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明安  屈振麒 《四川动物》1994,13(1):171-172,170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的宿主及感染情况曾明安,屈振麒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华支睾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需经尾蚴→囊蚴→成虫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借助淡水螺、鱼和哺乳(啮齿)动物来完成生活史。现就我省从1961-1990年以来对其宿主及感染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3.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保存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求适宜的保存液,为离体华支睾吸虫囊蚴创造较长时间的存活条件,对进行华支睾吸虫病的实验性研究和提供教学用活标本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从1980年11月进行了这项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华支睾吸虫囊蚴存活时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支睾吸虫囊蚴在麦重申内和鱼体死亡腐烂分离出在水中存活时限作了初步观察。自鱼体死后4,7,9,12,15及16天时各镜检100个囊蚴,到12天时有42%的囊蚴存活。捕获阳性麦穗鱼在室内饲养,1年后囊蚴几何均数下降70.83%;并以各月龄囊蚴民活数为依据,作了简单略生命表分析。  相似文献   

5.
华支睾吸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毅勋 《动物学报》1991,37(1):47-51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显示的华支睾吸虫神经构造十分清晰,呈左右对称排列。它由中枢神经节、神经连合、纵行神经干、神经联系以及双极和多极神经细胞所组成。中枢神经节位于咽下方的两侧,由粗大的神经连合相连。从中枢神经节向前伸出咽、前背、前腹、前侧4对神经干;向后伸出后背、后腹、后侧3对神经干。以后腹神经干为最粗大,并从其伸出分支分布于腹吸盘、消化道、卵黄腺和生殖器官。后3对纵行神经干又由许多横向神经联系将其互相连接构成神经网。体内广泛分布双极和多极神经细胞,前者较小,数目众多,而后者略大,数目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肠道微生态在华支睾吸虫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 d和35 d检测血浆内毒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水平;检测肠粘液中sIgA含量;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造模后18 d、35 d,大鼠血浆内毒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内=8.335、7.612,tALT=11.815、9.874,tAST7.433、8.015,P值均<0.01);造模后48 h,肠黏液sIgA水平高于正常组(t=2.752,P<0.05),尤以造模后18 d、35 d升高显著(t=13.118、9.546,P值均<0.01);造模后48 h、18 d和35 d,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t乳=2.612、4.142、5.556,t双2.302、4.565、3.982,P值<0.05或P值<0.01),造模后18 d和35 d,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t肠=4.562、5.247,t肠=5.366、4.775,P值均<0.01)。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引发内毒素血症,参与介导对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华支睾吸虫童虫模拟抗原表位,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 用纯化的感染华支睾吸虫童虫的大鼠血清IgG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随机挑取19个阳性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对吸光度值较高的11个克隆进行DNA测序.结果 19个克隆中有17个能与大鼠华支睾吸虫童虫期感染血清发生免疫反应.11个A值较高的克隆中有9个插入序列,其中5个不同的独立序列.结论 用童虫期感染血清作为靶分子筛选肽库,得到的抗原模拟表位对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诊断有较高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华支睾吸虫的实验宿主,所见报告有猫、犬、豚鼠、家兔、仓鼠、海狸、大鼠及小鼠等。Wykoff(1958)及Yoshimura等(1972)对大鼠华支睾吸虫病模型进行过一些研究。国内有关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系统资料尚未见到。我们对大白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获虫率、载虫数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选体重约120克的健康大白鼠,雌雄各半。主要来自本所动物房,少数来自重庆市。囊蚴由本病流行区的麦穗鱼体内分离。选择蚴虫活泼,排泄囊黑,颗粒明显的囊蚴,按每鼠所需感染数量放入凹玻片中,用少量清水保存备用。用玻璃…  相似文献   

9.
1984年4月,在南充市解剖两只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 Linnaeus,1758),从其胆囊内共查到三条吸虫,鉴定为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其中一条未发育成熟)。虫体长4.12—4.67毫米(以下单位同),宽0.558—0.571,口吸盘0.18—0.182×0.18—0.182,咽0.0725×0.0652,食管长0.087—0.090,腹吸盘0.173—0.178×0.127—0.189,贮精囊为弯曲囊状。受精囊0.26—0.38×0.20—0.23,呈肾形。前睾丸0.435—0.439×0.384—0.388,后翠丸0.435—0.438×0.439。虫卵椭圆形,大小为0.0253—0.0287×0.0150—0.0161。据文献记载,台湾次睾吸虫的实验宿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d和35 d,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 h,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18 d(童虫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在感染后35 d(成虫期),四种肠道菌与童虫期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其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尤以童虫期、成虫期较重.  相似文献   

11.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许多报道表明,斑点ELISA用于单克隆抗体Ig型别和IgG亚类的鉴定及寄生虫病的检测,不仅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且快速、简便。我们以此法试用于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兔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如下。材料及方法硝酸纤维素膜:浙江黄岩人民化工厂产。华支睾吸虫抗原:冻干成虫可溶性抗原,1:200。检测血清:(1)华支睾吸虫兔血清:采自经口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40—50天粪检虫卵阳性之兔;(2)免疫兔血清:以华支睾吸虫抗原免疫。方法按余等(1982)皮内免疫法进行。血清IgG提纯按北京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组(1980)方法分别用50%和33%饱和度(NH4)2SO4盐…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华枝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华枝睾吸虫病爆发流行区的鱼体囊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15种385尾淡水鱼,用鱼肉压片法发现9种255尾鱼感染了华枝睾吸虫囊蚴,阳性鱼种的检出率为60%(9/15),阳性鱼的感染率为66.2%(255/385),其中麦穗鱼和青鳉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度分别为233.57个/克和106.8个/克。对严重感染的麦穗鱼、黑龙江鳑皱、鲈塘鳢、青鳉等4种鱼进行了囊蚴数的测定。对感染度高的麦穗鱼、黑龙江鳑鮍、青鳉等3种鱼做了囊蚴分布的调查,发现鱼皮内和鱼肉内囊蚴最多,各部位囊蚴的数量是否与检查季节有关,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不同龄期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捕获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麦穗鱼,隔离饲养,用不同日龄囊蚴感染猫,感染后30d做解剖,收集成虫做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日龄寄生力分析。结果表明,0、379、762、1038日龄囊蚴感染的获虫率分别为43.07%、85.45%、4.51%、9.80%。结合国内资料,建立了计算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寄生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肠道细菌移位在华支睾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后尾蚴期)、18 d(童虫期)和35 d(成虫期),取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采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细菌移位的检测;采用鲎三肽基质染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 感染18 d后,实验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开始增高,至感染35 d时,细菌移位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感染鼠以童虫期、成虫期细菌移位现象明显,总移位率为65%,与对照组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9,P<0.01),且在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中,移位发生率分别为60%、15%、25%和10%,以肝脏部位最高;造模后18 d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造模后35 d血浆LPS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12,P<0.01)。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发宿主肠道菌群移位,以肝组织多发,从而参与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外睾吸虫幼虫期的早期发育及贝类宿主淋巴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崇惕  舒利民 《动物学报》2000,46(4):457-463,T008
日本血吸虫病的媒介钉螺也是外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本文报告外睾吸虫早期幼虫在钉螺及窄口螺的寄特发育形式及贝类宿主的反应情况。贝类宿主吞食外睾吸虫虫卵后12天,毛蚴体体中的胚细胞已穿过宿主胃肠壁分散在其外围组织中。螺体在其头颈部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并下行到内脏团包围虫体的胚细胞。生存的虫体胚细胞分散地通过宿主循环系统被送到消化腺及生殖腺的间隙中发育成早期雷蚴胚球。在雷蚴胚球周围尚有开始消退的宿主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7.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18.
华枝睾吸虫尾蚴的形态学Hs(?)等(1939)、Komiya等(1941)以及Tang等(1963)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对华枝睾尾蚴的生态观察未见报道。几年来笔者在华枝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对华枝睾吸虫尾蚴的生态作了某些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江苏省的华枝睾吸虫病流行区,经常发现鱼体寄生有后睾科吸虫的囊蚴,例如:在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与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中的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jentalis)及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的囊蚴。为分离这  相似文献   

20.
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台湾棘带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过去一直认为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是鸟类和哺乳类。作者在台湾棘带吸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中发现两栖类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爬行类的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也是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从中国水蛇的食性以及与鱼类相似的栖息环境来看,中国水蛇可能是台湾棘带吸虫的最适终末宿主,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