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山  陈月桂  金冬梅 《生物磁学》2013,(24):4710-4712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患侧上肢及双上肢两种不同方法对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24名脑卒中患者根据TAES治疗的部位分为2组,刺激患侧上肢组(12名)和同时刺激双上肢组(12名)。两组对象分别接受一次30min的TAES治疗,刺激参数为频率4Hz,脉宽25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分析5R.上肢SEPN9,N20的波幅和潜伏期,比较两组患侧上肢电刺激前后SEP值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都能使患侧上肢SEPN9和N20的波幅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明显缩短。虽然治疗后两组间SEP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间各参数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上肢或双上肢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SEP值,但双上肢组对SEP值的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郭键  王凯  翟茜  刘暾  王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8):3406-340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2例(男8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将其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假电刺激组和对照组。经皮电刺激双侧"足三里"(ST 36)、"三阴交"(SP 6)穴,于手术当日、术后第1日和术后第2日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于术前30分钟、术后24 h、术后72 h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的水平。术后监测和记录肛门的排气时间。结果:在术后第1天,对照组外周血Ig G水平显著低于术前30分钟(P0.05),TEAS组外周血Ig M水平显著高于术前30分钟(P0.05),TEAS组外周血Ig G和Ig 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第3天,对照组外周血Ig G、Ig M水平显著低于术前30分钟(P0.05),TEAS组外周血Ig G、Ig M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1天(P0.05)。三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升高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天降低的外周血Ig G和Ig M水平,减轻其术后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1.为了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减少择期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药的用量,产生针刺镇痛效应,并且缩短患者苏醒和拔管时间;2.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明显的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及皮肤瘙痒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探讨电针镇痛效应是否与患者体内β-内啡肽、游离皮质醇有关。方法:选择60例进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每组30人。入手术室后TEAS组选择双侧合谷穴(LI4),内关穴(PC6)和足三里(ST36)作为穴位刺激30分钟,刺激频率为疏密波2/30 Hz,强度以患者所能承受为限(6-8 m A),对照组患者则仅将电极贴片贴于穴位,不给予电刺激。术中行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外周静脉血行皮质醇和β-内啡肽检测。首要观察指标是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次要观察指标是麻醉苏醒质量和麻醉相关副作用。结果:TEAS组瑞芬太尼用量(0.063±0.026μg·kg-1·min-1)相比对照组(0.091±0.032μg·kg-1·min-1)减少了30%。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拔管和苏醒时间在对照组分别为17(5)和14(8)min显著长于TEAS组(P0.05),TEAS组术后24小时眩晕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确实产生了针刺镇痛效应,大大减少了全麻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并降低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脑对不同频率穴位电刺激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Jin Z  Zhang WT  Luo F  Zhang KL  Zhang L  Zeng YW  Han JS 《生理学报》2001,53(4):275-280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方法研究人脑对不同频率穴位体表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TENS)的反应。实验对11名志愿得进行了22次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成像过程中,每名志愿者分别接受了2和100HzTENS刺激,刺激部位为左腿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结果为不同频率TENS都激活了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区,频率特异性的激活信号出现在与运动相关的区域、丘脑、边缘系统和联络皮层。结果显示,在相同穴位给予不同频率的TENS要以在大脑引起不同的反应,提示2和100HzTENS可能激活了不同的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分别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术后疼痛是术后常见的一种伤害性疼痛,随着舒适化医疗的倡导,经皮穴位电刺激因其无创、安全等优点受到关注。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将经皮神经电刺激与针灸穴位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虽有研究证实其频率、波形、强度、刺激时间的设定及不同穴位的配伍对镇痛效果均可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在规范化方面仍有不足。本文总结其使用方法及镇痛疗效,以期对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临床提供最优参数及穴位配伍,使之规范化,从而发挥出最佳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全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组和假电刺激(C)组,T组麻醉诱导前30分钟给予电刺激,C组患者仅将电极片贴附在相同穴位但不给予电刺激。记录两组在入室(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静脉血中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的浓度;记录两组的拔管质量评分以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结果:T组在T2~T4时的NIBP、MAP、HR以及E、NE、Cor的浓度均较C组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T组的拔管质量评分以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减轻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盐酸雷莫司琼对全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给予盐酸雷莫司琼0.3 mg,Ⅱ组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经皮电刺激30 min,Ⅲ组重复上述两组操作。分别于入室(T0)、术毕(T1)、术后24 h(T2)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胃泌素(GAS)浓度并记录术后24小时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Ⅱ组、Ⅲ组T2时GAS浓度下降,Ⅰ组T2时GAS浓度升高(P0.05);与I组比较,T2时Ⅱ组、Ⅲ组GAS浓度降低(P0.05);与Ⅰ组、Ⅱ组比较,Ⅲ组术后PONV的发生率及发生的严重程度均下降(P0.05)。Ⅰ组、Ⅱ组间PONV发生率及发生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降低全麻患者术后PONV的发生率,与盐酸雷莫司琼效果相近,二者联用止吐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GAS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高电压、低输出阻抗刺激器,经皮给予人大脑皮层和脊髓电刺激,同时在上肢鱼际和下肢胫骨前肌记录诱发肌肉动作电位,并测定其刺激大脑皮层所诱发反应的潜伏期-皮层潜伏期、刺激脊髓所诱发反应的潜伏期-脊髓潜伏期。结果表明:皮层潜伏期(Lcor.)和脊髓潜伏期(Lsp.)与身高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鱼际:rLcor.=0.208,p<0.05(v=114),rLsp.=0.364,p<0.01(v=114);胫骨前肌:rLcor.=0.349,p<0.01(v=69),rLsp.=0.317,p<0.01,(v=69)。回归方程是:鱼际:Lcor.(ms)=12.148+0.046H(cm),Lsp.(ms)=2.085+0.065H(cm);胫骨前肌:Lcor.(ms)=13.038+0.097H(cm),Lsp.(ms)=3.397+0.078H(cm)。这样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测量出身高,就可以确定其各肌肉的皮层潜伏期、脊髓潜伏期的正常值,它将给临床工作带来方便,同时它也将给临床中枢神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激大鼠百会穴和足三里穴,连续刺激14 d。治疗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SOD、CAT、GSH-Px、MDA和ROS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GC-1α、TFAM、HO-1、NQO1蛋白及细胞质中Keap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NRF1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辨别指数、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交替百分比增加;TEAS可改善VD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线粒体结构,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排列更规则、分布更均匀,核膜、核仁更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基质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更明显。血清中SOD、GSH-Px和CAT水平显著升高,MDA和ROS浓度降低。TEAS还上调了海马区PGC-1α、TFAM、NQO1、HO-1蛋白和核内NRF2、NRF1蛋白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胞浆中Keap1蛋白的表达。结论 TEAS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改善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结构,且效果优于电针,其机制可能是激活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抗氧化应激,这也为V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技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频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不同随机分成4组,N组患者20人不做经皮穴位电刺激,E1-E3组患者60人术中在内关、百会和风池穴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中E1组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为2Hz,E2组频率为100 Hz,E3组频率为2/100 Hz。观察四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E1-E3组POCD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1、E2、E3组患者POCD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百会和风池穴可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不同频率参数的刺激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混合痔剥扎术后患者肠胃功能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2年7月我院行混合痔剥扎术的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镇痛,观察组给予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时间为手术开始前2 min至手术结束,右美托咪定使用方法、剂量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0.5 h、1 h、2 h、3 h的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疗效,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腐肉完全脱落时间、住院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结果:术前及术后3 h时,两组的疼痛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 h、1 h、2 h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术后疼痛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腐肉完全脱落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排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术前,两组的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水平升高,胃动素水平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混合痔剥扎术后患者肠胃功能及术后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分析使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经皮电刺激对神经周围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丹迪Keypoint型肌电图仪对40例上肢周围神经不全损伤的患者,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电刺激前、后神经周围微循环血流改变情况,并分析电刺激对微循环的影响.同时在治疗前、后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比检测,并对不同病程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作对比分析.利用以上分析手段观察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40例臂丛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的患者,经2-10个疗程的治疗后,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达63% (25/40),有效率为90% (36/40).LDF检测结果显示电刺激后神经周围微循环血流量较刺激前增加23.36%-26.96%,改善受损神经局部微循环,神经肌电检测结果显示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在不同病程的患者中进行比较,病程越短者,效果越好.结论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受损神经肌肉的兴奋度,促进受损神经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周围神经的再生.运动疗法的干预,能改善肌萎缩,增强肌协调力,预防关节僵硬,保持关节活动度,最终取得对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得电刺激前、后神经周围微循环出现明显的血流量增加,证实电刺激能改善受损神经局部微循环.  相似文献   

13.
微弱电刺激对失眠者睡眠状况及睡眠脑电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睡眠是由脑内亿万神经元同步振荡所刻划的观点[1],及各种电刺激对动物睡眠影响的实验[2,3],设计了用特定θ频率的正弦波微弱电流,刺激失眠病人颈部安眠2穴,以观察其对受试者脑电频率的客观影响。其结果是刺激后失眠病人由醒到2期的脑电记录中,θ波逐渐增加,增加了病人的总睡眠时间。这启示我们这种脑部的特殊频率微弱电流刺激,可能有引起脑部神经元群的共振现象,改变了受试者脑电中频率成分的分布特征,从而有助于失眠的治疗。这一现象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采取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位置觉和运动觉,疼痛情况与肿胀情况,膝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肢肿胀值、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膝关节75度、45度、15度位置觉,伸膝、屈膝运动觉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75度、45度、15度位置觉,伸膝、屈膝运动觉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膝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减轻远期疼痛情况与肿胀情况,提升膝关节功能,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脑氧代谢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TEAS,比较两组脑氧代谢、术后认知功能以及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降压开始后20 min(T1)、降压开始后40 min(T2)、停止降压后20 min(T3)时间点时,两组静脉血氧含量(Cjv O2)较降压前即刻(T0)时间点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较T0时间点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2h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24h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h、术后24h、术后48h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术后8h、术后24h、术后48h等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TEAS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脑氧代谢情况,提高术后认知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经颅电刺激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因其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高度便携性等特点,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非药物镇痛手段。然而,目前对于经颅电刺激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系统归纳总结3种主要的经颅电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在镇痛领域的研究进展,评估了这些技术对短时、急性和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并深入剖析了其潜在的镇痛机制。同时,本文系统讨论了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借助电场模拟技术实现个性化刺激以克服不同个体头部解剖结构差异的影响、应用多位点刺激和深部脑刺激技术来拓展刺激脑区、搭建经颅电刺激技术同步神经影像平台以制定个体特异性的刺激方案并深入揭示其镇痛机制、探索与其他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等。这些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经颅电刺激在疼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最终实现患者疼痛的缓解。  相似文献   

17.
脑深部电刺激是近年来神经中枢疾病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可逆性、参数可调、对组织非破坏性等特点.目前,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对象主要有帕金森症患者、癫痫患者以及各种难治性疼痛患者.本文综述了脑深部电刺激的概念、原理、优缺点,并对临床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选用成年健康家鸽,对小脑进行连续电刺激后,分别抽取家鸽外周血清及全脑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以探讨鸟类小脑刺激与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在刺激小脑皮层后,家鸽外周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而在刺激小脑皮层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推测电刺激引起外周组织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引起肌肉强直,血清中胆碱酯酶的活力升高.而电刺激小脑使抑制性神经元功能兴奋,脑中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减弱,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脑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常规镇痛对无痛人流术后宫缩痛镇痛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来我院行无痛人流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术后常规镇痛治疗,同时在内关、合谷、三阴交最酸胀处黏贴电极但是不进行穴位刺激。观察组在术后常规镇痛基础上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比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机体一般情况、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宫缩痛疼痛情况、T3时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评分、T3时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5-羟色胺、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T4点时的心理状态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T1、T2点时的BP、HR、RR、SpO2明显较同组T0点低,对照组T3点与观察组T1、T2、T3点时BP、HR、RR、SpO2与同组T0点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点时的BP、HR、RR、SpO2明显较观察组同时间点低(P<0.05)。T0点,两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点时间,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T1、T2点的VAS评分明显较同组T0点高,观察组T1、T2、T3点的VAS评分明显较T0点低(P<0.05)。观察组的正性情绪明显较对照组高,负性情绪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5-羟色胺、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满意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常规镇痛可明显改善无痛人流术后宫缩痛镇痛效果、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可能与其可降低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5-羟色胺、β-内啡肽、强啡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慢性电极植入以及无线刺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自由活动状态下的脑区功能研究。实现刺激器与脑内植入电极过渡连接的转接装置需固定在颅骨之上。鸟类特殊的骨质构造不利于转接装置的长期固定。以鸽子(Columba livia)为例设计制作了一种用于慢性运动诱导实验的9通道电极转接装置,长12.8 mm、宽9.5 mm、高5.5 mm,重0.42 g;根据鸽子颅骨特点在固定过程中对颅骨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增加固定时与牙科水泥的接触面积,并选取特定位点拧入螺钉进行固定,有效延长了转接装置的固定时间。经实验验证能够在鸽子头部稳定固定6个月以上,满足鸽子长期运动诱导研究的需求,未对动物正常活动产生影响。该装置及其固定方法亦可为其他小型动物的脑区功能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