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中华花龟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的特点是暗带较窄,心肌纤维束状排列.肝脏分3叶,肝实质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分界不清楚.脾脏分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实质由白髓和红髓构成,白髓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未发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肺一对,为长形扁平囊,肺泡囊状,肺泡内可见管壁的结节状膨大.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和收集管6部分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在肾小体附近可见致密斑样结构.  相似文献   

2.
猴脾脏内NPY、CGRP、SP 和 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 ABC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显色技术,观察了神经肽 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 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mmunoreactire,IR)阳性神经纤维在猴脾脏的分布。结果发现,NPY-IR 神经纤维沿脾的动脉、静脉及其分支走行,在被膜、小梁、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亦有分布。CGRP-IR 和SP-IR 神经纤维在脾脏的分布相同,主要沿脾动脉走行,中央动脉周围尤为丰富,白髓和红髓的淋巴组织中有少许分布。VIP-IR 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中央动脉周围,白髓和边缘区有零星分布。猴脾脏肽能神经纤维末梢与免疫细胞接触密切,揭示它们对免疫细胞的发育和活性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为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神经支配与免疫功能关系.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手术切除实验组10只大鼠脾脏神经纤维,饲养1周后取出脾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HE染色两组大鼠脾脏结构结构清晰,动脉周围淋巴鞘内淋巴细胞密集成团状,红髓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在去除大鼠脾脏神经支配的实验组较对照组脾脏大体结构无明显变化;(2)两组脾脏淋巴细胞均有ERK表达,对照组正常脾脏表达ERK阳性细胞占16.2%,实验组仅占6.0%.实验组脾脏内表达ERK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ERK表达量也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去除神经支配后,脾脏内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脾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广东乌龟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纤维束状排列,可见闰盘结构.肝脏分3叶,肝内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分界不清.肝血窦内含色素细胞.脾脏分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未发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肺为一对长形扁平囊.支气管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细支气管的黏膜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肺泡囊状.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收集管等部分构成.颈段和中间段均由单层纤毛立方上皮细胞构成.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收集管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相似文献   

5.
郭利光  欧阳军 《生物磁学》2009,(16):3188-3190
现已证明了脾脏是人体内最大周围淋巴器官,拥有多种免疫活动性细胞因子,又是储血、滤血、造血、毁血的器官,有着重要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决不能随意切除。所以正确的处理切脾与保脾、保命与保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进行保留脾脏功能已逐渐被认可。  相似文献   

6.
树鼩可作为人类疾病的良好模型,但缺乏对其免疫功能研究的基本标志和单克隆抗体。该研究应用RT-PCR技术,分别从3只树鼩的肝脏、脾脏和血液中克隆了CD3ε全长编码序列并用Discovery Studio等软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树鼩CD3ε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82bp,编码193个氨基酸。树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CD3ε蛋白整体结构近似,与人和恒河猴CD3ε的亲缘关系较近,胞内域与跨膜域高度保守,但胞外域出现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表面电荷亦存在差异。该研究为今后制备树鼩CD3单克隆抗体及功能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1例成体黑熊脾脏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黑熊脾脏被膜较厚、表面被覆间皮。脾实质可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脾小结较大,淋巴细胞密集,红髓脾窦丰富,脾索及边缘区含大量巨噬细胞。结果表明:黑熊脾与一些哺乳动物的脾脏结构基本相似,亦属于有血窦脾,具有较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研究模型的可能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尚缺乏研究其免疫功能的基本标志以及单克隆抗体。该实验首先以树鼩外周血总RNA为材料,通过RT-PCR扩增得到长度为1365bp的树鼩CD4全长编码序列,并确定了数据库中缺失的两个片段,进而通过ClustalW等软件对其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树鼩CD4氨基酸序列胞外和胞内域保守性较好,且与人类和猴的亲缘关系较近。虽然树鼩和人CD4分子表面大部分区域均带正电荷,但与人CD4胞外域D1相比,树鼩CD4D1结构区域表面带负电荷较多,且多出两个N-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CD4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原核表达树鼩IgE高亲和力受体α亚基(FcεR1α)并制备抗体,为研究树鼩过敏反应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树鼩肝脏及脾脏组织RNA,用巢式PCR法扩增树鼩FcεR1α基因,连接至pMD-19T载体后进行DNA测序,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入表达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Ni-NTA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将纯化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调取了树鼩FCεRIα基因,并将该序列去信号肽的胞外结构(第26~213氨基酸)构建到pET30a(+)载体上,通过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了FCεRIα蛋白,蛋白纯度在90%以上。ELISA效价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00 000,且该抗体能够检测到真核细胞表达的树鼩IgE FCεRIα蛋白。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获得树鼩FcεRIα,免疫动物制备了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0.
为应用猕猴和树鼩动物模型研究毒品成瘾对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对大麻素及阿片受体在正常猕猴和树鼩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表达进行初步确定.采集正常猕猴和树鼩新鲜组织(皮质、小脑、脑干、海马、脊髓、脾脏),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大麻素与阿片受体mRNA在猕猴和树鼩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猕猴脑部各区包括脾脏均表达大麻索受体1(CNR1),而大麻素受体2(CNR2)只表达于脾脏内.三类阿片受体中,mu(μ)受体表达最为广泛,在以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delta(δ)受体表达的组织最少,只在海马表达;kappa(κ)受体表达介于两者之间,分别在皮质、小脑、脑干、脊髓中表达.在树鼩组织中,CNR1和CNR2表达于整个大脑重要脑区中,且CNR1表达量高于同一区域内CNR2表达的鼍:脾脏中CNR2的表达较高,而CNR1不表达.三类阿片受体只有检测到μ受体在脑部与脾脏表达,且在各个脑区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脾脏的表达量;δ体和κ受体在被检各个组织中均无表达.总体而言,两种大麻素受体在猕猴和树鼩体内表达情况与人类和鼠的情况类似,而三类阿片受体在猕猴体内表达情况与人类吏为接近.猕猴和树鼩可能可用于人类毒品成瘾的研究;猕猴在某些神经受体的表达更接近人类,其在研究毒品成瘾的机理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而免疫因子对于树鼩模型评价至关重要,但目前对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研究鲜有报道。该实验以经ConA(concanavalin)诱导培养的树鼩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克隆出465bp的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并采用ClustalW软件分析其序列和分子特征。结果表明树鼩IL-2cDNA编码一个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cDNA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3%及80%,且其整体结构与人IL-2相似。MEGA5.0软件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树鼩与人及恒河猴的亲缘关系较近。Pymol软件对树鼩和人IL-2氨基酸序列进行的三维结构模建表明,两者的IL-2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基本相似,表面大部分区域所带电荷相同,但在某些区域差异较大,且树鼩多出一个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IL-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中国树鼩的动脉系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记述了树鼩动脉分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有关种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树鼩动脉系的主要特征与树鼩科中的其他种类如笔尾树鼩、普通树鼩和地树鼩等的动脉系极为相似,而与灵长类中的猿猴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植物血凝素对兴国红鲤头肾和脾脏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HA注射前后兴国红鲤头肾和脾脏结构基本相同。红鲤头肾有被膜,为淋巴样组织,由许多血管,血窦和淋巴索组成,脾脏是实质性器官,淋巴细胞聚集成团,有弥散的胰腺组织渗入,注射PHA后头肾和脾脏内的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原始型细胞显著增加,而粒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一系列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在冰冻切片上对不同胎龄(9~38周)的脾,比较观察了淋巴组织形成过程中,B细胞膜抗原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脾内T、B淋巴细胞集聚是沿血管分布的,开始为集落样,随着淋巴细胞不断增加,则分别发育为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由集落发展为脾小结时,膜抗原出现一系列变化,如Leu14和BA-1由弱阳性到阳性,OKB-2和Tac由阴性转变为阳性。其他的各种SIg,HLA-DR也有相应改变,这些膜抗原表达的变化,提示B细胞向成熟方面发育,但未发育为浆细胞,脾小结内也未见有生长中心。T细胞数量由少到多,但染色强度没有改变,这是因为T细胞不在脾内发育,而且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功能上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产生的脾脏肿大占位效应和血细胞过度消耗及伴随骨髓移植等临床综合症状,严重影响了针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目前通过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脾脏肿大,且无特异性药物有效遏制,极易造成重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出血现象,此时外科和介入治疗手段则为首选方式,一般包括脾脏切除、脾脏部分切除、介入治疗(目前以脾动脉栓塞为主)等,其中又以脾脏切除术疗效最直接和确切。然而脾切除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使人们认识到保脾的重要性,但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脾组织和脾功能,至今争议仍然存在。因此,本文综述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脾亢的诊断标准以及脾功能亢进的外科和介入治疗方法,为脾功能亢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抗体纯化方法在分离纯化树鼩IgG抗体的应用,制备抗IgG的多克隆抗体及检测。方法:采用两种商品化IgG抗体纯化试剂盒分离树鼩血清IgG抗体,采用SDS-PAGE和蛋白定量测定提纯IgG。以树鼩IgG作为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第一次)、弗氏不完全佐剂(第二次)混合皮下注射免疫兔,对分离血清进行多克隆抗体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及定量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分离纯化树鼩IgG,在经过Montage PROSEP-A试剂纯化后的IgG在纯度和含量方面均优于Protein A/G Matrix试剂。通过纯化后的树鼩IgG免疫兔制备的抗IgG抗体能有效识别树鼩IgG。结论:纯化的树鼩IgG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由此制备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研究结果为利用树鼩作为实验动物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抗树鼩IgE高亲和力受体α亚基(FcεRIα)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树鼩IgE FcεRIα蛋白,经过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ELISA法和有限稀释法筛选杂交瘤细胞;利用Protein A纯化单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检测其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对单克隆抗体进行分析。结果:用纯化的树鼩IgE FCεRIα蛋白免疫小鼠,选取效价高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过3轮亚克隆筛选,筛选出5株抗树鼩IgE FCεRIα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HC020、HC021、HC022、HC023和HC024,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表明5株单克隆抗体均能检测到293T细胞中表达的IgE FCεRIα,其中HC020、HC022、HC024能够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切片中的IgE FCεRIα。结论:制备了5株IgE FCεRIα单克隆抗体,为今后研究树鼩IgE FCεRI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脾脏是人体外周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与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关系密切,对脾内及外周血内的免疫活性细胞的量和比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尤其是神经对脾脏免疫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其既参与调节脾脏免疫功能,同时也受到免疫应答系统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脾脏功能.明确相互之间作用机制,对临床某些疾病发病机理以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被膜薄,仅由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纤维构成,脾小梁明显,红髓和白髓混合,无明显的分界,鞘毛细血管发达;瓦氏黄颡鱼脾小梁细而少,白髓中淋巴细胞密集,在靠近被膜的脾实质边缘区域密集的淋巴细胞形成外形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明显的巨噬细胞中心;岩原鲤脾小梁发达,伸入脾实质将脾脏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叶,白髓中密集的淋巴细胞较少,未见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巨噬细胞分散存在,无明显的巨噬细胞中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不同月龄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免疫器官组织特点进行观察,为其用于建立人类免疫相关疾病模型提供基础形态学资料。方法2、4和12月龄小型猪免疫器官被分别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4月龄前,胸腺内胸腺细胞和胸腺小体的数量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12月龄时,胸腺细胞数量有所减少,排列比较疏松,胸腺小体的数量和体积基本没有变化;2月龄时胸腺小体周围可见许多大小不同的空泡状细胞和细胞碎片。4月龄前,脾白髓动脉周围组织淋巴鞘和脾小结在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增大,但12月龄时有所减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其变化与大鼠和鸡的基本一致。2月龄淋巴结皮质靠内,髓质靠外,4月龄两者分界不明显,12月龄淋巴小结较大,淋巴细胞排列疏松,髓质内淋巴细胞较少,毛细血管增多。结论从整体结构上观察,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免疫器官的组织学结构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