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田间选育系谱过程中发现了一份黄绿叶突变体ygl-m,该突变体叶片在苗期自发地表现黄绿色,待植株长到6周大左右植株叶片开始恢复绿色,最后整个植株叶片都恢复正常的绿色。苗期ygl-m与野生型植株B73相比,叶片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下降,叶绿素a/b比值显著升高;苗期叶片叶绿体中基粒类囊体片层较少,排列不规则,结构松散。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ygl-m的黄绿叶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本研究将为开展ygl-m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和进一步探讨其利用潜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植物抗旱性与体表蜡质积累有关,高粱是抗旱性极强的作物,茎秆和叶片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蜡质,开展高粱体表蜡质层对高粱抗旱能力的研究,为高粱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高粱品种BTx623和表皮蜡质缺失突变体sb1为试验材料,统计农艺性状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蜡质形态结构;分析表皮蜡质的有无对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叶绿素浸提率的影响;检测在干旱胁迫处理下植株的表型变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BTx623相比,表皮蜡质缺失突变体sb1株高明显降低、抽穗开花期延后1周、叶片远轴面片状蜡质缺失,其他农艺性状变化不明显。突变体sb1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叶绿素浸提率显著高于对照。在干旱胁迫处理条件下,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长,对照BTx623和突变体sb1的SOD和POD活性均增强,但对照SOD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突变体sb1,且干旱处理96 h和复水后突变体sb1都造成叶片大面积干枯。突变体sb1表皮蜡质缺失后叶片渗透性增强,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减弱,抗旱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10多年来在玉米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玉米突变体筛选程序的改进;产生能稳定遗传突变的机理等。指出开展玉米突变体筛选育种更具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叶型是作物理想株型育种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掘叶片发育相关基因对作物理想株型育种以及叶片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玉米转座子Mutator活性系的杂交后代中,鉴定到一个玉米叶片卷曲的突变体,命名为rol1。突变体rol1在拔节期可明显观察到叶片内卷的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该卷叶表型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将玉米骨干自交系B73和rol1杂交,构建遗传定位群体,利用BSR-Seq技术,对F2分离群体中的卷叶和展叶表型单株分别取样混池,进行转录组测序,将Rol1基因粗略地定位在玉米第5号染色体165~185 Mb区间内。进一步利用遗传分离群体中的卷叶表型单株缩小定位区间,将Rol1基因定位在SSR标记umc1822和umc1155之间,物理距离为5 Mb。本研究为Rol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谷物是世界上多数人的主食,但在谷物的营养成分中却缺少人类和非反刍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而氨基酸是按一定比例合成蛋白质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所以谷物中最缺少的赖氨酸又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水稻和小麦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苏氨酸,玉米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因此,提高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将大大改善氨基酸平衡,改良谷  相似文献   

6.
雄性核不育水稻矮秆突变体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株-1S、SV1S、SV14S为研究材料,分析这3种材料的胚乳α-淀粉酶活性、第二叶鞘及节间长度对赤霉素(GA3)反应,结果表明来源于株-IS的SVIS、SV14S突变体的矮化变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无明显关系.此外,通过3种材料的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发现矮秆突变体株系的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都存在一定的变化,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SV1S和SV14S突变体的遗传突变.其突变的生理机制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无明显关系,很可能与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7.
玉米Rab1B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酿酒酵母中,GTP结合蛋白YPTl调节蛋白质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YPT1温敏突变株ASY01等在26℃能正常生长,但在高温(37℃)条件下,细胞死亡.经鉴定,YPT1温敏突变是由于第136位的丙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克隆一个玉米Rab基因,分子进化研究表明它是一个Rab1基因,命名为ZmRab1B.与酵母YPT1温敏突变体的功能互补实验结果表明,ZmRab1B基因能恢复酵母YPT1温敏突变株的正常生长,说明ZmRab1B基因的功能是调节蛋白质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  相似文献   

8.
紫花苜蓿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牧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干旱是影响紫花苜蓿分布及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水分不足可导致紫花苜蓿的形态结构发生一定改变,从而使植株能够更好地适应胁迫环境。同时,苜蓿植株体内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减缓或降低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近年来,人们对于紫花苜蓿转基因植株的培育以及苜蓿自身胁迫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多。主要对紫花苜蓿抗旱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和讨论,发现干旱胁迫导致紫花苜蓿植株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影响相应转录因子的活性,从而激活相应的功能基因,引起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建议今后的研究在于阐述紫花苜蓿抗逆应答网络,挖掘更多的基因资源,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培养高抗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10.
水稻辐射突变体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松茂  李代玺  徐光华 《遗传》1985,7(2):15-18
突变体的选择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变异的分离与稳定。研究变异在各世代的表 现及其整个稳定过程,对有效地选育和利用突 变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国内外对突变体特 别是大突变体,作了较多‘的研究。山县弘忠 (1977)研究了早熟突变体的抽穗期,在Y2-Y3 之间是呈正相关的(Y - 0.835**)0佐本四郎 等181研究了株高与倒伏、抗倒性与粒重、品质及 产量的遗传相关。李秀海、康尚杰研究了水稻 Y;损伤与丁2突变频率的相关性,等等。这些研 究对大突变的选择利用和间接提高水稻生产能 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 目前对小突变的研究,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水稻辐射突变体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变体的选择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异的分离与稳定。研究变异在各世代的表现及其整个稳定过程,对有效地选育和利用突变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国内外对突变体特别是大突变体,作了较多的研究。山县弘忠(1977)研究了早熟突变体的抽穗期,在γ_2—γ_3  相似文献   

12.
玉米抗旱品种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严格控水的防雨棚内,比较 抗旱筛选和省区试后表现抗旱高产的玉米新品种鲁玉14号和对照掖单2号的殂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玉米抗旱与不抗旱的差异并非品种的结构决定,而在抗旱性结构指标上存在差异。抗旱品种的叶片厚,气孔指数及气孔数/mm^2大,侧根发生早、发生能力强可作为玉米抗旱育种与栽培的形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玉米抗旱品种的筛选指标研究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培育玉米抗旱杂交种是减小因干旱带来的玉米产量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多年来对玉米抗旱品种的筛选指标一直没有系统研究.由于抗旱育种和抗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有不同目标和要求,因而玉米抗旱品种筛选指标和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也应有所不同.本研究通过对121个玉米杂交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进行分析,对不同品种筛选指标的特点进行比较,认为耐旱指数DTIv[即(Yd×Yw)/Ymw2]是玉米抗旱杂交种筛选的良好指标,而从抗旱系数[即Yd/Yw]发展而来的抗旱指数[(Yd/Yw)×(Ymw/Ymd)]是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青饲玉米有益突变体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60年代以来,由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可获得玉米的再生植株[1~3],其后又发现再生植株中广泛存在着无性系变异,这种遗传变异的利用被确认为一种新的改良作物的重要手段[3~5]。本研究采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突变体筛选技术,选育出生育期较短、分蘖性强、又能保持紫多114原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组配出新的杂交组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材料以多秆多穗玉米(Zeamays)自交系紫多114为材料,取幼穗、幼胚、幼茎、幼叶、叶鞘和胚轴等不同外植体培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幼穗为不同发育时期的雄穗,剥掉外圈的叶片,…  相似文献   

15.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将卫星搭载处理后代所得到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从田间和室内对育性表现的稳定性进行鉴定。通过正交和反交对不育株的所属类型进行分析,结合自交、回交分析其遗传特点。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的雄穗无任何花药外露,花药内无花粉粒,败育彻底,育性表现稳定,是一个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核不育。  相似文献   

16.
玉米叶色与叶绿体及结构相关,调控光合产量,因而对调控叶色基因的遗传研究或克隆将有助于玉米光合产量的遗传改良和植物光合作用理论机制的解析。本研究以玉米W22::Mu介导的综31为遗传背景的导入系群体为材料,获得了细胞核单隐性基因控制、叶绿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色素缺失和PSII显著降低的叶色突变体。使用覆盖B73基因组的SSR标记将突变位点定位于约2. 95 Mb区间(bnlg1863~umc2075)。基于区段标记开发和1200单株分离群体将突变位点精细定位于约900 kb区间(B73 Ref Gen_V4; S1~S7区间),经区段内基因表达和功能分析获得了候选基因Zm00001d010000,该基因编码硫氧还蛋白,与突变体表型形成相关。该研究将为光合产量的遗传改良和植物光合作用理论机制解析提供重要的基因或标记资源。  相似文献   

17.
将经γ射线和EMS诱变处理的玉米八趟白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为试验材料,以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单胞系342号菌株产生的致病毒素为选择剂,采用正选择法进行筛选,已获得抗玉米小斑病的突梦体。这个突变体脱离选择剂5代(5个月)后性状稳定,用小斑病菌的分生孢于直接接种鉴定仍具有很强的抗病力。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抗病突变体与不抗病对照间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超矮杆突变体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g C  Ma XJ  Di JC  Chen XS 《遗传》2011,33(12):1393-1397
陆地棉超矮杆是一种新发现的突变体材料。前期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超矮杆突变性状是受一对完全隐性基因du控制的质量性状。文章以"超矮1号"和"新陆早16"配置的F2为作图群体,通过对双亲以及近等基因池的筛选,在1 350对SSR引物中共获得70对多态性引物。而后检测F2作图群体每个单株的基因型,显示有36个标记可以连锁,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超矮杆突变性状位于连锁群LG01。与目标基因du连锁的分子标记有7个:NAU2679、NAU2749、NAU905、NAU2838、NAU5373、NAU2238和NAU4946,它们皆为共显性标记。依据现有的棉花遗传图谱,标记NAU4946、NAU2238、NAU905、NAU5373和NAU2679位于第6染色体上,而目标基因du位于NAU2238和NAU494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3 cM和1.4 cM,由此推定du在第6条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田间发现了一个自然突变的玉米褐色叶中脉突变体,并命名为bm-likel.多代自交后发现bm-likel的褐色叶中脉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通过突变体bm-likel和自交系B73杂交构建了F2群体,遗传分析发现,bm-likel的褐色叶中脉表型由隐性单基因BM3控制.利用BSA-Seq和精细定位方法,对有褐色叶中脉表...  相似文献   

20.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 fibroblastgrowth factor,FGF-1)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重要的成员之一。来源于三个胚层的细胞都能够表达FGF-1,其生物学效应非常广泛,在组织和器官发育、血管发生、血细胞生成、肿瘤发生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FGF-1不但可以在细胞外通过胞内信号通路而且也可以进入细胞内部发挥生物学功能。主要综述FGF-1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进展、促细胞增殖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以及将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