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因子介导的CTL非杀伤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L通过穿孔素或FasL-Fas机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这一途径一直被认为是CTL清除病毒感染的惟一或主要机制.近年转基因小鼠模型及MHC I类分子-肽四聚物方法直接检测局部CTL研究发现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感染中,特异性CTL与肝病理损伤无相关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浸润是肝损伤的主要原因.特异性CTL对病毒的有效清除并非通过杀伤靶细胞,而主要通过激活、释放某类细胞因子,以非杀伤性方式清除病毒感染.这一机制的阐明,不仅拓宽了人们对细胞免疫应答抗病毒感染作用及其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某些病毒性疾病的非损伤性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与感染》2011,(3):132+143+152+157+187+190
丙型肝炎病毒通过NS5A介导的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紊乱逃避NKG2D依赖的自然杀伤细胞反应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如何诱导和逃避宿主自然杀伤(NK)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报道了HCV逃避NK细胞介导反应的一种新策略,即通过降低NKG2D活化受体的表达。该研究表明,慢性HCV感染与肝细胞上NKG2D的配体  相似文献   

3.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与病毒的致病和清除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清除外周循环的病毒颗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细胞免疫主要清除被感染细胞中的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抑制HBV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TL在肝内主要通过分泌γ干扰素抑制病毒,同时,当CTL识别HBV抗原后,HBV特异性CTL募集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对肝组织浸润,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对CTL抗病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玲  谭文杰 《病毒学报》2011,27(6):614-618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由约9.6kb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被分为7个基因型及若干亚型。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的常见血液传播型疾病,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至今没有针对HCV的保护性疫苗,目前批准的标准治疗方式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和利巴韦林(RBV)的联合疗法。目前这种疗法对不同基因型的感染患者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对HCV基因2型及3型的患者,80%可以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反应(SVR),然而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7):1403-1404
<正>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研究组通过表达突变型的MAVS蛋白,构建了丙型肝炎(HCV)病毒感染可诱导固有免疫反应的新型细胞系,发现RIG-I并不是HCV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关键模式识别受体。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肝脏病学杂志》。HCV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体,能够通过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来建立持续性感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病毒在感染过程中被宿主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从而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产生抗病毒反应。研究表明RIG-I样受体解旋酶家族中的宿主蛋白RIG-I在肝细胞中转染HCV基因组的3'UTR RNA可以被RIG-I识别并激活干扰素的表达,是HCV的模式识别受体,但该现象从未在HCV病毒感染过程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也是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因。在HCV感染过程中,伴随着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ISG)的持续表达,且有HCV独特的免疫逃逸和免疫细胞的功能损伤。现就HCV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常呈慢性过程乃至肝功能衰竭,故近年来HCV感染所致肝硬化也成为肝移植(LT)的适应证。然而,在LT病人中HCV病毒血症率和肝炎复发率分别高达95%和……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有数亿的人口患有丙型肝炎,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易转为慢性,引起肝细胞炎性坏死及再生,导致肝纤维化、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卫生问题。HCV的感染可导致HCC的发生,但HCV相关性HCC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免疫逃避机制是感染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病毒通过其基因组编码的蛋白使肝细胞发生转化,可能是肝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在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和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HIV-1通过在CTL表位内部或侧翼发生突变逃逸HLA限制性CTL造成的免疫压力,但是部分逃逸突变是以损失病毒适应性为代价。病毒逃逸会导致相应CTL反应水平减弱,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突变病毒株的CTL反应。HIV-1逃逸突变与宿主的CTL反应在宿主体内相互博弈。本文重点综述CTL免疫压力下HIV-1病毒发生逃逸突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是HCV病毒粒子核衣壳的组分,同时又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它能与胞内多种蛋白相互作用,调控NF-κB、AP-1、Sp1、Elk-1、STAT3、ATF-2、NF-AT等多种转录因子,影响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核心蛋白在HCV感染的病理发生和慢性化及致癌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如何能够有效控制和阻断HCV的感染和传播成为研究热点。HCV借助其极高的变异率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并通过多种机制得以侵入、繁殖,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因此,在感染初期激发机体有效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强烈而又广泛的中和作用,对阻断入侵和感染至关重要。我们对HCV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谭文杰  阮力 《病毒学报》2006,22(6):484-487
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约为一亿七千万人,我国感染阳性率约为3·2%,HCV感染可导致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肝外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巨球血症及B细胞淋巴瘤等)。成年HCV感染者超过70%的人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1-3]。目前常用的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不足50%,且费用昂贵[4]。由于HCV免疫应答及逃逸机制尚不十分清楚[5],使HCV疫苗的研制也举步维艰,已有的HCV感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据预测未来几十年中国因HC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仍将继续增长,因此必须加速研究HCV感染过程及宿主应答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靶标,研制…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全世界约1.7亿人感染HCV.HCV的自然宿主范围很窄,由于缺少有效的HCV细胞培养系统和小动物模型,人们对其生活周期、作用机制等仍不是很清楚,从而严重阻碍了HCV疫苗及治疗药物的开发与研制.我们简要综述了近几年在HCV细胞和动物模型方面的进展,同时...  相似文献   

14.
研发动态     
<正>中国科学院研制出世界首个丙肝病毒持续感染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成果发表于新一期CellResearch。目前,全球有近两亿人、我国有逾4000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凶手。尽管慢性  相似文献   

15.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可揭示人类疾病发生的本质, 一些病毒的致病机制即源于其蛋白所致宿主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人类严重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 但致病机制尚未明确. HCV包膜蛋白2(E2蛋白)能介导病毒吸附并结合至靶细胞表面, 此乃HCV感染的前提及首发事件. 推测HCV E2蛋白经与其受体(人CD81)的相互作用而将病毒感染信号传递至宿主细胞内,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 从而导致感染细胞发生早期病变. 为进一步验证此致病机制, 研究了HCV E2蛋白等诸因素对差异表达人CD81的U937, Molt-4细胞内MAPK/ERK途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 HCV E2蛋白可特异性激活细胞内MAPK/ERK途径, 而HCV E2单抗、CD81单抗、 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清或MAPK/ERK途径上游MEK1的抑制剂(PD98059)均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抑制HCV E2蛋白对MAPK/ERK的激活. 此外, PD98059尚可抑制HCV E2蛋白对MAPK/ERK途径下游转录因子Elk-1的活化. 研究认为, HCV E2蛋白经其相应受体引发的宿主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异常很可能是HCV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除可致丙型肝炎外,尚可引起Ⅱ型冷球蛋白血症及非霍奇金病恶性淋巴瘤等.同为HCV感染,但却为何表现以不同细胞(肝细胞、淋巴细胞)病变为特征的疾病形式?目前认为此因HCV在不同类型细胞内引发信号转导途径不同所致,因而继"病毒增殖侵害"与"宿主免疫病理反应"的致病机制之后,又提出了细胞异常信号转导为HCV致病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已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可通过其蛋白酶NS3/4A切割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MAVS)来逃逸天然免疫识别,但尚不清楚其切割动力学及切割在抑制干扰素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细胞模型中探讨HCV感染过程中病毒复制建立及病毒NS3/4A切割MAVS的动态过程,探究NS3/4A切割MAVS对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的贡献。首先构建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MAVS切割报告系统(GFP-NLS-MAVS-TM462),用 HCV Jc1-Gluc 感染Huh7.5/GFP-NLS-MAVS-TM462细胞。结果显示,病毒复制早期MAVS切割效率较低;NS3/4A高效切割MAVS发生于HCV复制晚期,且其切割效率与NS3蛋白水平相关。利用带有GFP ypet的HCV报告病毒Jc1-378-1感染Huh7.5/RFP-NLS-MAVS-TM462细胞,在单细胞水平观察HCV感染阳性细胞中MAVS被切割情况,发现HCV复制细胞中仅部分细胞MAVS被切割。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NS3/4A切割MAVS的效率仅与NS3表达水平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V蛋白酶NS3/4A切割MAVS依赖NS3/4A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累积,对在病毒复制早期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可能无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孙利 《生物技术通讯》2010,21(6):887-891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V经典的传播途径为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但1992年后献血员HCV的筛检已使输血后肝炎大为减少。在发达国家,HCV传播途径正在发生改变,儿童非血液制品的丙肝日渐增多。母婴间宫内、分娩时及产后感染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证实,HCV可经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宫内感染是HCV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人们对HCV母婴传播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逐渐明确,但到目前为止对具体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时机仍知之甚少。我们就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的现状、进展及未来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基因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易发生变异, 尤其是含中和抗原表位的高变区1(HVR1)变异性最大. 模拟HVR1的B细胞表位具有涵盖多种天然表位的抗原特性, 保守的T细胞表位具有各型间的相对保守性. 为解决HCV高变性造成的疫苗研究障碍, 我们选取HCV E2区HVR1(384~410 aa)模拟B细胞表位9条、C区的保守CTL表位2条(35~44 aa, 132~140 aa)、NS3区保守的CTL表位1条(1073~1081 aa)及NS3区保守的Th表位1条(aa 1251~1259), 各表位之间以插入3个氨基酸为连接臂, 人工合成上述13条表位基因串联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 将mfcgst基因融合, 表达了多表位抗原蛋白GST-MFC. 同时, 构建了白介素-2信号肽基因、PADRE表位基因和mfc基因串联的候选HCV DNA疫苗, 即质粒pVAX1.0-st-mfc. 以GST-MFC蛋白免疫家兔和质粒pVAX1.0-st-mfc免疫小鼠,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 应用10条具有代表性的HCV HVR1合成肽进行检测, 证明有9条HVR1合成肽能与所有免疫动物血清反应, 交叉反应率(cross reactivity, CR)为90%. 应用HCV抗体阳性的感染者血清与多表位抗原GST-MFC蛋白进行反应, 证明其反应识别率(reactivity frequency, RF)为75%. 上述结果表明, 筛选合成的HCV多表位抗原基因mfc具有HCV中和抗原表位的特征, 可作为HCV疫苗研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是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宿主细胞。由于HIV-1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反应的异质性,CTL有效抗HIV-1病毒反应的功能机制仍然不明确。为了研究HIV-1特异性CTL抗病毒反应的功能特性,本研究应用分离培养的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株在细胞水平直接测定抗原肽刺激CTL产生的多种功能反应。选取12株具有不同HLA分子和抗原识别表位的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平行进行多种体外功能实验,包括杀伤活性实验、脱颗粒功能实验、胞内多重细胞因子测定实验,并对CTL的细胞毒性颗粒成分和耗竭分子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发现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的杀伤活性与脱颗粒功能紧密相关,杀伤活性和脱颗粒功能又与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水平和多重功能性相关。这些发现提示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的多种功能反应之间具有协同调节的机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