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良,通过比较再灌注24h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制作时间、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模型两组,对照组采用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模型组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2h后将线栓拔出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观察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比较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时间、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鼠脑切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率。结果两组MCAO模型在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组的模型制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由颈总动脉插入线栓的改良线栓法是稳定和可靠的MCAO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的成功率。方法:从鼠种、鼠龄、性别、侧别方面选择大鼠,分离颈总、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颈总、颈外动脉,用鱼线和指甲油的改良线栓法制备线栓,经由颈总动脉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颈总动脉,并推送入颈内动脉。根据大鼠体重和施术者手感选择合适的进线深度,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模型,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造模成功率明显提高,模型符合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结论:改良后的方法模型成功率提高,可复制性强。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研究》2017,(1):46-50
慢性脑缺血模型通常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但采用FeCl_3法制作模型的优势尚无研究。实验以不同浓度FeCl_3(20%,35%,50%,70%)处理颈总动脉的方法作为模型组,以结扎大鼠颈总动脉的方法作为对照组,制备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并通过动物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颈总动脉HE染色、Y迷宫实验以及颈总动脉血栓的质量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研究发现低、中浓度FeCl_3组死亡率(5%,15%,10%)与结扎组(45%)相比显著降低(χ~2=8.533,P=0.003;χ~2=4.286,P=0.038;χ~2=6.144,P=0.013)。结扎组和FeCl_3组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FeCl_3对颈总动脉病理学影响的HE染色结果显示,中浓度能形成较好的动脉狭窄模型。中浓度Ⅰ组和中浓度Ⅱ组Y迷宫正确反映次数与结扎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低浓度组血栓质量较中浓度和高浓度组显著降低(P0.01),中浓度Ⅱ组较中浓度Ⅰ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本方法与结扎法效果相同且能提高模型成功率,同时制备的模型可靠,脑缺血状态稳定,并以中浓度(35%,50%)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对Koizumi和Zea Longa模型构建方法 加以改进.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进行模型制作和模型缺血的评价,采用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来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 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5%;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级百分率为95%.结论 实验所采用的改良术式构建大鼠MCAO模型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便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为基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开展的下游相关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8只体重260 g±1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及七氟醚组。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结扎,不进入颅内置入线栓。损伤组吸入100%纯氧60min之后对右颈内动脉采用尼龙线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闭模型(MCAO),七氟醚组吸入2.5%七氟醚(2.5%七氟醚及97.5%氧气)60 min后再行MCAO模型制备。3组大鼠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24 h。观察三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位数为18分;损伤组评分中位数为7分;七氟醚组大鼠评分中位数为13分,三组大鼠的评分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784,P=0.000)。各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总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201,P=0.00;F=26.879,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后,损伤组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高于七氟醚组及假手术组,七氟醚组高于假手术组,但远低于损伤组水平,P=0.000。结论:七氟醚对大鼠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大鼠脑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产前应激对雄性子代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SD孕鼠随机进行产前应激处理(孕期每日3次限制活动)和无产前应激处理,并对其雄性子代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共分为假手术组、产前应激+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产前应激+MCAO组(n=10)。于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脑梗死面积、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产前应激+MCAO组子代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百分比、TUNEL阳性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活化的Caspase 3蛋白表达均较MCAO组显著增加(P0.05),而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较MCAO组减少(P0.05)。结论:产前应激可能通过促进子代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 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的30%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对照组不监测脑血流,将尼龙栓线插入深度为1.8 cm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前和模型后24 h分别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模型后24 h处死大鼠取脑,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实验组8只大鼠模型后24 h均出现典型偏瘫症状,m NSS评分稳定在10分~13分,梗死体积稳定性和均一性好,为(37.5±3.9)%。对照组8只大鼠m NSS评分稳定性较差,其中5只大鼠的m NSS评分为10分~13分,5只大鼠的脑梗死灶和实验组相似,但有3只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模型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模型成功率为62.5%(P0.05)。结论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均一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孕酮(PRO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和PROG+MCAO组(n=40)。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MCAO模型,PROG+MCAO组于建模型前30 min按8 mg/kg腹腔内注射PROG。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0、24、48、72 h,通过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双孔道结构域钾离子通道3(TASK3)mRNA的表达。结果:PROG(8 mg/kg)可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4、48、72 h时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脑组织TASK3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MCAO组相比,PROG+MCA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中TASK3 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多(P0.05)。结论:PROG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中TASK3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HBO-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高压氧对照组(HBO组)、模型组(MCAO组)、高压氧预处理+模型组(HBO+MCAO组),对HBO组和HBO+MCAO组连续给予高压氧预处理5天,随后对MCAO组和HBO+MCAO组进行右侧颈内动脉栓线术,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其他两组行假手术,于术后第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结束后处死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和GDNF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提示:Sham组和HBO组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MCAO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MCAO+HBO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MCAO组(P0.05)。(2)TTC检测提示:Sham组和HBO组脑组织损伤一侧均未出现梗死灶,MCAO组出现较大的梗死面积比(25.45±8.75)%,MCAO+HBO组的梗死面积比(18.84±10.55)显著小于MCA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CAO组BDNF与GDN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ham组和HB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CAO+HBO组可以逆转这一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BDNF、GDNF基因表达,改善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和认知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Rd,GS-Rd)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炎症趋化因子CXCL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GS-Rd对照组(n=5),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组(n=20),MCAO+GS-Rd组(n=20)。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但不插入栓线;GS-R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10 mg/Kg GS-Rd,不进行手术;MCAO组(n=20)和MCAO+GS-Rd组(n=20)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术后2小时拔出栓线,MCAO+GS-Rd组在术前15分钟腹腔注射10 mg/Kg GS-Rd。在12小时、1天、3天、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提取脑组织蛋白,通过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XCL1,IFN-γ含量。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和GS-Rd对照组组间CXCL1,IFN-γ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三个对照组相比,MCAO组和MCAO+GS-Rd组中CXCL1,IFN-γ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与MCAO组相比,MCAO+GS-Rd组CXCL1,IFN-γ的生成明显减少(P<0.05)。结论:10 mg/Kg GS-Rd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CXCL1,IFN-γ的生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GS-Rd可能在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大鼠自体血栓,在开放翼腭动脉( pterygopalatine artery,PPA)的情况下堵塞其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的脑梗死模型。方法开放PPA,结扎颈外动脉( 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将栓子通过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血流将栓子冲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远端,造成梗死模型,按Bederson评分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确定梗死体积。结果两手术组模型比较,评分均升高,且出现白色梗死区,经统计检测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开放PPA大鼠自体血栓制造脑梗死模型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组)、C组(KATP开放剂治疗组)及D组(KATP开放剂 阻断剂治疗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并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1)C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B、D组(P<0.01),B、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C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B、D组显著减轻(P<0.05),B、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C组神经元凋亡数较B、D组显著减少(P<0.01),B、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C组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少于B、D组(P<0.01),B、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ATP通道开放剂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针刺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神经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组(MCAO)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针刺组(MCAO+ACU),每组20只。MCAO+ACU组大鼠采用针刺水沟穴、百会穴和大椎穴进行治疗。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后,MCAO+ACU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显著低于MCAO组(1.33 vs 2.62)(p0.05)。TTC染色显示,MCAO+ACU组的梗死面积比例显著低于MCAO组(21.53%vs 35.44%)(p0.05)。TUNEL染色显示,MCAO+ACU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显著低于MCAO组(62.14 vs 87.46)(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CAO+ACU组的p-Raf1、p-MEK2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MCAO组(p0.05)。因此,本研究表明针刺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f1/MEK2/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毛蕊异黄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是否与抑制calpain-1的表达有关。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药物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注射给予20 mg/kg毛蕊异黄酮或等体积的溶剂。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面积以及神经元凋亡检测;再灌注12 h、24 h时,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大鼠脑皮层calpain-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MCAO模型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梗死面积、神经元凋亡率及calpain-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毛蕊异黄酮能够降低模型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梗死面积、神经元凋亡率以及calpain-1的表达(P0.05)。结论:毛蕊异黄酮可能通过抑制calpain-1的表达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稳定性的因素。方法:采用昆明小鼠75只,体重为20-23 g,随机分为5组,比较在不同长度的线栓以及不同进栓深度的条件下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术中行脑血流监测,比较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血流下降的差异。结果:规格1组,模型成功率为40%,梗死体积为(16.7±9.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7.2±2.4,大脑中动脉(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6.9±4.2)%;规格2组,模型成功率为4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9.2±11.6)%,NSS:8.8±2.5,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4±3.8)%;规格3组,模型成功率为33.3%,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6.6±9.6)%,NSS:8.2±2.6,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8.3±3.4)%;规格4组,模型成功率为8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23.4±2.2)%,NSS:13.9±1.3,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5±3.5)%。结论: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稳定性关键因素在于线栓能对后交通动脉(PComA)和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形成有效栓塞。2.小鼠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并不能作为评价小鼠脑缺血再管注模型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梓醇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传统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MCAO组、对照组(vehicle组)及梓醇处理组(catalpol组),缺血再灌注48 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分别于术前、术后6h、24 h、48 h取大鼠脑组织样本,检测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和MCAO组相比,catalpol处理组神经功能学评分降低(P<0.05);其梗死容积较小(P<0.05).组织匀浆结果显示catalpol处理组脑匀浆中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梓醇可能通过降低脑内自由基水平、控制脂质过氧化程度,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损伤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云霞  赵钢  史明  周林甫 《生物磁学》2011,(6):1059-1062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Rd,GS-Rd)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炎症趋化因子CXCL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GS-Rd对照组(n=5),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组(n=20),MCAO+GS-Rd组(n=20)。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但不插入栓线;GS-R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10 mg/Kg GS-Rd,不进行手术;MCAO组(n=20)和MCAO+GS-Rd组(n=20)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术后2小时拔出栓线,MCAO+GS-Rd组在术前15分钟腹腔注射10 mg/Kg GS-Rd。在12小时、1天、3天、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提取脑组织蛋白,通过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XCL1,IFN-γ含量。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和GS-Rd对照组组间CXCL1,IFN-γ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三个对照组相比,MCAO组和MCAO+GS-Rd组中CXCL1,IFN-γ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与MCAO组相比,MCAO+GS-Rd组CXCL1,IFN-γ的生成明显减少(P〈0.05)。结论:10 mg/Kg GS-Rd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CXCL1,IFN-γ的生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GS-Rd可能在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线栓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探讨影响该模型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KM小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20~39 g,分别将雌雄KM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和不同体重实验组(n=80)。其中实验组按小鼠体重分为以下8组:A组(♂,20~24 g)、B组(♂,25~29 g)、C组(♂,30~34 g)、D组(♂,35~39g),E组(♀,20~24 g)、F组(♀,25~29 g)、G组(♀,30~34 g)、H组(♀,35~39 g),每组10只。线栓栓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用单丝尼龙线(直径0.128~0.180 mm),液体石蜡处理浸泡后,从右侧颈总动脉进线,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时拔出线栓,并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的主要观察指标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结果同假手术相比,不同体重实验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神经行为功能异常,TTC染色脑组织显示出明显的梗塞灶。与C、D组相比,A、B两组行为学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显著性增加(P<0.01);与G、H组相比,E、F两组的行为学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也显著性增加(P<0.01,P<0.05)。雄性KM小鼠与雌性相比,成模率较高且死亡率相对较低。此外,A组与E组相比,其行为学评分显著增加(P<0.01);B组与F组相比,小鼠行为学评分以及脑梗塞体积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重在25 g左右的雄性KM小鼠制备模型成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适合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大鼠血管性痴呆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occlusion,2VO)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采取改良造模方法(间隔7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和传统的2VO方法(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并比较2种方法大鼠的存活率、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7 d,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86.7%)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40.0%)(P〈0.05)。术后8 w与12 w,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种方法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而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显示: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有相似程度的明显变性、坏死和凋亡。结论 2VO改良造模法是降低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死亡率的成功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