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Ⅰ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Ⅰ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试验还明确了从貉分离的5株、水貂分离的4株、犬分离的2株阴道加德纳氏菌也属于血清Ⅰ型。将3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制成超声抗原,经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各型抗原与同型或异型免疫血清均可形成一条明显的融合沉淀线,表明各型菌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同型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各株菌形成的沉淀线完全融合,从而证实了血清分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 ̄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I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I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  相似文献   

3.
选用免疫原性优良的我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血清Ⅰ型GVF44号菌株,先后试验研制了氢氧化铝胶、蜂胶和油佐剂灭活苗。试验结果表明,铝胶苗的安全性优,免疫剂量为40亿菌/1ml,3倍免疫剂量的铝胶灭活苗接种狐狸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免疫后21d经100个ID_(50)强毒的攻击,对Ⅰ型的保护率达92%。对Ⅱ、Ⅲ型的保护率达80%以上。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4~10℃条件下可保存10个月。通过田间试验应用证实该疫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选用免疫原性优良的我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血清I型GVF44号菌株,先后试验研制了氢氧化铝胶、蜂胶和油佐剂灭活苗。试验结果表明,铝胶苗的安全性优,免疫剂量为40亿菌/1ml,3倍免疫剂量的铝胶灭活苗接种狐狸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免疫后21d经100个ID50强毒的攻击,对I型的保护率达92%,对Ⅱ、Ⅲ型的保护率达80%以上。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4 ̄10℃条件下可保存10个月。通过田间试验应用证  相似文献   

5.
对从狐狸流产胎儿和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的16株菌进行了细胞形态、细胞壁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生化、对人血红细胞具溶血性、DNA的G+C含量等测定。根据它们细胞呈革兰氏阳性到可变,形态从球杆到杆状的多形态性,接触酶和氧化酶均阴性,葡萄糖的O/F测定为发酵产酸,主要产物有乙酸和乳酸等主要产物,归为阴道加德纳氏菌,但由于它们对营养要求不苛求,生长速度快和对氧要求低等,又不同于人体来源的加德纳氏菌。因此,将这群菌另定为一个亚种——阴道加德纳氏菌狐狸亚种(Gardnerella vaginalis subsp.fox)。模式株为U80。  相似文献   

6.
选用免疫原性优良的我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血清Ⅰ型GVF44号菌株,先后试验研制了氢氧化铝胶、蜂胶和油佐剂灭活苗。试验结果表明,铝胶苗的安全性优,免疫剂量为40亿菌/1ml,3倍免疫剂量的铝胶灭活苗接种狐狸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免疫后21d经100个ID_(50)强毒的攻击,对Ⅰ型的保护率达92%。对Ⅱ、Ⅲ型的保护率达80%以上。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4~10℃条件下可保存10个月。通过田间试验应用证实该疫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应用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了192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人工感染狐、疫苗免疫狐和菌检阳性狐血清,结果187/192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97.3%. 阻断和交叉试验证实,本方法具有特异性.敏感度为平板凝集试验(PAT)的28.1倍,为微量凝集试验(MAT)的5.5倍.重复性良好,与PAT、MAT的阳性符合率为100%.  相似文献   

8.
应用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了192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人工感染狐、疫苗免疫狐和菌检阳性狐血清,结果187/192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97.3%. 阻断和交叉试验证实,本方法具有特异性.敏感度为平板凝集试验(PAT)的28.1倍,为微量凝集试验(MAT)的5.5倍.重复性良好,与PAT、MAT的阳性符合率为100%.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狐狸阴道加德纳氏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国内主要狐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银黑狐、北极狐、赤狐及彩狐均对本病易感染,主要通过交配传染,病狐在本病流行中起主要作用。各狐场感染率为0.9-21.9%,导致注率1.5-14.7%,空怀率3.2-47.5%,提示了本病的严重危害性。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分离证实,本病可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为人兽共患病,狐狸外,貉、水貂及犬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小白鼠、地鼠、豚鼠和家兔对本病不感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主要狐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银黑狐、北极狐、赤狐及彩狐均对本病易感染,主要通过交配传染,病狐在本病流行中起主要作用.各狐场感染率为0.9—21.9%,导致流产率1.5—14.7%,空怀率3.2—47.5%,揭示了本病的严重危害性.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分离证实,本病可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为人兽共患病.除狐狸外,貉、水貂及犬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大白鼠、地鼠、豚鼠和家兔对本病不感染.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主要狐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银黑狐、北极狐、赤狐及彩狐均对本病易感染,主要通过交配传染,病狐在本病流行中起主要作用.各狐场感染率为0.9—21.9%,导致流产率1.5—14.7%,空怀率3.2—47.5%,揭示了本病的严重危害性.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分离证实,本病可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为人兽共患病.除狐狸外,貉、水貂及犬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大白鼠、地鼠、豚鼠和家兔对本病不感染.  相似文献   

12.
对从狐狸流产胎儿和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的16株菌进行了细胞形态、细胞壁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生化、对人血红细胞具溶血性、DNA的G+C含量等测定。根据它们细胞呈革兰氏阳性到可变,形态从球杆到杆状的多形态性,接触酶和氧化酶均阴性,葡萄糖的O/F测定为发酵产酸,主要产物有乙酸和乳酸等主要产物,归为阴道加德纳氏菌,但由于它们对营养要求不苛求,生长速度快和对氧要求低等,又不同于人体来源的加德纳氏菌。因此,将这群菌另定为一个亚种——阴道加德纳氏菌狐狸亚种(Gardnerella vaginalis subsp.fox)。模式株为U80。  相似文献   

13.
于国内外首次报道采用改良兔血胰(月示)琼脂培养基,从狐体及其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得到阴道加德纳氏菌共145株。其中从流产胎儿脏器分离得到26株,分离率为92.86%。从流产空怀狐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118株,分离率34.01%。从阳性取皮狐鼠蹊淋巴结分离得到1株,分离率2%。血液中未分离到本菌。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揭示了该菌在狐体内的存在部位,优选出最佳的分离途径、时机与方法。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实了本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于国内外首次报道采用改良兔血胰(月示)琼脂培养基,从狐体及其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得到阴道加德纳氏菌共145株。其中从流产胎儿脏器分离得到26株,分离率为92.86%。从流产空怀狐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118株,分离率34.01%。从阳性取皮狐鼠蹊淋巴结分离得到1株,分离率2%。血液中未分离到本菌。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揭示了该菌在狐体内的存在部位,优选出最佳的分离途径、时机与方法。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实了本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型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2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阴道加德纳菌的分离鉴定,同时采用Piot分型法对分离出的93株Gv进行生物分型,结果显示BV患者Gv的检出率(59.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4.4%),P〈0.01。93株Gv中,8个生物型全检测到,其中1型23.7%,2型18.3%,4型32.3%,6型10.8%,3型和5型均为5.4%,7型和8型为2.2%。BV患者主要为1、2、4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7.3%和31.8%,P〈0.01)。  相似文献   

16.
中药安菌凝胶对狐狸阴道加德纳菌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狐狸加德纳菌病(GVF)阴道菌群分析、阴道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学结构观察认定,GVF与人类细菌性道病(BV)同属菌群失调所致,并以此为动物模型,采用黄芪、苦参、蛇床子、甘草四味中药以新型高分子材料卡波姆(Carbomer)为赋形剂制成凝胶,对其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和不同组方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B组方中药制剂(安菌凝胶)治疗后的疗效最好,关在细胞水平上中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检出率及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与细菌性阴道病(BV)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BV患者82例作为BV组,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健康女性82例作为健康组,比较2组人群G. vaginalis检出率和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情况,相关统计学资料分析其对BV发生的影响。结果BV组人群G. vaginalis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组(χ2=11.511,P<0.05)。BV组人群共检出G. vaginalis 1、2、3、4、5、6和7型,其中2型占比最高;BV组人群G. vaginalis 2、3、4型占比率高于健康组(χ2=4.148,17.009,9.973,均P<0.05)。BV组人群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率高于健康组(χ2=39.234,P<0.05)。较健康组人群,BV组PCR DGGE宽度更窄,肠道菌群条带数少(t=9.217,P<0.05)。结论G. vaginalis检出率和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情况与BV发生相关,有待成为相关生物学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阴道液中唾液酸酶活性、阴道加德纳菌及抗阴道加德纳菌的溶血素(anti-Gvh)IgA水平在细菌性阴道病(BV)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健康人和60例临床诊断为BV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唾液酸酶活性和anti-Gvh IgA水平测定及阴道加德纳菌(Gv)分离培养。唾液酸酶活性利用从底物-5溴-4氯-3吲哚基-α-D-N乙酰基神经氨酸(X-Neu5Ac)转化而得到的甲氧基苯酚的纳摩尔数来表示;anti-Gvh IgA通过ELISA法测定。结果BV组Gv活菌数(6.96 log CFU/g)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8 log CFU/g)(P<0.01)。BV组anti-GvhIgA(238.0±2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5.0±40.16)(P<0.01)。BV组Gv分离率(86.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3.3%)(P<0.01)。45例临床诊断为BV的患者中,其中26例Gvh IgA(+),19例Gvh IgA(-);Gvh IgA(-)组阴道液中唾液酸酶活性(5.00±1.29)显著高于Gvh IgA(+)组(1.58±1.22)(P<0.01),2组的Gv的分离率和活菌数差异却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BV患者阴道内高活性的唾液酸酶与低水平anti-Gvh IgA和黏膜IgA破坏程度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治疗前后加德纳菌载量预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复发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12例BV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后BV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14例)及未复发组(198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的pH值、Nugent评分、乳杆菌数量和加德纳菌载量,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上述指标预测BV复发的诊断价值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复发组患者的pH值(t=2.187、3.822,均P0.05)、Nugent评分(t=1.976、5.611,均P0.05)、加德纳菌载量(t=5.089、16.204,均P0.05)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乳杆菌数量(t=8.245、8.899;均P0.05)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及加德纳菌载量均是B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乳杆菌数量为保护因素;对上述指标预测BV复发的相关性进行分析,ROC曲线显示,加德纳菌载量预测BV复发的AUC为0.892,明显高于pH值、Nugent评分、乳杆菌数量(AUC=0.580、0.648、0.772),诊断最佳截点为1.761×10~5 copy/mL,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5%和75.4%。结论 BV患者治疗后的加德纳菌载量在预测其复发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用于预测BV复发。  相似文献   

20.
Since 1980, we have collected 1120 strains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from the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These strain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in man, animal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ccompanied by their clinical or ecological information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The results of our tests have shown that the 747 strains have exhibited the clinical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Through comparing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ut of the 747 strains 335 have been selected out with better antigenicity and have been produced antisera from their representative strains. This set of antisera is very satisfactory for its potency and specificity. This set of antisera is ready to supply and have good efficacy and application facilitated for control strains on identifying strains and their epidemiologic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