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22,41(4):563-575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常见微生物种类进行纯培养获得多种微生物菌落形态,并将其与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盘状化石Aspidella与圆盘形菌落的轮廓和放射状分布的小脊具有相似性;2)“rangeomorphs”分支状化石与具有次级分支结构的菌落具有某些相似性;3)五边形似棘皮动物化石Arkaruaadami与五边形菌落较为相似;4)两侧对称类化石Kimberella与圆盘形边缘具放射状脊的菌落的表面形态非常相似;5)盘状化石Az—bumaresbrunsae与圆盘形表面具辐射状脊的菌落的轮廓和表面纹饰分布极为相似。以上对比结果表明部分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与微生物菌落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为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生物属性的解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细菌“化石”叶辉(江苏省南通师专生物系226007)长期以来,研究细菌进化比起研究高等动植物进化要落后得多。这是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变化有限,又无高等生物那样的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化石等证据,加上没有适当的方法、手段来研究细菌间是否具...  相似文献   

4.
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94,13(4):353-373
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吴汝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人类起源的研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猿类化石和各种人类化石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分布的范围扩大了,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生态,更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广东罗定更新世灵长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来自广东罗定苹塘下山洞及山背岩的灵长目动物包括:猩猩(pongo)、长臂猿(gibbon)、猕猴类(macaques)及疣猴类(colobines)。猩猩化石的研究报告已于1992年发表。本文记述的是长臂猿科及猴科化石共5属、9种:Hylobatesconcolor,Rhinopithecussp.,cf.Pygathrixnemaeus,cf.Trachypithecusphyrei,T.sp,T.francois和cf.Macacaassamensis,Macacathibetana,Macacamulatta。虽然它们均属于现生种,但这些猴类牙齿化石的形态给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对比资料。这一动物群的组合特征,为探讨两广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其它伴生哺乳动物的分析,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西方化石人头骨面部三项非测量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传统的人类学观察方法,对一些中国和西方的化石人头骨模型的犬齿窝、颧骨缘结节和梨状孔上外侧部的膨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希望为研究头骨形态的发展变化及现代人起源问题,特别是中国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信息。得到如下提示:(1)在欧洲犬齿窝似乎是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出现的,(2)在化石人头骨上,颧骨缘结节的出现似看不出明显的地域差异,(3)梨状孔上外侧部的膨隆这一性状似乎在大荔头骨与其他中国化石人“不融洽”,而与欧洲尼人接近,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某种程度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 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一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省六枝县郎岱地区的种子蕨类化石———丁菲羊齿属(Thinnfeldia)进行了外部形态与表皮结构的研究,确定其种为菱形丁菲羊齿(T.rhomboidalisEt.)。与已知各种对比研究后,将产于陕北延长层的座延羊齿型丁菲羊齿(T.alethopteroidesSze)和松弛丁菲羊齿(T.laxaSze)并入菱形丁菲羊齿。同时就丁菲羊齿在中国的研究,提出该属不应并入厚羊齿属(Pachypteri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刘明  任东 《昆虫知识》2007,44(6):908-908
研究节肢动物食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是研究相关的破损植物化石。通过对早期植物化石的统计分析,有关陆生节肢动物植食性习性的早期化石证据主要集中在2个地质年代大量出现。第一阶段在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4.17~4.03亿年),这一时期发现了很多有被取食痕迹的植物孢子、茎化石等。节肢动物对这些植物组织取食习性的演化非常迅速,因为类似植物化石的发现仅比破损植物化石的出现早了400万年。距离第一次植食性化石证据集中出现的8000万年后,即晚古生代又有了一次该类型化石大暴发式的出现(第二阶段)。这批化石表明,此时植物被取食的部位已经扩大到根部、叶子、树干、种子等。这一阶段最早的化石集中出现在晚密西西比世到中宾夕法尼亚世(3.27~3.09亿年)。  相似文献   

11.
恐龙(Dinosaur)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 ,生活在中生代(距今2 2亿年到6500万年) ,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 5亿年。恐龙的研究 ,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的化石 ,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之某些岛屿) ,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 ,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 ,它们神秘地、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 ,成为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 ,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 ,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  相似文献   

12.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3.
S.G.Pemberton   《古生物学报》2001,40(1):134-142
介绍地质记录中在不稳定的沉环境下,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化(盐度的变,严酷的温度,低含氧量及移动的沉积基底等)以及沉积事件(浊流沉积和风暴沉积)所产生的机会(r-选择)遗迹化石和均衡(K-选择)遗迹化石及其特点以及机会行为方式的古生物证据。对现代底栖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揭示现代机会生物均衡生物的生态特征(居群策略)描述由于破坏事件导致动物群消除后重新移居的现代实例,有助于了解地质记录中机会(r-选择)遗迹化石和均衡(K-选择)遗迹化石的成因及其古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是直翅目Orthoptera中研究最匮乏的一个总科,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分类学(包括化石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等)、形态学(包括微观结构)、生物学、行为学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基因组学、细胞学、生理学、仿生学等)全面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的蚤蝼总科研究进展、意义和价值,总结了蚤蝼总科的形态和行为特点,讨论了其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蚤蝼总科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张法奎 《化石》2001,(2):35-37
陈文敏先生在《化石》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四篇文章 :〈殷商上帝与外星文明〉(《化石》1997年第四期) ,〈再谈殷商上帝与外星文明〉(《化石》1999年第一期) ,〈续谈殷商上帝与外星文明〉(《化石》1999年第四期) ,〈续谈殷商上帝与外星文明〉(《化石》2000年第一期)。四篇文章讲的是同一个邪说“人是外星人的后裔” ,后三篇是第一篇的扩写。陈先生以分析我国古代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为切入点 ,开始宣讲他的邪说。他说“我经多年研究商代甲骨文体系(其中包括金文)发现 ,整个甲骨文体系有一个核心系统 ,我称之为‘帝系…  相似文献   

16.
1978年笔者首次发现一种类别不明的微体古动物壳体化石,其长度一般不足1mm;横切面呈三瓣状,命名为三瓣石(Tripetita)。现有的标本获自湘中下石炭统,同一层位还产珊瑚、腕足类化石。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观察、切片研究等,三瓣石的原始壳质、结构构造、形态特征已基本弄清。按初步制定的形态分类方案,现有的上千个标本至少可分为2组3属约30个种。本文暂描述其中的13个种。  相似文献   

17.
化石中的生命密码——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DN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娅铭 《化石》2011,(2):2-7
化石几乎是我们认识古代生物的唯一途径。长久以来,对古生物的研究都停留在对化石形态特征进行解释的层面上,到现在为止最被广泛接受的分类系统也基本上是根据化石形态建立的。但是,当面对的是一块破碎的化石碎片,或是没有足够的鉴别特征的化石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有时也无法确定这块化石的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18.
董为 《化石》2007,(2):5-7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标本,要对标本的内外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然后对化石标本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系统位置及其在演化中的意义。在观察标本的内部形态时,通常是通过实体解剖打开标本进行观察。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化石标本来说,解剖意味着对化石标本的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9.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73-490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20.
寒武纪最早期层位中获得的离散骨片化石Halkieria和Microdictyon,已在较高层位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中找到了它们的完整生物躯体,它为研究离散骨片化石的自然分类和生物亲缘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通过寒武纪最早期钉状化石的形状、对称性、壳质成分、矿化特征的对比,提出了离散骨化石织金钉(Zhijinites)和拟织金钉(Parazhijinites)与澄江动物群中的怪诞虫(Hallucigen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