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因其异质性,患者极易复发,因此成为肿瘤治疗的难题之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免疫疗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具精准、快速和高效的特点,成为最具前景的治疗癌症的方法之一。目前,CAR-T免疫疗法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上得以成功的应用,同时,FDA已批准相关产品应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方法。现就CAR-T免疫疗法的发展历程、主要靶点及其策略研究作一概述,为治疗B细胞淋巴瘤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反应过程中,B细胞(B cell)经历了体细胞高频突变,类别转换,亲和力成熟等环节。在此过程中需要对GC B细胞特殊调控,从而维持GC 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是一旦关键转录因子调控失调,可能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形成。过去对淋巴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遗传学角度,随着新的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RNA)也在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修饰是可逆的,使其为靶点治疗相关癌症药物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表观遗传修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转录调控信号通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机制,以期寻找更好的治疗靶点以及更好的药物来防治癌症。  相似文献   

3.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形态学存在着一种标志的hall mark细胞;细胞免疫学上CD30(Ki-1)表达强阳性;标志性的染色体异常t(2;5)(p23;q35)。临床诊断时多为疾病晚期(Ⅲ~Ⅳ期),并常伴有B症状。成人患者,推荐采取放疗,同时辅以联合化疗;儿童患者病程类似Burkitt淋巴瘤,治疗方案一般使用高强度的治疗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或Burkitti淋巴瘤的方案。高危ALCL、复发难治ALCL可应用CD30单克隆抗体和ALK蛋白抑制剂等。临床上报道较少,对其认识仍有不足。近年来虽然对ALCL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至今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治疗方案。未来研究有望最终寻找到ALCL的最优化治疗方案。现就其在免疫和遗传学、形态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细胞工程     
<正>抗核酸单克隆抗体可以为阐明核酸一蛋白质交互作用提供一种独特的模型。用SpZ/O骨髓瘤细胞与来自MRL/lpr的脾细胞或经过特异免疫的BALB/小鼠的脾细胞相融合,再经过两次克隆而选择出杂交瘤细胞系。已建立一种硝酸纤维滤膜测定法。将已经放射性标记的DNA再经超  相似文献   

5.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细胞疗法已广泛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 CD19和CD22靶向CAR-T已在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而在T细胞肿瘤治疗上进展缓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利用CAR细胞技术与CRISPR / Cas9基因编码技术,设计了T-ALL相关的CAR细胞免疫疗法并进行了CAR细胞免疫疗法在T-ALL治疗上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主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95%以上的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CD20。尽管目前CD20在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尚未阐明,但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其成为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的主要靶点。近十年来,随着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联合传统的CHOP化疗方案,在NHL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虽然,近年来抗CD20单抗逐渐被用于B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针对NHL的临床治疗中,抗CD20单抗的疗效被认为依赖于效应器机制,主要有ADCC、CDC和细胞凋亡。虽然抗CD20在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免疫疗效,但部分瘤荷较大的病人出现了耐药和复发,循环中大量B细胞由于单抗的结合而被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或NK细胞杀伤,机体出现成熟B细胞空缺期,同时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和补体大量消耗,造成机体免疫效应功能饱和和效应器耗竭。本文就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治疗淋巴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可能造成的机体效应器耗竭问题做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核移植来源的胚胎干细胞 (ES) 细胞在动物疾病模型上的成功治疗作用以及核移植来源的患者特异的ES细胞研究进展有望将这一技术即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本文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进展、治疗性克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疗性克隆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间:什么叫克隆?答:克隆(clone)是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组成的一群细胞或者生物的个体。克隆在希腊语中是"小树枝叶"的意思,用以指无性增殖物。现在则指个体、细胞、基因等不同水平上的无性增殖物。(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甲胎蛋白(AFP)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内源性AFP在HeI。a细胞、QGY-7703细胞、MCF-7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将构建的表达AFP的质粒pcDNA3-AFP及AFP腺病毒siRNA干涉载体Adv—AFPsiRNA作用于QGY-7703细胞,MCF-7细胞,运用M1Tr,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况。结果免疫荧光显示,内源性的AFP在HeLa细胞、QGY-7703细胞、MCF-7细胞均只在细胞质中表达。pcDNA3-AFP使QGY-7703的细胞活性增加了2l%(P〈0.05)及集落形成能力增加了32%(P〈0.01),MCF-7实验组比对照组细胞活性降低了30%(P〈0.01).克隆形成能力降低82%(P〈0.01)。Adv—AFPsiRNA使QGY-7703的细胞活性降低了22%(P〈0.05),平均克隆形成能力降低52%(P〈0.01),MCF-7细胞活性提高了24.5%(P〈0.05),克隆形成能力提高了89%(P〈O.01)。结论内源性的AFP只在细胞质中表达。AFP能促进QGY-7703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而在MCF-7细胞中发挥相反的作用。腺病毒介导的内源性的AFP表达的下调能降低QGY-7703的增殖,却增加了MCF-7的细胞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份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31例,均接受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其中非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例。21~28 d为一个疗程,这些患者至少接受2~8个疗程的联合化疗,并且2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监测。结果:①本研究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 16例(51.6%),部分缓解PR 10例(32.3%),疾病稳定SD 2例(6.5%),疾病进展PD 3例(9.7%),总体反应率ORR 83.9%。②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国产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血液学毒性29.0%(9/31),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等。其次为感染19.4%(6/31)、消化道症状16.1%(5/31),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等等。所有常见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仅有1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3.2%(1/31),1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而死亡。结论:国产利妥昔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复发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一种不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新诊断的患者2年内易于发生,最常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non-Hodgk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NHL-DLBCL),目前,对于初始治疗后出现中枢复发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抑制靶基因翻译或降解靶miRNA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分化、增殖、调亡等生命活动。miRNA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miRNA与肿瘤的组织来源、进展、转移预后与耐药都密切相关,既可作为抑癌基因,也可作为癌基因。淋巴瘤是一种血液免疫系统肿瘤,与淋巴瘤相关的miRNA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microRNAs的功能紊乱如何导致DLBCL发生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但DLBCL患者中464种miRNAs显示microRNA(包括miRNA-17-92簇)预测淋巴瘤的准确率达95%,为淋巴瘤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面部和下肢浮肿及全身多发硬结1月余,发热1周的患者临床表现的演变、确诊时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结果皮肤活检发现组织学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脂肪间质内见核深染的异型细胞弥漫分布或环绕脂肪细胞分布。免疫组化示CD3+,CD8+,CD68+,TiA-1+,G-B+,CD20-,CD7-,TDT-,提示为T细胞来源。治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1疗程患者自动出院回家。结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对不明原因的全身皮肤多发硬结伴发热的患者应该考虑该病的可能。病损处皮肤活检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常用联合化疗,如CHOP方案。本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DP与CHOP方案治疗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GDP组(n=40)和CHOP组(n=40)。GDP组患者给予GDP治疗方案(顺铂+吉西他滨+强的松),CHOP组患者给予CHOP治疗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GDP组患者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CHOP组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P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分别为(9.69±1.50)月和(16.72±3.06)月,明显大于CHOP组的(5.16±1.38)月和(10.98±3.37)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P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72.50%,明显低于CHOP组的9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P方案治疗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CHOP方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B细胞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由分化过程中淋巴细胞恶性转化的复杂过程引起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耐药性是制约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关键因素.自噬是细胞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重要细胞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其与肿瘤耐药性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100A8是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在淋巴瘤的的耐药调控中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并判断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同时诊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过,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该患者诊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后,经化疗对症治疗病情无显著改善,且患者ALK阳性,考虑预后较差,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例在国内外十分罕见,治疗方法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证实慢病毒对细胞具有遗传修饰和重编程作用,在本实验中使用慢病毒感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结果显示:慢病毒介导的EGFP在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稳定和高效表达,使用添加LIF和bFGF的细胞培养液,部分猪的胎儿成纤维细胞逐渐改变原有的纤维状形态,形成圆形的细胞,细胞逐步增殖形成细胞集落,细胞集落边界清晰,在饲养层上细胞集落生长迅速,具有稳定的生长性能和正常核型,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表达干细胞特有的标记Oct4、Nanog和SSEA1,在体外能够形成拟胚体,在体内分化形成包含三个生殖层的畸胎瘤.作为核移植的供体细胞,克隆胚的卵裂率为53.33%、桑椹胚率为9.03%、囊胚率为2.07%、孵化囊胚的总细胞数为26.5,在桑椹胚率和囊胚率方面显著低于猪普通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克隆胚的发育能力(P<0.05).结果证实慢病毒能够直接使猪的胎儿成纤维细胞转变成iPS细胞,因此慢病毒将成为一种理想的材料和工具用于细胞的遗传修饰和细胞重构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能力是肿瘤免疫学上目的,随着对免疫肿瘤抗原的了解以及对T细胞免疫反应和肿瘤逃逸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方面军一目的已取得了进展,体内含量稀少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C8)是这些机制的关键。体外从外周血祖细胞诱导扩增这些细胞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纪元。DC8作为肿瘤疫苗,在B细胞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病人身上已有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人外周血中LAK细胞的克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首次采用半固体-液体两步法克隆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获得成功。先用含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的软琼脂半固体克隆外周血中的T细胞,再将T细胞克隆转移至96孔板中继续在含rhIL-2的液体中培养。~(51)Cr释放的结果表明,约10~30%的克隆对NK敏感的K562细胞和NK不敏感的H7402、Anip-1肿瘤细胞均有细胞毒性,即为LAK细胞克隆。LAK细胞克隆能在体外含rhIL-2培养液中增殖1.5~3.0个月,每个克隆可扩增至10~9~10~(10)个细胞,仍然维持LAK细胞活性。表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克隆的LAK细胞CD3( )、CD8( ),属T细胞系统。有增殖能力的LAK前体细胞在PBMNC中的频率约为1~3×10~(-4)。用有限稀释法将LAK细胞克隆进一步亚克隆,98%以上的亚克隆均有LAK活性,表型也和原克隆相同,证实原克隆具有克隆源性。本文的两步法克隆LAK细胞程序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均一的LAK细胞,极大地有助于LAK细胞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POCH-L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某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例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EPOCH-L方案化疗(依托泊苷50 mg/m2第1~4天、吡柔比星10 mg/m2第1~4天、长春地辛1 mg/d第1~4天、环磷酰胺750 mg/m2第5天、泼尼龙60 mg/m2第1~5天、培门冬酶2500 iu/m2第6天)3~6个周期,并随机选取同期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2例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至2018年1月,EPOCH-L方案组患者取得完全缓解4例(33.3%),部分缓解4例(33.3%),总有效率为66.7%,中位生存期为23.7(7~65)个月,随访期间总生存率为2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2(3~60)个月,无病生存率为41.7%,总体生存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实验组没有患者死于化疗合并症(0.0%),对照组4例死于移植合并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EPOCH-L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当,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