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完善健康青年静态立位平衡参数常模和探讨人处于不利站立条件下姿势控制变化规律。方法:从某军校本科学员中随机抽取108名,对8种不同站立条件下的立位平衡功能进行测试,同时比较不同站立姿势下重心晃动的变化。结果:与睁眼站立相比,闭眼站立和闭眼站立于脚垫上,人体重心会不自主地向脚掌移动,同时重心晃动的轨迹长度和面积明显增加,而单位面积轨迹长度明显降低。另外,人体前后方向晃动的程度较大,而左右晃动的程度稍小。结论:健康人姿势控制由视觉、前庭和下肢本体感觉等共同维持的,任何系统受到限制,都会影响平衡功能。当人处于不利站立条件时,人的身体会本能地向前倾斜来维持平衡,同时本研究为涉及人体立位平衡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姿势控制参与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维持身体平衡,防止跌倒的发生。本文从姿势控制的定义入手,分析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作用于姿势控制的途径,以及各感觉受损后姿势控制的代偿现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本文得出姿势控制不仅是应对姿势扰动的反射活动,也包含了在空间中的定向能力,为主动活动提供最佳身体对线;作用于姿势控制的视觉途径包括通过视力、对比敏感度、视野与立体视觉,前庭觉途径包括前庭感受器与前庭反射,本体感觉途径包括本体感受器与中枢处理能力。总体而言,一种感觉成分受损后,机体能够通过另外两种感觉代偿,各感觉具体的代偿方式不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静态姿势图在飞行任务负荷所致疲劳评估中的作用。方法:30名符合条件的男性大学生被要求持续进行4小时的模拟飞行任务负荷,其静态姿势图及任务负荷成绩将在每小时末进行重复测量。根据变化敏感的参数,静态立位平衡指数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计算。随后,该指数与任务负荷水平的相互关系将通过曲线拟合进行分析。结果:在模拟飞行任务负荷影响下,被试静态姿势控制能力明显下降。静态立位平衡指数随着任务负荷时间的持续而明显增大,并与任务负荷时间存在线性关系(R~2=0.949);多重任务成绩与任务负荷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二次曲线的关系(R~2=0.968),与静态立位平衡指数也呈现相似的二次方曲线关系(R~2=0.976)。结论:静态姿势图与飞行任务负荷水平具有线性关系,能够反映任务负荷所致疲劳水平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立位加下身负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员长期失重飞行后返回地面时,无一例外出现立位耐力降低。为了选拨心血管调节功能良好的航天员,美苏多采用单纯立位和下身负压方法。但由于前者下肢血液潴留较少,后者不存在静水压差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均未取得满意效果。考虑到长期失重后立位时,回心血量下降及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量都大于飞行前,我们采用了立位加下身负压方法(简称负-立方法)模拟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站立时心血管系统遇到的刺激量。经过几年实践,证明此  相似文献   

5.
本体感觉是重要的机体感觉之一,是不依赖视觉等其它感觉对身体姿势、运动状态、位置、所用力量大小等有相应的感知。在机体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通过本体感觉信息和视觉等其它感觉信息的整合来实现运动的协调,所以本体感觉是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本体感觉系统的基本构造、分子基础、发育途径和生理特征进行了概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低压舱模拟飞行环境下被试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变化规律。方法:21名男性志愿者参加低压舱模拟飞行的实验过程,座舱内的压力高度模拟2400米高空压力,持续时间1.5h,重复两次,中间出舱休息0.5h,检测指标为心率变异性(HRV),心理运动测验以及NASA-TLX主观评定量表。结果:研究表明,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低压舱模拟飞行后脑力负荷的变化,HRV、心理运动测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压舱模拟飞行所导致的脑力负荷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心理测验可能是测定变化规律的一种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低压舱模拟飞行环境下被试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变化规律。方法:21名男性志愿者参加低压舱模拟飞行的实验过程,座舱内的压力高度模拟2400米高空压力,持续时间1.5h,重复两次,中间出舱休息0.5h,检测指标为心率变异性(HRV),心理运动测验以及NASA—TLX主观评定量表。结果:研究表明,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低压舱模拟飞行后脑力负荷的变化,HRV、心理运动测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压舱模拟飞行所导致的脑力负荷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心理测验可能是测定变化规律的一种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神疲劳状态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从某军校随机抽取25名被试,采用模拟飞行任务负荷构建精神疲劳模型,采用NASA-TLX量表评价模型。实验全程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被试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测;实验前后分别对被试的作业绩效水平进行评估。结果:任务后NASA-TLX量表评分明显高于任务前(P0.01);任务前后作业绩效发生变化,反应能力测试的正确率下降(P0.01),错误率上升(P0.01);任务负荷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相对于静息状态升高(P0.05)。结论:精神疲劳状态会影响被试的作业绩效。疲劳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水平受被试动机以及代偿机制的影响高于静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态负荷致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观察2种不同姿势静态负荷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乳酸(LD)、血糖在0 h、2 h、4 h、6 h、8 h的变化.结果:血清CK、LDH、LD、血糖含量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长时间静态体位,骨骼肌损伤程度与负荷持续时间、负荷强度有关,损伤原因与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静态负荷家兔血清生物标志酶及能量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态负荷致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观察2种不同姿势静态负荷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乳酸(LD)、血糖在0 h、2 h、4 h、6 h、8 h的变化。结果:血清CK、LDH、LD、血糖含量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长时间静态体位,骨骼肌损伤程度与负荷持续时间、负荷强度有关,损伤原因与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