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建设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广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因此农业生态建设战略的制定对该地区的全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仅就我国最典型的干旱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建设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位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长江流域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方经济最贫困的地区,同时也是云南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1].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管理的科学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由于金沙江流域的复杂性和生态建设的多元性,以及政府对决策支持要求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系统要求能够准确反应流域生态和建设的主要因子,突出流域生态建设的静态与动态的双重特性.因此,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正确衡量和评价流域内各不同区域的生态建设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决策支持的模型设计和参数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和标准.因此,与传统的指标体系研究不同[3,4],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指标体系在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瓶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883-1883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是全面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及湿润易旱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及国外有关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性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主要刊登有关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的旱农耕作与栽培、土壤营养与植物水分、农业节水、资源开发利用、旱区生态建设、植物抗逆生理、干旱类型与对策及国外旱农动态等内容.以旱作农业为重点,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灌溉农业的发展;应用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并重是本刊的主要特色.适合广大从事旱农研究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生…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磴口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旭升  李献文  孙涛 《生态学报》2017,37(18):6196-6204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内蒙古磴口县是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对该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具有代表性意义。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相关文献资料和当地实际情况,构建磴口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完成1991—2015年磴口县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综合效益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评价体系中,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所占比重不同,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造林面积、吸收二氧化硫年增加价值、削减粉尘年增加价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在综合效益评价中权重比例较大;近年来磴口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综合效益较1990—1999年期间有所提高,但波动幅度较大,而近年来研究区综合效益趋于稳定并略有上升。磴口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遏制沙化土地扩展等方面的成效相对显著,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37  
区域和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是指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即实行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优化环境的建设工程.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内陆河流域的生态调水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强区域生态建设,维护国土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依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应实行不同的生态建设战略,如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高人口密度的生态压力区,可分别实施以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负荷调整和生态秩序重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战略,调控人类活动,实行有序开发,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转型期的国家需求,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重要契机.研究的关键议题包括: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景观变化;区域开发人类活动生态影响的定量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景观生态建设的模式设计与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中西部沙地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一  冯修文 《生态学杂志》1990,9(3):27-31,37
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沙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并向着半流动、流动沙地的方向转化。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沙地的生态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土整治课题。笔者利用四年的时间,在吉林省通榆县新华村进行温带半湿润易旱地区沙地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该地区沙地农业生态经济建设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叶面积指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99,自引:6,他引:93  
对叶面积指数(LAI)提出50多年来,在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联系光合和蒸腾的关系和构成生产力基础的研究,在林分、景观以及地区尺度上对碳、能量、水分通量的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模型以及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LAI作为进行植物群体和群落生长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已在农业、果树业、林业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玉 《菌物研究》2024,(2):113-117
针对秸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为促进秸秆有效转化、优化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三物融合”生产,围绕“秸秆菌业”这个新命题,从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秸秆菌业概述、秸秆菌业的挑战与机遇、秸秆基质化利用、秸秆菌业高效转化和秸秆菌业与“双碳”这6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具有再利用、再循环的特点,通过这种模式发展农业生产,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关于生物技术植物育种的综合研究”事业的一环,日本农林水产省从1991年着手研究开发抗植物病毒的蔬菜.期限5年,以蔬菜、茶叶业试验场和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为中心.联合地区生物技术事业,打算与自治体的研究机关共同进行研究.植物基因工程作为向自治体的研究所普及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全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建设学术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生态学会、山西省生态学会和山西省科技决策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建设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5日至28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92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孙儒泳、山西省生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半干旱地区防护林的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改变该地区的恶劣生态环境。过去关于防护林带的气候效应研究,多数只是用某一风向风速情况下,林带不同树高倍数处单项气象因子与旷野的比较。缺乏较长时间的对整个网内全方位综合气候效益场的分析和林网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科学估价。实际上林网对网内任意部位农作物的气候效应,不仅在风向上是全方位的,而且在生长季内对各类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2006,18(6):521-587
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1微生物学学科(118项)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研究陈文新中国农业大学链霉菌的分子分类体系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黄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小花口壳属的种类与分布以及分类系统的修订研究路炳声山西农业大学荒漠结皮地衣及其菌藻营养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魏江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云南高黎贡山和怒山黑粉菌锈菌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地理研究郭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蚁巢伞属系统学研究姚一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水玉霉、笄霉、吉尔霉等三科的系统分类研究郑儒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  相似文献   

13.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期54件陶器和13件石器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仰韶早期先民的植食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旱地农作物粟、黍虽然已在人类生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采集获取的各类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薏苡属、小麦族、莲藕等仍是人类食物主要组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农业种植。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至迟不晚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阶段,粟、黍两类旱地作物已传播至黄淮西部的低纬度地区并成为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从而在整个黄淮西部形成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的稻-粟兼作农业。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黄淮西部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证据,对认识黄淮西部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农业结构演化的具体时空过程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其分布地区甚广,国内学者对此蚊研究较多。较早的有姚永政(1934)和李赋京(1934)及其同工者分别于南京与杭州对中华按蚊助生活习性特别是产卵与季节消长间题的报告。其次有胡梅基(1936)等于上海和林樑城等(1936—1937)于南京对该蚊活动时间与食血习性的研究。此后吴亮如  相似文献   

15.
李晓  李玉 《菌物研究》2024,(2):118-129
农作物秸秆稍加处理后,即为栽培食药用菌的高效基质原料。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极为丰富,为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据“三物循环”的理念,结合食用菌栽培基质特性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等分析,阐明了秸秆菌业的概念,分析了目前我国秸秆菌业的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以及秸秆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深入探讨了我国秸秆菌业在秸秆废弃物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旨在推动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亚河中地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当地干旱的气候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同时大量保存良好的考古遗迹使得该地区十分适合进行农业活动与文明交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年代学与植物考古学方法,对阿姆河流域范围青铜时代晚期至萨珊波斯时期的考古遗址进行研究,尝试重建区内全新世人类农业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研究4000 BP以来人类的农业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结果显示,河中地区农业的作物构成自4000 BP的青铜时代晚期就已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当地的作物始终以大麦、小麦为主,辅以粟、黍、豆类等谷物及葡萄等果木,自青铜时代晚期形成后这种综合了东西方元素的绿洲农业便保持稳定;后期虽有水稻等作物加入但并没有对已有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中亚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的结构演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探究不同起源地区作物在亚欧大陆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白三叶转基因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牧草基因工程是近年来国内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 ,白三叶作为温带地区优良的豆科牧草 ,是人工草地建植的首选草种 ,也是各类观赏性草坪和绿地的主要组分。但白三叶的生态幅较窄 ,适宜在温暖 (适宜生长温度为 19~ 2 4℃ )湿润、年降雨量 70 0~10 0 0 mm的地区生长 ,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比较严 ,适宜的土壤 p H为 6~ 7,耐酸性和耐盐碱能力都比较差 ,从而限制了其在许多地区的应用。利用转基因手段提高其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 ,培育抗性强、适应性广的白三叶新品种 ,对我国尤其是北方畜牧业、草坪业和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其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和生态适应性方面 ,白三叶的转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结合国内外白三叶基因工程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动态 ,系统介绍了白三叶转基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就目前白三叶转基因和生态适应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铜对3种跳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择适于国内土壤环境健康测试的跳虫物种,采用重金属食物投入法,比较分析了重金属铜对3种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跳虫中似少刺齿姚(Homidia similis)敏感性最强;小原等节姚(Proisotoma minuta)耐受性最强;紫女兆(Ceratophysella duplicispinosa)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均位于二者之间。低浓度的铜能促进3种跳虫的生长和繁殖。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小原等节虫兆较以前认为的最具耐受性物种——环带长角长姓(Orchesella cincta)有更好的耐受性.为研究跳虫耐受机制的一种好材料。而刺齿姚类则可能是土壤环境健康状况的敏感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先生,于2005年 11月4日上午9时55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姚(?)先生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33年考入浙江大学,1937年毕业留校任教。1946年,姚(?)先生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资助赴英国留学,师从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研究所的魏定顿教授,开展果蝇胚胎发育的细胞化学研究,他发现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与细胞分化的密切关系。1949年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初,姚(?)先生应邀回到浙江大学,任生物系教授;1950年8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主持果蝇胚胎发育和变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何邵麟研究员团队长期以地球化学、功能农业关键技术为研究方向,以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目标,开展特色地球化学背景土壤农业高效开发利用研究、山地特色功能性农产品开发研究、山地地球化学功能农业种植规范及产品标准研究等方面的专项研究。近年来,主要完成了贵阳市地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乌蒙山特色农业区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