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熊猫雌性个体发情期生殖内分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测定法测定大熊猫发情期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活性与雌二醇、孕酮的关系。雌性大熊猫在发情高潮后两天,尿中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活性与雌二醇同时出现峰值,并与雄性变配。随后尿中孕酮浓度迅速增长,其浓度远远大于发情前期的水平。生殖内分泌的变化证实: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中有成熟的卵子排出。  相似文献   

2.
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与妊娠期尿液性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两头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尿中雌二醇与孕酮含量及妊娠期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发情期开始,雌二醇量逐渐升高,在发情高潮期达高峰值。孕酮量则在发情高潮期下降,在发情后期上升。在发情高潮期雌二醇出现高峰的当日和次日配种,获致妊娠产仔。妊娠期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特点是:在妊娠早期与晚期升高,晚期最高,妊娠中期停滞在低水平上波动,分娩前孕酮值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和生物测定法对4只大熊猫发情期血清和尿液中的促黄体素、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在发情高峰期均出现雌二醇和促黄体素高峰;LH峰值出现在E_2峰值之后。根据雌兽在发情期血清和尿液中这二种激素含量的变化可为选择人工授精的最佳时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规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连续16 次测定了2只成体雌性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历经发情间期、发情期和两次妊娠期;连续9次测定了7只小熊猫妊娠期的孕酮含量变化。结果:(1)发情间期,小熊猫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基础水平),进入发情前期,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在发情期一直维持高水平,配种后迅速降至基础水平; (2)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在发情间期和发情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发情期过后才出现升高,在妊娠期一直维持高水平,峰值出现在5 月;(3)发情的小熊猫不论妊娠与否,在妊娠期内血清孕酮含量均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雌二醇对启动雌性小熊猫季节性繁殖起重要作用;在妊娠期内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升高不能作为判断小熊猫妊娠的标准;雌性小熊猫在妊娠期有假孕现象。  相似文献   

5.
上海动物园多年来一直采用观察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和活动表现来确定其发情盛期。Bonney(1982)用放射免疫测定发情期间大熊猫尿中雌激素变化。本文作者于1980—1982年在大熊猫发情期间观察其外部行为表现,结合放对,测试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含量,简称NAG,以掌握自然交配或人工输精的准确时间,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 大熊猫1头,雌性,产于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1974年进园,日常单独饲养;1976年春季初情,性成熟为5岁。  相似文献   

6.
于1999年12月-2000年4月在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只雌性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粪样中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的变化,同时对其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小熊猫进入发情期后,粪样中E2迅速升高,并多次出现峰值,表明小熊猫可能是季节性多发情动物。交配行为发生前E2出现峰值,P水平上升,说明E2和P是启动雌性小熊猫交配行为的重要因素;未伴随有P水平相对上升的E2峰值不能引起雌性小熊猫发生交配行为,该现象为暗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后P水平持续升高,据此推断小熊猫的排卵方式可能是诱导排卵,诱导因子是交配刺激。  相似文献   

7.
雌性大熊猫发情行为观察与相关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2004年3月2004年5月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11只3.5~17岁、体重约在80~115kg的成年雌性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雌性大熊猫的整个发情周期的行为和生殖系统外观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并于2004年3月9日~5月10日测定了8只雌性大熊猫尿中雌二醇浓度;统计分析了1991~2004年间的雌性大熊猫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结果表明,除了大熊猫帼帼在2004年1月28日开始有发情行为表现外,其他10只均在3~5月期间发情,发情行为无异常现象,其中5只完成了配种;尿中雌二醇浓度均在发情高潮期的当天或头天达到峰值,并于发情后期迅速降至发情前水平;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变幅在39.0%~97.0%之间,也表现为在发情高潮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此值介于75%~90%被认为是最佳配种时期。  相似文献   

8.
王松  黄乘明  张才昌 《兽类学报》2006,26(2):136-143
2003年10月30日至2004年11月21日,采集了3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妊娠期和1 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发情期的晨尿,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同时用全事件观察法观察黑叶猴的行为,分析雌性黑叶猴的行为与其尿中的性腺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进入妊娠期,雌性黑叶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逐渐上升,中后期达高峰;而尿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初期仍维持在放免法的灵敏度以下,妊娠约1 个月后才升高至灵敏度以上(13.39 ng/ mgCr);2)在妊娠中期,雌性黑叶猴仍维持着较高频率的邀配行为,但与雌激素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关;3)发情期,雌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与其邀配行为呈正相关;4)雌性黑叶猴的性激素高低与其等级序位无关,但序位高的雌猴繁殖较早。  相似文献   

9.
人工繁殖大熊猫主要是通过检测尿液雌激素峰值和观察行为来判断配种时间,适时进行合笼配对或人工授精。本研究追踪了大熊猫“乐乐”发情期间,尿液中雌激素(E2)的变化和唾液涂片结晶情况。研究首次发现雌激素峰值出现后,唾液涂片上会生成的羊齿结晶图像。表明大熊猫唾液涂片出现羊齿结晶显示该个体处于发情配种高峰期,为判断雌性大熊猫配种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发情期及妊娠期雌性蓝狐(Alopex lagopus)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选取11只繁殖期雌性蓝狐,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孕酮(P)以及催乳素(PRL)的含量。结果表明,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在发情期及妊娠期血清中浓度一直处于较稳定水平,并呈波动式分泌,最大值分别为(2.18±0.69)U/L和(8.82±1.83)U/L,同种激素不同检测日期数据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雌二醇在发情期和妊娠期血清中浓度亦处于较稳定水平,最大值出现在发情第1天,为(27.73±23.19)ng/L,数据两两比较差异亦不显著(P> 0.05);孕酮在发情期维持较高水平,最大值在发情第3天,为(2.41±1.35)μg/L,之后在妊娠期持续下降,分娩当天达到最低点,为(0.13±0.14)μg/L,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0.05);催乳素在发情期先下降,最低值为(0.15±0.04)U/L,第3天开始升高,并在妊娠期保持较高水平,到分娩时维持最高(0.21±0.05)U/L,数据两两比较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繁殖期雌性蓝狐(Alopexlagopus)类固醇激素含量、发情表现与性器官组织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于2019年选取繁殖期不同发情状况的雌性蓝狐,共18只,分为典型发情、非典型发情和不发情3组。通过无损伤取样法采集粪便与尿液并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孕酮(P)和雌二醇(E2)的含量;每组选取1只在发情并输精的当天取卵巢和子宫,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所测定典型发情、非典型发情、不发情蓝狐类固醇激素水平,雌二醇在尿液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粪便,且在不同组间差异明显,尤其在典型发情组更高,达到(11 065.17±546.76)ng/L;孕酮含量尿液与粪样差异不大,孕酮含量在典型发情雌性蓝狐粪便与尿液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不发情雌性蓝狐中差异显著,为(16.61±0.63)μg/L。粪尿测定孕酮和雌二醇激素含量与三组不同情况的发情表现相比相关性显著。粪、尿作为类固醇激素检测样本,虽然含量有差异,但变化趋势一致,都可使用。卵巢与子宫在典型发情雌性蓝狐中体积较大,卵巢可见各级卵泡和多个黄体,子宫黏膜上皮为柱状上皮,排列紧密,固有层内可见大量腺体;非典型发情雌性蓝狐卵巢、子宫发育状况与典型发情雌性蓝狐相类似;不发情雌性蓝狐卵巢、子宫呈静息状态,卵巢中卵泡多处于闭锁状态,无卵母细胞,也无黄体,固有层间质细胞及肌层肌细胞排列更为紧密。说明检测孕酮和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可以准确判定蓝狐发情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发情期,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认识将有助于濒危动物繁育质量的提高。大熊猫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动物,雄性发情期可持续30 d左右,而雌性大熊猫为几天至十几天,高峰期仅为1~3 d,且有与雄性不同步发情的现象。因此,进行发情期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发情期大熊猫进行行为时间变化和活动节律研究,每只每周记录2 d数据。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发情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雄性约46%,雌性约53%),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而探究、求适和发情行为则较少,发情行为主要出现在00∶00—03∶00、09∶00—11∶00和15∶00—17∶00等3个时段,可配对交配;发情期雌雄个体在休息、求适、运动和发情行为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探究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摄食行为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发情、探究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发情期圈养大熊猫昼夜活动行为的研究将为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及其配种提供行为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松松”在1986年9月25日顺利产下2仔后成活1仔,1987年2月15日断奶。到发情季节(3~5月上旬)仍未发情,直到6月18日才出现咩叫声,戏水,擦阴部等发情行为,19日即达发情高峰,表现为主动追随雄性大熊猫或用竹杆摩擦外阴,22日基本消失。此间因雄性熊猫发情期已过,进行了三次人工输精。这是目前有记载的人工饲养下大熊猫发情最迟日期。大熊猫“松松”六月十八日迟迟发情$重庆动物园@赵观禄  相似文献   

14.
牦牛发情特性及生殖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余四九  陈北亨 《动物学报》1997,43(2):178-183
对牦牛发情前后临床的表现,卵巢的活动及血浆中孕酮,17β-雌二醇和促黄体素含量的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牦牛在系列季节中第一次发情前1-5天,都表现出微弱的类似发情的发情前期外部症状,此期间卵巢上虽有卵泡发育,但未见成熟和排卵;在第一次发情前前6天左右17β-雌二醇再现一类似发情当天的峰值,前2天孕酮出现一小峰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癫痫发作后脑和脑脊液中17β-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变化.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PTZ)致痫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变化;(2)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的变化;(3)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匀浆及脑脊液中17β-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癫痫发作4h后在海马CA3区、CA1区和皮质内GFAP免疫反应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癫痫发作2h后cyclin D1的表达在皮质和海马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放射免疫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发作后,皮质、海马和脑脊液的17β-雌二醇的浓度有不同程度增高,致痫8h后恢复正常,孕酮的浓度在皮质和脑脊液则呈下降趋势.结论戊四氮致痫时皮质及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增殖,内源性雌激素合成增多,同时孕酮浓度降低,说明雌性激素在癫痫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986年1—12月,饲养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6只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间阴道角化细胞率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行为变化观察结果。它表明:当熊猫到发情高峰时(自然交配时),角化细胞率可高达97%,而活动量与蹭阴频率均下降;咩叫高峰的出现则是在发情高潮,自然交配时或交配之后。所观察的熊猫中有1只于当年8月顺产1仔,另有1只虽怀孕,但因它原因而流产。  相似文献   

17.
圈养的适龄雌性大熊猫,通常每年会出现发情特征显著、一般、不显著等行为表现;但也有少数育龄雌性大熊猫有的年度根本就小发情。据本研究中心1991~1999年对16只育龄雌性大熊猫的59次发情行为统计,有19次发情行为不显著或一般;有3次属不正常发情,发情行为不显著或不正常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35%)。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熊猫为单发情动物,仅在每年春季发情一次。因此,适时配种是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一个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大熊猫配种时机的把握主要是根据自已的经验和大熊猫的行为变化。1991-1995年,笔者在进行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中,对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进行了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试图揭示 (1)社会环境影响雌性果子狸 (Pagumalarvata)的交配日期 ,(2 )哺乳期母兽有雌二醇浓度升高的现象。通过检查是否排出交配栓并结合交配行为的发生与否确定开始交配的日期 ,使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尿中雌二醇浓度。结果表明 (1)一雄两雌组中优势雌兽开始交配的日期显著早于劣势雌兽和单雌组雌兽 ,劣势雌兽和单雌组雌兽之间无差异 ;交配期优势雌兽尿液中雌二醇浓度明显高于劣势雌兽 ,而与单雌组中的雌兽无差异 ,但单雌组中雌兽尿液中雌二醇的浓度明显高于劣势雌兽雌二醇的浓度 ;(2 ) 5头母兽产后第二天雌二醇浓度开始上升 ,在第 5天时达到高峰 ,其中 4头母兽的雌二醇浓度共出现了两个峰值 ,其间隔为 16 75± 4 4 6 (4)天。上述结果说明 :(1)社会影响仅对优势雌性个体的繁殖有促进作用 ;(2 )哺乳期雌二醇水平的升高是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石龙子繁殖季节血浆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石龙子繁殖季节中性腺变化与血浆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波动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雌性中国石龙子卵黄生成需要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刺激。体现在卵巢重量于4月底至5月中旬间达峰值,血浆E2水平于3月底至最高值,此后显著回落,并于排卵前再次回升;血浆孕酮(progesterone,P)的生理功能在于输卵管卵的维持、促进胚胎发育和卵壳的形成。从3月中旬至4月底间,血浆P水平在基础值附近波动。5月中旬,随动物的排卵,血浆P水平迅速上升,至该月底达最高值,于产卵后迅速下降;E2随P的上升而下降,两者呈反向变动。雄性血浆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与生精作用、维持攻击、求偶及交配行为密切相关。血浆T水平于动物出眠后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于4月中旬达峰值。5月中旬后,随睾丸的萎缩,血浆T水平也缓慢下降,至6月底达最低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