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该项研究在石家庄进行。核桃豹蠹蛾主要危害核桃,它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并产卵,6月中旬卵孵化为幼虫。在6月中旬幼虫孵出前用3%呋喃丹根施药效%%,剪枝和虫孔给药法可以在低矮的树上应用。核桃豹蠹蛾越冬后的自然死亡率90%以上。抑制天敌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土蜂2种、马蜂1种、蜘蛛2种和多种鸟雀。 相似文献
4.
5.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vicariu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咖啡木蠢蛾在福建省1年发生2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与10月,掌握其幼虫孵化高峰期适时喷施20%三唑磷乳油1500倍稀释液,结果表明,对药前10d内孵化已蛀枝干的幼虫杀虫率为90oA~100%,对药后10d内已蛀枝干的幼虫杀虫率为85%~100%,2次施药就能有效防治咖啡木蠢蛾为害。由于此法简便,经济,易行,故建议在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沙棘木蠹蛾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B和C 3种饲料饲养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hippophaecolus,A饲料成分为水、玉米粉、豆粉、蔗糖、琼脂、酵母粉、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B饲料成分为水、玉米粉、豆粉、琼脂、酵母粉、抗坏血酸、苯甲酸钠 ;C饲料成分为大豆粉、沙棘木粉、蔗糖、琼脂、维生素混合液、酵母浸粉、抗坏血酸、防腐剂混合液、无机盐。其中 ,B饲料防腐能力较差 ,饲养 1 2周后放弃。A和C 2种饲料能使沙棘木蠹蛾幼虫体重持续增长 ,饲养前期A饲料平均体重增量是C饲料的 1 6倍 ,A和C 2种饲料化蛹率分别为83. 3 %和 66. 7% ,羽化率分别为 3 0 % ,1. 6 7%。选择在沙土中结茧化蛹 ,能显著提高饲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及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与化学结构。至今有4种木蠹蛾的性信息素被鉴定,另外还筛选出2种木蠹蛾的性诱剂。在我国,对木蠹蛾的防治,应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使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或性诱剂诱捕法和迷向法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东江林场20个乡土阔叶树种拟木蠹蛾为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木蠹蛾Arbela spp.是华南地区严重影响人工林质量和稳定性的一类钻蛀害虫。本研究以广东省东江林场20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拟木蠹蛾对不同树种的为害状况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7 a生时共有5个树种受到拟木蠹蛾为害,分别为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和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8 a生时新增1个受害树种——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受害树种生长表现和感虫情况均差异显著(P0.05),但种内感虫个体生长表现与未感虫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受害树种的虫口高度分布范围不同,生长较快的翻白叶和西南桦,其虫口主要分布在树冠以下,生长速度中等的海南红豆和山杜英的虫口分别集中在树冠下缘附近和树冠下缘上部,生长较慢的楝叶吴茱萸和秋枫的虫口则分别多在树冠下缘附近及其下部和树冠下缘及其上部,据此初步提出以枝下高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分析其虫口高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补充完善了拟木蠹蛾发生规律和为害特征方面的资料,且为该区域营建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竹篦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蓖舟蛾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竹林中缀叶为苞并在其中越冬,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幼虫分别于3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出现。4种不同药剂的正交防治试验和随机区组防治试验表明,不同药剂以各种配比进行防治均有良好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间无显差异,单一药剂以80%敌敌畏防治效果最好.与40%氧化乐果和50%甲胺磷之间均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微红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红梢斑螟是为害马尾松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明溪1年发生3-4代,以幼虫越冬,幼虫5龄,卵期3-7天左右,曲虫期24-35天,越冬代138-169天,蛹期11-18天。选用40%氧化乐果、80%敌敌畏、50%甲胺磷、4.5%氯氢萄酯,20%杀灭菊脂等农药的不同浓度,采用拉丁方设计对微红梢斑螟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农药中80%敌敌畏500倍液、50%甲胺礴500倍液、40%氧化乐果500、1000、1500倍液,对3-5龄幼虫的防治效果部在85%以上。20%杀灭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以2:1:50或1:2:50的比例混合,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草坪害虫淡剑袭夜蛾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 Butler)在山东草坪草上1年发生4-5代,危害盛期在7-8月。田间发生量以冷季型草托亚黑麦草上最多,猎狗高羊茅和午夜早熟禾次之,暖季型草牙根上最少。4种草坪草品种对其幼虫发育历期、雌雄蛹重、单雌产卵量和存活率均有影响,但对蛹期影响不大。管理措施对幼虫的发生量有显影响,以长势好、田间湿度大、刈草不及时的地块发生重。拟除虫菊酯类的夜蛾必杀和高效氯氰菊酯。有机磷类的敌百虫、辛硫磷和奎硫磷对该虫都很敏感,在常用浓度下防效均达95%以上。Bt乳剂和灭幼脲3号对低龄期幼虫防治效果高,但速效性差。 相似文献
15.
黄檀丑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檀丑舟蛾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疏松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虫产卵于嫩叶上,成块。每雌产卵82-306粒。幼虫5龄,各代幼虫的危害盛期;第一代5月下旬至6旬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第五代9月下旬,第六代11月上旬至中旬。试验表明,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6.
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是为害绿竹等丛生竹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永定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卵期10无;5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8无: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以幼虫及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及繁殖。在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该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在7月份新羽化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盛期喷洒灭多粉、1605粉荆;初孵化幼虫喷洒白僵菌粉剂、25%灭幼脲粉剂、灭多粉粉荆、1605粉剂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玉米鼠耳病及其介体二点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鼠耳病(Maize wauaby ear disease,MWED)是由介体昆虫二点叶蝉Cicadulina biptmctella(Mats)、Cicadulina bimaculata(Evans)以及Nesodutha pallida(Evans)传播的一种重要系统性植物病害。该病最早发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四川、贵州省和重庆市的多个县(市)爆发,近年来又在日本九州、冲绳等地区发生,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鼠耳病的发生发展与介体叶蝉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传毒规律、玉米品种、玉米生育期、环境条件以及栽培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毒原、栽培抗性品种、选择合理的栽培措施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从玉米鼠耳病的发生发展、病原,介体二点叶蝉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传毒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二点叶蝉及玉米鼠耳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玉米鼠耳病及其介体叶蝉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 This paper reviews and interprets relevant work on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wireworms (Agriotes spp.)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tato production in Europ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U.K. Although the review concentrates on Agriotes spp., the extensive world literature on other Elateridae of economic importance is also drawn upon. 2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apparent increase in the importance of wireworms on the potato crop are discussed, followed by a review of wireworm biology,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soil sampling, bait trapping and adult pheromone trapping), crop damage, and cultur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methods. 3 It is clear that the process of site risk assessment followed by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usually insecticide use) will remain the mainstay of wireworm management programmes. However, there is considerable scope for adopting new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such as pheromone trapping of adult beetles. 4 These control measures will need to be underpinned by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wireworm biology, particularly adult dispers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wireworm populations in individual fields also require further study. The current use of insecticides could also be optimized by a better appreci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ecticide use, potato variety choice and harvest dates.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主要蔗龟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蔗龟是云南甘蔗上的1种主要地下害虫。经1987~1991年系统研究,大等鳃金龟、暗褐鳃角金龟、突背蔗金龟是云南危害甘蔗的优势种。前两种主要以幼虫为害根部,造成减产,严重的无收;第三种主要以成虫咬食蔗苗基部,造成枯心死亡。3种均1年发生1代。成虫有趋光性,初孵幼虫喜食已腐烂的有机质。在沙壤土、粘土较重土壤虫口较多;宿根年限越长受害愈重。蔗稻轮作;7~8月雨季用水淹灌蔗地;结合松、培土每亩施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4~5kg,防治效果达90%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