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荷叶黄酮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0.25 mg/m L的荷叶黄酮添加至培养基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A105)、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B211),并提取细胞裂解液,依次从自由基清除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及抗氧化物质活性三方面评估其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0.25mg/m L的荷叶黄酮提高了动物双歧杆菌(54.9%)及保加利亚乳杆菌(14.8%)对O-·2清除能力;其对保加利亚乳杆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有提升,对动物双歧杆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有抑制;其对保加利亚乳杆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提升率达658%,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发现:经添加0.25 mg/m L的荷叶黄酮至培养基后,动物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及谷胱甘肽(GSH)活力得到显著的提高。结果表明,荷叶黄酮的添加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的抗氧化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且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具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其胞内SOD酶活及GSH活力得到的显著的提升有关,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利用溶剂热法提取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乙醇的体积分数及提取级数5个单因素对荷叶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得到荷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40、乙醇体积分数为60%、提取2.5 h、提取温度80℃,提取2次。并研究了荷叶提取物在新榨豆油中的抗氧化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龙眼壳黄酮的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较佳提取工艺为:V(70%乙醇)∶m(龙眼壳粉)=30 m L∶1 g,微波功率480 W处理20 s后,于水浴30℃浸提30min,龙眼壳黄酮得率为3.465%。抗氧化试验表明龙眼壳黄酮对亚硝酸盐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其效果优于Vc,对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及羟基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效果分别弱于对照物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和Vc。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荷叶黄酮对不同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从干荷叶中提取荷叶黄酮,选择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并获得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对荷叶黄酮的抑菌活性的热稳定性及p H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干荷叶中提取出15%荷叶黄酮粗提干粉,抑菌试验证实食源性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MS10362R、枯草芽胞杆菌subsp.subtilis str.168和福氏志贺菌CDC1对荷叶黄酮的作用较为敏感,并且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其MIC分别为1.0、1.5和3.5 mg/m L。不同的热处理(50~90℃)对荷叶黄酮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其在90℃处理后对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福氏志贺菌的抑菌活性分别降低了35.89%、23.86%和28.72%。随着p H的升高(p H 5.0~9.0),荷叶黄酮的抑菌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变化不大,在中性偏碱的溶液环境中抑菌活性较高。结论荷叶黄酮抑菌活性稳定,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超声波技术,以大米草为原料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处理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分析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测定大米草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大米草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20 min,料液比1∶30(g·mL-1),提取温度45℃。影响大米草黄酮提取率的主次因素是: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大米草黄酮总抗氧化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活力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并且能有效清除氧化脂质(MDA)。  相似文献   

6.
HP-20树脂分离与纯化荷叶黄酮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荷叶黄酮是荷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为黄酮醇和黄酮苷类,成为现代健康产品研究开发的热点。试验以高含量的荷叶黄酮为样品,比较X-5、HP-20,NKA、AB-8及HPD-100几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HP-20分离效果最好,静态饱和吸附量可达68.90 mg/g树脂,解吸率达87.23%,动态饱和吸附7 mg/mL的荷叶黄酮的料液可达15 BV。系统优化了HP-20树脂柱分离纯化用70%的乙醇提取的荷叶醇提物,得到荷叶黄酮的分离纯化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上样浓度为200 mg/mL,流速为2 BV/h的洗脱速度时,40%的乙醇对荷叶黄酮的洗脱能力较强,经过一次分离黄酮含量可达62.06%,此梯度黄酮的得率可达81.40%,荷叶黄酮的总得率为98.17%,经过再分离,荷叶黄酮含量可提高到98.87%。  相似文献   

7.
杨梅树皮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热回流提取法对杨梅树皮中总黄酮进行提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杨梅树皮总黄酮乙醇热回流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以28目的杨梅树皮粉为原料,料液比为1∶60,用60%的乙醇溶液在60℃的水浴中提取2.5h,提取率达6.86%。利用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还原力作为指标测定了杨梅树皮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杨梅树皮黄酮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对疏毛绣线菊总抗氧化活性行评价,将测定结果与阳性对照药物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疏毛绣线菊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IC50=42.2μg/m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1052.46μmol/g),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IC50=6.4μg/mL)较好,但均弱于阳性对照药物BHT(IC50和TEAC值分别为23μg/mL、2.3μg/mL和1532.7μmol/g)。实验证明疏毛绣线菊正丁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王不留行黄酮苷软膏剂"的制备工艺及制剂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多因素配比实验筛选软膏剂处方,采用乳化法制备软膏剂,通过HPLC测定制剂含量。优化后的软膏剂处方为:15%硬脂酸甘油酯(质量分数)、20%液状石蜡、2%硬脂酸、6%十八醇、25%纯甘油、30%蒸馏水、2%十二烷基硫酸钠、0.1%羟苯乙酯和0.1%王不留行黄酮苷。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简单可行,王不留行黄酮苷软膏剂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0.
不同花卉抗氧化能力及其多酚、黄酮含量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多种花卉花瓣水提液的抗氧化能力及其多酚、黄酮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蔷薇属植物Rosa L.和大花紫薇(Lagerstioemia indica L.)花瓣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铁海棠(Euphorbia anttquorum L.)、杜鹃花(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Don)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次之.各种花瓣水提液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密切相关.讨论了玫瑰、杜鹃花、桂花和大花紫薇在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功能食品和医药保健相关领域的广阔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半枝莲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黄酮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及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与常用的抗氧化剂作比较。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0%、料液比1∶30(g/mL)、超声提取时间25 min、浸泡温度65℃时为最佳条件,此时黄酮的得率为3.0%,且该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清除效果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对油脂氧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70%乙醇提取得到黄花菜粗黄酮化合物后,再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不同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用酒精配成溶液测其含量,然后稀释不同梯度测其总抗氧化性、羟自由基清除率,同时以维生素C做平行实验,与维生素C作比较。  相似文献   

13.
采用蒸、煮、油炸、微波四种常用的加工方式处理紫甘薯和胡萝卜,结合体外模拟消化,测定加工前后和消化各阶段原料中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同时,按不同比例将不同热加工处理前后紫甘薯和胡萝卜进行复配,评价混合膳食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蒸、煮加工能有效地将紫甘薯、胡萝卜中结合状态的植物化学物转化为游离状态,供人体吸收利用,且蒸、煮加工条件所导致的植物化学物降解程度,相对于油炸与微波更低。相对于油炸和微波加工,蒸、煮处理后的紫甘薯、胡萝卜具有更好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将相同处理方式的紫甘薯、胡萝卜按不同比例复配,发现当水溶性植物化学物比例更高时,整体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各加工方式紫甘薯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在胃消化阶段增长趋势最明显,在肠消化阶段增势明显放缓,总花青素含量在消化过程中持续下降,胃消化阶段抗氧化能力最佳。各加工方式胡萝卜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消化过程中持续上升,且肠消化阶段增长趋势大于胃消化阶段,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肠消化阶段最佳。  相似文献   

14.
在成功从中草药射干中提取纯化得到鸢尾苷的基础上,应用灵敏、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考察鸢尾苷的抗氧化能力。选择氧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清除、烷基自由基清除和抗油脂氧化作用等实验体系进行抗氧化活性的试验。结果显示纯化得到的鸢尾苷的抗氧化作用比维生素C稍强,但比2,6-二叔丁基对甲酚稍弱,表明其具有较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cinchonain Ib(3)、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木糖苷(6)、芹菜素-6,8-二-C-β-D-吡喃木糖苷(7)、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blumenol A(11)、(3S,5R,6R,7E,9S)-大柱香波龙-7-烯-3,5,6,9-四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化合物3-8和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12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 μM)。  相似文献   

16.
连翘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研究连翘叶黄酮(Forsythia suspenseleaves flavonoids,FLF)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用水杨酸法研究FLF清除.OH的效果,并测定了FLF对连苯三酚自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了小鼠4种器官及肝线粒体、微粒体中的丙二醛(MDA)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小鼠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膨胀程度。结果表明,FLF可以清除.OH,抑制连苯三酚自氧化,并抑制.OH所致丙二醛的产生,减少红细胞溶血,减轻肝线粒体膨胀程度。说明FLF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麻栎叶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麻栎叶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了麻栎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麻栎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是以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物固液比1∶20,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2次,微波功率640W、微波时间2 min,提取时间60 min,黄酮提取率为6.06 mg/g,回收率为96.5%.麻栎叶黄酮类化合物对自由基DPPH·、·OH以及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7.7%、97.6%和94.4%.试验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合理,黄酮提取率高,麻栎叶黄酮提取液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荷叶黄酮化合物对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叶粗粉用60%乙醇回流提取,经石油醚脱脂,再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得到不同部位的黄酮提取物.通过比较50%乙醇洗脱部位的黄酮提取物和市售减肥药奥利司他(Orlistat)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得到它们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0.0076,0.0048 mg/mL.通过Lineweaver-Burk图和Dixon图的特征,表明该抑制剂对胰脂肪酶的抑制呈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0.0147 mg/mL,米氏常数Km=42.2 ms/mL.  相似文献   

19.
采用热水煮提法和DEAE-琼脂糖凝胶CL-6B凝胶层析对穿山龙多糖DMA进行提取和分离纯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鉴定DMA的纯度和糖原组成。采用红外光谱法,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法,甲基化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法对多糖DMA的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羟自由基实验研究DMA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多糖DMA显示一个单一对称的色谱峰,主要由葡萄糖组成,是由→6)-α-D-Glcp-(1→组成的多糖。DMA具有清除羟自由基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展油橄榄果渣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该文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橄榄果渣不同提取部位清除DPPH·的能力,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油橄榄果渣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19.11μg·mL^(-1)。(2)从该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羟基酪醇(2)、原儿茶酸(3)、酪醇(4)、儿茶素(5)、香草酸(6)、咖啡酸(7)、香草醛(8)、丁香酸(9)、木犀草苷(10)、橄榄苦苷(11)、丁香酚(12)、槲皮素(13)、木犀草素(14)、芦丁(15)、山楂酸(16)、齐墩果酸(17)。其中,化合物1、6、7、9、15为首次从油橄榄果渣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确了油橄榄果渣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为油橄榄果渣进一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