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九届国际熊类学术讨论会,分两期分别在两个地区召开。新大陆部分,于1992年2月23—28日在美国蒙大拿的密苏里召开,会期6天。旧大陆部分,于1992年10月9—22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召开,会期4天。会议均分为6个专题进行研讨。新大陆部分专题为:1.熊类管理生物学的主要任务;2.公众姿态:熊类与人;3.国际熊类保护;4.种群数量:计量和管理;5.生态学:熊的生活环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熊类年龄构成、性比及繁殖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熊类是重要的狩猎动物,肉、皮、骨、脂均可利用,熊掌和熊胆尤为名贵,因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目前,国际上对于熊类生态学的研究日益深入。近二十年来多次举行国际熊类研究专题讨论会并出版了论文集。研究方向集中于熊类的群体生态,行为生态及种群的管理方面并正朝着集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一届亚洲熊类会议于1985年8月6-8日在日本枥木县宇都宫市博物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或递交论文)的有中国、日本、印度及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的66位代表。代表们就亚洲熊类的研究及管理现状进行了学术交流及讨论。  相似文献   

4.
1988年7月25—30日,亚太地区兽类学界近400人聚集北京市怀柔县,举行了学术讨论会。此次大会是亚太地区最大型的一次兽类学学术讨论会,由中国兽类学会和美国兽类学会共同组织。参加大会的中方代表约250人,分别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卫生防疫部门等(其中有四川代表17人),外方代表约150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会议共收到论文308篇,中国兽类学会主席夏武平教授等4人在大会发言,小组宣读论文140篇,其余均以板报(英文)形式展示。其中有关大熊猫方面的论文40篇,有17篇来自四川,3篇来自外国代表提交。…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1日至25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13人,共收到论文133篇。其中属于分类区系方面的论文45篇,生态学方面的论文47篇,实验及鸟类保护方面的论文41篇。在全体会上,共宣读论文11篇。其中有:《黄海前三岛白腰雨燕归家本领的环志研究初报》、《中国红头咬鹃亚种分类若干问题》、《中国候鸟环志进展》、《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6.
岷山山系黑熊的种群数量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庆彬  胡锦矗 《生态学杂志》2002,21(4):12-14,F004
黑熊 (Selenarctosthibelanus)广泛分布于我国 ,是珍稀保护动物之一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我国对黑熊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最早见于《东北兽类调查报告》和《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及《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等文献中 ,嗣后见于《中国动物志·兽纲·食肉目》和各省的动物志或兽类志中。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环境不断恶化 ,以及资源破坏日趋严重 ,黑熊资源也日益下降。因此 ,黑熊的研究和保护 ,在国际上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熊类学术研讨会和东亚熊类会议的多次召开 ,促进了对黑熊的研究。本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心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中国植物学会生态地植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地植物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国际保护植物生态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4—8日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正式代表42人,分别来自日本、联邦德国、印度及我国各地。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具体组织的“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7—30日在武汉召开。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淡水豚类的专题讨论会。到会代表有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尼伯尔、巴西、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19名国外专家和18名中国专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心、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中国植物学会生态地植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地植物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国际保护植物生态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4日—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代表42人,分别来自日本、联邦德国、印度及我国各地。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生态学会、国际生态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和《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联合举办的“热带、亚热带山地开发利用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到会有来自美国、日本、法国、西德、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印度、尼泊尔、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16位外国专家和40多位本国科学工作者,另外还有报社记者和生态学期刊编辑4人。讨论会共收到35篇论文(其中国外7篇,本国28篇),有28篇在会上进行宣读。论文的内容涉及下列方面:1)热带、亚热带山地天然植被的性质、特征及其合理利  相似文献   

11.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等4个全国性学会、国家环保局自然司、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等5个单位共同举办的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讨论会——全国第二届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5月17~20日在北京举行,来...  相似文献   

12.
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际有害生物生防组织(IOBC)及广东省昆虫学会发起,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具体筹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及其他卵寄生蜂学术讨论会已于1986年11月10—15日在广州召开并圆满结束。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61位外国专家及60名中国专家参加的此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95篇论文及摘要。大会宣读论文60篇,展出论文35篇,比第一届国际赤眼蜂学术讨论会(1982,法国)参加的人数和宣读的论文分别多了41人和58篇。与会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国际植物抗冻性学术讨论会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8月11~14日在日本札幌市召开了第二届植物抗冻性学术讨论会,中国派出四位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现在作一简单介绍。植物抗冻性学术讨论会是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和  相似文献   

14.
淡水豚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下属鲸类专家小组主席佩林博士的建议,由中国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织于1986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共提出报告38篇。通过会内外的广泛学术交流,使我们对淡水豚类研究的新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鹤类的研究和保护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5月3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召开了“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和学术交流会。这标志着我国鹤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10月21~23日在南昌召开了第三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生产、管理、出版等60个单位的8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学术讨论会是杀虫微生物战线二年一度的盛会。大会收到126篇论文报告。其中病原细菌57篇,昆虫病毒40篇,虫生真菌18篇,杀虫抗菌素3篇,微孢子虫3篇,线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遗传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六月中旬在合肥召开,与会代表88人,收到论文47篇,农业遗传,医学遗传各19篇,基础遗传9篇。论文数量比八一年召开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增加了25篇,农业遗传,医学遗传,基础遗传三方面的论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反映了  相似文献   

18.
第五次全国基因结构、克隆与调控学术讨论会简介中国生物化学会第五次基因结构、克隆与调控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22日-2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各方前来参加讨论会的代表168人,提交的论文摘要170篇。此外,还有一些厂商与会。会议组织者邀请了11位专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10月21—23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了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生产、管理、出版等60个单位的8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学术讨论会是杀虫微生物战线上两年一度的盛会,大会共收到126篇论文,其中病原细菌57篇、昆虫病毒40篇、虫生真菌18篇、杀虫抗菌素3篇、微孢子虫3篇、线虫3篇、其它2篇,这反映了我国杀虫微生物科研生产的新景象。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专业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大会报告有苏云金杆菌各变种间δ-内毒素基因的转移、杀虫素进展、球形芽孢杆菌的研究、昆虫组织培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兽类学研究新进展》(Contemporary Mammalogy in China and Japan)一书,已于1985年秋由日本哺乳动物学会出版发行,194页,主编为川道武男(T.Kawamichi)。 该书收入1983年在中国合肥市召开的中日兽类学学术讨论会(见《兽类学报》)Vol.4,No.11984)上宣读的论文共46篇,其中日方15篇,中方31篇。全书为英文版,为促进国内的学术交流,现将该书目录转译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