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菜珍品——薇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菜珍品——薇菜曹铁如薇菜系蕨类植物紫萁科的紫萁(Osmundajaponica),其嫩叶柄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Ca、P等多种成分,对人体有益。我国部分地区群众历史上有吃薇菜的习惯。当今栽培蔬菜受农药、化肥以及环境的污染,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基于rbcL和trnL-trnF序列探讨粤紫萁的系统位置及遗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紫萁(Osmunda mildei C.Chr.)及紫萁属(Osmunda L.)植物的rbcL和trnL-trnF(包括trnL内含子和trnL-F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部分已发表的紫萁科(Osmundaceae)植物的相关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所分析的紫萁属植物构成一个单系群;(2)粤紫萁与紫萁属中Sect.Plenasium组亲缘关系相近,聚成一支系,支持率为100%;(3)粤紫萁与Sect.Plenasium组的华南紫萁(O.vachellii Hook.)在碱基变异位点上高度一致,达94%,而与Sect.Osmunda组的紫萁(O.japonica Thunb)在变异位点上仅有2%的一致性。因此,根据叶绿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性,推测华南紫萁为粤紫萁的母本,紫萁为其父本。  相似文献   

3.
对紫萁属Osmunda五种植物:狭叶紫萁D angustifolia Ching、紫萁O japonica Thunb.、华南紫萁O vachellii Hook.、粗齿紫萁O banksifolia(Presl)Kuhn和粤紫萁O.mildei C.Chr.的体细胞染色体形态和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五种紫其属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4,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狭叶紫萁,紫萁、华南紫萁和粗齿紫萁染色体配对和联合行为正常,中期I染色体构型多为环状二价体,粗齿紫萁偶尔可观察到三价体和单价体,狭叶紫萁中期I偶可观察到1-2个提早分离的单价体,后期II可观察到染色体桥和断片,据此推测易位和倒位等染色体畸变作用在紫萁属植物物种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粤紫萁是华南分布的一个特有珍稀种、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到中期无染色体配对和联会,导致染色体后期行为异常,80%的孢子母细胞有落后染色体和不均等分离现象,形成的孢子几乎完全败育,基于粤紫萁减数分裂显著偏离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配对和联会现象,结合核型方面和形态学方面证据,认为粤紫萁是一个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五种紫萁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5种紫萁属Osmunda植物的核形态学特征, 其间期核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在细胞核内的自然排布情况进行了观察。核型公式为: 粗齿紫萁O. banksiifolia (Presl) Kuhn, 2n=4sm+10st+26t+4T; 紫萁O. japonica Thunb., 2n=2sm+8st+32t(2SAT)+2T;华南紫萁O. vachellii Hook., 2n=4sm+8st+28t+4T; 狭叶紫萁O. angustifolia Ching ex Ching &; Ch. H. Wang, 2n=2sm+4st+34t+4T; 粤紫萁O. mildei C. Chr., 2n=2sm+6st+33t+3T。所有染色体臂比均大于2, 核型类型均为4A, 后3种染色体为首次报道, 且对5种紫萁属植物的核型变异及演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推测Plenasium亚属3种紫萁属植物中粗齿紫萁核型类型最原始, 狭叶紫萁最进化, 其地理分布与核型不对称性有关联, 粤紫萁可能为一自然种间杂种。  相似文献   

5.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 X. Wang and B. N. Sun, sp. 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Osmundabanksiifolia在形态上最相似。当前化石的发现表明,早在中中新世紫萁属就已生长在福建省。漳浦紫萁和之前报道过的附生真菌化石以及龙脑香科、桑科、豆科、荨麻科、胡桐科、大戟科、樟科等植物的存在,表明福建在中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6.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Ⅲ.紫萁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萁科东北记载有2种,笔者采到的孢子仅紫萁属的亚洲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 Fernald),此为分株紫萁(O.cinnamomea L.)分布于亚洲的变种。Yuasa(1935)观察过分株紫萁的精子结构。Momose(1942)做过日本紫萁(O.japonica Thunb.)孢子萌发的研究。Hasegawa(1955)一般地报导了产于日本的紫萁属3个种的有性世代。Stokey(1956)对紫萁科3属中的7个种做过其配子体的培养研究,其中有分株紫萁(O.cinnamomea L.)。  相似文献   

7.
紫萁贯众为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属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带叶柄残基的根茎.本文采用溶剂法及各种色谱方法从紫萁贯众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7,9,11-四羟基-3-甲基-5,6-二氢-萘骈蒽醌(1),(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2),原儿茶酸(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和二十六烷酸(6).化合物1为首次从植物界中得到,化合物2、3和6均为首次从紫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薇菜 ,学名 :桂皮紫萁OsmundacinnamomeaL .var .asiaticaFernald别名牛毛广 ,属紫萁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薇菜植株高达 1米左右 ,鳞片根状茎、粗壮 ,斜生于地下 ,大的能成小树干状 ,直径达 2 0厘米 ,密生黑褐色须根 ,叶二型簇生 ,幼叶密生红棕色绒毛 ,不育叶片长 4 0~ 6 0厘米 ,宽 18~ 2 4厘米 ,矩圆形或狭矩圆形 ,二回羽状深裂 ,裂片圆头全缘 ,能育叶短小 ,紧缩、裂片条形、沿背面叶脉两侧密生孢子囊 ,孢子脱落后 ,能育叶即枯死。薇菜喜生于山地阴坡 ,山沟两旁潮湿地带不喜光 ,一般生长在肥沃、湿润…  相似文献   

9.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X.Wang and B.N.Sun,sp.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Osmunda...  相似文献   

10.
野豌豆属新分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家庆 《植物研究》1994,14(2):147-149
本文报道了野豌豆属(Vicia Linn.)2个新变种,即无卷须巢菜V.sativ var.ecirrhosa J.Q.He和合肥小巢菜V.hirsuta var.hefeiana J.Q.He.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常见野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菜 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  俗名:牛毛广、分株紫萁、桂皮紫萁。薇科多年生草本,高 1米余,全株被锈褐色茸毛。根状茎短而粗大,斜生或直立。叶二型,营养叶绿色,长圆状披针形,二回羽裂,小裂片全缘,幼叶拳卷;孢子叶略小,密被锈色茸毛,穗状。生于海拔 200— 1000米的天然林下、林缘、灌木丛等肥沃湿润的壤土、腐殖质土中。每 100克食部含胡萝卜素 1. 97毫克、核黄素 0. 25毫克、抗坏血酸 69毫克。采摘拳卷绿色营养叶的幼叶及叶柄,沸水煮烫后清水中浸泡 1昼夜,期间换 2— 3次水,炒食或腌制酱菜。干制品需水浸复…  相似文献   

12.
粤紫萁(Osmunda mildei)为新近形成的自然杂交种,其分布区狭窄、种群个体数量少、有性繁殖能力极低.该文以孢子为外植体,以MS、3/4MS、1/2MS和1/4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粤紫萁孢子萌发、原叶体增殖和孢子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粤紫萁孢子中极少的可育孢子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下,能够萌...  相似文献   

13.
香港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和名称修订(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载香港地区蕨类植物9种,其中分布新记录2种,即粗齿紫萁和铁芒萁;名称修订5种,即粗叶卷柏、福建莲座蕨、华南紫萁、阔边假脉蕨和华南膜蕨;报道珍稀濒危蕨类2种,即广东小石松和粤紫萁.  相似文献   

14.
蕨类植物无性生殖过程中有诸多重要的分类和演化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紫萁科(Osmundaceae)代表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孢子囊的形态和孢子形态,以及表面纹饰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紫萁具有如下原始特征:①孢子囊大型,无囊群盖,具盾状环带,孢子叶上的孢子囊同时发育,孢子囊纵向开裂;②孢子囊中孢子数量多;③孢子同型,具三裂缝,为辐射对称的四面体型;④孢子表面由外壁构成的纹饰形成过程复杂。从无性生殖角度显示紫萁科在真蕨类植物中古老的演化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天麻种子发芽的原球茎中,共分离到12种可供给天麻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其中最优良的01号菌株,诱导培养出子实体,经鉴定为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属国内新纪录。用01号菌株及紫萁小菇培养的染菌树叶,伴播天麻种子都可发芽,经酯酶同工酶凝胶电泳分析,二者酶带条数、迁移率(RF值)基本相同,证明鉴定结果可靠(标本保存在医科院药植所真菌研究室)。  相似文献   

16.
华南紫萁和粗齿紫萁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曾汉元  丁炳扬 《广西植物》2004,24(4):342-344,353,F007,F008
以腐叶土为基质 ,对华南紫萁和粗齿紫萁进行了孢子繁殖 ;利用Olympus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两者的孢子及配子体性状极为相似 :孢子同型 ,三裂缝 ,壁厚 ,含叶绿体 ,萌发快 ;在常温下 ,孢子的存活期短 ;孢子萌发需要光 ,萌发类型为紫萁型 ;丝状体阶段不发达 ,仅 2~ 3个细胞 ;原叶体无毛状体 ,中脉厚 ,精子器和颈卵器较大 ;由原叶体发育成幼孢子体所需时间极长。不同之处 :粗齿紫萁的孢子和精子器大些、颈卵器成对着生、成熟配子体多数为雌雄异株、受精率极低。华南紫萁和粗齿紫萁的孢子及配子体发育特点与紫萁、分株紫萁、绒紫萁、桂皮紫萁的极为相似 ,它们既具有大量的原始性状 ,也具有少数进化性状 ,支持把紫萁科列入原始薄囊蕨纲的观点。此外 ,也从孢子和配子体性状方面说明了紫萁属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新龙晚三叠世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四川省新龙地区晚三叠世植物(包括英珠娘阿组及喇嘛垭组)29属48种。在这植物群中,真蕨植物占优势(8属15种),其中又以扇蕨科,合囊蕨科和紫萁科植物占显要地位,苏铁类植物次之,银杏类和松柏类植物比较丰富,种子蕨类植物出现了叉羽叶和鳞羊齿等。其组合特征与云南一平浪组、四川须家河组植物群,湘赣地区,箐河以及藏东地区晚三叠世中晚期植物群极为相似。与日本成羽,越南东京和东格陵兰等地晚三叠世植物群也比较接近,所属地质时代大致相当,应属于三叠世考依卜中——晚期。指示的气候属热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18.
绒毡层凋亡过程是小孢子发生中的重要事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子植物,蕨类植物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该研究首次采用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蕨类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绒毡层细胞凋亡的细胞学过程进行了观察,以明确紫萁绒毡层细胞的发育类型和凋亡特征,为蕨类植物绒毡层细胞凋亡的深入研究以及孢子发育研究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紫萁的绒毡层属于复合型,即外层绒毡层为分泌型,该层细胞发育过程中液泡化,营养物质被吸收;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经历了细胞凋亡的过程。(2)绒毡层内层细胞在凋亡过程中细胞壁和细胞膜降解,细胞质浓缩且空泡化;细胞核内陷、变形,染色质浓缩凝聚,形成多数小核仁,DAPI荧光由强变弱;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退化,液泡中多包含纤维状物、絮状物、黑色嗜锇颗粒和小囊泡等;出现多泡体、多膜体和细胞质凋亡小体,上述特征与种子植物绒毡层凋亡特征基本一致。(3)与种子植物相比,紫萁绒毡层的细胞凋亡开始得早,在整个凋亡过程中没有核凋亡小体的产生;除了产生孢粉素外,绒毡层细胞内产生了大量的丝状物质、絮状物质和电子染色暗的颗粒物,这些物质可能用于...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孢壁的超微结构和孢子囊内多糖和脂滴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的代谢特征,为蕨类孢子发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紫萁孢子囊由1层囊壁细胞、2层绒毡层和产孢组织构成。(2)紫萁孢子壁由发达而分2层的外壁(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和薄的不连续的周壁构成,由外壁形成棒状纹饰的轮廓;孢子外壁内层由多糖类物质构成,外壁外层和周壁均含有脂类物质。(3)在紫萁孢原细胞中观察到少量脂滴;随着紫萁孢壁的形成,囊壁细胞中淀粉粒的大小逐渐变小、数目先增加后减少,它们转运到内层绒毡层原生质团并转化为孢粉素前体物质,再穿过原生质团内膜表面进入囊腔,成为孢粉素团块或以小球形式填加到孢子表面形成孢壁。(4)紫萁孢子囊将多糖类营养物质转化为脂类,以脂滴的形式储藏在孢子中。  相似文献   

20.
<正> 1983年7月王贵明同志自宁夏西吉县采得一份黑粉菌,其孢子堆寄生于豆科山野豌豆植物的种子内,孢子球由14—65(—90)个孢子组成,直径为36—83(—110)×28—60.5(—91)μm。黑粉孢子多角形或近球形,9—19×8.5—16.5μm,表面纹饰瘤状。孢子球及黑粉孢子的形态特征表明此种属于楔孢黑粉菌属(Thecaphora)。在野豌豆属(Vicia)植物上,全世界已记载了两种楔孢黑粉菌(Vánky,1991)。一种是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 Bubak),另一种是山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amoen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