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体长、翅长、尾长、跗蹠长、嘴峰长、嘴宽、嘴高共7个量度指标,对在我国大陆地区分布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两个亚种共331号标本(指名亚种P.s.sinensis 239个,两广亚种P.s.hainanus 92个)进行了测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指名亚种的翅长、跗蹠长、嘴宽和嘴高均大于两广亚种.指名亚种性别间的翅长、尾长、跗蹠长、嘴高和体长差异显著,而两广亚种性别间翅长、尾长、跗蹠长、嘴峰长和嘴宽差异显著,均是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将两个亚种的各量度性状与纬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指名亚种雄性个体的体长与纬度呈弱的负相关,两广亚种的嘴高与纬度呈弱的正相关,其雄性个体的跗蹠长与纬度呈正相关.此外,对白头鹎指名亚种枕部白斑的宽窄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数量化,发现其宽度随季节而变化,在繁殖季节达到最大,支持其起饰羽作用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为东亚特有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全球现有8个亚种.中国仅有2亚种,P.v.varius繁殖于辽宁东部山区,P.v.castaneoventris仅分布于台湾,均为当地留鸟;除P.v.castaneoventris以外,其他亚种在日本均有分布.本文根据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研究情况,对其亚种分布、生态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及形态学等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物种的分布区向地球南北两极扩散(Parmesan et al.2003,Perry et al.2005).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即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区最近发生快速北扩的鸟类.白头鹎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鹎科(Pycnonotidae)鹎属,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郑宝赉等1985).过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郑宝赉等1985,张荣祖1999,郑光美2005),一般是当地留鸟,不迁徙,秋冬季常集群在周围生境中游荡活动.近些年,白头鹎的分布区具有明显的向北扩散的趋势.2000年前后,先后在山东、河南、河北及北京地区记录到白头鹎的分布(张正旺等2003);之后,白头鹎又继续向东北和西北高原地区扩散,分别于2003年在辽宁省大连市(王小平等2005)、2006年在青海省西宁市记录到白头鹎的分布(李东明等2006).经进一步研究确认白头鹎可在大连市区内繁殖,并且可能成为当地留鸟(宋泽民2006),但大连市区周边却未发现白头鹎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狐蝠家族     
正狐蝠家族狐蝠类在翼手目中物种数量排行第二,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和非洲种类最多。狐蝠的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故称狐蝠。中国分布6属9种,见于华南区,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和海南省。其中,较珍贵的琉球狐蝠分布于中国琉球群岛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我国的台湾。台湾的亚种(P. d.formosus)为台湾特有,且为台湾翼手类中唯一的食果蝠。  相似文献   

5.
中国野生东北虎现状及其保护愿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虎(Panthera tigris)的发源地,且历史上分布有5个亚种,其中:里海虎(P.t.virgata)在20世纪20年代绝迹,目前在中国野外生存的有东北虎(P.t.altaica)、华南虎(P.t.amoyensis)、孟加拉虎(P.t.tigris)和印支虎(P.t.corbitti)4个亚种~([1]).东北虎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南部林区及朝鲜北部山地.它是虎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亦是目前  相似文献   

6.
正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隶属于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科(Cuculidae),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在我国共分布有华南亚种E.s.chinensis和海南亚种E.s.harterti两个亚种,海南亚种目前只分布于海南,留鸟;华南亚种分布比较广泛,在北纬35°以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为夏候鸟(约翰·马敬能等2000),在河南、陕  相似文献   

7.
斑背大尾莺鄱阳湖繁殖亚群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为远东鸟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和中国,零星见于俄罗斯极东部、蒙古国东部、朝鲜和韩国,被视为易危鸟种(VU)[1~3]。以往中国鸟类学界多以种名Megalurus pryeri称之,并将该种的中国种群全部视作汉口亚种(sinensis)[4~10]。据记载,斑背大尾莺在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8.
关于白头鹎指名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郑作新、柏玉昆、李炳华、庞秉璋及胡忠信等人先后对其繁殖习性和食性作过研究报道。1983年10—11月和1984年元月我们在贺县黄田公社浩洞大队附近的狗耳山作珍贵动物野外调查时,曾对白头鹎的习性作了部份观察,1984年3—6月又在此对其的繁殖习性作了初步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习性狗耳山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主峰海拔高度为1540米,浩洞大队位于其南坡。白头鹎为当地的优势种类,秋冬季节在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白头鹎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繁殖习性方面的资料过去仅见有零星的报道。但未见专题论述。笔者于1964年4—7月,在皖南黄山地区的汤口、寨西、苦竹溪和芜湖市郊(包括  相似文献   

10.
Aedes(S.)scutellaris(Walker,1859)(盾纹伊蚊)过去在我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地都有记载。现知其指名亚种s.scutellaris为巴布亚种类,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最近我们检视了广东和云南的本种标本,发现它们实系另一亚种,即scutellaris malayensis Colless,1962。它与指名亚种的外表十  相似文献   

11.
白头鹎的代谢率与器官重量在季节驯化中的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BMR、内部器官(肝、心、肌胃、小肠、肾和整体消化道)和肌肉的重量,分析了白头鹎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的季节性变化及与BMR的关系.方差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较高,夏季最低.其内部器官及肌肉重量的变化同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相关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与肝、心、消化道等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棕背(鼠平)亚种分化的研究(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等地区的215号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标本的外形和头骨的形态进行了亚种分化研究,认为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棕背(鼠平)的亚种为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hanseius(Thomas);大、小兴安岭及新疆地区的亚种为Cl.r.irkutensis(Ognev);而将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亚种定为一新亚种——棕背(鼠平)长白山亚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changbaishanensis)。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市发现震旦鸦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旦鸦雀是我国稀有特产鸟类,它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aradoxornis h.heudei)和黑龙江亚种(P.h.poliuanoui)。前者分布于长江下游,九江至江阴和浙江杭州,后者分布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渔场及兴凯湖(郑作新,1976)。  相似文献   

14.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称中国虎,为我国特有虎亚种,是现存5个虎亚种中最濒危的一种.它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至珠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现仅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和湖南交界的南岭山地林区,野外数量不足30只(韩宗先,2004),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濒危等级划分为极危(CR),亦被认为是"最优先需要国际保护的动物"(IUCN,2010).  相似文献   

15.
<正>东方草鸮(Tyto longimembris)隶属于鸮形目草鸮科,共有6个亚种的分化,我国分布的2个亚种为T.l.chinensis和T.l.pithecops。东方草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chinensis)以及台湾(pithecops),国外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del Hoyo et al.1999,郑光美2011)。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中,东方草鸮的分布区并不包括四川省。实际上,早在2000年时就曾有报道称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发现草鸮的分布(胡锦矗2000),一直未能引起关注。有关东方草鸮繁殖生物学的资料,大多来自国外的  相似文献   

16.
<正>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类群。自从Walker(1914)首先记述采自加拿大硫磺山(Sulphur)的第一个种Gryllobtatta campodeiformis并建立蛩蠊科(Grylloblattidae)以来,历时七十余年,全世界只记述3属(Crylloblatta,GalloisianaGrylloblattina)23种(包括4个亚种)。其中Grylloblatta属有13个种和亚种,分布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西部的蒋基山脉及其以西地区;Ga(?)loisiana属已知9种,分布于日本、南朝鲜和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滨海地区;Grylloblattina属仅知1种,该属能否成立,颇成问题。凡已知种均跟于北美西部和亚洲东北部的高纬度山地和  相似文献   

17.
色木槭的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廷志   《广西植物》1992,12(3):229-234
色木槭(Aeer mono Maxim.)是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一个变异极大的种。本文报道了7个亚种:色木槭(原亚种)(subsp.mono);海岛色木槭(亚种)(subsp.marmoraturn(Nichols.)T.Z.Hsu);毛萼色木槭(亚种)(subsp.glabrum(Levl.et Vant.)T.Z.Hsu);里光色木槭(亚种)(subsp.trichobasis(Nakai)T.Z.Hsu);金沙色木槭(亚种)(subsp.tricuspis(Rehd.)T.Z.Hsu);弯翅色木槭(亚种)(subsp.incurvaturn(Fang et P.L.Chiu)T.Z.Hsu);粉绿色木槭(亚种)(subsp.glaucum(Koidz.)T.Z.Hsu),讨论了其变异式样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8.
<正>黄腿渔鸮(Ketupa flavipes)隶属于鸮形目鸱鸮科,1836年由英国博物学家Brian Houghton Hodgson在尼泊尔发现并命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延伸至中南半岛东部、中国大陆中南部及台湾,我国主要见于东部、中部和南部。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有记录(郑光美2011),均为留鸟。黄腿渔鸮为我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在IUCN  相似文献   

19.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测定了白头鹎的体重、BMR、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蛋白质含量、线粒体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力及血清中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的变化,从细胞和酶学水平上解释白头鹎基础产热的季节适应规律.耗氧量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测定仪测定,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状态4呼吸及COX活力采用铂氧电极-溶氧仪测定.结果显示:白头鹎的体重和BMR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以及肝脏和肌肉的COX活力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血清T3浓度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这些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肝脏和肌肉在细胞水平产热能力的提高和血清T3含量的增加是白头鸭BMR增加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同时是白头鹎抵御冬季寒冷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花白竹鼠(又名拉氏竹鼠、粗毛竹鼠、银星竹鼠)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已知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于云南、广西的称指名亚种,分布于广东和福建的称拉氏亚种(R.P.latouchei)。花白竹鼠的体型较大,体重1500-2000克,最大可达2500克;体长300-370毫米;尾长100-160毫米。外形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体毛较粗,通体深灰褐色,针毛尖端白色,绒毛浅灰黑色;尾较长,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