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桂兰 《动物学研究》2005,26(5):533-53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熊郁良研究员主持研究的“烙铁头属蛇毒结构与功能研究”荣获200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该项目利用我省丰富的烙铁头属蛇毒资源条件,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多项基金资助下,重点对烙铁头蛇毒血小板活化素TMVA,与血栓、冠心病相关的纤溶组分、激活纤溶组分、凝血酶样酶和止血组分、L-氨基酸氧化酶、去整合素、磷脂酶A等进行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开发利用研究,首先报道烙铁头蛇毒纤溶组分,为血栓第二代治疗药物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被国内外引用65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4次。其中作为筛选血小板活化药物模型和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试剂的TMVA已临床应用,被证明优于目前国内外常用ADP、AA和PAF。  相似文献   

2.
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或能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方法,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关注点.不断发展成熟的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深入开展高质量的血小板病生理特征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血瘀证实质与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化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临床治疗中医血瘀证的主要药物——活血化瘀中药不少具有抗血小板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作用,但缺乏明确的作用靶点.冠心病、血瘀证及血小板功能状态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采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冠心病血瘀证活化血小板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分析其功能不仅对阐明活血化瘀抗血小板中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此类新药开发及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本研究对近年来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探索应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沙苑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沙苑子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鞣质、甾醇、微量元素等。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肝脏、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痛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小板增高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143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和65例对照者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血酶活性(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常见于肿瘤、肺炎、外伤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组患者AT-Ⅲ、PT和APTT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必要时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生理稳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上述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皂苷类成分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皂苷类成分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皂苷类成分作用机制的阐明和相关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一种高度异质型脂蛋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HDL因其密度、颗粒大小、电荷和组成成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亚类,且功能各异。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情况下,HDL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成为失功能性HDL,具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就HDL的亚类、HDL的功能和失功能性HDL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作为血液中最小的无核血细胞,血小板除具有经典的止凝血功能外,在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血小板参与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热灭活的大肠杆菌构建了急性炎症模型,并借助血常规、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检测了炎症条件下腹腔免疫细胞以及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在感染早期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能快速迁移至腹腔参与炎症反应,同时,血小板的数目和大小在感染早期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的RNA-Seq分析发现,小鼠血小板的转录组在感染后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免疫反应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血小板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也显著增强。研究结果揭示了急性炎症条件下血小板转录组的变化,为了解血小板免疫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一种快速、灵敏的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方法: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在有ATP、Mg~(2+)、O_2存在时产生的生物发光素测定血小板ATP的释放量,以反映血小板的释放功能;研究了ADP、AA、胶原、凝血酶等四种诱导剂对血小板释放功能的作用,发现ADP的诱导释放能力较其他三者为弱;观察在不同剂量ADP和AA的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强度和释放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血小板数等因素对ATP释放功能测定的影响。应用该方法研究了Aspirin及活血化淤药物川芎嗪,毛冬青甲素对血小板释放功能的影响,发现Aspirin对AA诱导的释放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以ADP诱导的释放反应中,川芎嗪的抑制作用较毛冬青甲素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生成,即血小板颗粒由巨核细胞释放,进而在外周血逐步成熟的过程。随着解析血小板功能多样性以及高效再生策略的需求,对于血小板生成过程的全面认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以往研究大多聚焦在造血干祖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阶段,对于后期血小板生成过程的了解相对较少。该文对血小板生成过程中血小板形态、分子特征、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调控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理解血小板功能多样性、转录组异质性以及体外再生策略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研究重症肺炎对该类疾病患儿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将47例一般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设为对照组,45例重症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设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指标并行患儿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在血小板参数方面,实验组在MPV和PDW的数据较对照组高,而在PLT明显较低;在凝血功能方面,实验组在PT、APTT和TT等方面的数据较对照组高,而在FIB方面明显较低.结论:临床上对动态监测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对判断该疾病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参考与预警意义,而对重症肺炎患儿出现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及时把握具体发病机制,对症进行凝血功能恢复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内皮细胞凋亡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血管内皮细胞位于动脉血管腔的表面 ,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流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结构 ,而且有调节动脉血管舒缩、凝血系统平衡、血小板聚集、单核细胞粘附和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等功能 ,它是维持血管正常功能的关键因素。内皮细胞凋亡是受一系列基因有序调控的、平抑内皮细胞增殖的一种细胞主动死亡方式。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内皮细胞数量的稳定和血管功能的正常[1] 。然而内皮细胞凋亡过度却是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的始动环节。冠心病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内皮细胞过度凋亡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  相似文献   

12.
毒蛇咬伤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为了探讨血液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病人的血小板功能情况,了解临床中毒发病机理。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急诊科确诊的五步蛇(Da.),蝮蛇(Ah.),眼镜蛇(Nn.),眼镜王蛇(Oh.),蝰蛇(Vr.),烙铁头(Tm.)和竹叶青(Ts.)等各种血液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17例病人25个血样,进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的检查和分析研究。结果除了Da未见MAR下降外(仅1例1个样品),其余各蛇种咬伤的样品均有下降。在获得未经治疗(抗蛇毒血清)的15个样品的检查结果中,进行统计分析,Vr、Tm以及Ah的MAR比正常人对照组(51.3±16.0)%明显下降。结论蛇毒中的血小板集聚抑制因子,可引起蛇伤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血小板处于无用状态,结果有些蛇伤病人DIC样综合征时出现严重出血而无明显微循环血栓形成致器官受损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清栓酶具有抗凝、溶栓、去纤、降低血小板功能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新药.临床应用此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观察清栓酶对冠心病患者前列腺素代谢产物血栓素 A_2、前列腺环素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为探讨其药理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分组:(1)冠心病组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53岁,不稳定心绞痛8例,稳定心绞痛3例。(2)、正常对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单用或联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97例冠心病患者分成阿斯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阿斯匹林与氯吡格雷两者联合用药组,比较各组用药前后四种不同诱导荆作用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斯匹林组由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9.9±11.0)与正常对照组(78.0±13.1)及用药前(96.8±8.1)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与之类似,氯吡格雷组由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联合用药组四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用时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仅限于ACA、ADP,而联合用药对四种诱聚剂均有抑制作用,因此联合用药对预防血栓形成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尤其随着花生四烯酸(AA)中间代谢产物(即 PGG_2、PGH_2、TXA_2、PGI_2等)的研究不断深入,血小板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冠心病)病因学与发病学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与重视。凝血与抗凝血均为机体主要防御机能之一。正常机体循环血液的凝血与抗凝血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血小板质与量的相对稳定对保证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血栓形成可看成是一种不适宜的止血形式。血小板释放与聚集的反馈机制血小板反应性是由其质膜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血小板钙通量、有关前列腺素以及 TXA_2与 PGI_2等的变化来调节的,其中存在着不少反馈机制与相互协同作用。如血小板释放的  相似文献   

16.
邓禄延  董树田 《蛇志》1991,3(1):35-36
清栓酶是从中国东北陆生白眉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经一系列的药理实验证实,该药有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粘附率、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从而有显著的抗凝效应。我部自1984年起应用清栓酶治疗冠心病急症6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电阻抗法对486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检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4天抽取肘静脉血,采血后1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中50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28例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结果:通过电阻抗法测定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发生率(10.29%)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在原来抗血小板药物基础增加西洛他唑或者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都能明显改善血小板药物抵抗,随着服药时间的增加血小板药物抵抗呈下降趋势;大剂量氯吡格雷组相比西洛他唑组在改善氯吡格雷抵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更方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血小板或许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来帮助癌症隐藏免于被免疫系统发现;在广泛的临床前实验中,当研究者添加了诸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时,潜在的T细胞疗法或许就能够成功增强机体抵御黑色素瘤的免疫力。研究者Zihai Li表示,血小板能够释放一些名为TGF-beta的特殊分子来抑制抵御癌症的T细胞的活性,很多年以来,研究者认为TGF-beta分子在癌症生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本文研究或许是第一个特例,研究者发现大部分TGF-beta分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血小板表面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描述血小板的超微结构;阐述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血小板对血管活性胺等物质的吸收、贮存和释放;血小板对颗粒性物质的吞噬作用等多种细胞反应及其生物学意义。着重介绍血小板参与止血功能和血栓形成,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创伤愈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以及移植排斥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说明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细胞。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抗血小板药物虽能有效缓解血栓形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大量研究发现,多种天然生物活性肽存在抗血小板激活、聚集等活性,且安全有效、来源广泛、副作用小。本文首先介绍了血小板激活的不同机制,再对近年发表的抗血小板活性肽的来源、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以及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抗血小板肽作为膳食补充剂用于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