中存在于靠近颈部的核膜上,而其他部分则没有。本文对上述诸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大蟾蜍长足的卵母细胞,经注入装载水相孕酮的红细胞膜泡,能被诱发成熟;直接注入水相孕酮的卵母细胞,无能恢复成熟分裂。将蛋白酶处理的红细胞制备成装载水相孕酮的膜泡,注入卵内,照样能诱发其成熟分裂;然而,分别用根皮素结合或磷脂酶A_2水解红细胞膜磷脂,制备的膜泡,虽亦包裹着水相孕酮,但注射的卵母细胞都未能被诱发成熟。这些结果表明,在通过红细胞膜转运孕酮诱发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红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可能不是必要的成份,而膜磷脂类却是关键成份,它不仅可能保证孕酮不被迅速代谢,且保证孕酮从卵母细胞内部诱发成熟分裂。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速离心和离子交换层析技术,从牛脊髓中分离纯化了神经丝蛋白三组分:NF-L,NF-M和NF-H。应用电镜负染色和金属投影方法研究神经丝的形态结构与NF-L的体外组装,结果表明:神经丝由10nm的核心纤维与外周的丝状突起组成;在近似生理条件下,NF-L可在60min内组装成10nm纤维,纤维由4根亚丝缠绕而成;在碱性缓冲液中,NaCl能促进NF-L装配成短纤维,这种10nm的短纤维无法连接成长纤维。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雄性生殖系精子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应用免疫组化、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VEGF蛋白在成年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s显示,在大鼠睾丸和附睾内均有VEGF蛋白(约45kD)的表达;免疫组化显示,睾丸内VEGF见于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内。精子细胞的VEGF表达伴随精子细胞顶体发育的全过程,精子残余体呈强阳性。附睾内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且有区域和细胞特异性。附睾起始段的所有上皮主细胞内都有VEGF阳性颗粒;头、体、尾各段的VEGF阳性细胞多数与含PAS阳性颗粒的细胞重合,证明为亮细胞;近端附睾的管腔内可见精子头部呈VEGF阳性染色。睾丸、附睾间质血管内皮为VEGF阴性。上述结果表明,VEGF蛋白可由生殖细胞和附睾管上皮细胞直接产生,它可能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形式共同作用于睾丸和附睾的生殖细胞和血管内皮,直接或间接影响精子的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特别是精子顶体的形成过程,并可能与精子在附睾内的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6.
花背蟾蜍蝌蚪发生类坏死的皮肤在恢复过程中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用0.001 mol/L氨水(氨水组)和0.01mol/L醋酸(醋酸组)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以细胞核、细胞表面、细胞质及细胞间隙等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各组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的可逆变化。结果观察到:两组均能引起核染色质浓缩,粘液分泌,液泡增多,线粒体及内质网膨大变形,细胞间隙变窄;醋酸还引起张力原纤维的凝集及紊乱等。恢复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分布趋于均匀,粘液的分泌渐正常,液泡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的形态逐步恢复,但细胞间隙一直很??窄;醋酸组中张力原纤维恢复成束且排列较整齐。作者认为氨水及醋酸引起蝌蚪皮肤发生类坏死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恢复的,而且此可逆变化也反映在超微结构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vers major events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lorophyll research in the Russian Empire an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771 until 1952, when the modern period of studies on photosynthesis began in full swing. Short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key scientists, reviews of their major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nd some selected photographs are includ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应用硝酸还原酶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和NADPH-d组织化学技术,对磁场处理后丘脑下部一氧化氮量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磁场可促使丘脑下部一氧化氮量(OD值)显著升高,并具有显著滞后效应。NADPH-d阳性神经细胞及NADPH-d和血管加压素(AVP)双染阳性神经细胞集中分布在丘脑下部室旁核、室周核和视上核,但不存在 于视交叉上核,提示室旁核、室周核和视上核一氧化氮能神经细胞是丘脑下部的一氧化氮的主要来源。磁场处理后大鼠丘脑下部一氧化氮含量(OD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应归因于这些神经细胞受磁场作用表达增强。一氧化氮和血管加压素的共存可能对磁场调节内分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的细胞分子遗传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细胞学、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抗性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SDAU18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52—56.在绝大多数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6的SDAU18减数分裂中期I花粉母细胞fPMCMI)内可观察到28个二价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56=3.21I+19.78IIRing+6.50IIRod+0.01III+0.04IVRing+0.01IVRod;在SDAU18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图谱中,亲本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多数特异带能够出现,SDAU18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图谱中既出现双亲的亚基谱带.也观察到新型亚基谱带:分别利用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基因组总DNA作探针.另一个亲本基因组总DNA作封阻。对SDAU18根尖细胞制片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在SDAU18的56条染色体中分别有14条出现绿色杂交信号:SDAU18是偏凸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免疫,是一个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型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0.
CD80是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分化抗原,它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并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克隆了CD80全长。cDNA的基础上,将其与逆转录病毒pLXSN表达载体连接,构建成表达质粒,并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其转染PA317和CHO细胞,经G_(418)筛选获得抗G_(418)的PA317和CHO细胞克隆。以RIA,FACs和Westernblot检测CD80分子在PA317和CHO细胞上的表达、分布和分子量,结果显示,pLXSN-CD80转染的CHO细胞可表达较高丰度的CD80分子,其表观分子量为40kD。pLXSN-CD80转染的PA317和CHO细胞经5个月连续传代培养,无论存在G_(418)的选择压力与否,仍然持续表达CD80分子,表明我们构建的pLXSN-CD80表达载体具有应用于试验性治疗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